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干部很难再进入高层,不是经验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做人格局和做事立场,你怎么看?

作为资深HR,做到3000多人基层单位的一把手,人员虽然看上去很多,但也是基层干部。后来作为集团公司的中层,虽然管理一个部门二三十号人,但已经是中高层了。说实在话,没有资格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毕竟没有做到集团公司级(几十万)的高层,没有高层实践的体会,但从事人事工作多年,还是知道一点规律的。不扯大道理了,领导力是一门大科学。简单谈几点看法吧:

第一,领导主要分为基层、中层、高层三个层次,但是还要看队伍和产业的规模,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定位,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100人的小公司,公司总经理班子属于高层、部门经理属于中层、小组组长属于基层干部。那么,这个高层实际上,也谈不上什么战略方向,更多的是拿项目搞公关,或者搞设计和研发。

比如,1万人以上的集团公司,总经理班子是高层,总部部门(事业部)经理和分公司经营班子是中层,分公司的中层实际上就是基层了。但这个基层干部,管理幅度可能是1000人的规模。但他还是基层干部,因为他的定位是执行。

比如,我曾经就担任过这种基层干部,手下有3000多人,年产值60亿元,但依然是一个基层干部,因为我不负责战略规划,不负责用人,只负责带队伍和抓生产,更多的执行层,说难听点就是大工头而已。

所以,所谓的中高层,不能完全以职务的层级而论断,要跟职责定位挂钩。

第二,中层很难升为高层,这是客观规律啊,不仅仅是能力和经验问题,也不仅仅是立场和做人格局问题,更多的是机遇、贵人和战略的问题。

企业高层,分为三类高层:一类是董事长这个层次的,一类是总经理这个层次的,一类是副总经理、事业总监级别的高层。这三类人的定位是决然不同的,对素质要求也不一样的。

中层升为高层,当然是难上加难了,一是高层职位本来就少,二是中层熬到高层,已经没有后劲了,比如,高层50岁,中层45岁,就没有优势了。高层更喜欢提拔40岁左右的,因为用起来顺手。所以,从职位数量和年龄因素,已经封杀了90%的中层升职空间。

为什么说中层升为高层,主要是机遇、贵人和战略三要素同时发生作用呢?

举一个例子:一个10000人的集团公司,大约有高层5-7人,中层估计要有200-300人,基层估计要有1000人。这个金字塔的上升比例是很低的。注定90%的中层没有机会进入金字塔的塔尖。那么,从中层里面选拔出来的5-7人是怎么选出来的呢?

第三,体制内与体制外产生高层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体制外,比如,外企民企私企,基本还是由董事会或老板来决定。他赏识谁,谁就可能进入高层,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从外面引进高层,一个是从内部选拔。所以,董事长和老板赏识谁,各有各的选人的哲学。但是,基本的条件是一样的,要具备领导能力、业务能力和带队伍能力,经验是必须的,格局也是必须的。但这样的中层也不止5-7个,就看老板的眼光了。

体制内,就比较复杂,看看电视新文(谐音)就知道了。更多是贵人、机遇和战略。选拔的程序主要是两道,第一道是上面提名,初始提名权实际上在上面。第二道是推荐率达到30%以上。符合这两个硬性条件是必须的,关键是上面提名。因为发起提名这件事,是有一把手发起的。如果没有贵人发起,是无法产生选拔程序的。

从这个关键环节来看,还是关键是得到上级的赏识。那么,赏识的因素就比较复杂了。能力和经验这些都是必须的。做人的格局和做事立场,这些东西是虚的,有时候人到了那个位置上,就有了格局和立场,归根结底还是得到贵人的赏识。

只要是硬性的东西,有30%的中层都具备,比如,资历、能力、业绩、战略眼光、做人做事,但从这30%中选出一个人,就看机会、贵人和公司发展战略的需求了。

中层干部很难再进入高层,不是经验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做人格局和做事立场,你怎么看?

中层干部进入高层,经验和能力是敲门砖,没有经验和能力,做人的格局和做事的立场都是虚的。所以,想要进入高层,经验和能力是必备品,怎么会“不是经验和能力的问题”?只是,仅仅凭借经验和能力,进入高层确实会有难度,因为高层,还需要其他的要素,比如战略眼光(远见)、思维的方式、看待问题的高度。基层干部、中层干部和高层干部,在三种能力上各自的占比是不一样的。这三种能力就是技术能力、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我们用25%、50%和75%作为重要程度的表现形式,来谈谈题主提出的问题。

基层干部

基层干部需要在技术能力上(专业能力上)占比要达到75%,人际能力50%,而概念能力则可以在25%。技术能力对于基层干部就是“吃饭的碗”,技术能力不过关,基层工作就做不好。

中层干部

中层干部应该在三个方面保持平衡,即技术能力50%,人际能力50%,概念能力50%。三项能力尽管不需要都拔尖,但却都不能很弱,否则作为中坚力量和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无法很好地发挥。

高层干部

高层干部在这三种能力上,恰恰应该是25%的技术技能,50%的人际技能,75%的概念技能。他的主要作用在与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顶层逻辑,而不是天天研究专业和技术问题。当销售出现问题,中层人员考虑的问题是:降价、促销、换人,而高层人员考虑的问题则是:竞争、重新定位、定位配称、资源整合、模式进化或改变;对于员工离职,中层干部考虑的是提高工资、升职,对于高层干部,考虑到问题是公司的政策、公司的制度、公司的文化建设和员工关系改善。

所以,中层干部进入高层,需要提升的是考虑问题的层次和高度的问题,如果把这个称谓格局的话,按就是格局吧。这样,中层的人员想要进入高层,首先要提升的是自己的概念能力和思考问题的层次和高度。

即便是这样,中层也很难进入高层,为什么?因为按照组织管理的幅度来看,一个岗位的管理幅度是5-6个人,也就是说,30个中层干部,被5-6个高层管着,进一步讲,高层的位置数量远远低于中层的位置数量,高层处在金字塔上方,岗位数量少,也是中层难进入高层的原因之一,因为高层的位置是有限的。而且,还要某个高层位置有了空缺的情况下,中层才会有些许的机会进入高层。有多少人竞争,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如果自己的人际能力欠缺、概念能力缺乏,连些许的机会也不会有。所以,中层的干部要着重提升自己的人际能力和概念能力,尤其是这“三十个”中层干部中,自己要在这两方面做到最好、最高。别人能够达到75分,自己就要达到80分或更高。这才是进入高层的希望。注意:高层的价值在于组织的整体性、战略性和长远性,这需要更加有深度和宽泛的概念能力。

至于格局,都是陪衬。

中层干部很难再进入高层,不是经验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做人格局和做事立场,你怎么看?

中层干部很难再进入高层,不是经验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做人格局和做事立场,这个判断是错的。

中层干部很难再进入高层,从大数据上来讲,跟经验和能力无关,跟做人格局和做事立场,也无关。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在行政机关,能够做到中层干部的,几乎每一个,都是综合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

但为什么,他们升不到高层呢?原因很简单,干部也是金字塔形的结构,必然是越往高层,职位越少。

一个机关,正职+副职是领导,最多5个吧,剩下的二三十号人,全是普通员工。这二三十号普通科员,只有三五位,未来有可能升到中层。大部分,也升不上去。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越往上升,职位越少,这就注定了,几乎88%的人,一辈子,就是一个科员。

升职,除去真正的实力外,正好的机遇,也关系很大。比如,虽然你表现特别好,但越上升的职位没有啊。

虽然这段时间,表现一般,但正好有个机会。

所以,既然在行政单位了,就好好干部,不要想着升职。只要你表现优异,有升职机会了,自然会倾向于你。努力工作,在平时。

中层干部很难再进入高层,不是经验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做人格局和做事立场,你怎么看?

工作经验与能力固然重要,但作为领导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高层领导更是如此,基本上少有机会亲临基层。因此中层干部能力上的突出,并不是晋入高层领导的关键。

俗话说职场如战场,确实是有着它一定的道理,如若将高层领导比喻成战场上的统军主帅,那么问题的答案就十分明显,将军想要升职为主帅,光会带兵打仗可不行。

首先做一个比较简单的比喻。

普通员工是军队中的小兵,中层管理是统领这支军队的将军,高层管理是统筹三军的主帅。

然后在来进行举例。

1,小兵的任务是在战场上搏杀赢取战功,获得晋升成为将军的机会。

普通员工的任务也是同样道理,由日常工作所积攒下来的许多小成绩,最终汇聚成大成绩,博得领导赏识的同时,也增加被提拔的几率与空间。

2,将军的任务是在战场上带领小兵进行搏杀赢取战功,此时他自身也必须要有着上阵杀敌的本事,否则就会自身难保,一旦失手就会被手底下的小兵取而代之。

这也是题主所说的,中层领导晋升高层不在于经验与能力的原因,因为这本身就是他们工作中需要做到的事情,而非晋升的必备条件。

3,统筹三军的主帅的任务,是将命令下达给各个将军,再由将军率领军队上阵作战。关键在于一名主帅不会轻易的亲自上阵杀敌,他所需要做到的事情,是为全军创造出打胜仗的关键策略。

在高层管理的智能当中,拥有长远目光,为企业规划发展是关键,需要做到的事情不再是侧重于内部的管理,而是对外的发展。运筹帷幄,统领整支军队走向成功,才是一名高层管理者需要做到的工作。

小结:将团队分为三个层次,则三个层次的人员任务清晰,需要做到什么事情才能升职,也较为明显。

做人格局与做事立场确实是关键,但秋羡则认为更为重要的是眼界与大局观。

上面提到了一名主帅的职能,相当于高层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条件。

那就是为了打赢胜仗,为了让企业得到发展的运筹帷幄,也就是计策规划。秋羡认为,中层干部很难进入高层,是因为拥有这种大局观的人需要有足够开阔的眼界。

中层管理者可以很好的带领团队做出成绩是必须的,而非出色的,出色的中层管理者,会带领团队做出超过上层所布置的工作双效。

但如果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若是让某位中层管理来为团队布置任务,下达命令,是否能够为团队带来合适的效率效益。

这才是一个团队一家企业所需要考虑的事情,因为这是运行的根本。

好比当今社会上的热议论点。

不少大企业的高层管理,都喜欢用空降的方式确定,而非从内部提拔的方式。

理由就在这里。

中层管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着统筹全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与其他专业相关的知识,尽管可以做出天马行空般的美妙规划,但实际上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相比较起那些从一开始就学习企业规划的人来说,只是空谈。

总结:中层管理很难晋升高层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更为专业的知识不足。日常工作的经验并不能成为高层专业知识的积累,而是需要通过课外的学习来获得。如果没有高层的专业知识,那么自然就很难晋升至高层。

我是秋羡。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中层干部很难再进入高层,不是经验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做人格局和做事立场,你怎么看?

中层干部很难进入高层,为什么?

很多人都没搞明白,比你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跟对人,只有你上面的人进步了,你才能进步。

要知道一个组织的黄金位置是有限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越是到高层,就越趋于稳定,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容易变动。

这符合组织的整体利益,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高层稳定本就是“铁打的营盘”的一部分。

当然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贡献也很重要,不然上面的人想拉你也拉不动。

中层干部要想出头,来自高层的认同和支持才是核心,而这又主要在于你的“忠诚”,这不是说对某个人效忠,而是你能够跟高层领导保持理念的一致性,只有志同道合,你们才算是一路人,他支持你就等于支持自己。

所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站队,有山头,有派系,从古至今,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看有没有跟对人。

中层干部很难再进入高层,不是经验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做人格局和做事立场,你怎么看?

我当单位主要领导的时候,有一个中层干部,气冲冲来找我:“你怎么把我科室的人调走?骨干力量都走了,我们还怎么干活?”

我就奇怪了,他们科室的小黄,确实是有能力,我也知道她在科室里是顶梁柱。我们暂时把她放到另外一个科室去,就是想让她经历多岗位锻炼,怎么啦?!她本人都没有意见,你一个中层干部,有什么意见?!另外,小黄怎么就成了你科室的人了?!小黄是你们科室的私人物品吗?!我不仅可以调配小黄,连你这个中层,我作为单位主要领导,是不是也可以调动你?!

这个中层,格局有点低了哦!讲话不会讲,思考问题只从本科室的角度去思考,没有大局观。这是中层很容易犯的错误。

有些中层,为什么只从本科室的角度去思考,而没有从更高的角度、更高的站位去思考呢?!

这还是由他们所处的位置决定的。由于中层都是从基层来的,都有“业务为王”的思想,他们当年之所以当上中层,也是因为业务出色才上来的。现在,他们考虑的问题,依然是从本科室的角度去思考。

我当年也是从中层干部提拔起来的。也曾经犯下相同的错误。甚至到现在,我当了单位的一把手,也犯下相同的错误。

有一次,上级部门下了一份文件,征求我们对一份督察方案提意见。我看了一下,要求每个县要有一个培训室。

我们财力有限,人力也有限,怎么能建设一个培训室呢?为此,我提意见,告诉省级部门,我们县没有财力建设培训室。

上级直接打电话给我:“犁子同志!你的格局太低了。我们出台一份工作督察文件,如果每个下级单位都是从本县区的角度提问题,我们还出台个屁文件啊!”

我无话可说。

上级领导继续教训我:“如果你只从县级的角度思考问题,你永远只能做县级单位的领导。如果你能从上级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就有可能成为上级领导。”

这段话,话粗理不糙。

我对照我的人生道路,仔细想一想,确实如此。

当年,和我一起毕业进入某单位的11一个人,他们每人都思考着,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如何表现好自己。我很少这样考虑,我都是从单位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才能把单位搞好。5年之后,我成为了单位的中层。

我当了中层之后,思考问题都是从单位的角度去思考。就这样,我成为了单位的副职领导。

我当副职领导后,眼界开阔了,我开始从更高的层面去思考问题。于是乎,我又从副职领导被提拔为正职领导。

所以,我认为:

题主,你的观察是正确的,很多中层干部很难再进入高层,不是经验和能力的问题,而是做人的格局和做事立场。

很多中层,都是从基层上来的,在中层这个阶段,思考问题很容易郁于本科室,而没有从单位的角度去思考。如果能从单位的角度去思考,那么,他很快就会成为副职领导。

如果副职领导也仅仅从本单位的角度去思考,那么,他也就只能坐在副职领导这个位置了。如果他思考问题是从更高的层面,比如从上级的角度去思考,那么,他很快就会被提拔为单位主要领导。

不信你放眼世界看看,是不是这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