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无大将,为什么蜀汉不重用赵云父子?

蜀中无大将,说的是在关张赵马黄五虎将过世以后,蜀国没有好的大将做先锋,其实在刘备再是的时候,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核心圈子,赵云是杂牌将军,虽受到诸葛亮的重要,并没有真正的独当一面的机会,所以赵云始终没有正真进了刘备的核心圈子,刘备没有太重用赵云,黄忠虽年迈,但是老当益壮,勇冠三军,大放异彩,马超在归降以前就是名震天下,并且也是一方诸侯,在归降之后,过的十分郁闷,并没有得到太多的重用,最后郁郁而终了。刘备入川了之后,西川的将领也没有好好重视提拔,文官也是的,主题还是以老部下和荆州势力为主要的,也没有很好的实行仁政,这就造成了荆州势力和西川势力的矛盾。

刘备过世之后,诸葛亮掌握军政大权,主要精力在忙于北伐,常年征战造成国库空虚,百姓生活窘迫,没有注重在培养新一代的武将,确切的说没有能够好好的经营西川,没有好好的重视人才,搞得人才青黄不接的,后期不仅没有好的武将,也没有好的文官人才。

蜀中无大将,为什么蜀汉不重用赵云父子?

其实不是不重用、而是赵云年事以高、体弱多病、大半生出生入死劳苦功高、以应兰养老天年了、其子才能一般、但还是早年命负黄湶战死沙场、丞相也无可奈何、之所以任用魏延、那是无奈之事、当时蜀中不是无将、而是很多、但有些信不过、道理就是这样子。我个人的看法。

蜀中无大将,为什么蜀汉不重用赵云父子?

蜀中无大将,是在“关张赵马黄”等一批蜀国名将都凋零之后,才出现的情况。正因为他们的死,才让蜀国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并非蜀汉不重用赵云。

但有人说,赵云在蜀汉,至多是个保安队长、杂号将军,果真如此吗?

1、刘备在世时,赵云是杂号将军不假,但不是打酱油的

杂号将军一说,是在刘备入川以后,封了赵云一个“翊军将军”的名号。“翊军将军”被称为是杂号将军,这个职务跟同时期关羽的前将军、张飞的右将军、马超的左将军、黄忠的后将军,不能相提并论。

但很多人忽视了一点,《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给赵云立传时,是将赵云与关张马黄四人并立的。而陈寿恰好就是蜀国人,非常熟悉了解蜀国的情况。这说明,赵云当时在蜀国的地位,是仅次于关张马黄的存在,或者说干脆与他们并立。

而纵观赵云一生,也几乎参与了蜀汉前期的所有重大战役,比如攻克四川的战斗中,诸葛亮率领赵云与张飞溯江西上,到了江州之后,他们兵分两路,诸葛亮、张飞走北路,赵云则自领一军走南路,然后于成都汇合。这时候赵云是独当一面的。

汉中战役中,黄忠斩杀夏侯渊后,又想夺曹操军粮,是赵云分兵于黄忠。后来又觉得黄忠必中埋伏,于是又率领几十名骑兵去搭救黄忠,正好碰上曹家主力。结果,赵云以几十人救出部将张著,并且偃旗息鼓,让曹操误认为赵云有伏兵而不敢近前。

于是刘备赞叹:“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赵云又有了“虎威将军”的名号。

2、刘禅在位时,赵云又被委以重任

刘禅继位后,将赵云任命为中护军,征南将军迁镇东将军,并封为永昌亭侯。许多人从“中护军”的职务上,断定赵云是蜀汉的“保安队长”,实际上,当时赵云在永安防备吴国,后来在与东吴结盟后,又到汉中参与诸葛亮北伐,赵云并未到宫中掌管禁军,而中护军有一个职责比较有意思,那就是监督管制诸武将,这就算是赋予了赵云“尚方宝剑”的权力。

而在诸葛亮北伐时,赵云又被赋予了牵制吸引曹军主力的责任。他在斜谷道阻挡曹军,为诸葛亮攻占祁山争取了宝贵时间。马谡兵败街亭之后,赵云亲自断后,避免了蜀军更大的人员伤亡,受到了诸葛亮的褒奖。而在这次北伐失利后,劳苦功高的赵云却自贬为镇军将军,也是高风亮节。

3、赵云的两个儿子赵统、赵广,在历史记载中,只知道赵统袭爵永昌亭侯,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而赵广则在蜀汉灭亡前战死,他们的事迹记载较少,说明其能力水平并非特别出色。

蜀中无大将,为什么蜀汉不重用赵云父子?

谢谢邀请。蜀汉对赵云一向是重用的,蜀中无大将时赵云已经死了。至于赵云之子,也曾报效国家。

题主问“蜀中无大将,为何不重用赵云父子”,这话说的很是尴尬。好比问“南宋灭亡时,韩世忠为何不抵抗元军”“甲午战争时,曾国藩为何不抵抗日军”一样。

首先,蜀汉集团中赵云一向是受到刘备重用的。姑且不说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即使从历史来看,赵云在蜀汉集团也长期担任重任。

209年刘备夺取荆州南部后,拥有四个半郡的地盘,赵云便担任其中桂阳郡的太守,其军职为偏将军,在蜀汉武将中仅次于关羽、张飞。

211年刘备入蜀,特意把赵云召到公安,担任留营司马,相当于总司令部的警备司令。

213年诸葛亮入蜀,赵云和张飞一起跟随。在巴郡生擒严颜后,诸葛亮和张飞沿嘉陵江北上,赵云则继续逆着长江西进,然后从垫江一代北上参与了包围成都。

219年汉中之战,赵云和黄忠前往米仓山劫取曹操粮草,上演了“浑身是胆”的大头戏。

222年刘备东征孙吴,赵云督江州,为大军担任后方救应的重则。

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赵云奉命率领一路人马佯攻斜谷,基本上算诸葛亮之下的北伐军副总司令。

由此可见,赵云并没有不受重用。当然,因为赵云本身脾气比较谦和,不计较爵禄高低,同时为人正直,坚持原则,得罪人不少,造成他在蜀汉集团中的升迁比较慢,军职被很多人后来赶超。但职位高低是一回事,权力轻重又是一回事。整个来看,赵云的权力在武将中比不上关张魏李,实际上并不比黄忠马超要差。

至于所谓蜀中无大将,那是指诸葛亮去世以后的时候了。赵云死在诸葛亮之前,那时候早已魂归西天多年,蜀汉怎么重用他,把灵位抬出来吓唬魏军么?

至于赵云的儿子赵广赵统,也曾在蜀汉为官。史书记载:

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可见,赵统和赵广都担任了蜀汉的武职,赵广还在魏军大举入侵时战死。这两人的职务当然称不上“重用”,但实际上张飞的儿子张绍,关羽的儿子关兴都是文官,蜀汉名将其他的子弟也都没啥突出表现。这一则是因为能力不如父辈,二则是年龄较小,资历较浅的缘故。历史上赵广赵统并没有什么才能出色的记载,硬要“重用”也没什么意义了。

蜀中无大将,为什么蜀汉不重用赵云父子?

研究三国历史,你会发现,颠沛流离半生的刘备最终还是建立了蜀汉政权,不过在魏蜀吴之中,势力是最弱的,尤其人才方面,非常单薄。无论是跟随刘备的原从武将,还是荆州招募武将,或益州投降的武将,在刘备称帝的时候,相继离世或离开,造成蜀中无大将的局面非常明显。看过《三国演义》的赵云粉丝们会提出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中央高层为什么不重用赵云父子呢?

提起赵云给粉丝们印象就是在《三国演义》无法抛开的英雄形象,武艺高强,忠肝义胆,有勇有谋,有“一身是胆”的美誉,号“虎威将军”,还有被称为“常胜将军”,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一个名将,却一直被刘备、诸葛亮、甚至刘禅弃用,很少独挡一面。功业和地位不如关羽、张飞,让人有些疑惑不解。为什么刘备、诸葛亮、刘禅不重用赵云父子?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第一:刘备时代,赵云只是刘备赋予“重任”的内臣。赵云从一开始投奔刘备开始,就担任主骑,因为但时刘备穷的连骑兵部队都没有,赵云就是刘备身边的骑兵警卫对。紧紧跟在刘备左右,属于随时调遣待用类型,后来又变成了保护祖母和阿斗的宿将,长坂坡之后有功,被封为牙门将军。等到有了自己的地盘的时候,刘备平定荆州后,根据《云别传》记载,赵云封为偏将,领桂阳太守。入川有功,拜翊军将军,刘备称帝的时候,已经变为中护军、征南将军。这个时候的职位,跟张飞、马超相比,是低了几层次。

所谓的中护军就是刘备的首席内军统领,其地位在前左右后“护军”之上,还拥有中央中下级武官选拔的权力,就说明刘备时期给予赵云赋予的“重任”就是保护刘备这个集团的中枢。而这个时候的赵云的儿子,还没有成长起来。

第二、诸葛亮时代和刘禅时代,赵云被贬官。赵云,在刘备去世,刘禅登基之后,蜀汉的“五虎上将”基本上都死了。这时的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升官了,但是还没有达到大将军级别。这个时候的赵云跟魏延级别一致,一个镇北和一个镇东。这个时候在武将官职上,高于魏延和赵云的,只有中都护李严和后将军的刘琰,一个是托孤大臣,一个是刘备的好友,名誉武将称号。

在建兴五年,诸葛亮准备北伐,重点就带着赵云和魏延驻汉中,因为魏延是汉中太守有功,被诸葛亮提拔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六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没有多大损失,但是因为马谡街亭惨败,赵云也失利,也贬为镇军将军,二年后,赵云去世。

第三:刘禅时代,亲信宦官黄皓,na内政不明。赵云病逝,赵云的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地位非常低,相比之下,张飞的儿子张绍官拜侍中、尚书仆射,孙子张遵蜀尚书,地位比赵统和赵光高很多。这里有赵统和赵光两人本身才能不突出,没有优秀的表现,其次,此二人,与刘禅没有联姻的关系。

总之,赵云在刘备时代和刘禅时代,还是被重视的,只是很少独挡一面,加上年老,无再立功的机会罢了。其儿子,的确是不堪重用,这也算是虎父犬子的典型代表吧!

蜀中无大将,为什么蜀汉不重用赵云父子?

首先要看下这句话是何时传出来的,诸葛亮北伐时期。第一次北伐时间是228年。

再看下赵云,生于167年,卒于229年,享年62岁。

时间一对比就可以看到了,诸葛亮北伐时,只有第一次赵云是有上场的,但是当时61岁的赵云只是被安排和邓芝一起作为疑兵,马谡街亭大败,赵云敛众固守,亲自断后,且战且退,所以损失不大,这一战蜀汉损失颇大,诸葛亮自贬三级,赵云也贬为镇军将军。第二年赵云病死。

诸葛亮和赵云本来就是一对好搭档,诸葛亮统筹全局,赵云也能冷静思考,而且赵云做事中规中矩,且勇猛善战,如果赵云能年轻个20岁,那诸葛亮北伐赵云将成为真正的主角。首先资历上来看,赵云是刘备的元老级别的,武力也不用怀疑,当年入川救援刘备,诸葛亮就是和赵云一路,而且后来分兵赵云独统一军做的也很不错,说明赵云还是有一定统兵能力的。而且赵云曾多次救过刘禅,阿斗对赵云很感激,所以后来才会追封赵云,皇帝和丞相都看重的赵云,不存在不重用。只是当时赵云的确已经年老了,演义中更夸大到70多岁,蜀汉不是不重用赵云,而是想重用而人已不在了。

那么再来看下赵云的儿子,有史记载的有两位,分别是赵统和赵广。其中赵统是长子继承了赵云的爵位,官职做的也高一点,最高虎贲中郎,加行领军,也就是说赵统手里还是有有一点军权的,但是数量应该不会超过2000人,而虎贲中郎大概也就是一个团一级的干部,而且始终没有上过前线,从而能知道赵统的能力应该平平,能混到这个地步更多的是借了父亲的光。二儿子赵广,因为没有继承爵位,所以是跟随大将军姜维出战的,武力必定比其父差多了,但是忠义之心却也没给赵云丢脸,邓艾偷渡阴平,姜维急忙弃守汉中,退到剑阁,而后面却被魏兵追击,赵广留下来掩护撤退,争取时间,姜维顺利撤退,赵广战死。虽然忠义,但是并无什么太大的谋略或者武勇,蜀汉只是人尽其才,并没有故意重用或者不重用的说法。

综上来看,赵云是要被重用,但是老了,人情很快去世,想重用而人不在了。两个儿子才能平平,蜀汉已经做到了人尽其才,并非故意不重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