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是项羽叔父,为何要三番五次帮助刘邦?

因为张良救过项伯,张良又在刘邦手下

项伯是项羽叔父,为何要三番五次帮助刘邦?

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项伯跟前,估计这伙计会一脸懵逼:“是啊,我咋替刘邦抢了自家的龙椅呢?我咋就连祖宗都混丢了呢?”本山大叔一脸坏笑说:你脑子太乱了,咱从头给你捋一捋,看能不能给你找回爹。

项伯的爹,就是死于王翦之手的楚国名将项燕,临死前,项燕发下赌咒:“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项燕有三个儿子,老大项荣,即项羽的父亲,老二项梁,老三就是项伯。

提起家史,项伯眉飞色舞。想当年,按老祖宗可是项国国君,也是姬周王室后裔。虽然项国后来被灭,并入楚国,可是项氏一族树大根深,在楚国依旧是豪门贵族。

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项氏一族傻了:项家所有的特权都没了,没有高官,没有厚禄,甚至没了万顷良田、数千童仆。按照秦法,项氏跟天下百姓一样,叫“编户齐民”,要当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还要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

这TM什么世道!项氏子弟跟天下六国贵族后裔一样,依靠祖上的一点积蓄和人脉,过起了游侠生活,白天醉生,晚上梦死,整天诅咒大秦王朝早点灭亡。

让项伯等人抓狂的是,自己一不小心就犯罪了:搞什么鸡嘛,不就杀个把人嘛,老项家以前杀人跟杀鸡似的,这会儿杀个平民都不成了?

就这样,项氏一族几乎成了“流亡党”,项梁和项羽逃亡江东投靠故人,项伯则一溜烟跑到项地不远的下邳避难。在这里,项伯遇上了故交张良。

张良这时候其实也是个逃犯,不久前他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失败,逃避追捕到了下邳。只是张良比项伯幸运,没人知道他就是博浪沙行刺的首犯,装好人隐藏下来。项伯则上了“光荣榜”,被官府四处通缉。

危难之际,张良将项伯藏在家中,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搜捕。项伯虽然智商不高,但为人仗义呐,从此张良的大恩大德永记于心。

当项伯再次得到张良的消息,心中略略有些遗憾:他已经是刘邦的谋士。不过也没关系,天下反王是一家,刘邦也是替我们老项家打天下,早晚也得跪在我们家面前,张良跟谁都一样。

项伯有理由这么自信,从二哥项梁举旗以来,就是天下义军的核心,那个楚怀王就是个木头桩子。二哥死后,大侄子项羽牛气得让人抓狂,动动手指头,各路反王都老老实实跪伏脚下。按这个节奏,大秦一亡,龙椅就姓了项,自己少不了混个王爷。

对啊!项伯一拍大腿,后来我咋就姓了刘呢?本山大叔拉长猪腰子脸:“后来你被张良忽悠瘸了嘛。”

项伯祥林嫂似的叨咕:“俺就知道俺是去救张良的,怎么会帮了臭流氓刘邦了呢?”

本山大叔五官凑在一起:“张良骗你说,不辞而别不仗义,要跟刘邦道个别,你傻了吧唧就信了嘛。结果人家带着刘邦跟你见面了,他俩唱双簧,一边喊冤,一边给你戴高帽,把你忽悠得找不到爹了。”

项伯喃喃地说:“是的是的,那时候我坚信刘邦是冤枉的,他还是革命好同志,我要替他洗冤。”

本山大叔噗呲一乐:“唉呀妈呀,你脑瓜瘸得不轻,被人卖了还替人家数钱。跟你说吧,你就是脑残兼见财忘义,还跟刘邦约为亲家。往直了说,你从今以后就是“项奸”了,还自个哄自个儿说,刘邦不是坏人。”

项伯满脸羞臊:“可是,我没想到,这家伙居然能打败我家大侄子啊!”

本山大叔哈哈大笑:“你咋尽想好事呢?一边吃侄子的,一边拿刘邦的,你是太阳啊,都得围着你转?”

项伯挠挠头:“是我说服了项羽饶过了刘邦,还在鸿门宴上挡住了范增的暗杀,也是我接受了张良的礼金,替刘邦讨得了汉中封地。”

本山大叔一把拉住项伯的手:“恭喜你,都能找回记忆了!”

项伯一脸得意:“我还阻止了项羽杀刘太公和吕雉,我救了他刘邦四次,是他的大恩人呐!”

本山大叔:“你别激动,我刨个根,你当时咋想的?”

项伯整整衣服,一脸严肃:“君子云,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觉得项羽杀人家爹和媳妇,这是不道德的行为,是要受到谴责的行为,是非常不......”

本山大叔一翻眼:“你可真能装,不就是你瞅着项羽不行了,想拍刘邦马屁嘛!”

项伯眨巴眨巴眼:“也不能全这么说,你说项羽这小子,多不听话,人家老范头给他多少建议,他不听,当初我们劝他留在关中他也不干。你不知道他有多倔,谁的话也不听,连我这个亲叔叔说话就当屁放。哎呀,老铁,跟你说起来眼泪哗哗的,我们老项家就败在这小子手上了。”

本山大叔笑得一脸水波纹:“是,项羽不是东西,你是东西,老范头被谁挤走的?是谁在营中散布谣言,说老范头、英布、龙且这些人都靠不住的?是谁怂恿项羽烧了秦宫,抢光关中的?垓下之战中,你跑哪儿去了?”

项伯一脸不高兴:“老赵你这么说就没意思了,江山是他项羽的,我只是打工的,就像你的徒弟,你能要求他们都忠诚吗?再说了,以项羽那点能耐,他做皇帝我都不服,跟刘邦比,他差了十万八千里,输得不冤。”

本山大叔一呲牙:“你还跟我比,我老赵还是老赵,你老项咋成了老刘了呢?”

项伯一抹脸:“刘,不是国姓嘛,皇帝赐国姓有什么不好?你看我们老项家,我、项声、项它、项襄,不都姓了刘,封了侯?跟你说个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其实我们几个早就暗中联络好了投降刘邦,只是项羽不知道,所以我们都是大汉开国功臣。”

本山大叔一愣,半天才说出一句话:“那你还找什么爹?你都不姓项了,不怕你爹挠死你!”

项伯挺挺胸:“不找了,不找了,这回明白了,来,咱哥俩一醉方休。”

项伯是项羽叔父,为何要三番五次帮助刘邦?

项伯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吃里扒外的家伙。吃里扒外的人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可项羽却是他的亲侄子,这就让人有些不可理解。有人说项伯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因为张良对他有恩。可我从他的行为里,怎么嗅到的都是自私自利的小人气息。项伯的所作所为导致了项羽的最终失败。

项伯年轻时也是个热血青年,喜好行侠仗义,一不留神,下手过重,把人给弄死了,犯下命案,于是到处躲藏,在逃亡的日子里,有幸结识了张良,张良庇护了项伯,让项伯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对于张良的恩德,项伯发誓有机会一定要报答张良,当然这是一个知恩图报人的涵养,此时的项伯还是不错的。

秦末统治腐败,各地起义不断,项伯和项羽也在项梁的带领下,拉起了反秦大旗。由于项梁和项伯的父亲是楚国名将项燕,因此得到了无数楚人的响应。后来项梁在同秦作战时战死,由于项伯能力欠佳,楚军由侄子项羽接管,谋士有范增,项伯毕竟是项羽的叔父,也进入了高层,几乎所有的计划他都参与,只是没有实际运作能力。

秦灭亡后,进入了楚汉之争阶段,项羽的亚父,第一谋士范增一心想除掉刘邦,以绝心头之患。于是为刘邦摆下了鸿门宴,准备在宴席上,让项庄以舞剑的名义刺杀刘邦。项伯在得知如此绝密的计划后,连夜跑去告知张良。此时项伯的目的还只是为了营救恩人张良,以免他和刘邦一起惨遭杀戮。所以项伯劝张良和自己一起逃走,张良没有答应他,而是带他去见了刘邦。

刘邦隆重的接待了项伯,酒酣之际,刘邦许诺把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项伯的儿子,刘邦同项伯结成儿女亲家,同时还承诺了其它许多条件。项伯从未感觉到如此满足,他再也不是那个热血青年了,变成了一个出卖自己的小人了。

项伯的告密,让范增的计划破产,刘邦死里逃生。项伯在项羽的身边,成了一颗定时炸弹,他同刘邦密切合作,最后把侄子项羽送上了不归路。刘邦建立汉朝后,并没有忘记项伯,赐项伯姓刘,并封他为射阳侯,项伯得以善终,只是不知道,当他想起自刎乌江的项羽,心里是什么滋味。

那项伯为什么要三番五次的帮刘邦呢?我觉得最初项伯的想法,只是想报答恩人张良,不想让张良受牵连。后在刘邦的厚禄利益驱使下,彻底的成了刘邦安插在项羽身边的棋子,项羽的一举一动都在刘邦的掌握之中。项伯之所以这样做,也不是说项羽一点责任都没有,项羽是个刚愎自用的家伙,平时也没有把自己的叔叔项伯当回事,这让项伯非常的没有存在感。与刘邦的厚待相比,项伯做出了自己的取舍。

项伯是项羽叔父,为何要三番五次帮助刘邦?

其实项伯并非真心想帮助刘邦,刘邦与项羽不是一路人,未来还是争霸天下的竞争者,项伯作为项羽最小的叔父于情于理,他都会坚定的站在项羽这边,但是他几次三番帮助了刘邦,那是因为刘邦的团队里有他的恩人,他帮助刘邦就是为了还恩人的情,而这个人就是张良。

张良何人呢?他可厉害了,作为西汉的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在助刘邦反秦以及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出奇谋,定决策,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在称帝后曾这样评价张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见对张良是高度赞许。

张良早年和项伯有过交集项伯年轻时是一个行侠仗义的剑客,到处伸张正义,也许年轻气盛,冲动之下杀了人,因而遭到秦官府的追捕,到处逃命,无安身之处,他的好友张良得知项伯有难,于是暗中帮助他躲藏在下邳,并资助他生活起居,项伯由此感激不尽。

后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秦官府已无暇顾及抓捕项伯,正好项梁在吴中造反,项伯跟随项梁北上,拥立熊心为楚怀王,被任命为楚国左尹,项梁战死后,他又追随他的侄儿项羽,项羽对他礼遇有加,项伯从此长居楚营,但他念念不忘张良的救命之恩。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项伯是做到了,汉高祖元年十月,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在轵道(今陕西西安城区)旁,向早已到来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得以进入咸阳,并打算长期占据咸阳,并在函谷关派兵驻守,这引起了项羽的不满,命令驻守当阳的军队等人攻打函谷关,于是才得以入关,到了戏西,准备与刘邦的军队大战一场。

要知道当时的项羽可是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区区十万军队,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刘邦由此陷入危机之中,而项伯得知项羽要灭掉刘邦,而刘邦手下的张良曾救过他的命,他要报恩,就连夜赶到了刘邦的军营,找到张良后,拉着他就要走,可是张良是忠心之人,哪里肯一走了之,无奈项伯只好跟张良去见刘邦。

刘邦正在为这次危机愁眉不展,这么好的机会他当然不会错过,于是跟项伯又是好酒好肉,又是拉亲结拜,总之让项伯告诉项羽,刘邦根本不敢和项羽对抗,并且刘邦明天早上要带上礼物去给项羽道歉。

事实证明,这招很有效,项伯回去后,给项羽洗洗脑,说刘邦不敢跟您作对,项羽不但没有怒,反倒是接受了刘邦的道歉。在后来的鸿门宴中,更是处处守护着刘邦的性命。

帮刘邦,也就是间接还张良的救命之恩,而后来刘邦称帝后,也没有亏待这位大恩人,赐刘姓,并封为射阳侯,也算一个好的结局。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项伯是项羽叔父,为何要三番五次帮助刘邦?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和经历去判断,而不会设身处地的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经历,具体环境来考虑问题,站在道德高度上,对项伯的作为进行批判是容易的,但是客观的分析项伯这么做的原因是困难的。

项伯帮助的不是刘邦而是张良,因为他和张良是老相识,项伯曾经因为杀人而遭到通缉,张良把他藏匿在自己的家里,让他躲过了追捕他的官吏,因此张良对于项伯有救命之恩。

项伯早年任侠,秦时曾与张良有旧。曾杀人,张良匿其于家。——《史记·高祖本纪》

项伯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因此当刘邦短视的派兵占据函谷关关口,不让诸侯们进来,想做关中王的时候。他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想自立为王!”这彻底激怒了项羽,项羽命令英布攻下了函谷关,准备第二天就亲自上阵,把刘邦灭了。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对项羽要灭了自己这件事一无所知,如果继续发展下去,第二天就是玉石俱焚,汉军将被楚军彻底消灭。这时候像项伯得知张良此刻正在刘邦手下,如果项羽发兵,到时玉石俱焚,张良绝对难以脱身,必死于乱军之中。而张良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因此他连夜从鸿门赶往霸上,通知张良避祸。张良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立即将项伯拉去见刘邦,刘邦对项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惑之以利,项伯碍于张良的面子,又被刘邦的挚诚所惑不好推辞,于是回到鸿门,向项羽说:“刘邦并没有反对你的意思,只不过是有小人从中挑拨离间!”第二天一早,刘邦又率人到鸿门请罪,这样一来,项羽的怒气消除了,面对这样一个刘邦,项羽下不去手,因为对方示弱,项羽就没有杀刘邦的理由。

我们判断项伯的为人,总是看到了利而忽视了义,实际上项伯并不是打算帮助刘邦,他只不过是想报张良的救命之恩,这样的人出发点是大义。换个角度讲,项伯这么做也是一种投资,秦末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每个人都想做天下之主,而最有实力者首推项羽,其次就是汉高祖刘邦。项伯这么做就,项羽获胜,自己作为项羽的叔父自然得利最大,项羽落败,自己曾救过刘邦性命,也不至让项氏家族就此覆灭,项伯左右逢源而立于不败之地。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项伯是项羽叔父,为何要三番五次帮助刘邦?

项伯开始帮助刘邦是为了报恩,后来帮助刘邦是被刘邦利用,收到了刘邦的好处。

刘邦进入关中后,派军队守住函谷关。项羽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后,听说刘邦已经进入关中了,十分生气,率军攻破函谷关,想一鼓作气攻打霸上的刘邦。这时候项羽的叔父项伯想起了他的老朋友张良还在刘邦军营,这样一发动进攻,刘邦完了,张良也就跟着一起陪葬了。

张良对项伯有救命之恩,项伯也要救张良一命报恩。想当年,项伯因为杀了人逃难,是张良收留了他,在张良的资助下他才活下来,现在恩人有难了,怎么能不管呢,于是他偷偷的跑到刘邦的军营,求见张良,把项羽要攻打刘邦的消息告诉了张良,让张良赶紧跑路,别受了刘邦的连累丢了性命。

张良得到了项伯送来的消息,把项伯引荐给刘邦,在张良安排下,刘邦演了一出戏,他和项伯套近乎结成了儿女亲家,在项伯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说自己对项羽很忠诚,是项羽误会自己了,项伯和刘邦成了亲戚,回去后自然在项羽面前为刘邦说了一番好话,项羽决定不进攻刘邦军队,在鸿门设宴和刘邦会面,就这样项伯为刘邦解除了一个危机。

鸿门宴上,刘邦对项羽卑躬屈膝,把灭秦的功劳都推到项羽身上,把项羽捧得很得意,但项羽手下谋士范增还是要对刘邦下手,因为他断定以后和项羽争夺天下的人就是刘邦,必须除掉以绝后患,

范增在酒席宴上安排项庄舞剑助兴,是想乘刘邦不注意杀了刘邦,项羽对于酒宴上舞剑助兴司空见惯,也不以为意,可苦了刘邦,见项庄舞剑的同时眼睛老瞄着自己,心里也很害怕,这时候项伯看出了项庄舞剑,意在刘邦。心说:小子,想杀我亲家,不行。于是也拔出宝剑,挡在刘邦跟前,和项庄对舞,项伯是项庄的叔叔,有项伯挡着刘邦,项庄也无可奈何,失去了杀刘邦的机会。

项伯就是这样救了刘邦两次,一开始是为了报张良的救命之恩,后来是被刘邦套路了,才在鸿门宴又一次救了刘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