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婚宴,领导一般没待多久就先走是什么心态?
首先要明白婚宴的目的是什么?三个目的:礼到、情到、留念,即:礼金送到、情义表达到、自己留纪念。常规婚宴时间都很短,北方一般都是中午(12:18-13:18)举行,一般也就一个多小时,实事求是地讲,婚宴就是最后一道“程序仪式”而已。在婚宴上开怀畅饮、胡言乱言、一醉方休,实际上是不太懂事,把时间拖太久,你知道双方家庭有多累吗?所以,早点结束告辞是常识。层次越高的人,越能看透这个社会,作为领导自然明白婚宴“三大功能”,点到为止,是最合适的表达。
一是礼到。对普通宾客来说,这是第一位的。有段子调侃,你可以人不来,但礼金必须来(托人捎来也得到位)。对于领导来说,这一点功能基本不存在。新郎新娘也好,双方父母也好,请领导来,关键是撑场面,不随礼,人能到,那脸面就比脸盆大。
二是情到。对领导来说,这才是第一位的。婚礼除了秀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秀社会地位。有钱人家,可以用豪车车队、高标准包桌、名烟名酒来撑场面,有身份的人家不用这些,如果一些重量级的人物来捧场,那就是蓬荜生辉,光芒万丈了。领导来参加你的婚礼,那绝对是给下属撑面子的,也是对下属最好的力挺,表达的是职场之外的情义。
三是留念。婚礼对双方父母和新郎新娘都是一生的大事,值得终身纪念。父母,完成了子女抚育的最后一件大事,新人开启了家庭生活的第一步。婚宴的仪式感和照片、录像都是一生的纪念。
单位领导参加婚宴是过去的老传统,体现对员工(下属)的人文关怀,在G企还属于工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基层建设中,以前有个“五必到”,其中就有“员工结婚、领导必到”。所以,领导参加员工的婚宴,不仅仅是个人情义,有时候代表单位工会。有的单位甚至规定了领导给员工的“礼金”标准,个别单位还在会费里列支。
以前,北方的员工结婚,请单位领导来当主婚人或证婚人,是“标准动作”,基本属于标配,甚至有些传统企业工会就有内部规定。赶上五一、十一结婚高峰期,单位的领导都轮流转。员工多的单位,领导都“不够用”了(玩笑话,当然也是实情)。八项规定之后,领导不容许参加婚宴了。所以,现在领导参加婚宴的很少见了。
那么,领导为何晚来早走?这属于领导群体的基本“规则”,说明领导非常懂得婚礼的功能和自己的定位,也非常懂人情世故,懂得适可而止。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领导来是撑场面的,人来了,面子就给到了,情义也表达到了。主持人也介绍了(大声地念出领导的名单),需要讲话的也讲了。任务完成了,坐久了,也没有“附加值”了,呵呵,懂礼数的领导,早早退场。让新郎新娘,尽情地进行其他程序。领导不走,还要照顾领导,对双方家庭也是很费神的,至少要安排有份量的人陪的。
二是领导明白自己在场,大家放不开,不如早点“识趣”地离场。婚宴上,有的领导席,大家都不熟悉,吵吵囔囔的,彼此之间也不好交流,与其尴尬坐着,不如早点离场。尤其是单位员工也比较多的婚宴,领导在场,员工都放不开,不如离场,让员工闹一闹。
三是领导明白,下属或者其他人员都会过来敬酒,趁机拉近关系。有的婚宴都是几百人,领导光站起身来应付敬酒就要“几百人次”啊。如果喝多了,在婚宴上出丑,那就“臭名远扬”了。一般都是新郎新娘敬酒之后,规定礼节程序走完之后,熟悉的领导互相之间喝杯酒,就要离场了。
综上,领导早点离场,是一个“多赢局面”。一是减轻主人方的陪同负担,二是让新郎新娘的程序继续往下走(比如与他们的同学同事玩得更嗨一点),三是让员工和下属们放开一点,四是避免众人敬酒的不堪重负,五是避免喝多了失态,六是也不想浪费无聊的时间,七是领导下午都很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