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战役,徐晃击败关羽,后来为何被孟达射死?

当时关羽在战曹仁,已经好几个月了,荆州精兵3万,徐晃带的兵也是曹操的精兵有12万人,其中包扣曹操的虎贲军,御林军,曹操把贴身卫队都押上了,关羽当时身受箭伤,还未痊愈,在加上荆州已失,军心焕散,战斗力下降,曹军精锐,同时又去招张辽来援,所以徐晃击败关羽也没有那么神了,在同等条件下,关羽没有受伤,关羽带3万,徐晃带3万,双方对阵,徐晃肯定干不过关羽的!

孟达反叛时候,司马懿和徐晃率兵来攻,孟达在城墙上,徐晃在城下,被孟达用箭射中

襄樊战役,徐晃击败关羽,后来为何被孟达射死?

我们都知道刘备有五虎上将,其实曹操也有,不过被称为“五子良将”,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左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

也就是说徐晃其是曹操麾下的顶级战将,虽然在历史上不是非常的有名。关于徐晃的评价,其他人都是虚的,唯有曹操有发言权。那么曹操是如何评价的呢?

曹操: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曹操说的很明确,徐晃战绩胜多负少,而且有孙武、周亚夫的名将风范,充分说明曹操的心里徐晃是个骁勇善战的将军。

更有趣的是,他跟关羽是老乡,当然这不是重点。

那么徐晃是怎么死的呢?悲催的是,很多人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以为徐晃是被孟达射死的,注意这是“演义”,顾名思义就是假的。因为正史《三国志》说的很明白:病笃,遗令敛以时服。 性俭约畏慎。

徐晃是病死的,而且还要求给自己简葬,不要太奢侈。因为徐晃这个人不仅战功卓越,而且性格俭约、谨慎。

重申: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以历史史料为准,而不能以小说为准,希望能帮助题主。

襄樊战役,徐晃击败关羽,后来为何被孟达射死?

徐晃击败了封神的关羽,后来竟然死于两面三刀的孟达手下,实在是有点让观众们大失所望。其实关羽击败颜良围困曹仁却死于潘璋、马忠何尝不是如此。

徐晃可以说是襄樊之战曹操的倒数第二道王牌,这张王牌要是打烂了,后果不堪设想,可能有朋友问最后一张牌是谁,那就是张辽,假如张辽再次失败,怕是曹操就要迁都了。

曹操已经做了两手准备,徐晃能解燃眉之急,同时又派人去召集张辽驰援曹仁,结果是张辽还没到,徐晃就胜了。

战胜了神,徐晃也可以说是“超神”了。

徐晃被孟达射死写在《三国演义》中,孟达叛而复叛,司马懿、徐晃去征讨孟达。孟达本来看到徐晃非常的慌张,连忙收起吊桥。但是徐晃非得骂孟达,孟达一生气就射了一箭,射的也是准,正中面门。徐晃一命呜呼。

《三国志》中徐晃之死是病死,并没有那么多传奇故事。

真实将领之间的战争从来不存在百战全胜的的事件,除非在游戏中或者想象里。不过仅从《三国演义》来看,这一段确实也是惊心动魄,比起病死,战死更能表现出战场的激烈,体现诸葛亮计谋失算的惋惜。

襄樊战役,徐晃击败关羽,后来为何被孟达射死?

徐晃死时,年已五十八岁。在当时已经是个老年人了。再加上从心里看不起孟达,只身冲到城下骂阵。孟达一箭射重徐晃头颅。轻敌,年老老眼昏花,是主要原因。

襄樊战役,徐晃击败关羽,后来为何被孟达射死?

对于徐晃来说,他的巅峰之战就是在襄樊战役中击败关羽,从而有了排名“五子良将”的机会,而对于关羽来说,此战的失败铸就了他一生凄惨的结局;至于徐晃被孟达射死则是小说之言,纯属借孟达之手为关羽复仇而已,谁让他在襄樊战役中击败了关羽呢?

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徐晃为何能够击败关羽?

徐晃能够有幸击败关羽依靠的当然不是运气,更多的是他的勇气和计谋,这才击败悍勇无敌的关羽。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徐晃是如何击败当时看似不可战胜的关羽。

首先,徐晃的兵力雄厚。

初期的徐晃并不乐观,因为他的麾下大部分是刚刚招募的新兵。精锐士卒在于禁的带领之下要么被淹死,要么放下刀枪投降关羽,从而导致曹操留在襄阳前线的精锐一扫而空。

前线战败超出了曹操的计划,后续行动赶不上战场节奏,因此徐晃是鸭子上架,硬来。 统领新兵的徐晃不敢直接和关羽硬刚,因此步步为营,以拖延的来迟缓关羽的攻势。

为了援救告急的樊城和襄阳,曹操不顾年老体衰,连夜率兵从洛阳直抵摩陂,如此同时,先后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进驻距离樊城不远的偃城。

曹操将十二营兵马全部划给徐晃指挥,至此徐晃的麾下已经有五万左右的兵马,而且这些兵马大多经过汉中之战的洗礼,其精锐程度不低于关羽军,因此无论是从战斗力的角度,还是总人数上看,徐晃军已经超过关羽。

因此,徐晃已经具备了和关羽军决战的资格。

其次,关羽的军心涣散。

在派徐晃抵御关羽的同时,曹操还联络孙权,许诺他们只要偷袭江陵,就将汉江以南的土地让给东吴,就这样,双方结成了短暂的联盟,共同应对关羽。

为了坐山观虎斗,牟取渔翁之利,曹操一方面让徐晃将即将救援樊城的消息传给曹仁,同时又将孙权即将偷袭江陵的消息泄露给关羽大营,从而确保曹仁知道消息后能够加强防守,同时又让关羽军知晓后犹豫不决,从而导致军心不稳固。

曹操的消息让关羽军进退维谷,一方面不知道消息的真假,另外一方面又担心后方的安危,因此导致后来的作战出现作战不力,战斗力大打折扣,无法全力以赴,从而在和徐晃军决战的时候出现溃退的现象。

最后,徐晃的计谋得当。

为了攻下樊城,关羽将主力放在围头,其他部分兵力放在四冢,然而辅佐以鹿角和壕沟,形成对樊城的包围圈。关羽营寨的防守更是非常严密,在周围挖掘了非常深的壕沟,并且设置了十重鹿角,因此徐晃要想从外面攻入关羽的营寨是相当的困难。

为了破这个局,徐晃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来调动关羽的兵力。他先是扬言要攻打四冢,等到关羽率领五千步骑来援救的时候,徐晃却转身攻打关羽军,并且和关羽军混战一起,突入鹿角之中。关羽军不敌而败退,徐晃军紧追不舍,尾随关羽的败军进入营寨,关羽守不住营寨只得撤走。

此战失败,导致关羽不得不撤走在樊城外的围困,只得通过汉水之上的战船来阻隔樊城和襄阳之间的联系。

徐晃凭借凶悍的战力和得当的计谋击败了关羽,为襄阳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徐晃到底是如何死的?

徐晃之死,小说的描写和历史的记载还是有差距的。

从小说的角度来看:

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情节来看,凡是导致关羽死亡的人物,其结果都不太好,比如东吴的吕蒙,潘璋等人,还有曹操等人均是如此,那么这个导致关羽战败的徐晃怎么能就这样善终呢?这个当然不行的!因此站在小说的角度来看,必须让他死于非命,而且必须安排他死于一个属于蜀汉人物的手里才算是报仇。

按照小说的描述:

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达大惊,急扯起吊桥。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

孟达,早早受降!”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作者让徐晃死得非常憋屈。作为右将军的徐晃,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队伍冲在前面,直往城门而去,结果吊桥突然被关闭,由于速度太快以至收不住脚,冲到壕沟边上。勃然大怒的徐晃在城下大骂孟达,气急不过的孟达毫不费力地将徐晃一箭射死。

徐晃死得确实非常糟糕:其一,身为右将军的徐晃就像一个牙门将一样冲锋陷阵,居然不在指挥位置上去指挥,却干着牙门将的事情;其二,速度太快居然收不住脚以至跑到对方射程之内;其三,身处危险之地居然还高声叫喊吸引他人的火力,以方便对方辨认。

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徐晃去新城不是攻打孟达,而是去送人头,好让孟达为关羽复仇,在作者看来,只有这样死去才让读者解气。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徐晃死于公元227年,而孟达被杀则发生于公元228年,因此当孟达谋反被司马懿所杀的时候,徐晃已经去世了,不存在还去攻打孟达的行为,而且徐晃还是病死的,并不是被人一箭射死,因此和孟达完全没有关系。

不过,徐晃和孟达之间并不是没有交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应该非常熟悉。公元220年,孟达背叛刘备投降曹丕,驻守上庸的刘封拒不投降,于是曹丕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携带孟达一起攻打刘封驻守的上庸,刘封不敌只得逃回成都。

此后,徐晃和司马懿一起驻守襄阳抵御东吴,直到后来病死。

因此,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徐晃之死和孟达是没有关系的。

总而言之,在襄樊战役中,徐晃凭借雄厚的兵力以及出色的计谋击败了关羽,从而名声大噪,为后来名列“五子良将”打下了基础。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的徐晃,最终以病死的方式得以善终,算是为这位勇将最好的注脚吧。

襄樊战役,徐晃击败关羽,后来为何被孟达射死?

根据徐晃的武力,要是在关羽颠峰时期,他是不会击败关羽的,在襄樊之战中,因为关羽两次箭伤,一次是请华佗剐骨疗伤,一次是被庞德射伤,此时还能与徐晃大战八十回合,后来关平救援回营。

后来为何被孟达射死?孟达原和刘封驻守上庸,是蜀中边城,因关羽麦城受困,派大将廖化前去让刘封,孟达出兵救援,刘封听孟达之言拒绝出兵救援,致使关羽被害,孟达知道自己难脱干系,于是就和守城官申耽,申尤兄弟投了曹操,刘封回到成都,被刘备赐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北伐时期,孟达在曹魏政权中不予重用,私下里写书派人到诸葛亮营中叛魏投蜀之事,诸葛亮回书说某日伐魏举事,回书未到诸葛亮说孟达必被擒矣!不料事情败露,司马懿岀山,派徐晃前去证讨,孟达招呼申耽、申尤二人,不知二人早已投降,自己一人退守新城,城门紧闭,徐晃至城下,被孟达一箭射中面门,回营即死,孟达新城也被攻破,被魏兵所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