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提拔单位副职总是从别的单位空降,自己单位的反而不提拔?
前不久,某单位的主要领导去总部人事部大吵大闹了一次,主要内容就是:我单位的副职总是从上级或兄弟单位“输入”过来,内部的中层一个也没有得到提拔,更没有“输出”过干部。这明摆着是欺负我这位老同志呀!让我这位一把手怎么干?还有没有威信了?队伍还怎么带?中层的心都散了!
这位年龄偏大的主要领导大吵大闹一次之后,又找了总部领导诉苦,后来见到了效果:这次集团公司大批提拔干部,就从外部交流进来一个副职,内部提拔了一个副职。主要领导的气色就好多了,中层群体也看到了希望。
按照现行的干部选拔体系和运行规则来说,加强干部交流是一项基本原则,有些职位是强制交流的,比如,总会计师、纪检组长是不能在原单位提拔使用的;再比如,组织部门、审计部门、招标等关键部门和关键职位,原则上干满两个任期必须交流。所以,干部交流是比较常见的。
但是,如果一个单位的副职总是从外面“输送”进来,自己内部很少“产出”干部,那么,一定是这个单位出现了问题。
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最根本的原因是上级对这家单位的班子和队伍产生了严重的不信任感。
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包括正职和副职,都是由上级组织提拔任命的。如果上级组织对这家单位不信任,觉得他们的队伍整体素质不行,没有可培养提拔的干部,那么,就会从总部机关空降或从其他单位交流。
【二】单位出现了经营亏损等严重问题。
有些单位长期出现亏损,主要责任是领导班子经营不善、思路不解放、改革不深化、中层队伍不给力造成的。上级认为这批人员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扭转局面的标准,不换思想就换人,不扭亏就换人,从总部或其他单位选派能力更强、水平更高的人过来。
【三】单位出了腐败等严重问题。
有些单位会出现“塌方式”的腐败问题,领导班子有问题,中层队伍有问题,队伍风气有问题,尤其是单位在处分期、警告期、批评期内,一般是不会让他们出干部的。上级会选派作风正、底子干净的干部空降过来,整顿风气,扭转局面。
【四】单位地理位置好、规模小、业务不重要。
比如,有些在京单位,地段好,单位小,业务也不那么重要,总部不看好这个单位的发展,也不会关照内部干部的情绪,所以,会把这个单位当作安置型单位,总部有人需要提拔了,京外下单位的副职需要回京安排职位了,有些关系户需要安置了,往往就选择这类单位安排。有的在京单位,基本就成了京外干部回京的安置点。
【五】单位主要领导没本事、不作为、太弱势。
体制内的人都知道,现行的干部选拔体系往往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单位的培养、推荐、争取是非常重要的。单位主要领导的核心任务就是选人用人,向上级推荐自己的后备干部就是核心中的核心任务,一个单位不出干部,主要领导是很没有面子的。如果主要领导的推动力弱,上面没人,甚至自己不去推荐,也不想为中层干部出力,那么,这个单位在任用干部方面就会非常吃亏。
总之,一个单位长期不出干部,尤其是正职、副职领导基本都是从外部“输入”的,非常影响单位中层群体和整体队伍的士气。体系内的干部选拔体系是一连串式的,提拔一个副职,可以带来1:6的干部变动,让很多员工都满怀期待。如果副职都是空降,那就严重压抑了本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必然会出现人心涣散、消极怠工等现象。所以,上级组织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会“搭配”使用干部的,外部输送几个,内部提拔几个,往外输送几个,让干部的“池水”流动起来。
为什么提拔单位副职总是从别的单位空降,自己单位的反而不提拔?
从组织用人角度考虑,常规来说不会允许一个单位的副职总是从外面空降调任,或多或少会从单位内部提拔一些业务骨干充实到班子中来,这既是组织树立重实绩讲贡献良好用人导向的需要,也是对单位对干部负责。因此,如果一个单位的副职几乎都是从外面空降,那么几乎可以判断是出了这两种情况之一:
第一,组织上对这个单位已经极度不信任。比如此前出现过塌方式腐败或者其他重要问题,出于肃清影响、扭转局面需要必须从外面调任干部整顿单位内部秩序,这个周期短则几个月,长则数年,可能会出现一段时间从外面频频空降副职包括主要领导的情况。
第二,单位领导不作为,不愿去为下属争取机会。地方机关部门班子成员的干管理权限一般在当地同级的组织部门,类似副职的任命由党委研究任命,决定权在党委和组织部门,不取决于单位。但单位主要领导有干部建议权,而本着有利于工作、有利于管理的角度考虑,组织部门一般都会充分考虑主要领导的推荐,在合适的时候给予提拔晋升,很多单位的班子成员因此一般都有一两个副职是主要领导推荐产生的,强势的甚至大半个班子都是主要领导的人,这在体制内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也是大家公认的常态。如果一个单位的副职都由外面空降,排除组织上的有意所为,那么唯一的解释是这个单位的主要领导太过弱势,不足以推动干部选拔,要么就是不作为,只顾自身利益不管下属死活,类似的领导在体制内也不少见。如果碰上这样的领导,绝对是当下属的悲哀。
本地一个单位就是这种情况,该单位一个主要领导在单位待了八年,八年来几乎没有从内部提拔或推荐出去一个干部,导致干部长期老化,积极性严重受挫,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屡屡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被领导批评,成为本地一个笑话。直到这两年组织上调整了该单位主要领导情况才得以好转。
为什么提拔单位副职总是从别的单位空降,自己单位的反而不提拔?
一个部门的副职总是从外单位空降,会严重挫伤本部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中层干部会非常失落。这种现象如果一二再、再二三地发生,领导的号召力和单位的凝聚力会明显下降,对工作极为不利!
记得在人社局工作时,局里曾连续两次空出了副局长职位,包括本人在内的几个中层干部都满怀希望,可没想到两次都是从组织部空降了科长过来。尽管大家心怀不满,第一次倒还平静,第二次可就炸了锅,全局职工无不理怨,大家对一把手议论纷纷,言其只顾应合上面而不在乎下属利益。从此,一把手威信扫地,在工作中与其顶牛的越来越多;大家干工作也大多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这位局长的离开。
后来的局长就不同,非常关心干部职工的政治进步。他有句话大家印象最深:“肥水不流外人田,我们空出的职位凭什么让给别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位六年,局班子空出的副职和下属单位腾出的副科级职位几乎都是从本局股级干部中提拔的,并且还往乡镇推荐了好几个。这六年是人社局疑聚力最强的时期,大家都干的一包劲,可谓是不用扬鞭自奋蹄。
职场论语:
一、优先从部门内部提拔优秀干部是组织贯例。一方面这有利于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因为业务上轻车熟路,也有利于部门工作的开展。
二、当部门领导岗位出现空缺时,有些强势部门好爱插上一杠子,这也是常有的事。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一个称职的一把手一定会从有利于工作开展的角度出发据理力争,尽力安排本部门的优秀中层。
三、一个部门如果空出副职总是被空降干部占据,把本部门的优秀干部凉在一边,一定是一把手自私媚上,这在干部职工心目中是最不称职的表现。
可见,当一个单位空出副职岗位时,总是从别的单位空降而不提拔本单位的优秀干部,主要是一把手的问题。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应当关心下属的成长进步,有维护本单位职工利益的高度自觉。
朋友,您怎么看?欢迎一起讨论!
【我是职场论语,愿与各位交流三十多年体内工作感悟,感谢大家关注!】
为什么提拔单位副职总是从别的单位空降,自己单位的反而不提拔?
我一直从事人事工作,我来讲讲吧。
根据干部任用工作条例,保持干部的流动性有利于调动整个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你应该跳出单位看单位,你会看到在一个地区整体上这种流动是非常正常、非常健康的,我认为组织这样做有下面几种考虑。
一是培养干部的需要。现在成为领导干部必须要经过多岗位多层次的锻炼,这种跨单位调动,最能展现和培养一个干部的能力素质。而且你看地市一级的市直、县直部门,中层干部是基本上不流动的,只有副职以上干部才有流动性,这也是由干部成长周期决定的,成长太快也不一定是好事。
二是防止出现山头主义。如果一个干部一直从一个单位成长到副职再成为该单位正职,那么肯定会形成一个小圈子,不利于一个单位的发展。
三是空降的干部距离上级更近,理解上级意图一般也会比较准确,这样更有利于上级政策的落实。
四是本单位成长起来的干部,解决问题有惯性,看问题有局限性,也不利于单位的发展。
为什么提拔单位副职总是从别的单位空降,自己单位的反而不提拔?
我曾经在一个基层单位任副职,那时候还没有躺平这个说法,但我可以说这个单位的主要领导,是我职业生涯中遇到过的“躺平界”的天花板。
我调任这个单位时,这位主要领导已经在这个单位工作有5年了,因为是一个系统的,彼此还算熟悉,以前他在某单位任副职时,我还在机关工作,所以打过交道。
当时跟我同时调任该单位的,还有两位正科职中层干部,简单地欢迎见面会后,大家就各自投入了工作。
在熟悉分管部门的工作中,我总感觉部门里有一股情绪,对我是尊重有余热情不足。直到一个多月后,大家都互相熟悉起来了,我才知道,我们这次调来的三个人已是最近几年第三拨从各单位调来的干部了,而本单位却一直没有提拔交流干部,不说提拔副职了,就连中层的科级干部都没有提拔一个,让不少谋求进步的同志心灰意冷。
刚听同事们这样说我还不相信,仔细研究过单位干部结构和花名册后,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
这种情况很少见。
虽说随着干部制度的不断完善,干部交流和异地任职已成为常态,但像我们这个单位这样只有空降没有提拔交流干部的情况肯定不正常。
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慢慢琢磨出问题所在。这个单位不仅仅是在干部提拔上得不到上级支持,其他各项工作也得不到上级重视,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单位一把手的不作为!
一般情况下,遇到干部提拔交流这样的好事,基层单位的主要领导都能从各种途径提前得到消息,然后就是找上级领导做工作,为手下的骨干争取提拔的机会,虽然不一定事事如意,但上级领导也会考虑到基层的实际工作,仅从树立领导威信角度考虑,也会照顾一定的名额指标,轻易不会让基层单位“剃光头”。
而我们单位这位一把手呢,往往是上级的任命文件下发了才知道有干部调整这个事,就更别指望他会提前谋划,争取上级领导支持,为单位的同志谋取提拔交流的机会了。
平时在单位里,除了去食堂吃饭和每周开例会外,一把手都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很少露面。有一次有事到他办公室去,看他一边心不在焉地听我说工作,一边在电脑上捣鼓着什么,我抽空瞟了一眼,发现他是在网上下棋。
单位开会也从来没有新意,更别提什么创造性开展工作了。上级有工作布置下来,一把手也就是在会议上照本宣科把文件读一遍,要求下面各部门按文件要求执行,至于根据本单位实际拿出具体落实措施,对不起,没有!
工作上出了问题(不出问题才怪!),一把手在全体骨干会议上说,我的管理风格是“无为而治”,是希望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工作,我不督促你们,你们也不能乱来呀!
这样一个单位一把手,既不为手下谋求政治、经济待遇上的机会,工作上又能力有限,还不能身体力行努力工作,上级领导对这样的基层领导和班子只能是失望透顶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干部问题历来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如果不是犯错误,你很难调整,更别说免除职务了。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不作为的单位一把手,在能上不能下的普遍环境下,不仅影响整个单位的正常工作,还可能让一个单位的发展倒退好多年,耽误很多有能力同志的发展前途。
为什么提拔单位副职总是从别的单位空降,自己单位的反而不提拔?
提拔副职有不传之秘,空降一个比提拔更顺利。在单位提拔干部,首先要过民意测验这一关,得票微弱不能进入考核程序。假若领导有特别授意,另一个得票多的是提还是不提?长期在一个单位工作,德勤能绩大家都能看见,提拔起来总有些细语微词。采取“飞过海”转任别的单位,同志们不明就里,领导也规避种种非议。多年前从省直空降一个副市长,遭遇车祸一命归西,我协助处理后事,才突然发现任职程序和职务竟是假的!这一出让人惊掉下巴的奇葩故事,给人留下深刻记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