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一些至亲姑舅姨之间越来越疏远?

比如我妈住院和下达病危通知书期间,我们并没有去想通知他(她)们来探视和慰籍。他们的下辈也有类似的情况。又比如妈一辈的老人那个病重和去世了,去是完成任务的。从感情上极不愿,虽血亲,甚觉不如隔壁的睦邻亲热和友好。甚有时在同一城市某处相遇,相互唯恐避之不及,装着不认识的互相转向,形同陌路。我们与血亲都只有最远的50公里的距离,在高度发达的路网面前恐是一个多至两小时左右的行程,来去方便。似鸡犬之声相闻,又想老死不相往來。困惑自已,也困惑我的血亲们。是时代改变了这一切,还是金钱淡漠了血亲。还是血亲本來就是这个样子,亲不过三代,五服之外皆可通婚。

前不久,我在东北的四姑夫去世了。我父亲年岁已高、腿脚不方便,就打电话给我,让我代表他去吊唁。父命难违,我从外地买机票飞到沈阳,然后表哥来接,四姑见到我来特别感动。

说真心话,我就是代表我爸来的,送上白包,安慰安慰老人,当晚就飞回来了。对于四姑父,我没有什么印象,更没有什么感情,当然也没有什么悲伤。我知道我是来撑场面的,仅此而已。我父辈这一代人还是比较讲究血亲的,到了我这一代,与堂、表亲们基本没有来往,也没有走动,没有那份亲情。

我认为主要还是:居住距离拉远了亲情,生活压力淡漠了亲情,生活模式疏远了亲情。一是,在我父辈这一代再往上,物质生活比较贫乏,居住地比较近,兄弟姐妹以及堂亲表亲不会超过十里八乡。那时候,运输条件和施工条件比较差,收入也低,家里有什么事情,要靠族亲帮忙。人多力量大,人多势力大。家族亲戚多的人家,抱团取暖,干活有人上,打架没人惹。所以,那个年代的血亲、宗亲比较团结比较抱团。

二是,现在我们这一代人,天南海北、国内国外,流动性很大,居住地非常分散,抱团取暖的作用已经没有了。逢年过节,由于交通成本的问题,电话短信甚至微信视频一下就可以了,缺少了那种一家亲的感觉。

三是,我们这一代人互相帮忙意识开始淡化。现在的社会分工细化,什么服务都有,不需要过去那种靠亲戚朋友帮忙。以前搬个家,主要靠亲戚朋友。现在,打个电话找个搬家公司就行了。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不依靠亲戚朋友出力了,只要花点小钱,什么事都办了,抱团取暖的作用就更加淡化了。

四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压力比老一辈人大。以前父辈的压力,主要集中在吃饭和穿衣上面,甚至还要粮票布票。现在的压力,衣吃住行,比如说房子成为沉重压力。这个压力,亲戚也帮不上,借钱都费劲。大家都闷头发财,各奔前程,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哪有心思操心别人家的事啊。

五是,我们这一代生活模式更加多元化。以前父辈们的生活模式,除了上班下班,就是互相串门,也没有别的娱乐方式,人与人之间交往密切,走动频繁。现在的人们,业余生活太丰富了,人际交往反而少了,亲戚之间的来往就更少了,各家忙活各家的,谁也不接受谁的生活方式,谁也不打扰谁的生活。

六是,我们这一代对自身感受更加注重。以前父辈们比较照顾别人的感受,一家有点事,都是亲戚朋友在一起商议。现在的人们,更加注重自我感受,不接受别人的观点,所以,亲戚朋友的观点和主意,根本不走心,久而久之,谁也不接受谁的模式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负面效应,远亲不如近邻,亲戚是用来跟你分家产的。平时不来往,有事的时候麻烦你,用亲情绑架你,不帮忙就说闲话,还有就是亲戚之间的礼节,亲戚之间的礼金压力,让年轻一代比较反感,也是导致年轻人不注重亲戚的原因之一。

总之,血脉亲情,逐步淡化是社会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在人们更加注重个体意识,而淡化群体意识。不知道这是传统的演变,还是传统的进化。

我是职场火锅,资深职场专家。作家,全国语文课文的作者。回答近千个原创独家的悟空问答。关注职场火锅,私信后有作者的书赠送,期待与你互动和交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