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用人单位,在同样优秀的情况下,你会选择本科生还是研究生?
作为单位的资深HRD,就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选择思维和选择导向:
第一种是高贵(标杆)主义思维,用人模式和导向是用最高级的人才。比如,一些知名的外企、央企总部、高等级的研究单位、公务序列的高等级单位。这些单位,要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采取的是“标杆”式的用人和薪酬机制。比如,某研究院的推介材料上:我院研究人员,博士学历的占70%、硕士占25%、其他占5%。这是一张既虚荣又实用的名片。所以,他们的选人,侧重选高学历的,提升人才学习的结构比例,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代价是要出市场70分位以上的工资。
第二种是实用主义思维,用人模式和导向是用最稳定的人才。比如,一些传统行业,喜欢用稳定的人才,因为他们实行的追赶工资政策,也就是说他们的薪酬竞争力不强,远远地跟在标杆型企业的后面,捡那些中不溜的人才。就像某些二流大学,咱们盯着一流大学差几分的高考生一样。对他们来,如果这个岗位,本科生就够用了,他们会选本科生。因为这样选,本科生能安心工作,研究生可能干几年就跳槽了。与其为别人当嫁衣,不如自己用好自己的人,自己管好自己的门。
第三种是稳定主义思维,用人模式和导向就是用最便宜的人才。比如,一些大型传统企业,一些大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一些通用性的产业里的中小企业。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大型的石油化工、煤炭钢铁、交通运输、玩具服饰、基础材料、建筑建材等企业,他们的利润只要来自于人工成本降低,因为他们在市场上没有议价权,受国际油价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只能压低人工成本。这些岗位,技能含量低,工资低,工作强度高,高学历的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所以,他们愿意选择稳定性强的人员。
职场火锅为单位选人,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自然选高学历的,比如硕士以上的;技术含量中等或者管理类的岗位,选中等学历的,比如,选本科生;技能操作的一线岗位,选大专或技校生。因岗选人,而不是因人设岗。从现实来看,有些岗位,你选了博士硕士,如果以后他们攀比起来,基本上都会跳槽的。反而是那些本科生,踏踏实实的,几年下来,反而超过了那些高学历的。职场上,毕竟要以业绩论英雄,而不是以文凭论高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