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入川蜀登帝位,对川蜀百姓是福还是祸?
知常容认为刘备入蜀对于蜀地百姓来说是祸,是灭顶之祸。
一、富有的蜀地刘备与诸葛亮见面之后,他们一起在分析的时候,说到蜀地,此时描述蜀地:民殷国富。蜀地是天府之国,诸葛亮说这么富有的地方,可惜刘璋不懂得管理,这是老天要送你的礼物。
接着刘备入蜀的时候,刘璋去接刘备的阵势。
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目,往就与会先主所将将士。——《蜀书·刘二牧传》
这是明晃晃的显富啊,不但如此,刘璋还留着刘备和他的将士大吃大喝了百日之久,三个多月,这要多少花费,刘璋还真是大方,说明此时蜀地还真是有钱。
《董和传》也提到蜀中很富有:蜀土富实,时俗奢移,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
二、贫穷的蜀地刘璋和刘备打了几年,当时刘备为了激励将士,允许他们入城之后浩劫成都作为激励,这个在古代是常用的手法。刘璋选择了投降。
刘备很开心,对诸将进行大赏。
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领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蜀书·先主传》
几年打下来,蜀地还是很富有。刘备对诸葛亮,张飞等重臣的赏赐,包括将士的洗劫。很快刘备发现府库没钱了。
那怎么办?
这个时候尚书刘巴说,这个很好办,那就是发行直百钱。一枚钱就算是一百。所有人都清楚这就是变相对蜀地百姓的公开洗劫,很快成都的府库又恢复充足,因为老百姓的很多钱又到了府库。
三、贫穷更贫穷的蜀地成都的经济基础不断,还算经得起这一次折腾。老百姓本来指望着可以过上好日子,结果曹操来袭。这个时候怎么办?
诸葛亮也在想,这个汉中要不要与曹操争呢?因为争就代表着又一次要消耗民力。
最后法正说争,刘备就带着法正出征了。负责后勤的诸葛亮是怎么做呢?
男子当战,女子当运
这种做法不但只是财富的问题,还是民力和农时的问题。
汉中终于打下来了,蜀中的老百姓却更加贫困了,他们以为这此结束。没有想到孙权袭击了荆州,关羽战死。
刘备想出兵,再算一算似乎已经没有打的资本了。
他决定先称帝,然后抓紧准备,怎么准备?
羊毛出在羊身上,经过近二年的准备,刘备又一次出发了,这一次攻打东吴。
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吴书·陆逊传》
蜀中的财富因为刘备的失败,全在江上了。
结语:诸葛亮接手蜀中的时候发现一点家底也没有了,南中反了,也无力平叛,不得不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是闭关休民。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才会说益州疲弊。
刘备入蜀只带来了灾难,并没有带来什么福利,只不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生于乱世能活着就不容易了,哪有幸福可言。在古代谁来当皇帝,不是老百姓说了算,老百姓没有发言权,只有默默地承受。
刘备入川蜀登帝位,对川蜀百姓是福还是祸?
祸!
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经营20多年,刘焉时期几无战事,刘璋时期虽然也有过几次内乱,但都微不足道。
因此,刘备攻取益州之前,百姓也算是安居乐业。
然而这一切等到刘备进入益州后,便戛然而止了。
刘备攻打蜀地三年,经常纵兵劫掠,昔日繁华的蜀地,变的荒凉破败。攻下成都后,刘备不仅查封府库,还纵容部下抢劫百姓。
之后刘备又穷兵黩武,推行军国主义,北征汉中,东征孙权,丁男出征,丁女转运,百姓苦不堪言。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六出祈山,北伐曹魏,劳民伤财。
直到诸葛亮死后,百姓才终于得享太平。
刘备入川蜀登帝位,对川蜀百姓是福还是祸?
刘备在益州称帝,对当地老百姓来说,当然是祸事啊。
曾经的益州偏安一隅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经营20多年,刘焉时期几无战事,刘璋为人软弱厚道,虽然也有过几次内乱,但和益州之外的战争想比,那就微不足道了。
同样,占据汉中的张鲁,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设置义舍为过往行人提供免费食宿,教民诚信,宽政缓刑,深得民心。关中战乱时,就有不少老百姓携家带口投奔汉中。曹操平定关中后,又率领大军杀入汉中,张鲁无心恋战,不久便向曹操俯首称臣了,那时的汉中百姓也没有遭到屠戮。
因此,刘备攻取益州之前,那里的老百姓在刘璋和张鲁的管理下,到也算是安居乐业。
然而这一切等到刘备进入益州后,便戛然而止了。根据隆中对方略,攻取益州是刘备的第二个目标。刘璋对刘备刚开始并未设防,然而其部下都不同意刘备入蜀,双方因此发动了长达3年的战争,对于蜀地的百姓来说,几乎是一场浩劫。即便如此,当刘备包围成都后,本地的官吏百姓还想与刘备殊死一搏。
可见,即便是以仁义之名响彻中原的刘皇叔,依然得不到益州百姓的欢迎。那么他们为何更愿意追随柔弱的刘璋呢?显然不想让益州卷入中原的纷争之中。
事实上,益州百姓的猜想完全正确。刘璋只想偏安一隅,老百姓便能暂且偷安。但是刘备却背负着光复汉室的使命而来,那么益州百姓将随时待命,为其上阵杀敌。
果不其然,刘备稍作休整后,便对曹魏发起了历时2年之久的汉中之战,打得连诸葛亮都有了想法。当时,诸葛亮奉命坐镇后方,为前线输送粮饷和士兵,像他情商这么高的人都动摇了,可见,当时汉中大战之惨烈,消耗国力之巨。
1年多后,刘备率领蜀军主力出征东吴,又是历时1年的大战,这对蜀汉来说,又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死的是蜀中百姓,耗的是蜀地粮草。你说,当地的百姓幸福吗?
夷陵大战,刘备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一蹶不振,然而却在临终前,召来诸葛亮,嘱咐其勿忘光复大汉江山。
诸葛亮便以其遗志为终生奋斗的目标,与民修生养息不过数年,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五次北伐。
结语:益州地势复杂,易守难攻,从地理来说,确实为乱世之中的世外桃源。许多百姓为了躲避中原战乱,特意躲入此地。而当地诸侯刘璋和张鲁胸无大志,乐得偏安一隅,也善待当地老百姓。
这时,刘备带着他的隆中对战略进入西川,曹操闻讯后立刻收复汉中,两大雄主终于将益州卷入战争之中。连年的纷争,对于本来安居乐业的当地百姓来说,不是失去性命,便是因长年累月缴纳粮饷而陷入疲困之中。
最后,刘备临终前的一句嘱托,使得诸葛亮明知国力比不上曹魏,仍坚持5年多的北伐,几乎将蜀中百姓推向痛苦的深渊。
因此,对于益州的老百姓而言,刘备的到来使他们从一位普通百姓转变成光复汉室的战士,又何来幸福之言呢?
刘备入川蜀登帝位,对川蜀百姓是福还是祸?
蜀中乃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刘焉和刘璋也都是比较安分的主,不喜欢打打杀杀。所以,刘备入蜀之前,蜀中老百姓自己种种田,吃吃饭,与世无争,可以说是世外桃源,国泰民安!
刘备一入蜀,可劲儿折腾。一会儿打这儿,一会儿打那儿,那老百姓肯定倒霉啊。当兵死人先不说,苛捐杂税肯定要多很多了。
刘备死了,还以为可以消停一下,没想到诸葛亮更加厉害。“依法治国”,把老百姓管得死死的;连年北伐,不仅家里年轻的都上了战场,而且全国一起过吃不饱饭的苦日子。
据统计,诸葛亮时期,蜀国大概八九个人就要供养一个士兵,还不包括那么多当官的,税收比例一再创新高,老百姓肯定苦了。
唯一让老百姓稍微安慰一点的,就是诸葛亮自己也过得很清苦。问题是,一起吃苦总没有一起享福来得香吧!
刘备入川蜀登帝位,对川蜀百姓是福还是祸?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益州沃野千里,为什么到了自己主政的时候就变成了益州疲弊,有人就说了这是诸葛亮在为自己推责任,你当蜀地老百姓瞎的啊,若真是这样,他死后为什么那么多人还说他好,每有好的政策都说是葛侯之功,葛侯就是诸葛亮的儿子,因为太怀念诸葛亮了所以就把朝庭的好功劳都堆给了诸葛瞻。
那为什么那么富的地方会几年时间就变穷了呢?凡事都得有个缘由吧。
刘璋和刘备打了好几年,因为成都是整编制投降,所以没有多少受损,接着争汉中,伐吴,基本上没有消停过,最多的钱也会被打光了,要知道战争就是拼钱,拼谁烧钱多。
那刘备怎么把这些钱弄到手呢?
这个手段和方法后世用的也挺多的,现在一些战乱的国家还在用。
刘备攻下成都之前许下承诺,打下成都允许你们公开抢劫,这个在三国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当刘璋投降之后,跟着刘备打天下的人都放下武器去抢东西了,刘备也蛮开心嘛,终于打下成都了,《三国志》不是还记载赏了诸葛亮,张飞等人五百金,五百银之类的。这是成都第一次被刘备洗了一遍。
刘备成为财主当然很开心,花钱赏人大手大脚,没多久出问题了,没钱了,连军响都发不出去了,那怎么办?
这个时候看到刘备就跑,但最终被刘备抓住当了尚书令,也是刘备最讨厌的人,刘巴说,这个很好办嘛,你造百钱,也就是发钱币,然后组织官市,让所有人的交易都在官市里进行,私下交易违法。
其实说白了就是用一毛钱当一百块钱,而且你们这帮老百姓必须承认这是一百块,不承认也不成啊,就这样只要刘备不断的发一毛就能换回一百块钱的东西,成都又一次被抢了,半年,库内又富的流油了,这下有钱与曹操争汉中了。老百姓也不是傻的,特别是那些富户,但你有第二种办法吗?
很多人在讨论蜀灭之时,为什么还有兵,还有粮,还要投降,真是扶不起的阿斗,还有人在讨论如果姜维兵回来会怎么样?但你不想想看为什么谯周说投降说的这么理由气壮,谯周就是本地人,到最后一致同意投降了。
刘备治蜀到底给蜀中百姓带来什么?相信最有发言权的就是当年那些老百姓和富户,一致投降就是他们给出的评价。
当然也不能因此给刘备戴上暴君之称号,乱世最苦的是百姓,非常手段也非只刘备一人在用,其他二国也有,有时间慢慢给你们讲。
刘备入川蜀登帝位,对川蜀百姓是福还是祸?
诸葛亮治蜀
古代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社会。诸葛亮立足于“劝农务本”的思想,提出“闭境劝农,育养民物”的方针,采取了“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等一系列的正确措施,以维护耕农利益,提高他们务农的积极性。
诸葛亮师承管子重视商业经济发展的思想,对蜀国所拥有的重要战略资源——盐、铁、蜀锦,实行了官卖专营等的政策。巴东人远在汉代就发现了“火气”(即天然气),俗称“火井”。
诸葛亮便命人将火气用于煮盐上,这样大量节省了柴火及人力资源,得到老百姓的众声称许,故当时有些地方的盐井,被称为“诸葛盐井”。蜀盐除了内销,后来还远销至魏、吴两国,成为其富国之源。
举世闻名的蜀锦,是用上等蚕丝织造出来的,也是一直以来上层官僚们引为尊荣的着装衣料。诸葛亮则把它看作是“决敌之资”,即将它用于今后战争的财源供给保障。
为此,诸葛亮设立“锦官”专司管理,在成都地区奖励农桑,大面积种植桑树养蚕,并推广应用了先进的纺织技术,促进了蜀锦生产的繁荣。蜀锦之利不仅提高了政府的收入,也同时因种桑、养蚕、织锦等生产链条效应,给蜀民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益。
唐人杜甫曾在《蜀相》诗中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道出了对诸葛亮倡导蜀锦工艺的褒扬。“锦官城”后来也成为成都的代称,便是从诸葛亮治蜀时出名的。
诸葛亮非常重视对炼铁、炼钢技术的改进和提高。他任命张裔为“司金中郎将”,专门负责对农具和兵器的监制,并在临邛、广都等地增开了不少新矿。他还曾经让冶炼巧匠蒲元采用“淬火法”,铸造出大量锋锐兵器用于到蜀军装备上,还用了优质钢铁来制作盔甲,以减少士兵的伤亡。
诸葛亮的依法治蜀,有个显著特点是“教、刑”并重,以教为先。孔明能使蜀汉形成好的社会风气,是他能“赏罚分明,执法必严”,但他也反对“不教而诛”,而是相当重视“教化”的作用。
即首先通过宣传教育感化人,要达到“美教化,移风俗”之目的,先告诫人们何事可做,何事不可违;后行之以违法必究。
孔明的“治国重在治吏”的法治观念极有价值。为了严格要求各级执法官吏应以身作则,他在所颁的《教令》中道:“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孔明还制订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厉臣子”。
孔明是非常反对原益州之主刘璋父子的“懦弱礼治”的,认为他们“虚文假礼缠身,上下之间互相敷衍怠慢,使既无德政以惠民,又失严法正风气”。
所以孔明要“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荣;荣威共济,上下有节”。在诸葛亮严肃不苟地施用威刑的过程中,他又能根据犯罪事实的性质加以灵活处置,表现出他达理通情、以德服人的另一面人性。
当上庸太守孟达叛魏,按“蜀律”要连坐亲属,但诸葛亮认为这里有其被逼无奈的性质所在,如因此株连无辜,则会大失为政以德的根本,故而对孟达亲属进行了宽大处理。
刘炎是跟随刘备多年的老臣,但他倚老卖老,骄奢淫逸,并因与将军魏延不合,便散布流言对其中伤,损害了魏延的名誉。为了打击这种内部的歪风邪气,诸葛亮决定对刘炎给以严惩。
此时刘炎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特地上书诸葛亮以请罪,希望“克己责躬,改过投死”。孔明看他态度诚恳,认罪深刻,甚有悔过自新之意,便从宽处理,没有按照罪犯性质进行惩办。
由于诸葛亮法制,以带有“宽猛相济”、“因时而应”的特色,而应用“信赏罚、严纪律、去偏私、公开平明”的治理手段,故使得蜀地政通人和,出现了“农业兴旺,仓储丰实,兵器锐利,财富厚饶,朝会不喧哗,路上无醉人”的崭新气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