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上广深硕士、博士做中小学老师的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别说什么博士副教授去应聘中小学教师了,连我都想去。

我们公司旁边新建了一所海淀某名校的分校,张贴了招聘公告:要求是海龟博士,有国际成果的优先,解决周转房,解决北京户口,可以安置配偶,子女入学无障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据说这个“竞争力”价值年薪30万。

害得我公司许多中层都嗷嗷地想去应聘到老师,用这种开玩笑的方式抗议公司的“不作为”,比如,北京户口、周转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在北京,有些事情,用钱都办不到,比如,户口、配偶安置、子女上名校。何况人家年薪还这么高!用钱能办到的,给了;用钱办不到的,也给了。

羡慕得我们公司一群年薪50万的中层直流哈喇子。

就这条件,博士、副教授为此心动很正常。再说了,博士虽然说总量依然偏少,但,那是对广袤的祖国大地来说的,在二三四五线城市奇缺,在大城市就有点供大于求了,这是结构性矛盾。很多中小学的福利待遇,远远超过二流大学的博士副教授,一般的博士和副教授,还入不了中小学的法眼呢。

教育资源,那更是结构性矛盾呀。偏远地区的中小学,谁愿意去?北上广深的知名中小学,挤破头进不来。咱不说招聘广告上的诱人条件,就说一些吓死人的隐形福利。

前不久,一名叫做芳芳的语文老师马上退休了,毫不犹豫地辞职了。为什么?因为她等不及直播卖课的红利了。她辞职后的第二个月,网上报道,她的语文网课大卖,当月收入200万。

我还认识一位副校长,因为没有当上校长,愤而辞职,办了一个公众号引流,经常举办大型讲座,靠他以前积累的名气,加上公众号的引流,一场大型讲座收入百万。

在大城市那些名校里,教师的职业期长达一辈子,红利期长达一辈子。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皆为利往。只要某一个领域出现博士、副教授、副处级公务员、事业编骨干、央企中层管理人员都想去的时候,那一定是这个领域红利期爆发的时候,明面的收益和隐形的收益非常诱人。一切尽在不言中,没有其他好说的了,至于理想梦想之类的大话,咱们还是少说吧。

对于北上广深硕士、博士做中小学老师的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北上广深硕士博士去中小学做老师,如果他们没有教师资格证,是不合格的老师。或者说,他们想做老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

这些硕士博士如果他们学的是生物学或化学,材料学,他们专业不对口,他们到中小学任教,相对师范毕业的学生没有优势。

已经读到了硕士博士,说明他们在某一专业已经有了专业基础,他们放弃专业,一是说明他们对本专业不爱,既然不爱,就学得不好。

二是,他们不想从事本专业,除了说明他们不爱本专业外,还说明,他们本就是三心二意的人。从事教育事业,也可能三心二意,不会专心。

招收这样的硕士博士,只是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用来哄哄家长,对教育教学没有好处。

对于中小学教育,靠的是一颗爱心,与学历关系不大。任教老师跟自己学生同做一张高考试卷,老师不一定考得过自己的学生。是老师不行吗?这优秀学生就是他教出来的。

迷信学历,只能是害了教育。

对于北上广深硕士、博士做中小学老师的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精英做老师才能培养更多的精英!

对于北上广深硕士、博士做中小学老师的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此乃市场作用和个人选择,属于正常现象。硕士很普遍了,就说一下博士吧。之所以感到震惊或意外,对博士了解不多或有过多的期待。

为什么是正常现象呢?

第一,博士也是人,很多是家境一般的人(地贫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生存是第一位的,如果中小学校高薪,无科研压力,为何不可呢?

第二,博士也分类别,专业、学校等是主要变量。有些人就是学基础学科,如数理化,去中小学也算是对口。有些人是双非博士,竞争力也不是很大。现在博士每年招收10万+啦,还有一批的海归。

第三,从中小学来看,他们也可以而且应该需要优秀的高端人才。打个比方,如果儿科医生是博士出身,你比较放心吧,为何中小学就不能呢?要改变一下传统认知哦。

总之,现在人才流动很自由了,双方能够在一起,一定是符合规律的。

对于北上广深硕士、博士做中小学老师的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博士是一个学位称呼,标志一个人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具备出原创理论成果的能力或学力是博士学位的核心内涵,也是拥有博士学位的人的最本质特征,这是来自百度百科关于博士的定义。

因此,单从教育目标上看,博士与中小学教师岗位是不匹配的。因为中小学教师岗位的核心,并非出原创的理论,即针对最前沿的问题进行学术探索。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内?因为内卷。

“内卷”一词在网络上意外走红后,被用来形容非理性的内部竞争、内部消耗、停滞不前。内卷其实就意味着以下两个要素:

第一,存量竞争或者增长有限的竞争。

为什么几年前没有内卷这个词,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经济发展快,整个社会在增量竞争。

存量竞争,会给其参与者带来很多负面体会:机会少到焦虑、未来严重不确定。

第二,无效的竞争手段。

比如高校的党建、行政、翻译类工作,非得是博士才能做吗?其实不客气的说,博士还未必做的好。一位行政人员,其本质要求应该是耐心有条理做事负责,而其工作的专业知识看,一位大专生都可以胜任。

但是这样的标准面对庞大的应聘群体,难以有效比较评定,这个时候学历这种外在标准,就进入评价体系,推高了应聘成本。

内卷这件事不仅体现在求职中学历的内卷,也包括入职后。比如有的单位,报告越写越多,会议和审批流程越来越复杂,是单位内部无效的存量竞争体现,即内卷。

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在一家国企,她对我倾诉:“我们的报告越写越厚,有什么办法?别人写10页,我就得写15页。要不怎么看出我在努力工作呢?”

所以内卷就是无效的方式,竞争有限的资源。

这样有什么影响?

恕我刻薄,我没看出这样有啥好处——学校也许可以对外宣传,我校XX学科教学团队,博士占比百分之多少?但是这个比例又能保证教育质量。我不是说,博士就一定教不好书,而是博士和能教书是两件事,并不相关。

那么这件事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那就是所有的学校,不管嘴上素质教育说的多少,最终还是以考学为目的,我们又进入一种单一的,而非多元的教育环境和评价之中——

你看,要当小学老师都得是博士了。那么你面前就只有一条路了,上好大学、考硕士、考博士。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小到大忙忙碌碌的走上这条路。

两年前,我和妈妈群聊天,“日后上硕士是基本学历,要不怎么生存”似乎成为很多家长的共识。

熙熙攘攘的,家长、孩子、学校、每一位求学的人,都被裹夹进内卷。

对于北上广深硕士、博士做中小学老师的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只要学历达到正常国家要求就可以了,当然自己可以继续提升自己,很多父母没有必要一定要去博士老师的班级去,学历高就不等于你就教的好,还需个人的修养道德,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