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如果不做枭雄,而是励志做一个能臣,会实现汉朝的复兴吗?

曹操励志做一个能臣的话,应该为汉朝续命一些时间,晚一些灭亡罢了。

东汉王朝建立,前期还可以,但是后面和帝时候,皇帝年纪小,皇帝更换的快,外戚专权,宦官专权!也就注定了汉朝迟早要灭亡的!

黄巾起义被镇压以后,各地的州刺史各自为政,不听中央的调遣,刺史权利大,简直就是土皇帝,和东汉建立的政治体制完全不一样!

曹操统一北方,拯救汉朝的话,南方还没有统一,曹操也是手握大权,东汉手握大权的人,下场都不是很好,最主要是汉献帝,想拯救汉朝必须要君臣同心,在那些士大夫眼里,自然心里项目着汉朝的,但是当时环境,必须彻底变法,革新政治,才能有效,曹操一个人是不行的,还有汉献帝必须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东汉的毒瘤起码有一百年以上,曹操想复姓汉朝是何其难啊,所以曹操做能臣只不过为汉朝续命的!

除非像商鞅变法那样成功,在经过几代帝王的执行,汉朝可以复兴的,商鞅变法遇到很大的阻力,商鞅在秦国,曹操面对一个大汉朝,要想革新100年的毒瘤是何其难!

曹操如果不做枭雄,而是励志做一个能臣,会实现汉朝的复兴吗?

曹操开始本来就是打着汉朝的旗号,本身就是为了复兴汉朝,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难道不是复兴汉朝吗?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诸侯争霸时,敌对势力对曹操的夸大之词而已,曹操的本意就是希望能够复兴汉朝

但是事实上做不到,因为南边有东吴,西边有蜀汉。就算曹操不做枭雄,而是要做汉朝的能臣。他也不可能真正的复兴汉朝。

看一看诸葛亮就知道了,诸葛亮那么大的本事,他也没有能够帮助刘备统一天下,进而复兴汉室。

因为汉朝已经经历了400年的时间,汉朝的天下已经彻底的腐朽

也就是说在军阀割据的时代,曹操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已经形成了一种势力。

而且当时不仅仅是曹操个人形成了一种诸侯的势力,事实上有很多地方军阀,都是顶着汉朝天子的名义,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这就是所谓的权力下移,曹操事实上就是当时士族势力的一个代表人物而已

天下大大小小的“曹操式”的枭雄,少说也有成百上千个割据称雄的。

汉天子已经失去了对各路诸侯的实质控制能力,就算曹操能够忠于汉室,那曹操的子孙也会有割据的想法。

而且在其掌握政权之后,天下已经没有大一统的这种观念。已经形成了一种军阀格局的这样的一种局面。天子的权力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摆设。

事实上曹操最终还是没有称帝,也就是说最先背叛汉献帝的,其实不是曹操

总的来说就是天下的诸侯,已经各自为政比较久了,汉朝天子根本就已经没有对他们有任何的约束力了。

除了可以册封一些诸侯之外,没有任何实质上的监督和控制能力。这样的话汉朝天子事实上就已经被彻底架空。

  • 说这些,其实就是说“汉天子”已经越来越不是一种势力,而越来越像一种“标签”。

假如“汉天子”还是一种不大不小的势力的话,曹操完全可以不做枭雄,而与汉天子“共天下”,也就是后来“王与马,共天下”的模式。

但是汉献帝不是司马睿,汉献帝手里没有一兵一卒,而且汉献帝本身就是董卓制造的傀儡而已,曹操开始是借汉献帝的名义,好最大化的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势力而已。

就算曹操不做枭雄,把权力还给汉献帝,汉献帝也不能下个命令,就能够让孙权放下武器,也就是说由汉献帝来做主,也没有多少复兴汉室的可能性。

曹操如果不做枭雄,而是励志做一个能臣,会实现汉朝的复兴吗?

曹操刚开始踏入官场的时候,身为官三代,确实是抱着对东汉的忠心做一番实事的。

年轻时的曹操

当年曹操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这个官职有一项重要职责就是:维护治安。当时朝廷昏暗,法纪松弛,而洛阳又是非富即贵的人聚集的地方。

他刚到任的时候,就做了个五色棒。管你是谁家亲戚,扰乱秩序,违反法令,我就给你打死。后来,所有人在曹操的那片辖区,全消停。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想做些实事,为东汉带来一些积极的转变,哪怕这些转变只是微乎其微,他自己也愿意去做。

后来,曹操当了议郎,类似于顾问的某种职务。曹操敢于谏言,希望用自己可以上书直达天听的权力,提出意见和建议,他帮忠臣说过话,直指朝廷的弊端,但汉灵帝没听进去。

在这之后,他的谏言是极少被汉灵帝采纳过。曹操已意识到:东汉已经是病入膏肓,烂到根子里了,这种局势,不是他一个人能改变的。

黄巾起义爆发,朝廷封曹操为骑都尉,他也毫不含糊和其他将领一起赶赴战场大破黄巾贼。后因军功关系,升为济南相。任期内干了不少实事,整肃吏治,禁止豪强官吏以邪教为名搜刮百姓,达到了还一郡安宁,还其辖区百姓太平。

如果不是曹操内心有所坚持和有理想,在当时的环境,他大可不必这么做。

曹操心态的转变

汉灵帝死后,董卓毒杀少帝,天下诸侯群起而讨之。但诸侯们的表现令曹操极为失望不满。诸侯们热衷于内部争权夺利,最后内讧。

讨董联盟当中,只有曹操一人此时用心作战,在战场上奋勇厮杀,想消灭董卓势力。只可惜曹操心有余而力不足,他遭遇兵败,其自身也遭遇生命危险,在兵败后,曹操还遭遇了旗下多数士兵叛乱,叛兵烧毁了他的营帐。经过一番拼杀,曹操也得以安全撤退。

更离谱的事情在后面,诸侯自相残杀,而后袁绍和韩馥另起算盘,打算另立新君来达成袁韩势力集团的目的,他们拉曹操入伙,被曹操拒绝。就算曹操当时只剩下一千多人,却依然想要西进长安,讨伐董卓。

这期间,袁绍因为一块玉印向曹操显摆,派使者劝说曹操拥护于他,导致曹操对其越来越不满。

这时,曹操心态转变非常大,经历诸侯讨伐失败,让曹操彻底心寒,特别是袁绍派人那一劝,更加激化曹操,让其彻底由量变达到质变。

他开始明白:这些鼠目寸光的诸候是天下大乱的祸源之一,东汉这个朝廷无药可医,名存实亡,必须发展自己的力量,来安定天下。

结论

曹操就是后来成为世人眼中的枭雄,但是他在名分及个人情感上,依然遵守着对汉室的情感底线。他没有亲手终结汉室,取而代之。

曹操给自己的定位是像周文王、齐恒公、晋文公那样的诸侯霸主,在天子宗室衰微无能,天下混乱环境下,尊王攘夷,讨伐不成,九合诸侯。

曹操如果不做枭雄,而是励志做一个能臣,会实现汉朝的复兴吗?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曹操在年轻的时候,被许子将点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是许子将肯定了曹操是一个具有能力的人。但是曹操最后能成为能臣还是成为枭雄,其实更多的是历史大潮的推动。

年轻时候的曹操,最大的志向只不过是成为汉代的征西将军,想的是为大汉开疆拓土守卫边疆。

如果汉朝能够继续统治下去,曹操有可能成为治世之能臣。

但是可惜的是此时已经是汉朝末年,经历了党锢之祸、黄巾之乱的曹操已经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于是他同发小袁绍,跟大将军何进一起筹谋铲除宦官,重振朝堂。

很可惜,何进有眼无珠,有勇无谋,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碎。不但自己丢掉了性命,还招来了董卓这位饿狼。

曹操这个时候感觉大事不妙,只能先保住性命,跑路再说。

等到董卓费力皇帝引得群情激奋,十一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这个时候的曹操虽然只是一个奋武将军,但是依然是一心为国,提出各位诸侯几路并进,一战即可歼灭董卓,还天下一个太平。

但是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有意主动进攻董卓的,除了曹操也仅有济北相鲍信,还有曹操的好友卫兹等区区数人。

在别人的喝酒玩乐声中,曹操孤独的率军出击。没想到在成皋遇上了来攻打联军的董卓大将徐荣。

兵精粮足的徐荣给初出茅庐的曹操好好上了一课,此战曹操几乎全军覆没,好友卫兹战死,要不是部下拼死相救,曹操也得折在这里。

徐荣拿曹军战力当做联军平均水平,评估后认为联军势力强劲,不宜进攻,于是也撤兵了。

等曹操回到酸枣之后,发现大家依然在吃喝玩乐。这一残酷现实让曹操彻底的认清楚了,汉室有这帮官僚在的一天,就无法真正的复兴。这也击碎了曹操心中枭雄的枷锁,放出来了恐怖的乱世枭雄。

所以说,不是曹操一开始就想当一个枭雄,而是现实不给曹操当能臣的机会。

汉朝的腐败是从根子里面的腐败,无论是豪门士族的垄断,还是宦官外戚的轮流专权,再或者是当时百姓的困苦无力……在汉朝这个基本盘里面,已经无法再做继续的改良了。

要实现汉朝的复兴,必须另起炉灶。

除了做枭雄,曹操已经别无选择。这也是现实给予曹操最深刻的教训。

我是以史为鉴,为您讲述靠谱的历史,欢迎关注

曹操如果不做枭雄,而是励志做一个能臣,会实现汉朝的复兴吗?

在我看来,即便曹操本人不想做枭雄,他的那些如狼似虎的手下们也不会答应。大家跟着你拼死拼活,无非就是希望荣华富贵封妻荫子,结果猪都杀完了你却说自己要吃素,这不是开玩笑吗?更何况当时天下枭雄遍地,曹操就算真想复兴汉室,也无力回天。

汉王朝从诞生之初就先天不足,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就是外戚专权。刘邦在临终前预感到吕后必然生乱,但又不忍心干掉这个婆娘,所以想着杀掉吕后的妹夫、自己的连襟樊哙,清除掉吕后的臂膀,但无奈派出去执行这项任务的陈平和周勃惧怕吕后报复,留下了樊哙的性命,结果刘邦病逝之后,吕后果然尽揽朝政,并从此开启了外戚专权的先河。

后面的外戚自然是有样学样,姓吕的能做的事,姓窦的、姓王的自然也都能做,皇权屡屡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皇帝对于外戚专权十分不爽,不甘心做橡皮图章就要培养自己的班底,所以只能扶持身边最亲近的宦官去对抗外戚,于是外戚、宦官两股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把天下搞得乌烟瘴气,整个汉王朝终于也走到了穷途末路。

曹操就是出生在帝国日落的余晖之中。史书上说他是汉朝开国功臣曹参的后人,但实际上却是宦官曹腾的干孙,虽然出身不怎么光彩,但毕竟也算是宦官之后,所以很容易就步入了仕途。而且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上来看,他开始为官的时候,的确是想做忠臣、能臣的,在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等职务时都颇有建树,甚至因为严格执法得罪了不少权贵。

曹操真正有了不臣之心,应该是在参加征伐董卓战役之后。董卓进了东汉王朝的首都,奴役百官如牛马,撤换皇帝弹指间,让多少有贼心没贼胆的诸侯眼红不已,于是组成了讨伐董卓的大军,曹操在其中的表现最为亮眼。大家都对董卓望而却步时,他带着自己的部队冲锋在前;董卓败退之时又是他一马当先追了出去,其他诸侯都在坐等摘桃子,所有的这一切都无疑在告诉曹操一个事实:大汉王朝完了,没有人再想着恢复他的荣光。看清楚了形势的曹操,怎么还会死心塌地的去“复兴汉室”呢?

更何况,即便曹操想做个忠臣,一心要割据江东的孙氏父子、做梦都想着当皇帝的袁氏兄弟、满口仁义道德却包藏祸心的刘备刘表……这一连串的枭雄们,又怎能让他如愿?要知道,如果曹操要做忠臣,就必然要把手中的权力交给汉献帝,而他一旦失去了权力,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又何谈“复兴汉室”?如果曹操不交出权力,他就是彻头彻尾的枭雄,要承受“汉贼”之骂名!两难之中的曹操,似乎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曹操在《述志令》中曾提到一个细节,似乎更能说明他在那个时代的作用。袁术当时已经下定决心当皇帝,各项准备工作都基本完备,甚至他的两个老婆都在为争夺皇后位置打破了头,有人就劝他登基,袁术的回答是:曹公尚在,未可也。这也就难怪曹操自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总体来讲,曹操不是不想当忠臣,而是无奈之下只能走上枭雄的道路。不过他还是给老东家留了面子,到死也没篡汉自立!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曹操如果不做枭雄,而是励志做一个能臣,会实现汉朝的复兴吗?

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这是对曹操的非常准确的论断。

东汉末年,是典型的乱世,各路割据势纷纷扰扰,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想做能臣如何进,别说匡扶汉室了,就连区区十常侍都干不过。而像董卓这样的野心家遍野都是,谁的实力强,谁就有话语权,所谓的皇帝,已无力控制局面。这才让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了足够的土壤。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曹操来当所谓的能臣,这是把他往火上烤,他避免不了何进那样的命运。事实上,曹操足够聪明,在向董卓献刀行刺失败后,果断离开京城,拉起队伍单干,走上了一条乱世崛起的枭雄之路。

也就是说,正值乱世,你用治世的态度来对待,注定是走不通的,你必须勇当枭雄,而不是妄想当一个名声清明的能臣。试问,当好一个能臣,需要清明的政治环境,需要能力强大的皇室,当时有这样的条件吗?没有,曹操走上枭雄之路,实在是时势所迫,就如同逼上梁山。

应当说,曹操是非常高明的政治家。他很想兼顾能臣的历史评价。所以他在掌控北方之后,并没有登基当皇上,而是依然让汉朝保持存在的状态。这是当时最可靠的生存方式,一方面,是曹操保全了汉室,否则,不知几人称帝,几人建朝,中原将更加混乱,汉室也更早灭亡。二方面,曹操保全了苍生,在北方一统的局面下,显然黎民百姓是受益的,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曹操统一北方在历史上是居功至伟的。三足鼎立,实际上是三大块相对统一,保持了整个中华板块的稳定。

如果你说,既然北方统一了,那么曹操是否可以彻底交出军权,让汉献帝来发号施令,让汉朝的存续更加名实相符,避开人们对他的“挟持天子”的恶评呢?事实是,不可能,就算曹操交出了军权,凭汉献帝的能力,能够让刘备势力、孙权势力都堂堂正正地四方来贺吗?想得太简单了。刘备方面,不过是假借兴复汉室之名,争城夺隘可是一点都不含糊,凭什么你刘备势力才能够代表汉室?就是拉上八杆子都扯不上的所谓皇叔身份吗?而孙权方面,则压根儿连汉室的旗号都不要,自行其是地独居一方,攻曹与攻刘,对于他来说是摇摆的,只要对他有利的,他必冒险以突,对他不利,他避居一方,完全是观望派。你说,曹操能够将权力彻底地交付汉献帝,而自赴死路吗?前辙不远,后辙不可覆也。

再说,从历史规律来说,朝代的更替是正常的,为什么一定要刘家的家天下呢?对黎民百姓有利,对时代发展有利,谁掌管天下都是可以的。事实证明,曹操统一北方,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是正向推动的,历朝历代,北方各族的分分合合是常态,曹操却能够让这庞大的疆域相对稳固地定在那儿,这是对于中华历史的巨大功勋。

所以说,汉室复兴也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要复兴汉室?有德有能者居之。说实话,曹操不愧为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所做的几乎是圣人的作为。有几人能够放着皇位而不登临呢?唾手可得嘛。看到了吗?那袁世凯可是八十三天的皇帝也是当得有滋有味的啊。

所以,曹操的评定,能力上说,当治世能臣没问题,但时值乱世,由不得他;同时,政治担当上说,曹操完全可以做一个乱世之能帝。但他不称帝,这是他相当令人尊敬的地方。后来的朝代,表达的是抑曹扬刘的封建正统观,把曹操讥之为枭雄,而实质上,没有曹操,你汉室早就没了,更何谈复兴?曹操公元之初的混乱时代,将一个政治家能够做的事,做到了极致,实实在在是古今少见的英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