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川芎称之为“血中气药”?有关的药理是什么?
川芎可以行气活血止痛,它重在活血,因为它的行气作用,所以川芎又可以推动气的运行,所以说它为血中气药!
为什么川芎称之为“血中气药”?有关的药理是什么?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川芎又叫“芎”“穹穷”或“雀脑芎”。历代医药学家均认为它是“血中气药”,如清代医药著作《药笼小品》中说“川芎,血中气药,升阳开郁,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很多人搞不清楚血中气药具体的含义是什么,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知识,为您做全面的药理原理解答分析。川芎入药历史悠久,自身特点突出。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说川芎味辛,微温,主“中风入脑”,请注意,它说的中风并非脑血管意外的脑中风,而是人体感受风邪的外感病证。又说川芎主“寒痹,筋挛缓急”,寒痹的意思是因寒湿邪气闭阻经络而导致的血脉瘀阻不通,出现筋骨拘挛疼痛。所谓主寒痹是川芎可以深入到血分,通行上下一身的气血。在脏腑中,肝藏血主调节血脉的血量,川芎的作用部位是肝。头为手足三阳经脉交汇处,川芎可通行体表经脉以散风寒邪气,如此可见,川芎表里兼顾,气血同达,这就是“血中气药”的高度概括。川芎为血中气药的作用可追溯到汉代。《伤寒论》中认为川芎可调肝开郁,肝主疏泄气机,肝气不畅气血必然郁滞。例如四逆散的配伍。至唐代,孙思邈认为川芎可去“头面之游风”,说明川芎可祛风止痛,作用于体表头面散除风邪。明代医药学家陈嘉谟总结前人经验后,首次提出了川芎“通肝经,血中气药也”。具体体现要结合川芎的作用原理和药性特点。分析如下:★血中气药川芎的作用原理
- 川芎是伞形科植物的根茎,这个科属的植物均保持着清香气味(如白芷,藁本)。目前,主产于四川,湖北,云南等地区。很早之前,川芎常单名为“芎”,因四川所产的川芎质量最佳,挥发油含量高,香味特异,疗效较好,被认为是“道地药材”,所以称之为“川芎”。作用原理如下:
川芎,今出川中。大块,其里色白,不油色,嚼之微辛甘者佳——《本草衍义》
- ①古人讲芎字的意思是指苍天,结合人体就是作用的位置是最高的头部。川芎,气味清香,气味偏大是气大于味,气为阳。《四圣心源》中说“清则浮升,浊则沉降”,清香的药物具有升浮发散走窜通行的特点,川芎气味清香浓厚,可上行于头面,外达于体表,发散的特点可散出风邪以止痛,头面部是人体的最高处,是手足三阳经交汇的部位,也叫“诸阳之会”。六淫之中唯独风邪为阳邪善于走窜升腾,易攻击头面阳位,川芎通达发散可以直接散出风邪。风邪来源于外感或肝气郁结,肝气疏泄过度。
风气通于肝——《黄帝内经》
- 川芎走窜的气味可以条达肝气,因为肝喜条达恶抑郁,肝气升发是人体阳气升发的基础,因情绪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常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后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常出现头痛,身痛,肢体疼痛。同时,气滞容易发生血瘀,二者互相影响。这时就需要发散走窜的药物,川芎可开郁行气,疏通气血,这部分是川芎祛风止痛,行气的作用基础,也是它血中气药的“气药体现”。
药中加川芎 ,气行血调,其痛止——《本经逢原》
- ②川芎,味道辛辣,《医宗金鉴》中说“辛能发散”。意在发散表邪。外皮色黑红,内部色白,质地沉重。色红可入血脉,加之走窜的特性,可行血脉的瘀滞,气味清香可升腾于上部,质地沉重可行于人体下部,所以历代《本草》医家皆说川芎可以“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血海指女性的胞宫,中医认为冲脉为血海,与肝共同调节女性的经孕产乳,因冲脉起始于胞宫,所以称为血海。川芎以调节气血运行的作用,常被医家用于女科问题。
- 川芎的性味功效可总结为:味辛性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附,互生互用。川芎祛风解表作用于体表头面散出风邪,表属阳,阳属气,川芎可称为“气药”。川芎气味清香,善于走窜,可深入肝经血分,通行血脉郁滞,肝藏血,属于脏腑里部,这是川芎“血药”的体现。综合来看,无论是外感风邪或者内伤情绪不畅导致肝气郁结生风的问题,川芎都可以配伍其中,因为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肝藏血,加之可以通行一身上下内外,有行气的作用,所以称为血中之气药。
川芎血中气药。助清阳而开诸郁,(丹溪曰∶气升则郁自降,为通阴阳血气之使)——《本草备要》
★川芎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注意川芎辛香走窜运行的特性容易消耗津液,引动火气升发,所以肝火旺盛的头痛不适合用川芎,朱大夫遇到过肝阳上亢,肝火盛的人服用川芎后头痛,血压升高等问题,需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药物虽然亦要对证使用,滥用药物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备注:文中参考了中药学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和观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川芎称之为“血中气药”?有关的药理是什么?
川芎:历代本草均有收载。
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能升能降,具有通行血脉,行气止痛的作用。
张元素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
《本草纲目》谓之:血中气药。
正因为此,临床用于瘀血阻滞或血瘀气滞所致的各种痛症。
川芎归足厥阴肝经,头痛须用川芎。
现代药学研究证明,川芎嗪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川芎嗪在机体内的作用途径和在细胞、组织、器官内的定位分布与川芎归经具有相关性。
川芎嗪主要作用于肝脏,而且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与川芎治头痛密切相关。
川芎嗪的药理作用:具有扩张小动脉、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和活血化瘀作用。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川芎嗪主要用于闭塞性血管疾病、脑血栓形成、脉管炎、冠心病、心绞痛。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恢复期及其后遗症,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动脉硬化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为什么川芎称之为“血中气药”?有关的药理是什么?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它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所以称为血中气药,可以通达气血。其活血功能主要体现在有效成分川芎嗪等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例如可以保护心肌细胞、舒张血管平滑肌,改善脑缺血,改善血液流变学。而舒张血管平滑肌可以作为活血同时行气的药理作用基础。
为什么川芎称之为“血中气药”?有关的药理是什么?
川芎是常用活血药,性味辛温,归肝、心包、胆三经,主要功效是活血行气,散风止痛。川芎上行头目,祛风胜湿,善治外感风寒之偏正头痛,如羌活胜湿汤用其治风湿在表,头痛,腰脊重痛;川芎通达气血,善治血瘀气滞之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血腹痛及外伤疼痛,在妇科应用非常广泛,如生化汤用其治产后受寒瘀血内停,温经汤用其治冲任虚寒,淤血内阻;川芎疏风活络,善治风寒痹症,如独活寄生汤用其治肢体麻木,缓解疼痛,屈伸不利;川芎理气止痛,善治肝郁气滞胸胁疼痛,如柴胡疏肝散用其治胁肋疼痛,寒热往来。调经止痛常与当归配伍,祛风散寒止痛常与白芷配伍,疏肝行气常与柴胡配伍。
川芎味薄气雄,性最疏通,能升能散,上至巅顶,旁达四肢,下行血海,走而不守,虽为妇科理血之要药,但属血虚者不能滥用,用之不当,必致耗气伤阴。四物汤之用川芎,并非用以补血,而是取其辛香走散,使补而能通,不致有呆滞之弊。
川芎善走窜,有活血祛瘀的作用,虽为活血药,但又有明显的行气作用,能通达气机,活血而不留瘀,在补血方中能起到活血生新的作用。川芎最大的特点一是能通达气血,二是性走窜,行血而不留滞。川芎行血中之气,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通滞,故《本草汇言》说:“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
川芎辛温升散,阴虚火旺、劳热多汗、月经过多及出血性疾病应慎用。
为什么川芎称之为“血中气药”?有关的药理是什么?
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本品年散温通,味清气雄,能开郁结、行气血、疏肝郁、止胁痛。本品辛温走窜,走而不守,上行头目,旁达肌肤,能散寒湿、祛风气、解头风、疗目疾。本品归肝入血,性最疏通、善行血中之气滞,通行十二经脉,能破瘀蓄、通血脉、调经水、散结气、消瘀肿、止疼痛。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弊,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同苏叶,可以散风寒于表分,同黄芪、白术,可以温中气而通行肝脾,同当归、白芍,可以生血脉而贯通营阴。总之,川芎具有活血止痛、搜风胜湿,行气、开郁的作用。为妇科、伤科、瘀血诸痛之要药。常用于头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可用于郁证、胁痛、痹证、产后腹痛、外伤疼痛等病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