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有的同事,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只做什么,从不多做,缺乏积极性怎么办?
其实,这个情况已经算不错的了!更有甚者,你安排的,都未必做完!
员工表现出来这个情况,是因为他心情不舒服了,最主要的核心是内部一定存在诸多有失公平的地方。所谓不患寡而患公平!
有些员工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或许会和主管反馈,而更多的员工则是随大流,别人不做事,我至少你安排的事,我还做着,你应该给我记功才是!
看,员工不仅不觉得自已有问题,还认为自已表现已经不错了!
事情,事情,先要把心情理好了,事情才会出来这样的情况,要分步骤做:
1.找到团队中有类似问题,但表现最好的员工沟通,了解想法!
之所以找这样的员工,是因为这样的员工心里还是有积极的想法,晓之以理,是能纠正过来的,然后让其带动其他员工。
2.其次,找到员工中有影响的一个,同样,拿具体工作先晓之以理,能改正则好,不能改正,那就杀鸡儆猴给员工看!
3.有必要在工作会议上对团队的情况点评下,说明价值观,同时解决问题!让团队成员看到公司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其次是原则和制度的底线说实话,这样的风气,很容易也很快会在整个公司中扩散。
这时候已经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了,需要公司层面有相关的制度来支持,特别是激励机制!
因为,再强悍的部门领导,他故然可以解决部门内的事情,可是,整个公司都是这样的氛围,部门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的!
最后,是管理者本人的个人魅力说到部门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但这个无法复制,因为这属于部分有个人独特魅力的管理者的专利!
单位有的同事,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只做什么,从不多做,缺乏积极性怎么办?
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执行力如此之高,你还不满意?如果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而且你没让他做的,他也能主动全做完。这要么是公司的股东,要么是哭着喊着要进步的员工,再要么老板画饼的本事得达到大神级别。
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天经地义!每个员工都有一个职位,每个职位都有岗位职责,每个岗位职责里都会明确规定员工的工作范围和要达到的工作绩效,同时也会明确界定员工的薪资待遇。也就是说岗位直接界定了员工要干什么、能拿多少钱。拿多少钱,干多少活,在目前最主流的三种管理模式下都是成立的。简单解释一下三种管理模式:
1、结果导向型
就是事先规定员工要达到的工作结果,然后员工去工作,公司不怎么关心员工怎么做的(当然不能违背法律法规、道德习俗和公司的规章制度),只看最后的结果,并且根据结果发给员工薪酬。比如HR招聘专员,要求你一个月内把50名所需员工招聘到位,你怎么招的,我不管,但必须给我招到位,否则没奖金。欧美外企比较喜欢这种!
这种观点认为,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我只看结果,结果代表一切!在这种工作模式里,员工很有积极性,但员工只为完成自己的那摊子事有积极性!不是自己的事,天塌下来也不会管的。
2、过程导向型
就是事先制定好员工工作的标准流程,要求员工一丝不苟的按照流程操作,至于最后的结果倒不是最关心的。比如同样是HR招聘专员,也是完成50名员工招聘,但公司看重的是你必须按照公司的流程工作,每天进行汇报,筛选简历多少,候选多少,面试多少,每个流程的进度如何等等,日日汇报,周周汇报,月月汇报。日韩台外企喜欢这种!
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按照标准流程操作,达成结果是自然而然的!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没什么积极性,员工只是机械的执行操作,公司格外看重流程和执行力,你如果有积极性瞎创新,会被骂的!
3、过程结果型
就是既看结果又看过程,两者都要考核,既要求员工达成结果,又要求员工必须按照死板板的流程来操作,员工既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又要承受结果的压力,这个就比较残酷了。比如也是HR招聘专员,也是完成50名招聘,你既要每天进行各种汇报,又要执行公司标准流程,一个月内还必须完成50名招聘任务。目前很多企业都喜欢这个!
这种观点认为,既要达成结果,又想要员工能够发挥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基本都是美好的想象,员工会生不如死,既不会发挥多大的积极性,也不会很好的达成结果。但老板却可以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控制员工,所以老板喜欢这种方法!
但不管哪种模式,员工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都是天经地义的。在结果导向下,员工只需要干好自己的活达成结果就可以;在过程导向下,员工只需要一丝不苟完成流程就可以了;在过程结果下,员工非常压抑,身心俱疲,谁还有闲心主动找活干。
存在少量哭着闹着主动要进步的员工职场里,确实存在着一小批哭着闹着要进步的员工,这部分员工不为上面三种模式所束缚,他明明是个员工,却天然具备老板的思维,想老板之所想,急老板之所急,主动找活干,他们的目的一般有两个,其一是放长线钓大鱼,用暂时的吃亏获得老板的青睐,从而获得升职加薪;其二就是纯粹为了学习,做的事情多,经历的就多,学到的东西也会稍微多一些。
总之,我认为能做完本职工作的员工,就是好员工!能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员工,就是优秀员工。司机就是开好车,清洁工就是扫好地,收银员就是收好银不出错,你不能给人家一个收银员的工作,却骂人家为啥不去扫地,不去扫地就说人家没有工作积极性!
世界500强全国培训经理,20年老职场,只说升职、跳槽、副业、管理的实在话,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关注】,谢谢!单位有的同事,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只做什么,从不多做,缺乏积极性怎么办?
有人说,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这样的执行力没毛病。这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不是“做了”,而是“做好”,“做到位”!给他安排的工作,既不讲方法,又不管结果,看似按领导的要求都做了,结果却与领导的期望大相径庭。这是执行力吗?不是,这是敷衍!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小王和小张同时进入一个超市,短短一年时间,小张晋升了主管。小王很不服气,找经理理论。经理说:“你去市场上看看有什么产品。”不一会,小王回来汇报说有土豆。经理问:多少钱一斤?小王说我马上去问。一会小王又回来汇报,1.5元一斤。经理继续问他:一共有多少斤?小王又要跑回市场,经理说,别去了,你去把小张叫来。
小张来了以后,经理给他布置了同样的任务。一会,小张回来了,汇报说:“市场上有土豆,品相不错,1.5元一斤,如果大量采购的话,可以便宜到1元一斤,菜贩共有1000斤。我们超市每天土豆销售量在200斤左右,现在土豆库存不多,这次价格比较合适,我认为可以采购一批!”
经理说:“那就赶紧跟商贩联系吧,1000斤我们包圆了。”
小张回答说:“我已经把商贩带回来了,马上可以出去验验货!”
经理转头对小王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公司提拔小张了吧!”
职场中,很多人跟小王一样,犹如领导手中的提线木偶,只是机械地执行领导的指令。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既不带思想,也不带激情,每天就是稀里糊涂,浮皮潦草,能混则混,得过且过。工作做不好,反而振振有词:我完全是按领导的指示办的,至于办不好,跟我没关系!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领导沟通问题。其实不然,这是工作态度问题,与沟通无关。就如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这样没有工作态度的人,也是永远不可能有沟通效果的。这样的人,沟通只是白费功夫,因为他不是傻,而是装傻。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要他何用!
单位有的同事,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只做什么,从不多做,缺乏积极性怎么办?
单位有的同事,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只做什么,从不多做,缺乏积极性怎么?
谢谢邀请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你是不是想说同事都像“陀螺”抽一鞭子就转一下,不抽就不转。这应该是对的呀!自然规律呀,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你知道“陀螺”为什么会旋转吗?看来你是不知道了,知道了怎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来呢?
下面让我来告诉你陀螺为什么会旋转?陀螺的旋转是需要外动力作支撑的,而因外动力的越大而旋转得越快。那么,什么是外动力呢?使陀螺旋转的外动力,至少有如下的四个方面。
一、思想动力
思想动力不是说把思想工作做通了就能产生持久的动力。我们不排除做通了思想的确有作用,但这个作用不会长久。要想以思想工作作为长久的外动力,只有这个单位的团体思想工作全都通了。特别强调的是,领导层或管理层的思想工作一定要通,而且要较同事们先通。不然,同事们通了而领导没通,那就是和同事们耍心眼。领导耍心眼了,同事们是看得出来的,如此一来你说同事们有外动力吗?
二、经济动力
经济动力,这个很好理解,用经济的干杆作为外动力,推动陀螺旋转,经济支付出越多陀螺也就旋转得快。反过来说,要想陀螺旋转更快,你就应该支付得越多。起码也要支付出与陀螺旋转速度同等的外动力(经济)。如果外动力支付得不够陀螺能够额外的旋转得多吗?我想应该有点难度。
三、榜样动力
这个也好理解,但是,这里的榜样和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榜样还是有一些不同。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榜样都是人为树立起来的,而这里的榜样需要是我们企业所有的领导和各层管理者。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的领导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了,同事们也一定会有所感触。都会以领导和各层管理者为榜样,不做陀螺了,做一个看事做事,见缝插针的好同事。如果领导和管理者都想图懒办法,都只希望同事们多做,而自己不闻不问的,束手束脚,同事们会去多旋转吗?
四、企业文化动力
如果一个企业有良好的良性循环的企业文化,这样会形成陀螺旋转的外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鼓励同事们多付出,多回报。这个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会出现干的越多,承担的责任越多。也就像同事们误解的那样“干的多,出错越多;不干,不出错”。你说有这些文化的企业,这个陀螺会自己主动旋转起来吗?
综上所述,我们看见了单位有的同事,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只做什么,从不多做,缺乏积极性时。我们首先要检查我们的职场,看看到底这个“存在即道理”的这里“理”在哪里。在我们职场的文化?在我们职场的制度?在我们职场的领导和管理者?还是在我们同事们的觉悟。把这个搞清楚了,对症下猛药,很快就能够纠正过来。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不是自己忽悠自己吗?你说呢?
个人观点,不到之处请指正。我是【昔日的港湾】职场领域创作者,有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我或在下面留言与点评。谢谢大家!
心和路边一样也要有风景
- 照片来自于手机自拍
单位有的同事,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只做什么,从不多做,缺乏积极性怎么办?
我不确定你的角色是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同事,请你不要过多的去干涉别人的事情,如果你是他的领导,那么更大的问题其实在于你。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为同事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同事与同事之间大家都是同一个职级,大家都各自领各自的工资,事实上你们没有任何的组织架构关系,所以你压根就没有权利去插手别人的事情,你要做的就是按照公司的规章流程处理工作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喜欢“为人师”,事实上压根不知道现在很多人都讨厌有人对自己进行各种评价,也确实,你都不了解一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你怎么有资格去评价别人呢,所以作为同事请你不要去干涉其他人的事情,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作为领导,如果你的下属是这样的一个工作状态,那么我认为更大的原因是在于你。首先,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对于他的工作是否不够饱和。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工作过多而没有工作少的事情,所以需要注意一下工作饱和度。
其次,需要反思一下你的绩效考核是否合理。我们作为管理者更注重的是培养人才,所以在绩效考核的时候,可能需要加上一些工作规划以及工作前瞻性的一些考核来帮助成长。人都是懒散的,更多的人需要鞭策才能积极主动,所以不要把每一个人都想着能和你一样工作积极主动,但是有一个鞭子在后面抽打着他们前进,大部分人也都可以勉强胜任工作,所以出现这样的同事更大的责任是在于管理者。
最后,作为管理者平时更需要注重员工的工作汇报以及思想交流,你是否给予足够的引导来帮助员工规划未来的工作,你是否从思想层面帮助员工达到和你一样的价值观,这些都是需要你反思的。
单位有的同事,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只做什么,从不多做,缺乏积极性怎么办?
诸葛明职场教练观点:他们未必真的缺乏积极牲,很可能是因为沟通不到位;你要安排他们做的事情和他们理解的不一样!
我们分两大部分展开分析:
一.解决沟通不到位的问题
1.安排工作时养成书面传达和口头讲述相结合的方式。
2.工作安排要亲自传达,尽量不要转达;若特殊原因需要转达的,指定专人转达并明确责任归属,同时要跟进。
3.沟通过程中尽量不用或少用专业性很强的词汇、隐喻的修辞手法等;多用白话和生动易懂的比喻!
4.沟通不能用模凌两可的词汇,态度要明确,同时明确工作内容、数量、标准,以及完成的最后期限。
5.询问当事人对所布置工作的了解,确保让对方完全搞清楚为止。
6.询问当事人要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需要哪些支持,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
7.形成工作安排文档并签字、备案。
8.要求当事人做好定期与不定期的工作汇报:
A. 定期:规定汇报的时间周期;规定汇报的工作关键节点。
B.不定期:发现不能解决的问题立刻汇报。
9.对当事人主动跟进,不定期临场抽检。
10.发现工作上的问题,及时找到负责人并马上沟通,即刻着手解决。
二.强化员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1.科学规划员工工资的范围、模块、占比。
根据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特性进行岗位工资设定,以销售部门为例:
1.制定薪酬制度,确保员工工资水平要略高于同行便于招人。
2.基本工资与津贴累加占2~3成,绩效工资占7~8成,便于激发销售的"狼"性。
3.制定两个任务指标:一个是基础指标,一旦达成领取100%工资;一个是挑战指标,一旦挑战成功必定将获得诱人、丰厚的回报。
4.科学制定绩效考核制度,其中包括绩效考核规则、考核标准,让受考核员工明确自己如何去获取绩效工资;同时组建考核小组明确责任,以及设立监管委员会,确保考核的有效性与公平公正性。
5.不断优化薪酬制度。
6.不断优化、升级绩效考核制度。
【诸葛明职场教练观点总结与延伸】每个员工都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怎么干,明白必须达到什么标准以及明白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处理;每一个员工也明白自己的目标、考核的规则与标准、达标以否后所能否收获的绩效工资额度;这样的情况下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工作表现与工资挂钩,再配以由上至下的主动跟进与督导,他们想不积极都难了!
另外还有一个很核心的事情,那就是工作目标的设定;我们必须确保制定目标所用的思维逻辑的科学性、缜密性,以及目标的合理性!切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叫目标,反之那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大饼",没有意义!
#职场军事##青云计划#
【关注@诸葛明职场教练 专注职场十六年,坚持分享口才、销售、营销、管理、商业系统等方面的实战经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