曹操为何不直接杀了司马懿,反而留一个后患?
司马懿家族是北方士族的代表之一,杀了司马懿也就相当于得罪了整个北方士族,曹操本身出自于宦官之家,杀了的话,曹魏江山坐不稳了,曹操那么聪明的人,难道不明白吗
曹操为何不直接杀了司马懿,反而留一个后患?
司马懿历来被认为是反面角色,鹰视狼顾,一看就知道是坏人。
尽管曹操也很坏,但与司马懿比起来,还是希望曹操把他早点杀了的好。
为了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晋书·宣帝纪》,根据我的理解,说一下我的看法,以期与大家交流。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司州河内郡温县孝敬里舞阳村(今河南省温县招贤镇)人,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01
鹰视狼顾
《晋书·宣帝纪》记载:
司马懿心胸狭隘,生性多疑。曹操察觉到他有称雄图霸的野心,听说他有狼顾之相,就想验证一下。果然发现司马懿如此。
曹操又梦见三马同槽,因而心里非常厌恶。
于是,曹操对太子曹丕说:“司马懿是不甘居人下的人,他将来一定会干预你家的事。
但是曹丕与司马懿关系非常好,经常事事保护着他,因而也就没有遇到厄运。
司马懿知道曹操对他怀疑,于是,做事更加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凡事尽职尽责,常常连夜不睡觉处理公事,即便是喂牛喂马这样琐小的事,也亲自过问处理。
给人感觉司马懿似乎很低调,也没有很大的野心,逐渐地曹操也就放心啦。
02
四世辅政重臣
尽管曹操杀人很多,对司马懿有疑忌,知道他有非凡之相,但也不能是说杀就杀。总不得凭相面就杀人吧,否则谁还替你曹家出力卖命啊。
之所以不杀司马懿估计有几方面的考虑:
其一,司马懿还在掌控之中,尽管其有雄心,有能力,但毕竟尚未羽翼丰满,其势力还不足以威胁曹魏集团;
其二,相信曹丕有能力控制。曹丕出生于187年,比司马懿要小八岁。就曹操给曹丕留下的班底,制衡司马懿还是可能的,不至于出现大的问题。
其三,在那个时期,有能力有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是大概率的事件。反倒是忠心耿耿的臣子,犹如凤毛麟角。总不能把有点能力的人都杀掉吧。
其四,外部的强敌蜀汉、东吴,都虎视眈眈,还需要有能力的人出力。把司马懿等人都杀了,魏朝廷内部是安稳啦,离灭亡也就不远啦。
司马懿历任曹魏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辅佐曹魏四世。
善谋屡有奇策,多次征伐,立下大功。其中两次率军对抗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
在屯田、水利等曹操一向注重的经济发展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在曹丕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虽然是缓和了曹氏宗族与士族紧张的关系,得到了士族的支持,但也导致了士族势力的迅速扩展。
司马氏家族是世家士族,在曹丕为帝期间,由于在军政上的功绩而迅速崛起。
令曹操想不到的是,曹丕在黄初七年(226年)突然病重,临死才确立太子,并托孤陈群、曹真、曹休、司马懿,共同辅佐嗣主曹叡。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
在曹叡为帝时期,司马懿也是尽心尽责,也并没有过分的企图。
曹叡二十三岁继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
然而在曹叡统治后期,特别是诸葛亮去世以后,似乎是外部的威胁减轻了,曹叡开始大兴土木,耽于享乐。
司马懿等人多次进谏,但不采纳。
景初二年(238年),曹叡病逝洛阳,时年三十六岁。
年仅八岁的养子曹芳继位,由于曹叡在临死之前,对于托孤一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最终导致后来朝政动荡。
究其原因,根本而言,还是曹氏集团内部自己出了问题,给了司马氏家族以可乘之机。
换做任何一个家族,处在司马氏家族的位置,恐怕都会有想法。
正如汉室衰微,才给了曹氏家族以机会,如果汉家宗室自己励精图治,谁还能有机会篡夺了你的江山哪?
自己想做昏君,却期望天下都是忠臣,这不现实啊。
否则,就不会有改朝换代啦。
曹操为何不直接杀了司马懿,反而留一个后患?
所谓“狼顾之相”,即是面相的一种形容词汇,指的是在肩和头不动的情形下,但是头可以反向180度转动。狼和狗都能180度回头看,据传闻有“狼顾之相”面相的人,心机极重,是城府极深之人,也有传言有此面向的人,拥有帝王之相,是能登帝位之人。
回顾整个三国历史,曹操、刘备以及孙权均不是赢家,而真正的赢家只有一个,就是司马懿。《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极力表现出司马懿的城府至深与权术策划,司马懿在智谋方面也绝对压诸葛亮一头,其余人当然皆不是对手。历史跟电视剧一定会有所出入的,毕竟电视剧会有很多杜撰以及野史的参与,但司马懿的政治策略浑然天成,城府深不可测,野心之大世间罕有。
司马家族实力雄厚,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是汉安帝时期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是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是颍川太守,而父亲司马防即是京兆尹,以上诸位全部位居高官,虽然说比不上袁绍家族的“四世三公”那样显赫,但也是势力庞大的家族了。司马懿此人,从小就惊为天人,世人对他评价极高,名气远超诸葛亮,无论在朝廷中还是在地方,司马懿的个人能力都十分突出。
后来郡中推荐他做上计掾,当时曹操正无人任职,听闻司马懿的名声之后,随即派人将他召进府里任职。司马懿眼见汉朝国运渐衰,心中很是急切,所以他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管理事务,想要逃离曹操掌控,但曹操是何等人物,他狡诈如狐狸,于是派人夜里去刺探情况,回报司马真的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真的像染上了风痹病一般模样。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当时的曹操实力不够,他并不敢强留司马懿,但是曹操的心里一直都没有忘记过这个人才,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位极人臣,拥有至高之权,这可比司马懿的父亲官阶高得多,曹操便使用强制的手段重新征召司马懿未文学掾,曹操曾对召回司马懿的使者说道“若夫盘桓,便收之”。司马懿畏惧曹操强权,只能回去就职。
司马懿重新任职之后,曹操便让他与太子多往来游离,也历任了黄门侍郎、丞相主簿等等官职。后来曹操逐渐的察觉到司马懿“雄豪壮志”,也发现了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对他有了嫌隙,所以曹操对曹丕说过,司马懿是一个不甘为下臣的人,将来必定会干预我们的大事,但是曹丕对司马懿很是维护,所以一直也来也相安无事,后来司马懿做事勤恳,勤于职守,来让曹操安心。
至于曹操为何到死都没有对司马懿动手,原因大概有二。第一点就是司马懿擅长伪装,他刻意隐藏自己的锋芒,演技颇高,之前说过自从司马懿察觉到并开始怀疑自己的时候,他就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当中,日以继夜,废寝忘食,演技之好,堪比现代的明星演员,备不住还要给他颁个小金人儿呢!
还有一点就是曹丕一直袒护司马懿,曹丕是曹操最爱最满意的儿子,又是曹操一直以来最满意的即位人,曹丕对司马懿很是厚爱,曹丕能当上接班人司马懿功高至伟,所以每次曹操想要杀司马懿,曹丕便会站出来劝阻自己的父亲,曹操爱子,曹丕有次次从中周旋,司马懿这才一直留了下来。
司马懿一生小心谨慎,直到晚年才手握大权,曹操没杀司马懿,也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憾事,后来曹魏的江山还是被司马懿后人夺走了,可以说这也是曹操没杀司马懿的后果,命运使然。
曹操为何不直接杀了司马懿,反而留一个后患?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奸雄,不仅心态扭曲而且为人心狠手辣。对百姓如此对身边的人更是如此。历史中,我们都熟悉的两个人物杨修跟孔融。他们两人也是为曹操做过贡献的,也算得上是对政权有帮助的人。
但曹操最终不喜这两人的做派,最终将他们都给杀了。曹操有一句话叫“宁教我负天下人,勿让天下人负我。”也说明其性格极其谨慎,对于司马懿这个人,曹操生前就叮嘱曹丕要小心堤防,那么,曹操临死之前,明知道司马懿这个人野心勃勃却没有杀他,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对于人才的爱惜:曹操非常懂得用人之道,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地方,他都很有自己的想法。而事实也证明曹操的用人眼光是非常精准的。曹操求贤若渴只要有一定的才华不管品行如何,只要愿意一心一意辅佐他的都会授予官职。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是曹操用人的特色,他充分的相信他身边每一个人,但是如果谁要阻拦他的霸王之业那么曹操一定会将其杀掉。但是司马懿在三国里面的重要性丝毫不下于诸葛亮,他是名门之后从小就饱读诗书。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这个名气也是传到了曹操耳里。尽管司马懿几次拒绝曹操,曹操还是不忍杀之,还是希望能为自己所用。
二、司马懿自身的才华:赤壁之战失败之后,司马懿主动投奔了曹操,想要跟随曹操干一番伟大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曹操看出司马懿具有非常的才能。
魏国当政期间,他也支持屯田制和九品中正制。换言之,夏侯家和曹氏亲族都是司马懿的政敌,而西抗蜀国的时候,他同时要面对由孔明带领的蜀国数十万军兵,还要面对来自朝堂政敌的猜疑。他选择一个“忍”字决,硬把曹氏一族里面的得力宗亲,和蜀国拖死。制衡了来自内和外的两股敌对力量。赤壁之战后,曹操手下极度缺人,如果杀了司马懿就会让天下士子寒心,他也会失去更多的人才。
三、司马懿强大的家族背景:司马懿的家族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学生也是遍布各地,且有不少的学生都担任要职,司马懿的父亲也是汉朝的重臣司马防。而且也在帮着曹操打天下,对于曹魏政权还是有恩的,如果没有好的理由杀了司马懿,不仅会招来司马家族的报复,以后不但不利于人才的招揽,还会落得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声。
四、司马懿的性格:司马懿是一个极其隐晦的人,忍耐力是极为强,也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最有耐性的一个谋士。司马懿做事极为低调,跟着曹操可谓小心翼翼,虽然曹操看出其不轨之心,但是实在找不到杀他的理由。而且司马懿的能力非常的强,虽然曹操身边某事不少,但是像司马懿这种顶尖的人才实在太少。而曹操又是一个很爱惜的人才的人,他觉得司马懿是对抗孙刘联军最好的助力,也舍不得杀他。
五、为儿子计划:曹操虽然看出司马懿是个危险人物,但是还没有想到司马懿会威胁到自己子孙后代的江山。在年事上,司马懿的年事要比曹丕大8岁。曹操觉得只要曹丕在位,司马懿纵有异心,都会被曹丕所压制。而且自己死后,儿子没有人辅佐,于是还是留下了司马懿的性命。
结语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一代奸雄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死后,儿子曹丕继位,但是在位不过数年就去世了。至于曹丕的儿子曹叡,同样也在司马懿生前就已经去世。最后还是把自己辛苦打下的天下留给了司马懿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关注我!
曹操为何不直接杀了司马懿,反而留一个后患?
不是不直接杀,而是没有必要杀!一代有一代担当!一代有一代任务!前人也不是阴阳家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况且当时司马懿非常小心,非常低调,有野心也不敢有半点表露,如果曹操的后代有汉武帝那样的雄才大略,十个司马懿也不可能翻身,相反,如果曹操把权力交给刘禅,连曹丕时恐己变成晋的天下了!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人物再伟大也有他的局限性,他不可能把天下的事都看透,都安排的好好的,而是尽力把自己的智慧发展到极致,尽量延伸朝代命运,而不会为子孙打下万年基业!
曹操能选曹丕为接班人,又延续了三代,己是了不起的豪杰了!
曹操为何不直接杀了司马懿,反而留一个后患?
曹操在能力上是很杰出的,包括他的四个儿子能力也是杰出的。曹操、曹丕、曹植是三国时的杰出诗人,曹操是当时的军事家,他和长子曹丕同属政治家和战略家,三子植也是政治家。曹操有才爱才也嫉才,既有才能的人不能比他突出,因为鸡肋一个随意的想象口令,因为门写了个活,因为在"苏″合上写了"一合苏"被杨修分给操的臣下吃了,就杀掉了扬修,道理就是扬修的才能太突出,而且从扬修的官职看,他是既懂政治,也懂军事,因而操便诛之。而司马懿和诸葛一样,同属办事很谨慎的人物,所以他在抚政政时,总是表现得忠心耿耿,所以开始不断得到了曹操的信任,权力逐渐大起来,当曹操梦三马同槽后,当有人讲他司马拥兵自生重时,但他司马善于收捡,甚致称病,还乡养老,夹着尾巴做人。打消了曹操的顾虑。另外曹操自信,不管是他还是儿子曹丕都有能力把控司马懿,因此司马懿没有被曹操杀掉,因而促成了后来的三司同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