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武艺比张辽、夏侯惇等辈如何?

单论武力的话,张辽和夏侯惇应该要强于魏延的

要论军事能力的话,张辽和夏侯惇远强于魏延的

魏延的武艺比张辽、夏侯惇等辈如何?

在蜀汉阵营中,有个将领虽然未能位入“五虎上将”之列,但他的作用和地位却毫不逊色,这个将领就是魏延。

为什么说魏延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呢?早在刘备入川之时,就对魏延颇为重用和提拔。大家记得,在刘备擒斩杨怀、高沛,收取涪水关,打开入川的门户之后,欲兵进雒城,老将黄忠自告奋勇愿为先锋,而魏延则跳了出来,出言不逊,讥讽黄忠“老将不以筋骨为能”,并说邓贤、泠苞都是川中名将,“恐老将军近他不得,岂不误了主公大事?”这大大激怒了黄忠,要与魏延一较高下,魏延丝毫不惧,当场就拉开架势,欲与黄忠比武。

而刘备明显偏袒魏延,让两人各领一军,为左右先锋,同取雒城。而在战斗过程中,魏延又暗中违抗军令,更改了进攻计划,导致兵败。但刘备仍然袒护魏延,借口其有擒拿泠苞的功劳,将功抵过,继续任用。

刘备收取汉中后,对魏延的提拔更是惊人,力排众议,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使其成为手握重兵,独镇一方的战区级总指挥官,实际权柄与关张并列,令众人大跌眼镜。

魏延属于蜀汉军队中壮年派的代表人物,不仅是镇守一方的重将,从整个蜀汉发展过程来看,在蜀军老将逐渐凋零,新生一代又经验能力不足的阶段,他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使蜀汉军事指挥人才没有因青黄不接而陷入断层的尴尬境地。所以说,魏延的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不谈领兵的才能,只说阵前单挑厮杀的武艺,魏延又处在一个什么层次上?若与曹魏猛将张辽、夏侯惇相比,又如何呢?咱们就来分析一下。

一、张辽的武力值(中一流)

要说综合能力,张辽无疑是曹魏阵营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优秀战将,不仅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具备独当一面的统兵帅才,他上阵厮杀也是一员猛将。早在吕布麾下之时,就为“八健将”中的高层。张辽的武力值比较容易判断,通过以下几场战斗就可以有个基本定位:

1.濮阳之战对阵夏侯惇

吕布偷袭兖州,曹操从徐州撤军来战,双方在濮阳摆开阵势。吕布派臧霸上阵搦战,曹军阵中乐进出马迎敌。“两马相交,双枪齐举。战到三十余合,胜负不分”。随后夏侯惇拍马上前助战,吕布军中张辽“截住厮杀”

张辽与夏侯惇这场厮杀没有叙述具体的战况和回合数。但从后文中“恼得吕布性起,挺戟骤马,冲出阵来”的描述来看,张辽肯定不占上风。夏侯惇曾经是吕布的手下败将,吕布看着他耀武扬威,非常不高兴,所以亲自上阵要收拾他。以吕布骄矜爱面子的性格,绝不可能是想以多胜少。而夏侯惇和乐进都知道吕布的厉害,所以就双双回马逃归本阵了。

2.官渡之战对阵张郃

曹操与袁绍各领兵马在官渡对阵,双方唇枪舌剑互相责骂,曹操发怒,“使张辽出战”,袁绍军中张郃挺枪接战,“二将斗了四五十合,不分胜负”。曹操观战,“暗暗称奇”

张郃的战斗风格大家都很清楚,他可不是个死扛硬打的悍勇之辈,张郃对自己的安全非常重视,如果发现敌将武艺在自己之上,没有胜算,张郃就会毫不犹豫地拔马而走,决不恋战。但与张辽的这次厮杀,张郃一反常态地打了“四五十合”,说明张郃认为自己完全能够撑住。这场战斗也体现了张辽与张郃两将的武力值是在同一个层次上。

3.合淝之战对阵太史慈

孙权率兵北进,攻打由张辽镇守的合淝城。张辽率兵迎击,双方在合淝城外摆开阵势。张辽出阵搦战,东吴阵中太史慈“挺枪骤马早出”与张辽战到一处,“两将战有七八十合,不分胜负”。随后乐进偷袭孙权,刀断双戟,李典放箭射死宋谦。太史慈“见背后有人堕马,弃却张辽,望本阵便回”

从这场战斗可以看出,张辽的武艺足以与东吴第一勇将太史慈旗鼓相当,而且太史慈是主动撤退,张辽随后掩杀,武力值决不低于太史慈。

4.濡须口之战对阵凌统

孙权率军攻取皖城,兵锋直指合淝。张辽率兵出濡须口与东吴对峙。东吴军中凌统请命出战,与张辽相遇,“斗五十合,不分胜败”。随后,孙权“恐凌统有失”,命吕蒙将其接应回寨。

凌统是东吴年轻一辈中武艺最为出色的战将,能与张辽战五十合不分胜负,相当难得了。但从孙权“恐凌统有失”主动收兵来看,凌统在场面上是落下风的。

通过以上几场战例来看,张辽的武力值就基本上可以有个比较准确的定位:与张郃、太史慈属于同一层次,略胜于凌统和乐进,在三国武力排行榜上进入不了“超级猛将”的行列,而属于“一流猛将”的中等水平。

二、夏侯惇的武力值(强一流)

在曹魏阵营中,有两个超级猛将:典韦和许禇。而夏侯惇的武力值肯定是在典韦、许禇之下。

但夏侯惇的战斗作风非常勇悍,他是曹魏军中的“平头哥”,在战场上敢打敢拼,即使明知敌将的实力在自己之上,他也毫不畏惧,敢于挺枪接战。

1.荥阳之战对阵吕布

虎牢关之战后,董卓挟天子群臣东迁洛阳。曹操率兵追杀,兵至荥阳,遭到吕布的阻击。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天下诸侯都在阵前观看,有谁不知道吕布的厉害?张飞和关羽两将夹攻,恶斗三十合,尚且“战不倒吕布”。夏侯惇当然也知道,但他仍然“挺枪跃马,直取吕布”,当然,双方实力差距还是蛮大的,“战不数合”,吕布一发飙,夏侯惇就顶不住了,“飞马回阵”

打不过也要打,这是夏侯惇敢于“亮剑”的勇气;打不过咱就跑,这是夏侯惇“务实”的精神。

2.黄河渡口对阵关羽

夏侯惇不仅敢和吕布打,对关羽更是不服气。关羽千里走单骑,过关斩将,在黄河渡口杀了夏侯惇的部将秦琪,夏侯惇为替秦琪报仇,追击关羽,必要擒之去见曹操讨个说法。“两马相交,战不十合”,被赶来的使者叫停。

关羽在白马坡万军之中单骑突阵,“手起一刀”斩颜良而还,曹军众将瞠目结舌,惊为天神;延津渡又“战不三合”,追斩文丑,战斗力如此强悍。而夏侯惇却毫无惧色,定要与关羽厮杀,屡劝不止,可见他是多么的悍勇。

为了部下讨公道而“护犊子”,勇于一战,这就是夏侯惇为将的军人本色。

如果论武艺技能,夏侯惇与张辽、张郃相当,但他作战勇猛,敢于搏命,悍勇之气胜之,在武力值上有很大的加分,所以将其归类为“强一流”猛将,与庞德、曹彰相并。

三、魏延的武力值(中一流)

魏延的武艺肯定是在蜀汉五虎将之下,但在蜀汉阵营中,魏延也算佼佼者,比关兴、张苞、姜维这些年轻一代明显要强。

刘备与曹操为争夺汉中展开了一次次殊死搏杀,魏延奉命率兵至斜谷界口与曹军相遇,曹操命麾下猛将庞德出战,“二将正斗间”,曹军后寨遭袭火起,曹操命全军前压,“魏延诈败而走”。但魏延摆脱庞德后,悄悄绕过树林,突然杀出,一箭射中曹操的人中,“折却门牙两个”,危急时刻,庞德赶到,“奋力向前,战退魏延”。

与曹魏猛将庞德的这场战斗,体现了魏延的武力值,正常交锋的情况下,能与庞德打相当的回合数,但庞德发力的状态下,能够击退魏延。所以将魏延的武力值定位为低于庞德半个档次,属于“一流猛将”的中等水平。

诸葛亮北伐中原,屡次遭到曹魏猛将张郃的抵挡。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安排马谡与王平去守街亭,高翔驻列柳城援应,又恐他们非张郃之敌,“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于是派出了魏延。这说明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蜀汉军中唯有魏延能与张郃相抗。而后来司马懿入寇西蜀,派张郃为先锋,攻打蜀军祁山大营,诸葛亮点兵派将,问谁能抵挡,而“目视魏延”,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从诸葛亮多次忌惮张郃,认为其有“万夫不当之勇”,必为蜀军大患来看,以魏延的武力值虽然能够与张郃抗衡,但要略逊于张郃。否则早就派出去镇压住张郃的嚣张气焰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夏侯惇、张辽、魏延三位猛将中,夏侯惇最为悍勇,武力值最高,属于“强一流”;而张辽和魏延在同一层次,都属于“中一流”猛将,而魏延要略逊于张辽。

夏侯惇胜在“悍勇”,张辽胜在“智谋”,而魏延强于“诡谲”。

(本文根据《三国演义》分析而来,与正史无关。)

魏延的武艺比张辽、夏侯惇等辈如何?

本题题主没有明说是《三国演义》的事,那么豹眼就说几句自己的看法吧。

张辽、夏侯惇起码在曹营都是超一流战将,张辽是降将,而夏侯惇是嫡系子弟兵,夏侯惇明显比张辽机会多一些,也就感觉张辽的地位稍逊夏侯惇一筹。

如果二人身份差不多的话,得到平等的机会,恐怕难分伯仲。

魏延与这两位相比,绝不在一个层次上。就算是一对一对决,张辽、夏侯惇也绝不会输在魏延之下。这不是说单打独斗,而是独自带兵对阵。

魏延并非蜀汉顶级战将

三国志: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三国演义》有五虎上将之说,魏延没有上位;《三国志》把关张马黄赵并为一传,魏延也不能与之并列。这起码说明在罗贯中及陈寿二人心目中,魏延还不能与这五位相提并论。

豹眼认为,这也仅仅是二位的评价,并不能就此说明魏延比他们都差。起码魏延与赵云、老将黄忠相比,应该差不多。

但魏延与关羽、张飞、马超相比,无论资历、地位、江湖声望,都有差距。这是基本的历史史实,还需要给与尊重吧。

汉中之战后,刘备得到了汉中,没有任命张飞为汉中太守驻守汉中,而是任命了魏延。这并不能说明魏延比张飞、马超就强,只能说明魏延更适合这个岗位。

张飞一向贪杯、性格也比较粗暴,马超又是出尔反尔、野心勃勃、无恩无义之人,刘备都不太放心。而魏延一直就是穷屌丝,在追随刘备入川之前,毫无历史踪迹可寻,对于刘备的赏识,那是感激涕零,就算肝脑涂地也要汇报。

在这种情况下,魏延的确是更适合汉中太守这个岗位。只能说明魏延更适合,刘备善于用人,不能说明魏延就在张飞、马超、赵云、黄忠之上。

张辽、夏侯惇毫无疑问是曹魏的顶级战将

张辽是“五子良将”之首,夏侯惇那是曹操子弟兵最牛逼的战将,曹操能取得如此的霸业,不是吹出来的,是一点点打出来的,是所有谋士的谋划、所有将领的拼杀换来的。

张辽跟随曹操之后,屡立战功,别的不说,就说一下合肥之战吧。

张辽传: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从征讨孙权前线返回,让张辽与乐进、李典带领七千余人守卫合肥。曹操临行前留下了锦囊妙计,命孙权进攻时才可以打开。

八月,孙权带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张辽等打开曹操留下的书信,信中说:“若孙权军来时,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留守,护军不得与战”。

曹操仅仅是明确了三位将军的分工,但没有进一步安排具体的作战方案。诸位将领都存有疑惑,张辽审时度势,提出了在孙权还没有完成合围之前,率先出击,“折其盛势,以安众心”的战略主张。

张辽得到了李典的支持,当夜就募集了八百人的敢死队,饱餐一顿,准备明日大战。

平旦,辽被甲持朝,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权大惊,众不知所为,走登高冢,以长戟自守。

刚刚天亮,张辽就亲自身披战甲,率先攻破敌阵,杀数十人,斩敌二将,大喊“吾乃雁门张文远是也”,直接攻到了孙权麾下。

张辽呵斥孙权下来决战,孙权直接就吓尿了,动也不敢动。

孙权军看到张辽人少,就合围过来,内外数重。张辽左冲右突,带领数十人突围而出。没有突围的将士大喊:“将军这是要抛弃我们吗?”

张辽又重新冲入敌阵,把众人救出。孙权人马皆披靡,没有人敢当。孙权围困合肥十余日,城不可破,就退军了。

张辽率领诸军又乘胜追击,几乎把孙权给活捉了。

《太平御览》引《魏略》说的更有意思:

“张辽为孙权所围,辽溃围出,复入,权众破走,由是威震江东。儿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辽恐之。”

此战,张辽威震江东,江东小孩有啼哭不止的,其父母就说,“再哭,张辽就来了’’,小孩就不敢哭了。

这就是“张辽止啼”典故的由来。

关羽斩颜良时,张辽是作为先锋替关羽作掩护。就张辽合肥之战这一波骚操作,换作张辽替代关羽进攻,恐怕颜良也吃不消哦。

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循行辽战处,叹息者良久。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次征伐孙权,到了合肥,巡查了张辽作战的战场,叹息良久。之后,曹操就增加了张辽统带的兵力,多留诸军,转徙屯居居巢。

可见,曹操对此战也很服气。

对于夏侯惇,豹眼刚刚回答了几个问题,这里就不多啰嗦了。仅仅说明一下,夏侯惇的生猛,决不亚于张辽。

博望坡之战,夏侯惇面对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可谓完败,但夏侯惇决不惧怕刘备哥仨的勇气,也说明了他的胆略。

魏延不可与张辽、夏侯惇同日而语

没有直接对阵,就一切皆有可能。

但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是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攻魏延把守的汉中,情况会如何呢?江东的父母吓唬小孩也能说“魏延来了吗?”

如果曹操率领十万大军,或者说张辽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汉中,魏延自己能够顶得住吗?

魏延坚守汉中近十年,固若金汤,这是史实,但那是因为曹魏没有大规模征伐汉中,魏延并没有遇到真正强大对手的考验哦。

从曹操撤军汉中,到诸葛亮北伐,特别是襄樊、夷陵之战后,曹魏并没有把整个蜀汉放在眼里,更没把魏延当回事。

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子午谷奇谋,屡屡被诟病。但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同意魏延的建议,魏延就一定能取胜吗?

魏延的依据是夏侯琳是纨绔子弟不会用兵而且胆小,就跟江东小孩子一样,一说魏延来了,夏侯琳就吓尿了,自己弃城逃跑了。这个概率有多大呢?豹眼认为跟没有差不多。

因此,豹眼认为,魏延不愧是蜀汉名将,但其声望有很大的水分。任何一个名将都是经过实战而获得的名声,魏延没有独自指挥过大的战役,更没有独自获得过大战役的胜利,就不能仅凭虚名而做定论。

就如马谡,如果没有街亭之败,他也恐怕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任何胜败都有偶然的因素,但毕竟还得以最后的胜败说话。

无论资历、战绩、名望、地位,魏延无论如何不能与张辽、夏侯惇相比,差的恐怕不是一个档次。

就关羽、张飞、马超等人,也不好说就一定胜过张辽、夏侯惇,魏延比起关张马来,还是差了一筹。

魏延的武艺比张辽、夏侯惇等辈如何?

魏延的武艺应该大致和张辽、夏侯惇相当。

魏延也是蜀汉集团的一员猛将,自归顺刘备以后在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和诸葛亮北伐时期表现活跃,也是屡建战功。不过魏延出场时间较晚,和张辽、夏侯惇并没有交集,因此三人没有交手机会,所以只能从他们的历史战绩来比较一二。

要评价魏延的武艺,最直观的两个对手就是文聘和庞德。

魏延出场第一战对手就是文聘,两人从已时一直厮杀到未时,少说了打了两三个小时,战有百合,还是战了一个不分胜负。最后魏延因为手下死伤殆尽,才不得不主动退走。显然魏延和文聘的武艺差不多。

文聘原本是刘表手下大将,在归降曹操以后虽然没有太多表现,但是他在铜雀台竞技时和曹休、文聘、曹洪、张郃、夏侯渊徐晃等人一同出场,武艺想来也差不多。

此外魏延和庞德在汉中之战时交手两次,第一次两人战了一会不分胜负,魏延诈败而走。第二次魏延偷袭曹操,被庞德击败。从交战结果看,魏延武艺不如庞德,但是能坚持一会。

所以综合看,魏延的武艺在演义中大致处于一流水平,比超一流的吕布、五虎上将、许褚、典韦、庞德等人要差一些。和张辽、夏侯惇的定位差不多,即使有高低之分,也差距不大。

在演义中武力值差距不大的两个人交手是很难分出胜负的,因此魏延遇到张辽、夏侯惇基本也是平手告终。

魏延的武艺比张辽、夏侯惇等辈如何?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感觉到了后期就没意思了,主要是自己崇拜的人病的病、死的死,三国的英雄好像没有了。后来,通过阅读《三国志》这样的书籍才发现魏延也算个人才,也有他的长处。但是如果将魏延、张辽和夏侯惇比较的话,魏延的武艺处于中等的位置,张辽排在第一位,夏侯惇排在最后一位。

张辽

张辽和魏武帝曹操的关系一直很好,他在曹魏统治集团有着重要的地位。当然,这种地位的取得不仅仅在于其人际交往的能力,还在于其建立了一些列的功业,为魏国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军人本色。张辽原是吕布手下的一员大将,在这时就表现出他作为军人的优秀品格,对自己的老板忠心不二。最后被曹操所俘获,就在曹操要杀他的时候,关羽和刘备出来求情,张辽得救。

2.张辽大战太史慈。太史慈可是当年大战孙策的人物啊!在孙权围攻合肥的时候,张辽手下的兵力不足孙权的三分之一。但是,此时的张辽想到了“擒贼先擒王”的方法,想要捉住孙权,被孙权的大将太史慈发觉了,于是两人大战了七八十回合,不分高下。最后由于别人的支援,张文远大胜孙仲谋。

3.颇得曹操的赏识。当年曹操远征汉中的时候,总是留下张辽、乐进等人镇守合肥。从他们镇守的情况来看,曹操确实没有看走眼。

魏延

1.魏延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是理想和实践总是有差距的。当初刘备让他做汉中太守的时候,刘备问他:“现在我把这么重要的职位交给了,你打算怎么做呢?”魏延答道:“如果曹操举全国之力来攻打我们,我就用全部的力量防御他;如果曹操带领十万兵马前来,我就要消灭他们”于是,魏延得到了刘备的赏识。

2.打败魏将费瑶、郭淮。在建兴八年(230),诸葛亮派魏延前往羌中,此时遇到了魏将费瑶和郭淮的阻挡,双方在阳谷展开激战,魏延打败了魏军,被诸葛亮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然而,令诸葛亮没想到的是,魏延最后却走上了叛变的道路。

夏侯惇

夏侯惇也是年轻的时候投奔曹操的人了,算是曹魏统治集团的元老级人物了。但是要论武艺,夏侯惇还是差了很多。他曾被吕布打败,又被伤了左眼。说起他的军事才能也只能是镇守后方有功这样的评价了。

所以,我认为这三个人中张辽是最厉害的,魏延第二,夏侯惇第三。

不知道小伙伴儿们是怎么认识的,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学习!

魏延的武艺比张辽、夏侯惇等辈如何?

魏延的武艺应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在荆州刘表时期,魏延正处于青年时期,武艺略有欠缺,实战经验不足,曾经与文聘交战多时未分胜负,文聘武力只属于弱二流水准,和于禁不相上下。

归顺刘备后同四虎将一起坐镇荆州,这段时间相对比较安定,众将一起相处时间比较多,这期间魏延应该不同程度地向张飞黄忠等众将请教切磋,在这期间魏延武艺进步很快,应该与张郃不相上下了。

入川刘备带着黄忠魏延一路征伐,这个期间让魏延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武艺也随之增长迅速,与张辽夏侯惇在伯仲之间,但同时也相应地学会了保存实力,这也是魏延北伐期间一直没有与同时不断武力增长的张郃单挑。

如果中前期魏延单挑张辽夏侯惇很可能败阵,但是后期不会逊色于张辽夏侯惇等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