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发朋友圈的人不太多了?
看着朋友圈图标闪烁的小红点,已经没有打开的欲望了,一年前还期盼这个小红点,看看谁又给我点赞了。自年初以来,先是设置了三天可见,后来干脆不更新了,也懒得打开了。朋友圈作为几年前崛起的社交平台,就像流行歌曲一样,从时尚走向普及,再走向负担,终将走向平淡,就像国人喜欢的众多时髦货一样,逃避不了归于“抛物线”的规律。
朋友圈设立的出发点是好的,供亲朋好友分享彼此的生活乐趣与生活轨迹,甚至当作公开的日记,记录“小确幸”的点点滴滴,公开的目的就是想让亲朋好友分享。正是因为朋友圈这个“自媒体”平台,人人都是小喇叭,人人都可以“刷存在感”,必然走向个人心态的表现形式。有句俗话,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门槛太低,朋友圈就杂了,负面效应越来越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就不发朋友圈了。主要原因,有四点:
一是庙小妖风大。庙小,说明圈子小,格局小,人们就陷入互相攀比、互相计较、互相瞧不起的人性怪圈。朋友圈能有多大呀,反正就是那些熟人混在一起,你朋友圈里什么样?你平时什么样?谁心里没有点数?炫富、晒幸福,让朋友之间觉得反差太大,不但没有增进友情,没有增进彼此了解,反而是嗤之以鼻,次数多了,反而挫伤了彼此的线下交流。
二是水浅王八多。水浅,说明门槛低。门槛一低,乱七八糟的人就多了,声音就杂了,思想不在一个频道上,七嘴八舌,难免引起不愉快。大家本来就不在一个频道上,非要挤在一个彼此共有的平台,各说各话,一定产生矛盾和分歧。你发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也许你的朋友就激烈反对,结果你们争吵半天,不欢而散,意义何在?还伤了感情。于是,与其争个高低,不如不发朋友圈,不看朋友圈,眼不见心不烦。
三是人杂多小人。朋友圈,本意是亲朋好友的私密空间。由于现在人们社交面的扩大,不发名片,加微信。名片可以躺在名片夹里不公开,但适合朋友圈却是实时动态公开的。有人懒得分组、屏蔽,有人也不会分组屏蔽,再说分组屏蔽的后遗症也很大,你屏蔽了谁,就等于失去了这个朋友。那么,不屏蔽就导致朋友圈成了大杂院,成了火车站,什么人都有,恐怕你的朋友圈里有三千人了。你发的隐私信息,有人就会利用它来推销、做微商、卖保险。你发的观点,有心人就推测你的性格、爱好、观点、价值观,来研究你。你突然发现,朋友圈可能带来风险,不如关闭了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四是信息垃圾多。现在是咨询泛滥时代,打开朋友圈,刷屏的都是同样的内容。朋友圈信息的高度同质化,也是浪费时间、浪费友情、浪费表情的“大坑”。朋友圈里,除了晒娃晒景晒美食晒幸福之外,就是社会热点、国际大事、养生八卦、拉票投票、搞笑段子。你打开任何信息终端都是这类信息,从以前的新鲜到现在的不堪其扰。铺天盖地的同质化的信息,你给谁点赞?你给他点赞不给她点赞,就是得罪了她。你每个人都点赞,你哪有时间看信息,不看信息就点赞,又成了虚伪点赞。所以,人们发明了“点赞之交”,其实都是扯淡。理性聪明人就不发朋友圈了。
综上,朋友圈现在成了大杂院,不发朋友圈,主要是图的清净,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原因,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归根到底,不发朋友圈的原因,不会超过以上四个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