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卫青、霍去病谁的名气更大?

论战功,影响力等李广不及卫青和霍去病

可是经过司马迁的同情以及后代文人墨客的吹捧,李广名气最大

很多文人认为卫青,霍去病取得巨大成就都是因为沾了卫子夫的光,是外戚,很多文人因为李广不能封侯,对其愤愤不平

李广、卫青、霍去病谁的名气更大?

李广名气最大。

闪电战,斩首行动的鼻祖,是霍去病。

两位都是天才,。

李广、卫青、霍去病谁的名气更大?

三人虽是同时期杰出的军事巨将但各领风骚 先李广文景之治时就是边关名将 大小仗役七十余场名扬关内外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说的就是李广 同时李广性格清傲上下关系一般 升迁之路迷茫 职务不高 卫青是卫子夫亲弟深得刘彻深爱 卫青一路青云官至大将军大司马文武全才七击匈奴 卫青功高盖世名气最大 霍去病是

卫青外甥天纵英才 少年随汉武大帝刘彻身边得享言传身受 霍去病文治武功第一曾千里孤军灭南匈奴摛王 当时武帝想的是让霍去病与卫青相互制横 料不知霍去病不知其妙 忘自狂大终致其祸 英年早逝实为可叹 谢邀请 随笔草就 见谅

李广、卫青、霍去病谁的名气更大?

三人之中,名气最大的是李广。这主要是拜司马迁所赐,在司马迁所编撰的《史记》当中,李广是单独列传的,而卫青霍去病则是合在一起列传。

我想,这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司马迁同情李广,也同情李广一家。李广自己一生之中,和匈奴大小七十多战,却最终没有能够封侯,他的儿子李敢虽然跟着霍去病累有战功,封了关内侯,可是最后还是因为愤恨卫青的事情,被霍去病射杀了;到了李广的孙子李陵,更是悲壮,带着五千的步卒,与匈奴数十万的大军相遇,转斗千里,最后弹尽援绝,无奈被俘,却被汉武帝误解,全家都受到牵连。

李广一家,三代忠烈,最后却没有能够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司马迁对他们一家大概充满同情,并因为李陵事件,为李陵说话而受到株连,受了宫刑。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历史上的李广,确实充满着可悲的际遇,受到了当时之人以及后世之人的敬重感叹。但是我个人认为,真正为历史做出大贡献的,卫青和霍去病却要比李广来得重要。甚至可以说,历史上可以没有李广,却不能够没有卫青、霍去病。

从先秦时期开始,匈奴便是中原北边最大的民族,他们不断骚扰中原,给中原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前有李牧,后有蒙恬,都曾经驻守北边,与匈奴展开过大决战,为了防范匈奴,秦始皇甚至派遣蒙恬将战国诸国修建的长城连在一起,修建了万余里的长城,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

到了汉朝,匈奴不断强大,即使像汉高祖刘邦这样雄韬武略,在和匈奴的交锋中,也有白登之围这样窘迫的事件;即使像吕雉这样霸道的女主,在和匈奴的书信之中,也是极具谦恭卑微;而后汉文帝、汉景帝休养生息,对匈奴都采取了和亲忍让的政策。

然而匈奴始终是中原的一大威胁。因此,到了汉武帝,经过数代的隐忍和积累,雄才伟略的汉武帝刘彻觉得开始反击,而在汉武帝展开的浩浩荡荡的汉匈决战之中的第一场胜利,则是由卫青来扮演。

当时,汉武帝一共派了四路前去征伐匈奴,最后回来的时候,就只有卫青所带的军队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并在龙城之战中,首虏700人,取得胜利。另外三路,分别由李广、公孙贺、公孙敖带领,公孙贺一路无功而还,而李广和公孙敖两路则败北而回。李广甚至还被匈奴俘虏了,多亏半路他装死,从匈奴小儿那抢得马来,才逃回来。本来按照罪行,应该被斩首,后来被赎为庶人。

而后,卫青七战七捷,成为了汉讨匈奴的第一统帅。如果说,汉武帝是汉匈决战的导演,那么第一男主的地位,则非卫青莫属,而李广,不过是男主身边的一名配角而已。

霍去病,则可以说是汉匈战争的第二男主,可是这位少年英雄,他出场的许多时候,都要比中规中矩的第一男主闪耀许多,他的传奇故事,一点也不比李广差。

第一次出征匈奴的时候,霍去病只有十八岁,可是十八岁的他,就敢带着八百精锐,直驱匈奴重臣的大本营,以数百员骠骑,斩杀俘虏数千匈奴士兵,还斩杀了匈奴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俘虏单于的叔父罗姑比。

而这一场战斗,只是霍去病闪耀人生的开场,此后,他率军出陇西,转战河西,越过焉支山,打通河西走廊,让匈奴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霍去病的最后一场战斗,是漠北大决战,此一战,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战斗到了狼居胥山,成就了一代名将的最大伟业。“封狼居胥”,也成为了历朝历代名将功成名就的梦想代名词。

李广、卫青、霍去病谁的名气更大?

在史书中卫青、霍去病都被封侯,而且是做过主帅,而李广只是杰出的将领,卫青、霍去病是汉武帝外戚,指挥作战也很有一套,曾经对匈奴战争中,歼灭了匈奴主力,解除匈奴对汉朝威胁。霍去病英年早逝,卫青在宫庭斗争中牺牲。在《史记》里司马迁对李广评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远高于对卫青、霍去病的评价。在文学方面歌颂李广作品较多,民间李广是家喻户晓的英雄将领,而知道卫青、霍去病的老百姓并不多,所以李广名气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这是唐朝大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诗中的龙城飞将,就是西汉著名将领李广,人称飞将军。

李广力大勇猛,有诗为证《塞下曲》中唐卢纶所作,“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民间李广将军很传神。

汉初的边境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坚苦和残酷。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促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式。李广无疑是适应于这些作战特点的杰出将领。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

李广、卫青、霍去病谁的名气更大?

李广、卫青、霍去病三人都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领,而他们成名的原因却差别颇大,也导致了三人的名气有所区别。我认为李广比卫青、霍去病名气更大,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

个性鲜明,事迹精彩

沙场上,李广的表现就极有个人特色。有一次李广被匈奴人活捉后,匈奴人把他放在两匹马中间的一张大网上。李广半途装死,趁匈奴人不备,夺马而逃。匈奴人派出数百名骑兵发动追击,却在李广精湛的骑射之术面前遭遇了失败。后来李广驻守右北平,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李广射石的故事亦是在后世广为流传,卢纶《塞下曲》中便写道:“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朝、宋朝官方也皆设庙祭奠这位勇将。此外,还有李广与程不识带兵风格的差异、“睚眦必报”杀死霸陵尉的事迹等等,无不使得其在读者面前的形象愈发鲜活。

卫青、霍去病两人同样战功赫赫,尤其是后者漠北之战封狼居胥,始终激励着后人追求开疆拓土的步伐。但是与李广相较,卫青留下的更多的是他为人臣子、处理君臣、朝堂关系的严肃事迹,而霍去病则是划过历史天空的一颗闪耀流星,短暂的人生难以留下太多的故事,人物形象较为单薄,自然都不如李广那样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 霍去病墓·马踏匈奴雕像

悲剧人生,引人唏嘘

李广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便已屡立战功,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连连失意。马邑之战无功而返,进击匈奴援军不至,漠北之战迷路失期,最后年事已高的李广自己也悲愤自尽。李广作为一个才能出众之人,却屡遭命运捉弄,渴求建功封侯而终身不得,身后子孙李敢、李陵也命运悲惨,足以令写史、读史的人们心生同情,发出“李广难封”的喟叹。

相比之下,卫青的一生虽有波澜,但除了童年时期颇为艰难之外,后面的人生相对李广要平稳、顺利得多;霍去病在人生的巅峰时刻骤然陨落,留下的是青年离世的惋惜——相对命途多舛的李广而言,他们的人生故事显得少了很多令人唏嘘之处。卫青、霍去病可以成为力求建功立业、封侯拜相者的偶像,但很难像李广一样在人们心中留下久久的惆怅。

总之,李广鲜明的个性和形象,以及他令人唏嘘的悲剧人生都令人们印象深刻,这样的人物比起卫青、霍去病而言更具名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