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名将大部分死于孙权和刘章之手,蜀却不停地征魏,何解?
谈三国不容易啊。正史要避嫌,演义怕泄密。要解答蜀将大多死与吴,却上演了十五伐魏的难题,非得大勇气不可。
白帝城托孤之后,蜀国不为先帝复仇,却坚持了"和吴伐魏“国策,不要想着诸葛亮的大哥在东吴,是孙权的心腹之人。难道大哥和二弟心有默契?
可诸葛小弟在魏国当官,可不要叫了:二哥,不能偏心啊!
诸葛孔明左右为难,当两弊择一选其小,只能让小弟接招了。
真实意图,诸葛亮是坚持《隆中对》的战略,逐鹿中原才能统一天下。伐吴就是两虎相争,两败俱伤,便宜了曹魏。
诸葛亮从《隆中对》到《前丶后出师表》,就是表明自己要效管仲丶乐毅之精神,创立天下统一之功勋,为匡扶汉室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一生为之奋斗,而且为政策延续性,他不从百将中选拔,而专门看中了文武双全的降将姜维,加以培养。
姜维也报知遇之恩,将诸葛战略贯彻始终。这才是蜀汉和吴伐魏的真相!
刘备的名将大部分死于孙权和刘章之手,蜀却不停地征魏,何解?
刘备在时,会为了兄弟义气,举全国之力,为关羽报仇,可要知道,这是违背当时的形势,做出的错误决策。
刘备死后,诸葛亮必然不会继续伐吴,诸葛亮一直主张连吴伐魏,事实上,蜀国的国策也一直如此,可坏就坏在,孙权短见,趁关羽襄樊之战大胜,北上进逼许昌之时,突然发兵攻打荆州。此举完全破坏了三足鼎立的平衡,使得两弱相残,魏国得利,此时孙权即使不北上攻打合肥,最起码也不应该烧关羽后院。
而诸葛亮明白若想稳住局势,唯有不计前嫌连吴伐魏,才有一线之机,
刘备一系,虽入住益州,但根儿上,依旧属于荆州一系,在失去荆州后,已经失去了根基,无法完全打压益州一系,只能通过北伐,
一则树立政权合法性,
魏国篡汉自立,失去了道义正统,正所谓“汉贼不两立,王师不偏安”此时北伐,便可以向天下宣布自己的正统性巩固统治。
二则凝聚人心
通过北伐使统治阶层拥有共同利益,由于蜀汉后期名将大量凋零,空出来的位置需要有人接替,这么多旧势力需要培养出新的能够掌握话语权的人,才能在蜀中作为外来政权继续站稳脚跟,而战争就是最好的立功场
三则转移矛盾
随着蜀国刘备势力的人渐渐凋零,人数少,而既得利益大,没有足够的实力保证既得利益,而剩余的人又不肯放弃记得利益,其他势力就有想法,这就形成了内在矛盾,而北伐就是转移这种矛盾的方法,当战争开始,一致对外,内部斗争就会有所收敛。
四则劳其师,疲其国
魏国人口基数大,中原历经战乱此时的魏国实力不强,但是只要有时间休养生息就能快速发展,进而碾压蜀汉和东吴,所以唯有不断北伐来达到劳其师疲其国才可以保住基业。
刘备的名将大部分死于孙权和刘章之手,蜀却不停地征魏,何解?
魏的实力要比东吴和蜀强大,只有和东吴联合,才能抗衡实力最强的曹操。国家利益是政治,死几个人又算什么?!政治和情感在国家利益面前,是无解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刘备的名将大部分死于孙权和刘章之手,蜀却不停地征魏,何解?
因为刘备打的是奉诏讨贼,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所谓的奉诏是奉汉天子的诏书,讨的贼就是曹操,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刘备讨伐的对象。
徐州之战后,刘备和曹操回许都。刘备见汉献帝,听说刘备是汉景帝的后代,就拿出皇室族谱查阅,论辈刘备是汉献帝的皇叔,从此刘备有了大汉皇叔的称呼。
汉献帝不甘心做曹操控制下的傀儡皇帝,秘密写了血书衣带诏,命车骑将军董成见刘备,要刘备诛灭曹操,恢复汉室统治。
刘备栖身曹操身边,领受衣带诏后,时刻想逃离虎口,守着曹操太危险了。这时候曹操接到情报袁术要去和袁绍汇合,刘备见机会来了,马上建议自己领兵去截杀袁术,曹操一时糊涂,就答应了,自此刘备彻底摆脱了曹操的控制。打出奉诏讨贼,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招兵买马,对抗曹操。
刘备势力很弱小,而曹魏实力雄厚,刘备屡战屡败,退到荆州依附刘表,军师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了联合孙权,共抗曹操的战略目标,所以刘备虽然和孙权有仇恨,但是在战略上还是要联合孙权,把曹魏作为主要敌人。
至于刘璋,就没有对付的必要了,他已经是刘备的阶下囚了。
刘备的名将大部分死于孙权和刘章之手,蜀却不停地征魏,何解?
这就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因为他深知孙权刘章皆成不了气侯,只有联吴一起抗魏,若把魏平定后,反过来再平吴易如反掌。三国中魏处于最强势,你若为了小节与吴对抗,两败俱伤后,魏便捡个渔翁得利。
刘备的名将大部分死于孙权和刘章之手,蜀却不停地征魏,何解?
蜀国伐魏是饮鸩止渴强行续命,原因有二:
第一,树立政治合法性
蜀汉的口号是匡扶汉室,然而汉献帝却投降了曹魏,玉玺给了曹丕,曹丕直接即位了,蜀汉如果不闹腾点动静出来,久而久之,百姓就会忘了汉朝,那蜀汉的政治正确性就遭遇到冲击,缺乏群众支持会散架的。
第二,转移矛盾
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大败,蜀汉的国力大损,蜀汉国内的荆州派是诸葛亮和刘备入川带过去的,还有刘璋的原班人马益州派,有派系就有争斗,以往都是平分秋色,刘备才能安坐皇位,但是这下荆州派失了根据地元气大伤,如果不转移矛盾强行团结,那么荆州派势必被益州派清退,死无葬身之地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