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 如何识别简历作假?

简历作假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了,这种现象也存在挺长时间的了。好奇的是hr会如何辨别简历真假呢?

前不久有一则新闻刷新简历作假的纪录,一位小学毕业的人,通过简历造假,应聘月薪7万的高管,结果一年业绩稀里哗啦才露陷。所以,简历造假水平高,又遇到了糊涂的HR,还有老板怎么被蒙蔽双眼的?简历作假,如果认真,就没有看不出来的?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

第一,造假主要三个方面。一是学历,二是经历,三是成绩。学历好查,用心点,到网站上查。经历和成绩,不太好查,尤其是小公司和虚头巴脑的业绩,一般是技防和人防,技术手段去查经历真假,面试谈话验证经历真假和水平高低。

第二,经历造假。通过网站去查验,离职人员的背调,也可以从求职者提供的联系人,或从公司网站上搜人力资源部,去电话求证。当然,还可以委托第三方,多途径去核实。还有面试官,也会通过提问和追问,来考察你的真假和真实水平。最狠的一招,就是通过社保系统,查你的社保记录和纳税记录。这个硬伤,造假者很难弥补。

第三,成绩造假。 一是看获奖证书、发表论文等硬性条件,二是通过面试来论证。面试中有HR,也有业务部门负责人,一般还要找业务专家。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人家问你几个问题,一来可以看出你的经历是否真实,二来可以考察你的真实水平如何。

比如,你要找一个炼油化工的,专家可以问他,降低炼油中的硫怎么办?等等。这些专业题,随着逐步深入,既能验证真伪,还能验证水平深度。

综上,要辩证看待造假情况。一是轻易不要造假,否则,人品和机会损失巨大。二是聪明的造假,就像高明的财务做假账一样,让人看不出来,或者给予较高评价。这需要高明的手段。比如,你本来就有实力,但你的经历和业绩不好看。如果你能预判面试官中的专业人士的拷问,有针对性的“造假”也不是不可能,常见的就是夸大自己的业绩和作用。其实,你目的就是想得到这个工作而已,入职后能够做出业绩,你就不会露出马脚。

HR 如何识别简历作假?

1.最简单的办法:要求你写出来上个公司或者老东家的某个联系人的电话。然后HR直接打电话给这个人询问你之前的工作经历是否和你简历上的一致?

你别觉得变态,实际上这是最简单最靠谱的办法,没有之一。

2.就算HR不去但电话,也是很容易辨别出来的,因为你所造的“假”恰恰是你简历的“亮点”。

因为你之前的简历平淡无奇,因为你的简历看上去不那么符合这个岗位的要求,所以你要硬是编出来,而就是因为这些才吸引HR对你的面试,所以,很容易他稍微一问就发现你啥也不会。

剩下的那些什么HR十秒钟透过简历看穿你啊什么的,那都是谣言,HR本身也就是普通人,最多就是看简历看到太多也就练就额火眼金睛,不是说不能辨别真伪,只是如果单单从简历的内容来看不容易看透一个人,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问你之前的人。

这种方法其实在国外早就司空见惯了,《时尚女魔头》里面的安妮海瑟薇最后终于找到一个记者的工作,而主编在看她的简历之后就给了《天桥》的朱魔头梅里尔斯特里普去了电话,然后得到回复是:如果你不用她的话,你就是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

这样看似贬低实则褒扬的评价,什么样的人不会用她呢?

实际上,本人就遭遇了这种事情,当时去面试,然后HR告诉我留下一个电话,我就留下了我上个公司的主管的电话,心里想的是我和上个公司是撕破脸皮才走的。本来以为自己没戏了,没想到下午就受到HR的电话要我去上班

然后HR在电话里说了一句:“上午面试的8个人就你的电话打通了,虽然对方很不耐烦,但是最起码你没作假。”

如果你真的很重视,很希望自己来这家公司,你稍微添油加醋一点点没关系,千万不要大吹特吹。

HR 如何识别简历作假?

这种问题,明显的乌鸦站在猪身上,你黑我也黑啊

接下来的话可能有些赤果果:

——相信我,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不注水的简历。

狠点儿的:3年工作经验写5年,项目经理吹成项目总监,半年时间没找工作愣是说自己自由人正在创业。

轻点儿的:做这个项目时候我是实习生帮忙跑腿儿,ok改成活动策划;团队里我明明是执行层,ok。改成我带三个实习生;今年销售50万,ok我改成80万。

发个朋友圈,我还美图秀秀呢。做简历注点儿水还不是常规操作。心理想的不都是,反正你HR又看不出来。

别喷,我只是说出了事实。

--------------以下是理性教学----

面试脱不开两个角色

——HR和面试者。

站在面试者角度,谁不想找个事儿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为了得到心仪岗位自然要尽可能表现自己,拉高HR的印象分。

站在HR角度,谁不想招到剩钱活好事儿还少的员工?招到他认为“跟职位匹配”的人,至于这个人是否真的能胜任这个岗位,那是试用期才能验证的事儿。

我们每个工作过的人不一定都是HR,但肯定都曾是面试者。我们来分析一波找工作时面临的大环境:

好的岗位——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挤破头都想争取,而面试官决定谁走谁留完全取决于他对面试者印象分的高低。(排除个别走后门的特例)

这种时候,作为面试者,怎么提高印象分?

假如面试者A和面试者B实际水平差不多,面试表现也差不多,但只能留下一个,从HR的角度看,自然会选择看上去经历丰富的那个。

这就很容易勾起面试者给简历注水的动机。

所以,出于人本能的利益倾向,面试者在面试时,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在简历上包装一下自己。渐渐地,给简历注水成为了面试场上的潜规则——适当的水分变成了锦上添花的一种方式。

去掉最优秀和最差的,剩下的百分之七十多的中间层级的面试者,要想在竞争中让HR留下好印象,给简历注水似乎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

当然,面试者都懂这个道理,HR自然也心知肚明。

HR不是傻子,ta会继续问你很多问题来确认你简历中的水分有多少。假如你简历里牛皮吹得太大,圆不过来,抱歉,你的印象分就已经扣得差不多了。假如你简历里即使有几句虚话,但并不影响HR对你实际水平的信任,OK,你的简历做得很棒!

说到底,面试就是短短几十分钟的事儿,它在HR的印象分中占有一定比重,但也不能代表全部比重。一旦工作中,雇主发现你能力跟不上岗位要求,你该走还是得走。

所以说——

给简历注水包括面试时吹点儿小牛B,

可以,但你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

“度”过了,面试者在HR眼里的印象分就拉低;

“度”不过,面试者在HR眼里的印象分会增加。

如何正确把握这个“度”,尽量在“度”的范围内给简历注水,才是面试者需要思考的关键。

你可以在简历里吹牛,但你必须得考虑一个问题:你的真实水平到底能不能hold住你的简历。

假如你只是拿个电路板焊了几根线照着书编了个小程序实现了个闹钟功能,然后就在简历里独立完成了某个硬件项目的开发;我只能说,你可能对“开发”这个词有些误解。

假如你根本不擅长写作,却还要根据一些岗位要求,强行在简历里写自己热爱写作,对写作有极高的兴趣;HR可能就得现场让你来一个“曹植转世、七步成诗”了。

我还见过一些人,只是自己做过几天公众号,就在简历里吹嘘自己对新媒体行业有很深的见解……,相信我,这种简历拿出来HR看了心里都会冷笑。

我不介意人在面试时通过一些小技巧来通过面试,事实上网上有很多热门简历制作教程、须知之类的,这些经验能够存在并被分享,就说明适当美化自己的经历是大家都默许的事情。

至于这其中尺度的把握,就要看面试者自己了。适当给简历注水只是一种加分手段,并不是决定你定岗的方式。毕竟伪造出来的工作经验只是一时的,而真正过硬的本领才是伴随人一生的。

我个人对这“度”的理解是——

你的简历要配得上这份工作,而你自己要配得上你的简历。

HR 如何识别简历作假?

挺多回答已经写的蛮好了,这里想补充一点,大多数人在简历上的润色话术,hr见得多了,面试时多问几句就会穿帮。如果没有真实数据或经历证明,hr们会自动替换为以下情况:

抗压能力强——我一定可以在ddl前一晚通宵做好

自学能力强——期末复习的时候一天一本书,一周一门课

时间观念强——到点下班就走人

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打字速度还是挺快的

参加过XX活动——报名了,入选了,没了

负责过XX项目——工作人员,帮忙的那种

社会经验丰富——社团活动总被叫去凑人数

工作效率高——可以同时浏览微信QQ微博消息

注重团队精神——游戏打团战经常赢

当了一个月志愿者——实际只干了一天

精通PS——会套模板会几个快捷键

兴趣广泛——打游戏看电影追动漫

成绩优异——挂科不多为人随和——我也不会什么特别的了,给我钱让我做什么都行

口才好——和我妈辩论练出来的

乐观开朗——还坚强地活着

》》》五百丁简历,中国600万求职者在用的简历制作平台,你的职场好伙伴。

HR 如何识别简历作假?

面试看简历看得多了,总结出一个道理:牛不能吹满,慌不能撒尽。

随着网络的发展,不论应届生还是跳槽,都会在网上或者身边的人咨询怎样制作具有针对性的简历,目的在于提升简历上的内容与企业招聘岗位需求的匹配程度。可能造假还说不上,就是包装得很引人瞩目,实际上“吹弹可破”。

前阵子就收到不少简历,不乏看上去就让人眼前一亮的简历。其中一份匹配程度比较高的简历:曾经实习过的公司都是很出名的互联网公司,在YY做过用户运营、腾讯做过营销助理;能研究用户行为、带量涨粉、也能写出爆文,还出过书。应届生能有这种成绩实属可造之材,而我们也有足够的平台让他一展身手,于是HR同事就邀约面试。

面试过程

1.

问:“书是独立撰写的吗?”

答:“和老师一起出的,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问:“能看一下吗?”

答:“不行。”

行外人:这小伙子出书,写作能力不错啊

行内人:案例稿谁不会写,整理出来的PDF电子书还称不上是出书,顶多算一本册子。

2.

问:“你面试新媒体运营的话,怎么去分解下面的模块?”

答:“我觉得一个是内容运营,一个是涨粉,重要的是涨粉……额……当然内容也很重要。”

行外人:嗯,内容和用户运营就是新媒体的核心。

行内人:新媒体除了内容、用户,还有活动、渠道、平台等等模块。

教训:能公开出来的数据就不要造假或者包装了,一边说自己有好几万粉丝、阅读量很高,结果打开链接连50阅读都没有,现场看到的面试官会很尴尬的呀。

3.

问:“大学四年有这么多的实习经历,课业怎么安排的呢?”

答:“我都是周末不用上课的时候上班的。”

行外人:课余时间相当充实,有上进心!

行内人:你家公司是007还是711?

4.

问:“这些业绩都是你独立完成的,还是辅助完成的?”

答:“实习生的时候就只能打杂的,后来同事发现了我的亮点,就都交给我做了。”

行外人:可造之材!

行内人:你同事没活儿干了?

教训:做人还是踏实一点,不是自己的业绩,就别包装得像自己一个人干完的事情一样。立足不稳的“事实”,经不起面试官的好奇心,很容易就被拆穿。

面试下来之后,他简历上的内容就很清晰了:1. 在腾讯实习一个月 = 上过腾讯的一个付费课程并完成课程作业

2. 涨粉无数 = 实际上没有怎么涨阅读量,公众号几乎停更

3. 出过书 = 负责整理其他同事写完的稿子并排版输出为PDF电子版

4. 能在某平台获得6W阅读量 = 实际上一个在家写文章的都能拿到10W+的阅读量

5. PS、PPT数量 = 精通各种软件的双击打开及关闭

6. 对数量和质量负责 = 无法为曝光、阅读、转化负责

其实简历上包装美化是很正常的事情,HR面多了应聘者,自己也能领悟出一点专业知识,加上面试过程中对一些工作内容的了解,慢慢地就能看穿简历描述上的逻辑漏洞,从而辨别出是否掺有水分。

简历礼盒的包装纸名为网络

刚刚也提到,谁都可以在网络搜索“简历模板”、“如何制作简历”、“XX岗简历如何吸引HR”……

这些还算是常见的,这部分看起来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的,大多数是应届生的简历。

有经济能力的,还能通过网络培训课程,花几十块钱就能学会一份简历的制作、包装到面试的一条龙攻略。比如跳槽的职场人,就比较难辨别了,因为有了职场经历,知道这个岗位哪些是核心、该展示哪些内容,对症下药、投其所好,这样的简历十分标准。之后就能获得面试机会了。

如果碰巧这个应聘者是交际能力突出,能把包装的事情吹成真的,这也是一种能力啊!能拿到传统公司offer的成功率非常高,但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被拆穿的风险太大了。

简历造假=自毁前程

生活就是个圈,职场更是如此。

同行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同样也存在一种微妙的共存关系。简历造假被发现,是会对自己职业生涯造成污点的。只需要HR负责人通报同行:这人我面过,简历都是假的,不用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了。

如果不考虑更换城市或者行业,基本上职业前途注定碰壁。

在校成绩、获奖、社团经历等稍微吹一下牛,不容易发现,也是可接受的范围;但以职业经历和业绩来造假,就是在剽窃别人的劳动成果,如果不存在这所谓的成果,那更是赤裸裸的欺骗行为。这样的员工,试问哪一家企业敢用?

HR如何分辨简历包装痕迹

经过总结,即便HR不熟悉岗位专业套路,也可以通过简历上的内容辨别是否经过包装。

1. 分析岗位职责和工作结果是否匹配。比如,一个实习岗位,工作内容却是独立规划部门工作方向、战略等总监、经理级别的任务,明显是有问题的。

2. 了解行业整体情况及其工作成果的差距。看一个人的工作成果是否有包装过的痕迹,可以了解他上一家公司及行业整体情况,比如,新媒体公众号打开率在3%左右,而应聘者写到20%,涨粉1W+,那就要了解公司规模、公众号规模了,规模越小、数据越高是这个行业的普遍现象,那么这就存在一定包装了。

3. 面试表现。如果亲身经历、熟悉的东西,面试官对细节的追问,能应对自如,并与简历上没有冲突矛盾,说明简历及其经历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反之,就说明有一定水分。

当然,如果初试、复试都没法判断,向上家公司做了背景调查也能解决。

HR 如何识别简历作假?

简历撒谎的情况不少见,许多人会对简历做美化。经验丰富的hr通常有以下方法:

1.学历作假

学历作假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学信网了解一下,你的学籍专业一目了然,还有一些用非全假装全日制,用成人高考假装全日制普通高校的...这些是最简单的,在这方面做假一旦被发现,不但拿不到工作,还可能被hr列进黑名单。如果没被查,那也只能说明公司在这方面要求不严。

2.工资作假

现在不少求职者都会在面试中把上家公司的薪资报高,以此来对新公司要价。

在许多大公司,通常的操作都是要求你出示六个月内银行流水单,一对便可知道你每个月大概的收入,一方面可判断你有没有说谎,一方面针对你之前的收入确定调薪幅度。

另一办法,直接看你社保缴纳就可知道。

有一些人表示拒绝出示银行流水,这种做法有冒险性,hr候选人那么多,可以不考虑不愿意接受薪资调查的人。

3.工作相关作假

通常是履历,岗位,职级等。

首先在面试的过程中,hr会针对你的项目内容,流程,专业问题,具体细节等进行详细盘问,如果你说不出实际的细节,很有可能会暴露说谎。

另一方面,比较大型的公司会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背调,这时候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联系到你上家公司的人事系统及你当时的直属上司。

如果人事没有委托背调公司,那么大概率会自己联系你上家公司的领导了解你的情况。虽然有时候留熟人电话假装领带可过关,但对于很多hr来说,有心要查你根本不会用你主动留的电话。

求职者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美化简历无可厚非,但也要适可而止,否则可能错失好机会。

点击关注前程无忧,收获更多职场干货,陪你走过求职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