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军事能力:庞统>诸葛亮

政治能力:诸葛亮>庞统

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最近豹眼回答了几个类似的问题,特别是有感于蜀汉重臣廖立主动放弃镇守长沙,在诸葛亮南征时对李卲、蒋琬等人大发牢骚、诽谤刘备抓住荆州不放等言论,对诸葛亮《隆中对》谋略的漏洞,有了新的认识。

在此,就题主的问题,一起与友友们交流一下。

豹眼认为,还是庞统的谋略更为高明一些。主要依据就是,诸葛亮三足鼎立的预判最终实现了,但没有取得更大的发展。而且,蜀汉最终被囚禁在益州,没能走出来。如果刘备按照庞统的谋略,一样能够控制益州,形成三足鼎立,而且在经营凉州、雍州方面,会更加主动。

两个战略相比,庞统的谋略更有实效。

01

《隆中对》战略的不足之处

这一战略,就是先夺取荆州,再取益州、汉中,控制好这个地域,静待天下之变,然后兵分两路以争天下。这个战略都非常熟悉,就没必要引经据典来说明了。

这个战略是否是完美无缺的呢?

毛主席在读姚鼐所著《古文辞类纂》之苏洵《项籍》时有个评语:

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领袖认为,隆中对一开始就存在失误,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是错误的。最终是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领袖断定,不可能不失败。

就当时的局势而言,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联合孙权,共据曹操,这一谋略无疑是正确的。

但孙权对于荆州,那是势在必得。孙权不惜背弃孙刘联盟,也要得到荆州。这一点诸葛亮没有充分意识到,他只看到了孙刘联盟对于孙权的重要性,但没有看到荆州对于孙权更重要,那是他的咽喉,岂能掌控在别人手中?

孙刘联盟好比是鱼,荆州好比是熊掌。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史实也证明,赤壁之战后,在荆州界面上,孙权与刘备屡屡摩擦,其意图就是要占据荆州。即便是湘水划界后,孙权得到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但也没有彻底罢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联合曹操,击败关羽,夺回荆州,就足以说明孙权决不放弃荆州。

这一点,诸葛亮始终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领袖所言,隆中对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低估了孙权对于荆州诉求及势在必得的意志。

关羽襄樊之战,丢掉了荆州,丧失了蜀汉三分之一以上的精锐;刘备夷陵之战,致使蜀汉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可以说刘备为了荆州,倾家荡产,但最终也没有保住荆州。

这就充分说明,刘备死守荆州不放是存在质疑的,主动放弃荆州是否更加高明呢?

02

庞统的战略构想

据《九州春秋》记载,庞统曾经对刘备提出过自己的战略构想: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

庞统认为,荆州屡经战事,已经被打残啦,荒凉残败,人才流失殆尽。东面有孙吴,势在必得,北面有曹操,虎视眈眈。以此作为三足鼎立之计,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庞统首先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了质疑,按照他的设想:

第一步就是主动放弃荆州;

第二步以荆州为筹码,与孙吴讨价还价,赠送荆州以加强孙刘联盟,换取东吴对北伐曹魏的鼎力支持;

第三步把主要兵力撤到益州,积极北上争夺雍、凉、汉中。

庞统的这个谋略,最保守的结果也能够稳稳地控制着益州、汉中。主动放弃荆州与惨败而失掉荆州是不一样的,不仅仅是蜀汉精锐兵力的增益与损耗,更在于对维护孙刘联盟的存在有天壤之别。

03

两大谋主战略的优劣

诸葛亮一直坚持孙刘联盟,却始终不肯放弃荆州,把一颗钉子楔进人家的眼里,岂能让人家舒服呢?而庞统是以荆州换取孙刘联盟的加强,投之以桃,必将得之以琼瑶。

就这一点,庞统的谋略就比诸葛亮高明不少。

有舍才有得,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仅从主动放弃荆州这一点,庞统的战略,起码就不会有襄樊之战及夷陵之战,蜀汉就不会失掉精锐兵力,孙刘联盟将会更加稳固。同时,曹操绝不希望孙权就地做大,一定会更加频繁、力度更大地进攻孙吴。这样就给刘备提供了更大的战略空间。

即便如此,也是三足鼎立的局势,刘备集团就有足够的精力去经营益州,图谋汉中、凉州、雍州。

可以说,庞统的战略,囊括了隆中对的精髓。

孙刘湘水划界,虽然最终议和,但毕竟还是失去了和气,两家都心中不爽,而曹操却趁机得到了汉中。

刘备汉中之战,打得非常艰苦,孙权却坐收渔利。如果曹操与孙权在荆州、合肥方向打得不可开交,刘备取汉中还需要那么费劲吗?

荆州牵涉了刘备太多的精力,也就无法全力经营凉、雍二州。自然不能让马超放手回到凉州去发展,也就不能充分发挥马超的作用。

如果刘备采纳庞统的建议,主动放弃荆州,让孙权在荆州、淮河一线独自对抗曹操,然后把关羽的精锐撤回,放到汉中、上庸一带,诸葛亮坐镇益州筹办兵马粮草,刘备督马超、张飞、赵云、黄忠、魏延等超一流战将,率十万精锐,兵出祁山,杀向凉、雍,继而占据关中。

这阵势,岂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可比?

之后,静待天下之变,在曹操与孙权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一路东进,出潼关,入洛阳,许都近在眼下,匡扶汉室并非一句空话。

在以前的问答中,豹眼曾经阐述过庞统之死的原因。庞统在攻打雒城时中箭身亡,明显带有情绪化。一方面是庞统的战略刘备消化不了,另方面庞统对刘备这个仁德之君有了新的认识。

在豹眼看来,庞统人虽长得寒碜一些,但行为做事很大气,而且其战略非常高明、实用。

遗憾的是,刘备的格局达不到庞统的境界,没有能够采纳他的战略,这也是刘备集团没有走得更远的根本原因吧。

因此,庞统的谋略应该在诸葛亮之上,但由于刘备的格局,导致了庞统的谋略不能付诸实施。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庞统过早的身亡,也就失去了更多辅佐刘备的机会,致使其谋略得不到实施,也就见不到它的实际效果。

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三国人物中,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卧龙、凤雏,二者得其一,天下可安”。在此话中,卧龙排在凤雏之前,显然世人对诸葛亮的整体评价高于庞统。

在《逸周书·卷十武纪解第六十八》中提到,“谋有不足者三:仁废,则文谋不足;勇废,武谋不足;备废,则事谋不足。”对比庞统与诸葛亮的谋略,其实庞统的文谋、武谋、事谋皆不如诸葛亮。因此,对比庞统和诸葛亮的谋略,其实还是诸葛亮略胜一筹。

1.“文谋”

诸葛亮的情商高,文谋方面优秀。诸葛亮不论在为人处事,还是在治国理政上,都会照顾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的想法,因此诸葛亮在蜀汉内部威望高。

另外,诸葛亮加入刘备阵营后,没多久就降服了高傲的关羽,而当时的关羽可曾服过谁?可见,诸葛亮文谋之高。

而庞统,刚出场就得罪了东吴而孙权,后来转到了刘备那里,又恃才傲物过了头,推荐信不出示给刘备也就算了,当耒阳县令不乐意,特意表演了耳中听词、手中写字、口中断案的一心三用绝技。

庞统为人处世跟诸葛亮差距太大,文谋上不足。

2.“武谋”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颇高,与司马懿对弈也不曾落败。当年刘备进兵西川,长时间内没有大的突破,在庞统死后, 诸葛亮率赵云等人溯江入川,平定各个郡县,最后与刘备一起围成都。

南蛮各部落叛乱,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最终平定。

诸葛亮屡次北伐,上演空城计,斩王双,败郭淮,射杀张郃,火烧司马懿,因为蜀汉实力和后勤限制,结果诸葛亮北伐未取得成功,却多次打败强大的曹魏。

而这个和诸葛亮齐名的庞统,从出场到领盒饭,一共不超过5个回目,其所表现出的实力不外乎献连环计和给刘备的攻蜀三计。相对而言,庞统武谋不足。

3.“事谋”

诸葛亮北伐途中,病死于五丈原,虽然诸葛亮在战场上病死,但是,蜀军仍然按诸葛亮的生前安排安全撤退,而对手司马懿明知诸葛亮已死,却不敢趁势追击。

反观庞统,随刘备入川,在刘备包围雒城时,庞统率众攻城,劫被飞箭射中而死去。庞统也是顶级谋士,却置自己身命不顾,率众攻城,以己之短而攻人之长,结果死于飞箭。

诸葛亮不但预料到自己的死期,而且安排好身后之事,而庞统对自己的生死都无法预测,更不要说安排身后事,可见庞统事谋不足。

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如果单从谋略角度来说,庞统和诸葛亮两人难分高下,不过综合能力上庞统比诸葛亮要差得不少。

现在网上有些人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说没考虑到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性,长期占据荆州导致孙刘反目,蜀汉因此损失惨重等等。此外刘备夺取益州时只带了庞统却没有带诸葛亮,所以认为诸葛亮不如庞统。不过这种看法存在很大问题。

诸葛亮的《隆中对》确实不是一个完美的方案。但是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刘备不过是寄居刘表麾下的一个小军阀,所占地盘不过区区新野一个小城而已。诸葛亮在此时就能想到先取荆州,再夺益州,实现天下三分有其一已经是非常有预见性了。

而且《隆中对》只是一个大致发展方向的纲领。在具体执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不可能指望它从一开始就非常完善。

此外诸葛亮提出《隆中对》大约是在公元207年年底,而孙刘彻底反目是在公元219年。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几年。在这段时间里,荆州是蜀汉集团壮大的重要基地。蜀汉集团里大批人才和军队来自荆州,他们不可能放弃家乡。

此时即使明知东吴志在必得,刘备也已经不可能轻易放弃荆州。所以即使是庞统也没有提出可以放弃荆州换取孙刘联盟的稳固,不能因此就否定诸葛亮。

庞统的贡献主要还是在夺取益州初期为刘备出谋划策,不过可惜不久就中箭去世,表现的机会并不多。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促成孙刘联盟的功绩相比,庞统的贡献显然不如诸葛亮。

即使乐观估计,庞统是因为时运不济死的太早没能好好表现,他和诸葛亮在谋略方面没有太明显的差别。但是要是算综合能力,庞统就差得多了。

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印象其实更多来自《三国演义》,认为他是一个军师型的人物。不过实际上诸葛亮的能力并非局限于谋略,他在处理政务和统兵打仗方面一样很强。

诸葛亮出山以后,初期因为刘备地盘有限,这一阶段他主要是帮刘备规划战略,出谋划策,比如像著名的《隆中对》就是出自这一时期。

不过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夺取了荆州大部,随着地盘的扩大,诸葛亮的作用就不再局限于此了。在夺取荆州以后不久,刘备就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掌管零陵、桂阳、长沙三郡。

此时刘备控制下不过江陵、武陵、零陵、桂阳、长沙五郡,诸葛亮一人就掌管三郡,可见刘备对诸葛亮能力的认可。

而在刘备率军入川时,诸葛亮又和关羽一起坐镇荆州。刘备夺取益州以后,诸葛亮又以军师将军的身份协助刘备处理政务。汉中之战时,刘备全靠诸葛亮坐镇后方保证后勤不断,才能击败实力占优的曹操。

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总理蜀汉军政大权,在他治理下蜀地富足,用人得当,政局安定。陈寿评之为“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可见对其能力的肯定。

然而庞统除了谋略之外其他能力并不显著,担任耒阳县令时政务荒废,被刘备免官。还是鲁肃出面斡旋,说他不善于治理地方,但是擅长辅政,才得以被刘备重用。

所以在综合能力上,庞统远不如诸葛亮。刘备带他去益州而把诸葛亮留在荆州,就是看中了诸葛亮的综合能力强,可以独当一面,庞统就不行了。

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三国乱世,英豪齐聚,诸葛亮和庞统都是这众多英豪中的翘楚,如果论综合实力诸葛亮肯定高于庞统,但是楼主如果单单仅看谋略,个人的看法是庞统略胜一筹,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师出名门

庞统是荆州著名学者庞德公的侄子,年龄应该和诸葛亮差不多,从小看上去都是比较老实憨厚不像特别聪明的样子。庞德公有个好朋友司马徽,也是东汉末年的大学者,尤其以识人著称,据说有次司马徽在桑树上采桑,刚好庞统在树下,这爷俩就随意交谈了起来,结果这一谈就是一整天,谈完之后,司马徽对庞统是大为惊叹,认为整个荆州都没有人可以和庞统相提并论(南州士之冠冕)。

司马徽的学问是非常大的,他对庞统的评价一出,可谓是世人皆知,司马徽的评价加上指导,此外还有庞德公的指点,庞统属于从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的主。

再看看诸葛亮,也比较受庞德公和司马徽的喜爱,但是就要比庞统差一点了,诸葛亮和庞德公也有亲戚关系,诸葛亮二姐夫的父亲就是庞德公,诸葛亮是经常借着看二姐夫的机会才认识的庞德公,庞德公看着这孩子不错呀,就把诸葛亮介绍了司马徽,这之后诸葛亮才和徐庶,庞统,崔州平等人算是同学。

从出身来看,诸葛亮和庞统的授业恩师基本是一样的,但是老师眼里对庞统的评价更高些,远近亲疏上看,庞统也要好点,要是没有两把刷子,光是关系好我想庞统还不至于有此评价。

二.擅长识人的刘备

刘备在三国枭雄中算是眼光比较独到的,比起曹操的唯才是举,刘备更加擅长知人善用,最简单的例子是很多人以为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谋主,其实刘备占领益州之后,法正才是刘备的谋主,可见在刘备心里法正的谋略是好于诸葛亮的。

那么法正之前是谁呢?就是当时还没有死于非命的庞统,刘备去益州的时候带的是谁?就是庞统,庞统为刘备攻打益州出谋划策,而且也很和刘备的心意,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呢?原因并没有一般人想的那么复杂,主要就是庞统对益州很有研究,这是一个谋士的必备基础课,不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庞统当时的表现肯定是优于诸葛亮的。

庞统最出名的就是为刘备进军益州提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选择中策,《三国演义》里面貌似庞统有些遗憾,但我看来,其实庞统早就想到了刘备会使用中策,好的下属一定早就为领导提供了多项可参考的方案,并想到了领导大概会用那个,最后去执行就好了。

可惜不幸的是庞统在随后的战争中死于非命,英年早逝了。

在看诸葛亮,跟随刘备之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的出谋划策呢?真正意义上的谋略其实是在法正,庞统这些老朋友离世之后了,当然诸葛亮的谋略也不差,毕竟刘备死后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攻的一方,面对曹魏这样的对手,一直是攻势,可见诸葛亮的战场才能不简单。

总结:诸葛亮道号“卧龙”,庞统道号“凤雏”,单从道号看诸葛亮都要比庞统强,诸葛亮已经是龙了,但是庞统只具备成为凤凰的潜质,但是并不是说庞统的谋略就不行,从庞统的师承和领导的赏识上看,庞统的谋略是高人一等的,但诸葛亮综合实力三国中能胜他的屈指可数,治国上连曹魏的贾诩都对诸葛亮赞赏有佳,谋略上刘备死后蜀汉政权的北伐,联吴抗曹都是诸葛亮一手主持,也干的还不错,但是如果庞统,法正等人还在的话,诸葛亮也许就不会那么吃力了,所以总的来看卧龙凤雏各有千秋,谋略上庞统强点,综合实力诸葛亮略胜一筹。

三国中庞统和诸葛亮谁的谋略更高?

自然是诸葛亮。

从战略层面来说,《隆中对》算作蜀汉唯一的战略级纲领。

刘备遇到诸葛亮前,只知道要兴复汉室,但对于如何去实现只有个模糊的认知。直到三顾茅庐,听诸葛亮一二三四的娓娓道来,才弄明白“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应该先取荆州、益州自强,外联孙吴对抗北方强敌。等待敌人犯错,逐步夺取全国政权。刘备眼前豁然开朗,不仅感慨:“吾得孔明,如鱼得水。”

说白了,诸葛亮谋的是全局,谋的是万世,他指明了刘备的战略方向,庞统虽然也清楚益州是刘备王霸之业的起点,但他只解决到这一步,接下来该如何做,刘备没问,庞统也没说,他们内心应该都赞成孔明的既定战略。

在战术层面,诸葛亮以蜀汉弱小国力,率领军队在魏国境内来去自如,不仅可以做到因粮于敌,还能压着侵略如火、兵强马壮的司马懿只敢固城坚守,强如司马懿也只能喟然长叹:“孔明天下奇才!”绵绵华夏史,诸葛亮以统帅之才成为武庙钉子户,可见其谋略之强。

庞统更多是谋臣之才,身亡又早,难以超越孔明,硬要比,庞统的天花板应该是刘备的谋主法正,和孔明一奇一正,难分轩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