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说,水都居人们所厌恶之地,在平时他都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而它的作用却是非常的强大。人们的日常一切都离不开水。植物动物也是一样。你需要她时她就在你身边,不需要时他就离你比较远。他就是这样的存在。而这样的善良。才是大善良。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请用正版《老子》,免得误人误己。(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帛书老子》)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老子的道家哲学,给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提供了另外一条道路。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的人生哲学是积极进取的,是昂扬向上的,用易经中的话说,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我们的人生,要学习天地自然万物,他们无时不刻不在向前运行,没有停息的时刻。所以,人活着就要奋斗。就像是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为之,无论前路如何,我们总要把事情干好,无路能否成功,先干了再说。
但我们知道,人要是一直绷着,就像弹簧一样,总有一天会断掉。人跑的太快,连灵魂都跟不上身体的脚步,所以,中国人的人生哲学,需要另外一种哲学来调剂,让我们的人生不至于崩溃,让我们在努力奋斗的时候,有可以停下来休息的精神家园。
这种人生哲学,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这就是老子和庄子的道家哲学。最终,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一阴一阳,成为中国文化的两种精神,源远流长。
老子的人生哲学,有几个特点。总的来说,是守柔的人生哲学。
具体来说,道家的人生哲学有三个特点,都是消极的退缩的冷静的人生哲学。
第一是提倡人生要学会装傻,这就是人生的守愚哲学。老子曾经对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用我们的俗话来说,就是聪明人死的早,笨的人无烦恼。其实,这就是在反对儒家的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老子强调低调的哲学,这种低调的哲学,在老子看来,是和光同尘。
老子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聪明的人,从来不轻易卖弄、显露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是隐藏自己的光辉,与大众同尘。 老子告诉我们,人生的烦恼来自于攀比,来自于骄傲,来自于欲望,要是我们能守愚的话,去掉人生的骄娇二气,去掉人心中过多的贪欲,像庄子笔下的“呆若木鸡”一样,做到大智若愚,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幸福。而和光同尘,其实就是水的特点与优势。水能滋润万物,谁能随时变化其形状,水总是很谦虚很平静,这也就是老子说上善若水的原因。
第二,老子强调,我们要守静。人生纷纷攘攘,但是我们的心灵一定要保持安静,就像是一潭安静的湖水,清澈见底毫无杂质。所以,老子主张人生要静。真正的君子,每临大事有静气,而不是心浮气躁。老子说,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一杯浑浊的水,只有慢慢静下来,才能变浑浊为清澈。人的心就像是一面镜子,只有安静下来,才能映照万物,才能通体清澈。而这也是水的优势。这同样也论证了上善若水的道理。
第三,是守柔。老子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他也许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他发现,凡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东西,都是柔软的,凡是坚硬的东西,都是快要死了或者已经失去生机活力的东西。比如树木青翠柔软,生机勃勃,而枯木总是很坚硬易断。老子还拿舌头与牙齿作比较,说舌头柔软,即使年龄很大了,舌头也不会掉,而牙齿坚硬,很容易掉下来。老子把这个观察应用到人生哲学上去,认为柔软可以战胜坚强。老子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说,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那么,如果说有一种东西能符合老子的人生哲学的特征的话,那么非水莫属。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说,天下的最高境界的事物,就是水了。你看水那么柔弱,它默默地为天下做贡献,却从来不去炫耀不去争功。别人都不想去的地方,水从来不去抱怨什么,心甘情愿地处于最柔弱最卑微的地方。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境界的事物了。水虽然很柔弱,但他的能量却是巨大的,他可以战胜这世界上的一切的东西。
这就是老子所崇尚的状态。我们的人生要像水一样,善于处在柔弱的地位,但是在需要爆发的时候,却有无穷无尽的能量。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皆怎样理解?其意思是:最善于为道之人,其性如水,水善于为万物某取利益,而不与之相争,处在众人所不耻的卑下之处,几呼接近于道(道属无形,水属有形,所以只能是接近于道)。生活中,我们通常把向善行善之人,称为有道德之人。老子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要想成为有道德之人,就要上善若水,不论是做了好事,或是被人误解,都要有水一样的良好心态。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莫说水中多变幻,水也清水也劲,万水千山总是情。现代人对水的理解在于水的变幻。
水接近于道在于水的气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故道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水向低处流,处众人之所厌恶,水接近于天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水的精神境界,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实其腹。水骨为大海的深渊。
水递进感悟水气,水面有水光,人亲近于水,听到水音,就能悟出大音希声,道隐无名,为什么道隐无名,人坐在海边久了,就会身体着凉,所以很快就会道隐无名。
一位诗人曾经写了一首水的诗歌,题目为失恋,失魂落魄/呆坐海边,/待满身充荡海浪声/我如同天外来客/不懂爱情。孰能浊以动之徐清,唯有失恋的人听海的声音,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是传统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上善若水”是《道德经》中一个经典的价值判断,看上去玄乎其玄,但其实蕴含着深邃的哲理,简单的积极与消极这样的二元价值论去诠释这样的一个命题往往会落入一叶障目的陷阱。
老子的哲学最核心的本原就是“道”。这句出自于《道德经》中的名句字面意思并不复杂。大意就是最顶级的善就像水一样,水是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处于人们都不喜欢的地方,它的性质是接近于“道”这种至善的境界。这句话从三个层面诠释了“上善若水”的真谛。
一是利他。正如水“利万物”一样,真正的“善”必然是利他的,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就如为人处世一样,本着“利他”这样的出发点去做人做事,一时看上去很傻,但日久见人心,往往到最后得到的福报是无尽量的。这其实是一种大智慧的体现,从现实中来看,利他主义者往往吃亏一时,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往往是最后的赢家。而一味追求以自己利益至上往往与周边的一切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到最后往往会因为弦绷得太紧或者与他人争的你死我活而失去更多。
二是不争。老子《道德经》中的“不”字往往并非是一种绝对的否定意味的词,而是含有“超越”之意。比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其实老子的意思的是要超越简单的“仁”的观点。同理,这里的“不争”含有“不争之争”的意味,也就是超越简单的零和博弈的意思,是由“利万物”而引发而来,那就是超越那种非此即彼的二律论,从更宏大更长远更全面的视野去看待“争”,以系统论的观点去理解老子所说的这样一种“不争”状态,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到最后这种“不争”的状态才是一个系统稳定的关键。这点往往被人认为是一种消极的典型,人们往往认为优胜劣汰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趋向,但其实从恐龙的灭绝就可以看出其实没有绝对的强者,自然界其实最终还是讲究一种平衡和谐之道。而从社会角度来看,其实道理也如此,只有超越“争”的表象去为人处世,最后才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共赢”的目标。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夫唯不争,故无尤。”
三是守中。老子所言的守虚、守静、守柔等,其实归结到一点最终乃是“守中”,也就是守住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守住“道”这个根本。拿水来比喻,我们知道,水往低处流,所以自然界中的水最终都会姿态很低地处在低洼之处,这种内敛而不张扬的处世方式是“道”的最直接的体现。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的“不如守中”这样的一个观点才是完整的表达,要勘破世间繁乱的外在表象,守住根本,抓住本质,不为外界的纷扰所乱所惑,这样才是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利他”也好,“不争”也好,其实还是外在的表象,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守中”,做到了这一点,才真正领悟了“道”的妙义和真谛,才会“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