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核所集体辞职的背后,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这件事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所以,首先是科研人员的荣誉感要先树立起来,让社会崇尚;其次,就是如何让科研与市场接轨,让科研人员工作的开心,让科研人员真正意义上有较高的收入的同时,有科学研发的闯劲;最后,管理上,也需要淘汰一些滥竽充数的科研人员长期在科研队伍中。

老一辈的科研人员他们是国宝,薪酬也许一般,但是荣誉感特别高,新时代的科研人员,也同样应该提高地位与荣誉。

其实,这个方面,国家是在行动的。

目前的待遇方面:

助理研究员一般在8000以上,

副研究员级别(相当于大学副教授)会在10000元以上,

研究员级别(相当于大学教授)会在15000元以上

应该说,这个在目前的各行各业中,不算低。况且,作为科研单位,还有完善的福利机制,包括住房和子女教育以及出国考察学习等一般人没有的机会。

那么,问题在哪里呢?

问题在,市场化的不均衡,其他各行各业对科研的冲击。举个简单的例子,

1、影视明星已然成为了青少年的偶像,因为他们代表名利双收。

2、外企的科研人员,虽然不是名利双收,但是至少也是多金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有一部分科研人员用脚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让科学家们受到社会的尊重,将是现在和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议题。

让科研人员生活优越但不至于富足,永保科学创新的闯劲,是考验科学院管理的时候了

科研人员首先是一个正常人,在这个维度,目前国家的科研人员可谓煞费苦心,也的确让很多的科研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但是,人的欲望是变动的,也是无法满足的,所以,高薪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是,在确保研发人员生活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又不能过于富足,温饱思淫欲,过度富足,会让人颓废。

因此,对于科研部门来说,在保证科研人员基本生活优越的基础上,还需要激励am的科学创新的精神,让他们有闯劲,因为科学研究就如同登山,没有闯劲,是做不了科学研究的。

而其实,我认为,这个是目前工作科学院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同样的,科学研究也要符合市场理念,奖励优秀的,淘汰滥竽充数的,势在必行,这个是保证科研环境纯净的基础

这个是目前中国事业单位这样的体制最大的弊端,包含中科院。

无法淘汰滥竽充数的,虽然不影响奖励优秀的,但是却无法激励更多的在中间层的科研人员。

因此,作为科研单位,将科研成果与市场挂钩,进行有效的考核,是大势所趋。只有这样才能够创造市场化的竞争意识,有了市场化的竞争意识,年轻的科研人员就会更有闯劲,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超过前辈。

有些人说,这个是市场化,科研人员离职了,去服务民企,同样是服务中国社会,不,事情是这样,但是,谁愿意自己的核心员工离职呢,谁又能保证科研人员不去为外国服务呢

目前的中国,的确有很多不错的企业,甚至是跨国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毕竟是少数中的

中科院是是属于国家的,有长期的计划,而作为民营企业,更趋向于追逐利益,他们的共性就是需要你的时候,用高薪留你,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什么都不是了。放眼国内,有几个像华为一样的企业呢?

如果国内企业无法留住,势必会造成高级人才转向国外的可能,而且这个可能性很大。

【总结】

这个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人的管理,人是一切的基础,人管理好了,事情就管理好了。

科学院做好科研工作,上级部门做好管理工作,从中央到民间,对待各行各业的科学家们,应该是崇尚的。

合肥核所集体辞职的背后,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那些离职人员现在已经入职一家跨国公司,可以拿到比中科院高十倍的工资和丰厚的年终奖,福利远远比在中科院高,而且科研人员才30岁出头,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他们现在入职的公司只要有研究成果就行,不用写论文,因为在中科院写不出论文如同就没有研究成果,没有成果是很难升职的。

大部分人熬到退休都没有机会升职,这一群年轻人根本就不甘于平凡,每个月拿一万块的工资在大城市很难生活,所以就辞职出来社会上找工作。

虽然在中科院有拿到“北京户口”和让孩子自由择校的机会,但是因为人太多了,这些优惠政策根本就与自己无缘。

人到中年,正是家里需要“钱”的时候,面对的十倍的工资谁能不心动呢?

他们过几年也会老去,趁现在还年轻想多赚点“钱”也是正常现象。

这些年很多科学家都说我们在研究科学的氛围不是很好,颜宁从美国回到清华任教,但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心里受委屈又回到了美国。

这种事情不仅仅发生在颜宁身上,很多科学家也说过自己遇到过同样的事情。

这些都告诉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很“现实”,光靠教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多的是应该提高他们的待遇,让他们安心工作。

毕竟现在一些明星或者国足球员年薪都很高,我们不能让科研人员拿着低工资去干活,这样子对他们不公平。

人才待遇制度没有完善,让这些科研人员不能安心的工作,想要避免这种事情发生还是要不断地改革。

合肥核所集体辞职的背后,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味地只讲奉献,只讲情怀是不可取的,因为饭都吃不饱,家都顾不了何来情怀。

这件事发生后,很多人都在说这90个科研人员没有老一辈科研人员的傲骨,没有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情怀,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一意只为了国家的核事业。

但我不禁反问,看到这个新闻就立马批评这90个科研人员的人们,换成你们,你能做到舍小家为大家吗?你能做到看着自己的同学拿着百万年薪,看着别人过的舒舒服服,而自己却每天加班到十一点,和家人还蜗居在几十平的房子里,听着家人的各种抱怨和对好生活的向往,你能做到一心一意搞科研吗?如果做不到的话请不要随意去批评他们的做法。

疫情期间,我记得李兰娟院士曾经说过建议提高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和军队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说这话不是没道理的。

搞过科研工作的人都非常清楚,科研工作是非常枯燥的,也是非常辛苦的,合肥核所的这些工作者们每天需要工作到晚上十一点,按期完成科研所里各种科研任务的硬性要求自不必多说,但每个月却仅能拿到9000元左右,而合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房价自不必多说,在物质生活质量都不能保障的基础上,凭什么要让他们付出那么多呢,难道真的要他们只凭所谓的家国情怀吗?在现实的生活面前,请不要那么单纯了好不好。

我相信这90个科研人员都是非常爱国的。他们离职后的去向是一家跨国公司,给他们开出的工资待遇是目前的10倍,这个差距是什么概念不用多说,但至少能说明两点,第一点,这些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值百万年薪,而科研所只给他们一个月9000的工资。第二点,去了这家跨国公司,工资水平翻十倍,生活水平会直线上升,买不起的房子可以买的起了,不敢买的衣服也敢买了,这就是现实。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认为这与大环境以及科研所的管理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时候,即使在单位里再优秀也需要通过熬年龄才能达到自己的心理预期,何其悲哉。

我一个同学也在一家科研所工作,每年的科研任务是必完成项,每年还要提交各种论文,而一些资历老的人员凭借年龄就可以不用再继续搞科研任务,有的完全可以不用上班就可以拿着高工资,对于年轻人来讲心理如何平衡。

所以,为科研工作者们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好的工资待遇至关重要。因为,付出的多就理应获得的多,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合肥核所集体辞职的背后,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爱国也要爱家,这种时候不能一味的要求奉献,90个人的集体辞职绝对不能仅仅用“奉献”两个字概括。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都是有家有口的人,设身处地的想,你会怎么办?

我在抖音上看到一名离职人员,是中科院工作11年的博士,目前每月工资9000+,实验室工作正常每天加班到11点。然而合肥房价1.5W,他自己非常明确的指导,即便是现在,留下去也不会升职。

然而,当国外机构给出10倍年薪,年薪百万聘请他做访问学者,他纠结了。这个薪资确实达到了他的心理希望,依然是从事本职研究。甚至方向都与以前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唯一不同的是,待遇提高了,自己可以心无旁骛的去研究了。

摆在任何人面前的都是两个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接受,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将过自己往所学献给国外,这甚至有违自己从小的志愿。谁心底有真的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呢?曾经那个少年于国不忠,于国不义。即便是赚到了足够的钱,又如何能真得畅快?

不接受,也许依然买不起合肥的一套房

也许父母和妻儿会跟着自己继续过苦日子。于父母不孝,于子女不责。只能夜以继日的加班,但科研工作者也有家庭要养,也有自己的生活需要享受。无私奉献,可以。但总不能默默流泪吧?

领导们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不是伯乐?

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远渡重阳的国外机构能发现国内有大量人才并高薪集体聘请时,作为国内的研究所的领导们,这些真正应该是伯乐的领导们,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没有发现千里马的眼睛呢?

要敢于让人才流动起来,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处去质疑

来去自由,人才市场本来就是流通的。要敢于让人才流动起来,任何封闭僵化都是无益的。当然,科技工作者也要爱国,即便是在国外也不能做出背叛国家和民族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国家要高度重人才,要敢于打破常规,打通人才升值的通道,要敢于向华为公司一样以高薪激励人才以自我价值实现留住人才。

我的朋友也是广东某科研单位研究员,工作8年每月一万三,前年跳槽到中美合资企业,年薪68w,年薪每年递增百分之十,突出科研者年终奖励过百万的属正常现状。

我的朋友一下子从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变为了一个乐观豁达的人。而且是一个十分爱国的知识中年,仓林廪而后知礼仪,如果饭都吃不饱,就去追求思想的高度,这不是唾面自干吗?

我们要相信未来,也要给单位适应的时间

科研人员集体离职的事件发生后,国家非常重视,第一时间派检查组来了解实际情况,这说明整体方向上是非常重视人才的。只是有部分人,部分领导可能没有做到位,才导致科研人员的心受了伤。

我相信这件事情既然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同关注,就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的,祖国的伟大复兴马上就要开始,作为一个华夏儿女,能一起见证这一刻,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推动这件伟大的事情,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事。

希望英雄流血不流泪,希望祖国越来越繁荣。

合肥核所集体辞职的背后,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这90余名科研人员现在已经进入一家跨国公司,他们现在能拿的钱是在研究所的十倍,而且有各种额外福利,看到这你应该就明白了吧,还是钱太少了,自己的生活都要混不下去了还何谈理想,谈家国情怀。

而且这些科研人员都是三十岁出头的人,要积蓄没积蓄,要前程那就只有写不完的论文,做不完的实验,可以说如果工资不高,他们的家庭连带着也要跟着受苦,又有哪一个家庭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辛苦培养以后有了好的工作却还不能养家糊口?那岂不是为未来的日子失去了希望。

而且这些人在被挖走以后他们不用搞论文,只需要做出实验结果就可以,所以这对于一些喜欢搞实验而讨厌在文字上玩心思的人更容易得到满足,所以这样高工资,高起点的待遇成为了他们被挖走的内因。

有些人看到这可能要说了,国家培养你那么久,你学的又是核物理类的,这种有重要技术的地方你怎么能说走就走,其实这种问题不能太上纲上线,人家也是人,也要生活,30多岁的年纪,孩子上学要钱,父母一天天老去治病吃药也需要钱,想买个学区房也需要钱,可工资就那么点,钱从哪来?

所以啊人才在以后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想人才流失,我觉得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们的安家问题,让他们的家庭得到照顾,这样他们才有信心和能力去完成好属于自己专业的事。

合肥核所集体辞职的背后,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90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已惊动国务院!

据中科院官网21日消息,为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听取中科院有关情况汇报,并要求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近日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

中科院90余名科研人员离职事件,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舆情事件。用一位中央党校教的话来说,就是:

““特别的时间,特别的地点,特别的领域,特别的人,特别的系统,今年还要加上特殊的背景。”

国务院派出调查组也可以看出对事件的重视,也是对社会关切的一种回应。

每年5-10%的流失:读了半辈子博士,工资只有9000,猎头给出百万年薪,如何选择?

高中同学,30多岁就已经是中科院的副研究员,大家都觉得他前途一片光明。但当猎头给他开出百万的年薪后,他动摇了,最后选择放弃副研究员的身份,加入一个外企。

在我们这帮同学眼里,他是曾经的学霸,又在中科院工作,是非常让人羡慕和崇拜的。

那次去合肥开会,与其见了一面,深聊之后,才知道,有些光鲜只是别人以为的。他副研究员,年薪十万,合肥房价已近2万,因为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没法帮忙 照顾孩子,所以妻子只能全职在家,同样是大学 毕业,只能在家接一些简单的文字类的兼职。直到那家外企给他开出了百万年薪,同时后面还有项目奖金分红,每年8-12%的涨薪。他动心了!自嘲说没想到自己也会为五斗米折了腰!他含着泪说:“作为儿子,我想让我的父母为了补贴我买房生活,继续为钱而辛劳;作为老公,我想给我的爱妻一个相对舒服的生活,不要再为了一点买菜钱连夜给人家赶稿;作为父亲 ,我也想给我的孩子更好,可以不会计较他喜欢的乐高课一年多少钱,可以寒暑假也让他参加名校游学。”

同学,只是个例子!

其他声音:集体离职两大诱因

据财经杂志报道:中科学合肥核所集体离职事件的两大诱因:歌颂领导很心累,院内改革引争议

导火索是6月15日发生的“安保事件”,该合肥院人士向《财经》记者回忆,6月15日,合肥院来拆除核所门禁,到场的有警察、保安和院里至少5个处长,有工作人员用手持录像机记录。突然更换安保团队,引起了部分核所工作人员的情绪反弹,有部分研究人员在现场与拆除安保团队形成了冲突。

冲突一直持续到半夜,期间有女生被推了一下,引发进一步的对抗。冲突升级后,一些研究人员情绪激动,有人提出要辞职,随即有人响应。院方态度强硬,当即决定立刻让13个处长都搬到核所来办公,当场批准辞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院所“官僚主义”处处可见。比如吴所长在职时,有两种文化“加班文化”和“排球文化”。

院内改革也是原因之一:改革措施中的“扁平化管理”引发了所与院的矛盾。“”以前各所所长可以直接支配课题资金,现在有的所所长一年只能批500万元,余下的都 需要院里同意。”中科院的科研体系带有行政性质,科研项目是各级机关分配资金,这样的政策对于高效管理研究所资金有好处,但到了具体执行阶段,层层分配后,动作容易走形。经常出现“好的项目拿 不到钱,一些擅长处理关系的项目负责人能拿 到钱”。

中科院等大型国家级研究院,是中国基础科研的中坚力量,高质稳定的研究队伍是保证专业科研所持续产出基础科研成果,强壮中国基础科研实力的重中之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强烈要求国家科研力量状大的同时,也需要多加考虑为科研默默付出的研究人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科研人才,是人才,也是普通人,也有家,也需温饱舒适的环境!

科研,也需要合适的氛围!

颜宁,尹希,都是例子!他们去了美国,我们不能批判简单的用道德绑架他们不爱国!我们应该更多的反思我们自身的科研团队、力量、氛围,是否足够撑起他们的才华与能力!

有人曾问中国走出去的“天才”严希,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之一。会考虑回国发展吗,尹希表示:“没有考虑过换其他的地方和学校。对我来说,工作的地方需要有很好的合作者,有一流的物理学家,比如说我自己有什么问题的话,走到下一个办公室就可以和他们讨论,这点非常重要我如果要回国的话不能自己一个人回国,而是要带着一个组的物理学家回国。”

此次集体离职事件引发国务院重视,相信国家层面也会加大对于此类专业科研所的人才队伍的建设与稳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