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部分国有企业由年龄来决定员工是否提拔,而不是看能力?

我先看了很多回答和跟帖,有些人是带有情绪在里面的,这是人之常情。回答问题,要实事求是。主要以下四个客观的观点:

【一】每隔几年,都要搞一次年轻化。国企也是僵硬地执行,要提拔中层要求80后,提拔基层要求90后。人为划线,推荐后备人才基本就是39岁、44岁这两道坎。搞年龄划线,这是上面要求的。也是为了推进年轻化工作,便于企业的改革创新。不一定是最合理的办法,但目前情况下,这么做也是尊重客观事实的。对此,要给予理解。

【二】国企内部关系复杂,国企管理者有寻租空间,各种监督很多,员工个个都是照相机、小广播,经营者也不敢乱来,不能任人唯亲,不能搞暗箱操作,谁也不愿意为此丢位置。怎么选人?怎么选,员工都有矛盾。于是,用年龄划线的办法,可以回避很多矛盾。大家一个标准,年龄划线,谁也别闹情绪,谁让你出生早一天?

【三】国企,在大家印象中,不需要搞市场化经营就能有效益。所以,有些员工认为,国企不需要什么人才,好像谁都能干。你能,还是我能,大家都能提拔。谁也不服气,谁也有意见,干脆年龄划杠杠。年龄这是出生决定的,谁也无法争论。这也是一种误解。

其实,以上观点,有些是客观因素,有些是员工对国企的误解。第一项,搞年轻化,目的就是强行推行队伍结构优化,适应更强烈的市场竞争,带领企业走上国际化。第二项,监督是好事,希望管理层要做到“不唯年龄、唯才是举”。第三项,国企也是经济主体,国企的竞争实力在逐步增强,成为国家栋梁,选拔优秀的年轻人才,有利于国企的长远发展。我们都应该正确认知。

为什么感觉部分国有企业由年龄来决定员工是否提拔,而不是看能力?

做为曾经国企工作了十几年的人,大大小小的领导都当过也见识过!你这问题有失偏颇!

1.国企领导不是由年龄决定,是由上级决定的!现在所有国企的领导尤其是一把手的任用,有整套的流程和制度,很多也引入了竞聘!年龄只是任职条件之一而已!当然,这些制度执行得如何,那就不一样了!

2.现在国企领导,没能力肯定不行,有能力不一定行!但,绝不是年龄来决定的!现在选任的领导更多来源于纪检、监察、党团群、行政办公室!最起码有一样能力突出,即,能汇报,写材料……这也是能力!

3.国企领导,政治站位一定要对,一定要高!要对上级的决定、政策不折不扣的执行,并且要长请示,多汇报!

当然,人脉、资源、能力、年龄,这四方面东西尤其关键和重要!你懂的!

4.现在,国企领导任务繁重!包括学习、开会、准备检查、如何担责、思想提升……等等,没个好年龄、好身体和好心态也确实不行!

总之,不说那么多!自己品,仔细品,年龄不是问题,能力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你站到了哪里,有没有长久担责做的本事,诸如此类!

为什么感觉部分国有企业由年龄来决定员工是否提拔,而不是看能力?

能够按照年龄来决定员工是否提拔。说明,你所在的国企还是比较公平的。就知足吧,如果真的是要按能力来决定是否提拔,这基本就是破了规矩了。这个规矩一破,那就乱套了。

什么是能力?怎么定义能力?谁说你有能力,你就有能力?这些通通都没有标准。本来有一些熬了很长时间的人,有年龄的优势,如果真的甩开膀子,按照能力来划分。很多有能力的人照样不会出头。反而是年龄优势也没有了。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职场中,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在不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都希望有能力的人得到应有的位置和机会。但这总是在理想状态下。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人治的力量往往大于规章和制度。如果人为的插手太多。公司或者企业一旦失去章法。会被更多的人去利用。好心办坏事儿,在企业中是太常见的一个问题了。

为什么国企会出现排资论辈的现象?存在就是合理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作能力和工作年龄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正相关的。而单纯的从一把手的眼光去判断是否有能力。往往会带着个人的主观色彩。工作年龄就是限制这种主观色彩的一个重要手段。

国企中也应该回避,完全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所以才会形成了很多既定的潜在规则。能力是虚的,而年龄是实的。二者的判断标准差异非常大。后者的判断非常简单,且能力成正相关关系。所以才在国企这种比较稳定的职场环境中形成这种文化。

为什么感觉部分国有企业由年龄来决定员工是否提拔,而不是看能力?

你说错了,国企不是由年龄决定提拔的标准,而是人脉。

为什么感觉部分国有企业由年龄来决定员工是否提拔,而不是看能力?

硬条件加人脉,国企领导不是每个人都没有能力。他们的智商和情商一定比普通员工高,要不他们怎么领导员工。例如董明珠,海尔集团老总。

为什么感觉部分国有企业由年龄来决定员工是否提拔,而不是看能力?

人脉为先,论资排辈作后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