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着讨好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被爱,被认同,被需要,也会在很多情况下做出讨人喜欢的行为。也有些人别现实所迫,讨好别人以获得某些利益。”讨好别人”反映的是希望获得别人认可和帮助的正常心理。但对一些人来说,“讨好别人”成了潜意识和行为习惯。这些“讨好者”缺乏自我认同,活在别人的期待中。一个自信的人往往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从内在获得认同感。而“讨好者”需要靠外接的肯定来获得自己生活的价值。
总想着讨好别人的人,一定是内心敏感的人,也极度缺乏安全感和关爱。因为内心敏感,他们很多情况下能够准确感知别人的需求。他们将别人的需求摆在自己的前面,默默隐藏自己的观点和需求,不愿意拒绝别人,更不愿意麻烦别人。这些人往往是别人眼中的好好先生,知心大姐,但却成全了别人苦了自己。
要改变“总想讨好别人”的心理,首先要转变自我认知的方式。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不是别人几句话可以左右的。完美的东西总是千篇一律,不完美的却各有各的不同。正是每个人身上这些不完美的地方,赋予了个体灵魂和血肉。当你接受了自己是不完美的,也就不会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不会害怕得罪别人。
改变内心敏感要从自我认同开始。过去你可能一个忙于满足别人,现在你要开始多对自己关心关心,每天爱自己多一点。每天多留给自己一些时间,给自己买点好东西,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小确信,自爱自信可以一点点培养起来。
总想着讨好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不分场合、不分事情,老想着讨好别人,我琢磨着不外乎以下几种心理:
一、天生的奴性。
有部分人,似乎是天生的奴才性格,只要官比他大一丁点,说话、做事总是围绕领导转,领导说香的,他说喷香,领导说臭的,他会说臭不可闻,不顾自己的丑态,不顾别人的感受。似乎这种奴性是天生的。
二、别有用心。
总想着讨好别人,可能有自己偶不为人知的目的,想借头头儿手里的权利,捞个一官半职,或得到一些经济上的好处,于是丢弃了颜面,屈辱了人格,游走于主子的鞍前马后。
三、典型的不自信。
经常想着讨好别人的人,一般都不太自信,内心虚弱,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比较差,家庭条件不如人,学习、工作成绩一般般,没有什么傲人的资本,于是就围在有能力的人身边,希望可以占到一点便宜,好出人头地,高人一等。
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没有必要把自己活的这么累。要相信自己,做出成绩。光靠讨好别人,也未必得到他人的认可。
正可谓:“花香自有蝶飞来,海荣方有水汇聚”!
总想着讨好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感谢邀请,总想着讨好别人,是一种什么心里!在职场中总讨好别人的人,大有人在!这样的人,没有自信心,没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能力,没有自尊自爱心,自己专业不过硬,所以,导致他或者她,只能唯唯诺诺,小心翼翼,以溜须拍马,讨好别人去生存,其实这样的人,活的好累,也希望凡事以讨好别人的人,当人应自强,好好学习自己专业知识,挺直腰板做人,走人生,加油!
总想着讨好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那些总是试图取悦别人,把他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并致力于满足别人的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讨好者”。他们似乎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和喜爱,努力地让除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
那么,讨好者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
心理学家认为讨好者的背后有三个主要的心理要素:讨好的思维或心态,讨好的行为或习惯,以及讨好的情感或感受。虽然一个人的讨好模式并非只由某个单一因素导致,但大多数讨好者在三大因素中都有一个主导因素,根据这个,心理学家将讨好者分为三类:
1.思维主导的讨好者这一类型的讨好者沉迷于“必须要让每个人都喜欢我”的想法之中。这种想法使得他们将自尊和对自己的肯定都建立在自己为他人付出多少之上。此外,他们抱着“我对别人好,别人也应该如此对我”的错误逻辑,深信“讨好”就能使自己免受他人的拒绝和伤害。
2.行为习惯主导的讨好者对这种讨好者来说,“讨好”是一种强迫性的,甚至成瘾的行为。他们不停地重复讨好的行为,其实是对快感本能的追求,这种快感来源于得到他人的称赞和肯定,甚至这类讨好者中有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取悦这件事对自己意义何在,只是如同“上瘾”一般地重复。
3. 情感主导的取悦者这类讨好者害怕被拒绝、被批判,害怕令他人失望。他们既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冲突,也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正常的,因而在面对、甚至想象那些随着拒绝或否定别人而来的负面情感时就格外焦虑。此时,取悦他人成为了一种逃避策略,用以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上的伤害。
事实上,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取悦者,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无论他们是什么样子,他们都值得被温柔相待,他们的需求都值得被重视、被满足。
你并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欢,你只需要是你自己。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3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References:
Braiker, H. (2001). The disease to please: Curing thepeople-pleasing syndrome. New York: McGraw-Hill.
Everitt, B. J.,& Robbins, T. W. (2005). Neural systems of reinforcement for drugaddiction: from actions to habits to compulsion. Nature neuroscience, 8(11), 1481-1489.
总想着讨好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职场上,总是有一些人喜欢讨好别人,特别是热衷讨好领导。今天给你拿个这个,明天给你送个那个。从没有自己的观点,别人无论说什么,都是好好好。别人哪怕对自己不恭或者不公,既不敢反驳,也不敢发火。这在心理学上说,属于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为什么会喜欢讨好别人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能力不自信。自己没有一技之长,在职场中没有核心竞争力,总是担心失去工作,为了保住饭碗,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讨好别人,目的就是混一个好人缘,增加自己的印象分。
二,性格懦弱。有的人性格比较懦弱,总是感觉自己处在弱势地位,时刻担心别人会欺负自己。为了自保,就会刻意地去与同事和领导打好关系。别人无论说什么,都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味地迎合别人。
二,做人圆滑。还有的人,做人比较圆滑,属于见风使舵,八面玲珑型。这些人奉行多交友不树敌的做人原则,跟谁都能打成一片,你喜欢听什么他就说什么,时不时地奉承你两句,在别人看来就是在讨好人。
三,功利心太强。最后这种人就比较有心机和城府了,他们功利心比较强,比如想当官,于是就会百般讨好领导,有时也会拍拍同事的马屁。目的就是处好人际关系,为自己的事业发展铺路!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讨好别人,其实都是不可取的。一旦把握不好其中的“度”,很容易招致大家的反感,对自己的职场生存和事业发展起到不好的作用。一个人,想要在职场走的更好,还是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人只有自尊,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谢谢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关注本号阅读相关文章!
总想着讨好别人,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讨好型人格”,其实只是一个文学表述手法。
在心理学的人格划分里,没有一个“讨好型人格”。
也就是说,讨好,不仅仅存在于某一类人的生活里。而是,在任何人的身上,都会存在。只是程度不一。
讨好,是你生活中的关键词吗?
如果讨好的程度过重,那么它就会给你的生活带来负担,你会感觉,你活不出自我,没有界限,总是在意别人的感受和情绪,却无法保护和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立场。
但是,去讨好的人,并不是一个受害者。
是被讨好的人在索取吗?很多时候并不是,而是讨好者会像上了发条一样去一个劲地“照顾对方”。
那么,我们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去讨好别人呢?
其实是因为在意他人的感受,所以潜意识里想要讨好对方。
一个时刻讨好别人的人,会生活得很疲惫,因为他太过在意别人的感受而忽略了自己。
为什么呢?
我来举个简单的例子:
你是一个非常好客的人,邀请一个新认识的朋友到你家来玩。
那个朋友是个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人,她到你家之后非常的拘束。
她也特别的敏感和仔细,看到了你的沙发特别干净,便不好意思坐在上面。
你看到她满头大汗,递上一杯水的时候,她说不用不用,我不渴。
她想去厕所,憋了很久之后,才不好意思的问道:能不能上你家的厕所?
想象一下跟这样的朋友相处,你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人客气得有点过分了?
你的那种体验不会是非常愉悦的,甚至可能下一次你都不想邀请她过来了。这种小心翼翼就是有些过分了。
从心理动力来看,其实她跟你建立的关系是一种讨好的模式。
她要讨好的是一个严厉、苛刻的人,所以当她用这种方式对待你时,其实是扣了一顶帽子给你。
潜台词就是你是一个冷酷的、苛刻的、严厉的人,而你不是一个这样的人。
这顶帽子扣在你头上,就像一盆脏水泼在你身上,你洗也洗不清。
这个时候,你体会到了被误解的感觉,却又无从辩解。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讨好者,那么可以尝试着先悦纳自己,对自己提出真诚的诉求。
很简单,当你觉得很累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你现在累了,需要休息一下。”当你不愿意约会时,就告诉自己:“不见的话也没有太大的问题,那我就在家里休息。”当你特别渴望某样东西时,就告诉自己:“你值得拥有。”
< The End >
作者介绍 :胡慎之,知名亲子关系专家,向日葵心理创始人,向日葵爸爸。《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课》在喜马拉雅热销中。新书《陪孩子度过生命第一个三年》、《父母的教养,孩子的成长》京东当当热销中。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