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敌百万,战国第一名将,可为何说白起不得不死?

白起是牺牲品,白起一生病,触犯了君王的忌讳,你是一把锋利的刀子,但不是一把听话的刀子。锋利的刀子固然可以杀人,但不听话,不受控制,也是可以伤了自己的。白起名震天下,战功赫赫,功高震主,这样秦王会猜忌,白起是一个良臣,为国家大事着想,白起认为攻赵已经错失了良机,白起没有听秦王的命令,挑战秦王的威严,在加上白起与范睢不和,范睢是一个小人,在秦王面前进谗言,此时白起对秦王已经没有用了,说白了白起就是一个棋子,杀了白起可以拿回兵权,挽回尊严...秦王为了保住自己的威严,没有办法只能杀掉白起。

杀敌百万,战国第一名将,可为何说白起不得不死?

咱们看看同为战国四大将的王翦就知道情况了,他们两个有这相同的情况,在同样的体制下面,同样的有着要服务的雄才大略的王,同样的有着自己发挥军事本领的平台,同为为秦国战功赫赫吗,为何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呢?而且要认真的排名的话,白起所做的贡献绝对能够排名在王翦的前面,令人遗憾的是白起最终还是输在了自己的有能力上了,表现的能力上了,适当的自我否定也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自古人心是最难揣测的,当时的战国,在长平外的那场战争也许是注定白起要死的一个铺垫,坑杀赵国40万部队,将赵国的脊梁骨打没了,让赵国随时处于灭国的危险当中,这是何等的威风,然后就是他的一纸请愿直捣赵国国都,主张灭赵,但是白起可能想的太少了,或者说在政治上的敏锐度太低了,当此之时的秦国的国力是处于快速上升的阶段,能否消化赵国?当此之时的秦昭王的心胸,能够容纳一个功劳比自己还大的“神”人吗?当此之时,范雎操劳国内的后勤事务,他和白起是否在灭赵这件事上有着共同的利益?灭赵之后迎来其余六国的强势反扑会如何?等等这些因素就造成的直接动作是:“国内后勤补给给不上,讨论好几个月之后才决定灭赵”,但是,最好灭赵的时候被延误了,一旦错过就真的错过了,根本就没有了任何反悔的机会,导致老白辞官不做,秦国惨败的事件;

这时候秦昭王脑子里就有这样一个判断的尺度了:功高盖主不说,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说,不过这些事情就像是把刀子来来回回的在咱们的秦昭王的脑子里进进出出的,对于这种完美无瑕而又极具威慑力的家伙弄不好自己要被反噬,而在中国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除非像造反,但是白起会吗?于是就有了不得不死之说。

杀敌百万,战国第一名将,可为何说白起不得不死?

1、白起如何成为名将的。 白起起家靠的两手:一手欺骗+抗命、一手杀降+震慑。 战国期间,他一人都屠杀了165万,大规模杀降,包括长平大战在内,共有7、8次。 2、白起任何欺骗成功的。 难道从来没人怀疑?!白起开始一两次欺骗+屠杀成功也就够了, 为什么,敌人明知道白起是屠夫还要投降呢?! 提醒一句,别把明朝后期与抗战期间的老百姓、士兵,与战国的放在一起, 不信,看看宋朝就知道了,那些人情愿自杀,也不愿意投降,原因就是金与元已欺骗了他们一两次而已! 没人是傻子。 3、白起屡次假传圣旨。 唯一解释:白起当年能成功,靠地就是——假传圣旨! 说白了,几次之后,白起也知道他自己的信誉丑不可闻,敌人一旦知道是他为主帅,别说投降,恐怕情愿自杀,也不会投降吧。 长平大战中,秦军一直不敢泄露白起为统帅的消息。 接纳赵军投降的必然是以秦王的名义,或许有人说可能是其他统帅, 只说一点:如果抗战中的日军中国派遣军投降,会不会同意某一个战区司令以自己的名义来纳降?! 反悔+屠杀,咋办,谁是傻子! 长平大战是秦赵两国的总决战,前后总参加人数接近200万。(两国总人口都没有800万) 所以,白起必须、也是必然假借秦王的名义纳降。 4、白起招致秦王反感。 他不仅仅在长平用过假传圣旨,以前对韩、魏、楚几次也用过,才导致长平大战前两期,秦王情愿用2流将领,也不愿意用他,算怕了他了。 毕竟,秦赵两国颇有渊源,据说几百年前还是一个老祖宗,是真正的兄弟国家。 在古代,如何欺骗、屠杀外人,也许人们不会太在意,但是,残杀和欺骗家人和亲人的,没人不鄙视和憎恨的。 最明显就是,秦国从白起之后,尤其长平之后,六国上下都一致认为“秦国乃虎狼之国,无信义之国”,秦国上下也有些自愧的感觉。 就说现在的“汉奸”一事,为什么国人可以理解日本人屠杀中国人,大不了,今后杀回来就是了。 但是,绝对没人理解任何中国人成为汉奸,无论他是否对自己的祖国造成巨大损失,无论他以前有多大功绩。 比如说汪精卫。 5、白起自死的原因有三。 一、秦王早就有了“必杀之”的想法。 白起几次假借秦王名义搞大屠杀,将秦王的声明搞地臭名远扬,秦王看在他还善战的长处才暂时容忍了他,但是,长平大战中,经秦王亲自告诫后,还是我行我素,实是忍无可忍了。 二、白起在长平大战中抗命。 大战前后长达2年多,秦赵的国力早就吃不消了,只不过,秦国略强一筹,没有异子相食罢了。秦王与赵王肯定都遣使媾和过,只是双方的要价还最后没谈妥,但是,双方结束战争以防其他5国趁火打劫的目标是一样的,换言之,双方都不想流尽最后一点血。 所以,在大战最后阶段一齐换前线指挥官,就是为结束战争的一个举措。 赵国前线指挥官,廉颇将秦赵遭遇战演变为总决战,而又无决战能力,有点象三国的马稷,眼高手低。另外,廉颇有点象彭老总的性格,对上级的意见不是那么看得起。比如,长平大战后,廉颇打退燕国进攻时,得知赵王派使者接受他的兵权,他居然意图杀掉使者、兵谏邯郸,可见一般。赵王所以不得不用赵括替换廉颇,以保证战争顺利结束,不再生枝节(朝鲜战争也是这样)。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赵括是执行王命,不得已而为之。 秦国前线指挥官,王龅能力仅仅2流而已,面对百万大决战的局面,心有余力不足,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百万将士大会战。秦国要将全国总动员的百万大军后撤,必须有一位能力突出,将士信任的将军做统帅,不至于将后撤变成溃败或放鸭子,秦王只好启用白起,同时根据白起的嗜好,也肯定交代了目的和任务。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有两层意思,一是避免秦军生出好战的想法,二是避免赵国会错意。目的还是为了结束战争

白起接任后,发现百万大军后撤比想像中困难的多,部下也不是那么理解,是战是和一时难决,当然,不排除白起是对被雪藏几年的报复,生出将与赵军决战下去的念头,最典型就是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的地面战斗能力大大加强,如果当时志愿军统帅也心一横不听中央号令,将战争进行到底的话,长平大战的局面将在朝鲜重演。 由于秦军迟迟未后撤,反而出轻兵断赵军后路和粮道,赵括以及赵国上层,认为这是秦军背信弃义,在借和谈的幌子调整兵力的举动,赵括不得不主动与秦军决战。其中,有粮草不足不得为之的原因;也有向秦军展示赵军并非无一战的可能,要想全吃下去,就的付出代价。 白起利用赵军主动攻击的机会,用后勤兵替代主力,主力侧击赵军的方式,歼灭了赵军的主力,可惜的是赵军的战斗力太高,不但将后勤兵吃掉,还绝地反击,重创了秦军的主力,得不偿失。最后赵括率部分赵军拼死突围失败,白起假借秦王名义纳降。秦军由于损失过于严重,强烈要求报复,经白起默许后几乎坑杀所有赵国降卒。但是,在秦王来说也就座实了“白起抗命”的事实。白起自杀倒计时。 一方军队由于战场上损失过于惨重,而残酷报复敌军和敌人老百姓的,在现代屡见,例如抗战前两年,中国军民由于损失严重,基本不接受任何日本军人投降,就是主动投降了也会被残杀(包括纪律最好的八路军)。日军更加明显,由于进攻上海、南京的重大损失,不但屠杀了十多万国军俘虏,还屠杀了几十万普通百姓,这就是有名的“南京大屠杀”。其他的,例如美军、苏军、德军也是家常便饭,就是1979年对越战争中也有部分军人违反军纪。 三、秦军长平大战中损失严重,是白起死亡的直接原因。 第一、秦军损失严重,白起负主要责任,而且是在违背秦王意志下出现的,白起必须被严惩。当然,也不排除是秦王为了堵住秦国上下指责其决策失误、导致损失严重,不得不借白起的人头稳定人心的举动。 第二、就是与秦汉时期,军队关于军功和战败惩罚的规定。 “李广难封”,西汉军队继承秦制,李广一生与匈奴总战70多次,但是,由于军功制度规定:自己一方的军队损失不得高于敌军,否则,就是将领指挥不利,要追究领导责任。李广运气特别好,每次不是找不到敌军、就是敌军积聚重兵照顾,经常敌我损失相当,无功无罪,部下反而凭战功封侯,李广与侯无缘;甚至,有时敌军过多导致全军覆没,皇帝追究责任时,连命都难保。 按此规定,秦军在长平一战中,与赵军损失相当,甚至更大的话,白起肯定要被执行军法。被不被赐死,就的看秦王的意思了。 例如李广当年就是靠皇帝恩赐,允许赎买,才逃下一命的。 还有,“荆轲刺秦”中,那个被借头一用的秦国将军,也是由于战场指挥失误,为了不被赐死,从秦国跑到燕国的。 6、白起是如何死的。 其实,白起是被迫自杀的。 白起为了逃避秦王赐死,在逃跑途中,被秦兵抓住后,被迫自尽的

杀敌百万,战国第一名将,可为何说白起不得不死?

因为何时打,打不打总归是昭王的意旨,白起与范睢过不去,应该只提出看法而己(而且不易定论,因事物往往不以个人的愿望为转移)且在王策受挫后不该再说风凉话,动摇军心。以致事情前后杀降放童行为更令人可疑。作武将的基本原则是服从调令,勇往直前,克服万难,去争取胜利,不管个人得失,不计较个人回报,老把记私怨代公让君王恨。昭王也知道那个从王那个从私。最后杀白起:一是,白起像扬修一样大阵当前囗出狂言干扰军心起负作用。一是,等赶白起走远后召众臣讲的;怕白起日后远离,生事或投向敌方,让他不放心。范睢哪?("忌功"不见此人体现,是来使使用它离间将相之计,也许白起上当或他通敌,首起与相国不和),范睢一直想用白起为他的大略服务(同时也是昭王的)既不能用,也不能放纵他乡,正像昭王在此事最后说的.…..对白的不放心。.就算是范的建议也是为了秦国首虑,昭王自然明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