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会亡吗?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立扶苏为太子,秦朝很大可能是不会灭亡的,起码扶苏在位当代不会灭亡。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天下百姓虽然不用再受诸侯互相征伐带来的战祸之苦,但百姓的生活过得并不好。因为战争并没有停止,秦始皇又要完成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工程,全国大半壮年男子不是在服兵役就是服劳役。
尽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多次下达了于民有利的措施和政策,但较多兵役和劳役任务,导致天下百姓的生活指数并不高。刘邦在起义前曾逃亡到芒砀山落草为寇,也是因为放跑了很多押往骊山服劳役的百姓,以此可见,劳役任务已经成为百姓沉重的负担,百姓宁愿选择逃亡被通缉,也不愿意去服劳役。
不过由于秦始皇和开国大臣的镇压,即便百姓不满也没人敢和朝廷对抗,为此只能期盼新君即位后能得到改善。可是秦始皇去世后,由于赵高发动了沙丘政变,拥立秦始皇的幼子胡亥成为了二世皇帝,导致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未能继承帝位,还惨遭杀害。
而胡亥即位之后,不仅没有减轻百姓的负担,反而还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并且又重新修订了律法,刑罚比起秦始皇时期更为残酷,百姓的生活也更加艰苦,有一半人都受过刑罚,百姓的困苦已经到了极点,最终官逼民反,激起了反秦起义,秦朝因此灭亡。
以此可见,百姓反秦是因为秦二世在位时期的负担日益加重,百姓几乎被逼迫到无法生存下去。天下百姓的生活若是过得还算可以,也不会冒着杀头灭族的风险去反抗朝廷。
如果扶苏即位,百姓的生活就不会过得那么苦,也就不会去反秦。因为扶苏为人宽仁,和秦始皇的政见不同,民间百姓大多也听闻过扶苏的贤明,因此扶苏有很高的声望,是天下百姓心中默认的皇位继承人。以扶苏的政治理念,很可能会减少劳役和赋税,来减轻百姓负担,使百姓归附,稳定江山社稷。
而胡亥不仅在能力上无法和兄长扶苏相比,在百姓中的声望也没有可比性。胡亥因为昏庸无知,容易控制才被赵高拥立称帝。之后赵高独揽大权,行政更加苛暴,最终激发民变,导致秦朝灭亡。胡亥作为皇帝,却被宦官赵高控制,可以说几乎没有一点执政能力。
并且胡亥作为秦始皇的小儿子,原本不应该即位,百姓也从未想过胡亥会即位,甚至很多百姓都没有听闻过胡亥,因此胡亥即位后,天下百姓还没有归顺。之后胡亥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使天下百姓归附,还进一步加大了统治阶级与普通百姓之间的矛盾,完全失去天下民心,最终激起民变,推翻了秦王朝。
扶苏的政治才能和民间百姓的声望- 公子扶苏的政治才能
扶苏在史料中第一次出场是秦始皇“坑术士”一事。事情起因是卢生、侯生等方士始终都无法给秦始皇找到仙药,他们也知道不可能找到仙药,但按照秦朝法律规定,方士不能兼用两种方术,而且方术不能应验会被处以死刑,这些方士害怕被处死便悄悄溜走了。
不过他们在逃走之前曾编排、诽谤秦始皇,说秦始皇生性刚毅残暴,自以为是,不能为他寻找仙药。秦始皇听闻后大怒,心想:“我给这些方士优厚待遇,他们不尽职尽责,还出言诽谤我,来加重我的不仁”,于是下令将咸阳城内出言诽谤他的术士和儒生抓起来审问,互相检举揭发后,有460余人违反禁令,最后被秦始皇下令坑杀。
《史记》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为了天下安定,便站出来劝谏秦始皇不要用严酷的刑罚对待这些人。理由是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安定归附,如果严刑酷法惩治歌颂和效法孔子的儒生,可能会让天下百姓心中产生不安。
虽然这些术士违反律法,还出言诽谤秦始皇,确实应当被处死,但扶苏想到的是天下大局,担心用酷刑处死这些人会失去天下人心,说明公子扶苏具有政治远见。
以扶苏的政治才能也不可能不知道沉重的兵役和劳役对百姓的负担,但他还是公子,无法改变父亲秦始皇的想法和决定。如果扶苏继承成为皇帝,他便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或是出于仁慈,也会减少兵役和劳役,以此收拢人心,达到天下安定的目的。
- 史料对公子扶苏的评价
《史记》记载:“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扶苏为人仁。”
虽然史料对公子扶苏的记载并不多,但对扶苏的评价很高。扶苏为人宽仁,说明他的性格宽厚仁慈,与其父秦始皇和其弟胡亥的性格完全不同,再加上他的政治才能,扶苏很可能不会像秦二世那样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并且还会减少赋税,实行于民有利的政策来安抚人心,百姓也就没必要冒着连累家族的风险去反抗朝廷。
除了宽仁的性格之外,扶苏还具备刚毅的性格特点,并且威武勇猛,对人信任而又善于激励士人,这还是赵高对扶苏的评价。扶苏虽然是秦始皇的儿子,但他和其父秦始皇的性格完全不同,一点也没有继承他父亲性格多疑,刻薄残忍的性情,对于天下百姓而言,扶苏的性格将会成为一代仁君。
相信秦朝的文武百官也愿意侍奉扶苏这样的帝王,毕竟公子扶苏“信人而奋士”,大臣们不用整天提心吊胆,还能得到扶苏的激励,更好更高效的开展工作。如果扶苏继位称帝,秦朝将会出现明君加能臣的一片大好局面。
- 扶苏在天下百姓心中的形象
公子扶苏在天下百姓之间的口碑很好,有着很高的声望,可以说扶苏是天下百姓心中默认的皇位继承人。相反天下百姓认为秦二世胡亥不应该继位,甚至不少百姓在秦二世继位之前都没有听闻过这位公子,毕竟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在成为皇帝之前还处于弱冠之年,并未担任什么过重要职务,名声不显。
《史记》记载:“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胜等人发动起义前就曾说过,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继位,应该继位的是公子扶苏,而且很多百姓也都听闻过扶苏的贤能。陈胜为了顺从百姓意愿,得到更多人的响应,于是假借扶苏的名义发动了起义,在短短数个月的时间内便集结了一支数十万人的队伍。
虽然百姓反秦的主要原因是苦于秦朝的暴政已久,但陈胜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数十万人的响应,一定程度上是借了公子扶苏的名义,说明公子扶苏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声望,是天下百姓默认和期盼的皇位继承人。据说公子扶苏遇害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扶苏,还特意修建了扶苏庙。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立扶苏为太子,秦朝还会灭亡吗?从上文所述可见,以扶苏的政治才能和远见,以及在天下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威望,可以说公子扶苏是秦始皇诸位公子中最为合适的皇位继承人。扶苏即位可以顺应天下百姓的心愿,并且以扶苏的政治远见和大局观,为了天下稳定,会将百姓放在首位,秦朝不仅不会灭亡,扶苏还能将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基业更好地延续下去。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册立长子扶苏为太子,将会对稳定政权起到很大作用,避免不立太子对政权产生的不稳定因素,比如皇帝突发意外,政权没有顺利交接,导致朝野动荡;诸位公子自相残杀,争夺帝位;有野心的大臣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进行暗箱操作,赵高拥立胡亥称帝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秦始皇早点册立太子人选,就能避免沙丘政变的发生,即便赵高诡计多端,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拥立胡亥称帝。如果秦始皇册立的太子人选是公子扶苏,那么秦始皇去世后,扶苏就会顺利继位成为秦二世,大将蒙恬、上卿蒙毅、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等大臣,以及秦始皇三十多个女子都不会惨遭赵高迫害。
公子扶苏贤明,大臣忠心能干,在强强组合之下,秦王朝将会步入盛世,或者为了之后的盛世打下坚实基础,南方的任嚣和赵佗也不敢割据自立。
结语:秦朝灭亡,主要在于暴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未与民休养生息,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开凿灵渠、修秦直道、建阿房宫、营建皇陵等大型国防建设和土木工程需要的人力以百万计,全国大半壮年男子不是在服兵役就是服劳役。
秦二世胡亥即位之后,更是将秦王朝的暴政推到了极点,除了常年无偿劳役外,百姓的赋税也日益沉重,并且法律更加严酷,秦王朝的气数在胡亥和赵高残暴的统治下丧失殆尽,为此迅速灭亡。
公子扶苏只要改变当下现状,便能让秦王朝重新焕发生机,从而延续下去。以扶苏的性格特点和政治远见来看,秦王朝面临的危机和隐患会有很大的改善。即便有人造反,扶苏也不会视而不见,有蒙恬、蒙恬等大将坐镇,起义军根本不是对手,况且扶苏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声望,大多数百姓也不会参与反叛。
如果秦始皇盛年立扶苏为太子,之后扶苏顺利继承帝位,秦朝不会灭亡,至少在扶苏在位时不会灭亡。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会亡吗?
太子乃国之储君,是一国之根本。一个稳定的政权,总有一套完整、稳定的政权交接程序,来保证政权在将来稳定的延续下去。
秦始皇没有立太子,也没有立皇后,这对秦朝的政权是不稳定的因素,虽然秦始皇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没有立太子,就是在法理上没有确定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一旦秦始皇发生意外死亡或不能处理国政,那么就会有各种不稳定的情况出现,有各种有野心的人会利用没有立太子这件事,来进行暗箱操作,以达到自已的政治目的。
没有立太子,那么秦始皇的儿子们理论上都有继承权,秦始皇有20多个儿子,不立太子,那不是每个人都有继承权,那么别说国家稳定了,他的儿子们首先会自已打起来,自相残杀,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事多了去了,毕竟权力的诱惑是最大的,谁也无法拒绝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利的诱惑。
沙丘政变,赵高就是利用秦始皇没有立太子来进行暗箱操作,赵高利用在秦始皇身边从事的经历,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仅身边几个亲近的人知道秦始皇去世,首先封锁消息,进而说服胡亥和李斯一起参与政变,改立胡亥为帝,阴谋达到自已的政治目的。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就立了扶苏为太子,那么秦始皇一旦去世,不论当时是否有人知道秦始皇去世,即使赵高想使阴谋,瞒天过海封锁消息,也无法暗箱操作更改太子的人选,因为立了太子,就无法政变成功,扶苏按法定程序继承皇位,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除非秦始皇本人。
如果秦始皇立了扶苏为太子,那么赵高就无法政变更改太子人选,秦始皇一旦去世,扶苏就会继承皇位,成为秦二世,那么蒙恬、蒙毅就不会死,冯去疾、冯劫、李斯也不会被杀,秦始皇的其它20多个儿子也不会死,整个秦朝中枢就不会变成残暴嗜杀,成为赵高控制的玩物一般。
扶苏为人仁义,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秦始皇在世时,经常劝谏秦始皇要仁义,虽然不敢说扶苏有秦始皇一般的雄才大略,但至少扶苏是个仁义的皇帝,而朝中满是秦始皇当政时期的大臣,至少这些大臣是正直,有能力的,能在秦始皇手下为官,至少能力是不差,一个仁义的皇帝加一班有能力正直的大臣,这个国家还是有希望的。
秦朝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皇帝掌握着整个国家至高列上的权力,皇帝贤明,则国家稳定,皇帝昏庸,则国家危急,国家的兴衰取决于皇帝的能力,扶苏为帝怎么也要强过昏庸无能的胡亥,这个国家还是有希望的。
秦朝之亡,亡于暴政,秦始皇做了他认为正确的诸多大事,北伐匈奴、南征百越,修长城、建驰道,建阿房宫、修陵墓,这些大量使用徭役,花费大量财力,物力的工程,仅在短短的15年内完成,让百姓不堪重负,以致于陈胜、吴广两个小人物振臂一呼,让千古一帝花费数十年心血统一天下的大业,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下,毁于一旦。
扶苏为帝,如果能逐步解决滥用民力财力的问题,那么秦朝有可能会换发生机,延续下去,如果不能解决,至少扶苏仁义,大臣有能力,就算有造反,也不会像胡亥那样坐视不管,以致于起义军打进函谷关才知道平定,至少在扶苏手里,大秦帝国仍然名将如云,至于农民起义军,根本就不是和秦军一个级别的对手。
然而这一切的关健就在于秦始皇是否立太子,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就不会灭亡,再退一步说,至少在扶苏手里不会灭亡。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会亡吗?
看看以后的朝廷,皇帝出巡都是太子监国。就是怕万一出事而造成朝廷不稳。推一步讲,没有太子,也得有太后、皇后在,这样朝臣在皇帝突然出事后,才知道该怎么做,该听谁的。
看看当时嬴政,自己在外面巡视天下,太后没有,皇后不立,那么多子嗣,你让朝臣听谁的?结果就造成朝廷都想让和自己关系好的皇子当皇帝。只是赵高、李斯成功了。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会亡吗?
秦亡,亡在胡亥的昏庸无能,亡在赵高的独断专权司马迁曾说过“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熟悉秦史的人都知道秦之所以会亡的那么快,很大程度是因为秦二世的不得人心,对于民力的滥用,他甚至比始皇帝都有更加的疯狂,他在继续花费大量物力人力去修建始皇帝陵墓的同时,还抽调大量的民力去继续修建供他享乐的那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可以说此时的秦国国力和民力已经无法再去承受如此的重压,但是秦二世却对此一无所知,或者是熟视无睹,他居然又开始着手修建属于自己的陵寝,这陵寝与始皇陵的规格不相上下。想想看同一时间秦二世就接连开启了多项如此大的工程,而这些大工程即使是单独进行都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而秦二世居然同时进行,只能说这些大工程即使如汉唐这般强大的国家都一定能够承受的住,更何况是刚刚从战乱中摆脱出来的秦朝呢?
就这样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被秦二世征调去修建各种各样的“国家工程”,而这样的结果导致的结局就是全国各地十室九空的场景屡见不鲜,妻离子散的残剧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秦朝的百姓生活的是苦不堪言,最终秦朝的百姓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秦朝百姓反抗秦二世暴政的第一枪。之后项羽、刘邦等枭雄也接连崛起,秦朝也在这些人的打击下彻底陷入崩溃,并最终走向灭亡。
当然如果秦二世只是激怒了秦朝百姓的话,那么秦朝到也不一定会灭亡,毕竟六国遗族和那些农民起义就算再强,也强不过那个从战国中一路杀过来的秦国锐士,以秦朝如此强大的武力,这些人虽然会是一个麻烦,但还远远达不到让秦朝灭国的那种地步。但是胡亥千不该万不该去听从赵高的谗言,去杀掉那些始皇帝为秦朝留下来的定国安邦之才,二世在位不到两年就接连杀掉了蒙毅、蒙恬、冯劫、李斯和冯去疾等名臣名将。而随着这些人的被杀,赵高开始一家独大,整个朝堂上被他一手遮天,而赵高本就是一个祸国殃民之人,最终秦朝在内有昏君乱国,奸臣当道,外有六国遗民作乱,及全国各地起义不断。就这样秦朝就在内忧外患之下走向了本可避免的灭亡。
那么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问,如果秦二世不是胡亥,而是扶苏,那么秦朝会灭亡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扶苏是秦二世,秦朝断然不会那么早就灭亡。
扶苏仁义之名举国皆知,他若在则群臣和百官都会拥戴,六国遗民翻不起任何的浪花司马迁说过“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历代的史书对于扶苏的记载都并不多,但是只要有记载的基本上都是属于夸奖扶苏的事情,可以说秦朝的皇室中人只有扶苏是最让历代史学家所认可的,几乎就没有任何贬低扶苏的评论存在。比如秦始皇晚年之所以会将扶苏发配到长城,就是因为扶苏为了救当时要被始皇帝坑杀四百六十余位术士的时候惹恼了始皇帝,他在当时劝谏始皇帝“天下刚安定,边远地区的百姓还尚未归附,而今陛下却用如此残酷的刑法来对付这些无辜的人,恐怕天下会自此动荡不安啊!所以请陛下放过他们吧”,始皇帝因此大怒,所以才将扶苏发配。
可以说在当时扶苏深受天下百姓的拥护,百姓都因扶苏的仁义和贤明而特别敬重于他,甚至秦末陈胜吴广在发动起义的时候,也是借着为扶苏报仇的名义来号召全国各地的百姓来一起反抗秦二世的暴政。我们在这里就可以想象扶苏在民间的号召力有多大,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若是扶苏登基为帝,天下的百姓绝对不会造反,甚至都会很拥护秦朝,而即使到那个时候六国的遗民依然会造反,但是没有了这天下百姓的支持,凭借着秦朝强大的武力,平定六国叛乱轻而易举。
可想而知如果扶苏能够坐上大秦皇帝的宝座,那么以扶苏的性格当初秦二世让秦朝灭亡的那些问题都将不复存在。首先扶苏登基之后以他的仁义,他不会继续征调全国的民力去修建那些大规模的“国家工程”的,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扶苏会向西汉文帝和景帝那样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国策,那么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国策下,秦朝的百姓是绝对不会再出现胡亥那样的造反行为的。还可以肯定的是扶苏在位,则蒙毅、蒙恬、冯劫、李斯和冯去疾这些安邦定国的大才就不会被冤杀,同时赵高这等祸国殃民之人就不会有出头的机会。可以想象秦国在扶苏和那些名臣名将的共同治理下,秦朝的国力只会蒸蒸日上,而不会再出现日暮西山的情况。
事件争议:秦始皇可能真的没有立扶苏为帝的想法,他最终立的就是胡亥《史记》记载:“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未授使者。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我想以上的记载是大家现在最为熟知的“始皇帝要立扶苏为帝,但被李斯和赵高矫诏,从而让胡亥登上皇帝宝座”的历史,但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扶苏本来真的是要做皇帝的吗?我看未必,而这一切的答案似乎都在前不久所发现的一篇西汉的竹书中找到了答案。
《赵正书》载:“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赵正书》是北京大学从海外收购而来的一批珍贵的西汉竹简中一篇内容,在这篇内容里大幅度的记载了秦始皇临终前与李斯的对话,而上面的这段话就出自于《赵正书》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始皇帝最开始要立的就是胡亥,而非扶苏。
当然到底是《赵正书》记载的是真的呢?还是《史记》记载是真的呢?我想真的不得而知,不过这也许就是历史真正的乐趣所在吧!亦真亦假,谁也弄不清楚,只有这样才好玩啊,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你真相,反而就失去了去看历史真正的意思。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会亡吗?
立谁扶谁没关系,
关键是朝政问题!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时就立扶苏为太子,秦朝会亡吗?
谢谢邀请谢谢观看以下是我的回答
我个人认为秦始皇如果早立扶苏为太子有很大可能秦国不会灭亡。
首先咱们来解析扶苏和胡亥谁更适合继位
扶苏:
1)和大将蒙恬在北部长城地区历练,秦时北部是匈奴啊!匈奴是及其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是相当难抵挡的,首先扶苏的武功就比胡亥好。
2)扶苏为秦始皇的长子,长子扶苏起码比胡亥这个最小的儿子要老练吧!
胡亥:
1)杀掉真正有才能的大臣给秦始皇陪葬,留下昏臣把持朝政,这直接导致秦国需要大臣做事的各方面直接瘫痪。
2)更加残暴的统治,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就是暴政(焚书坑奴)导致与东方学者发生冲突 引起广大人民的不满,现在胡亥实施更加残暴的统治引起了一次非常出名的起义刘胜吴广起义。
3)不理朝政,每日花天酒地,不管朝政,秦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啊!一切权利都掌握在胡亥的手中 而胡亥不理朝政,直接导致了经济 军事等方面直接瘫痪。
扶苏和胡亥确实没有可比性,但如果扶苏继位了秦国也不一定就能继续发展。而秦始皇肯定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以及历代秦王千辛万苦建立起的秦帝国只维持了短短15年。
历史的车轮滚滚想去,过去的就让他过去,时代在进步,皇帝及制度也可以改变,但是中华的血脉永远可以延续
谢谢邀请谢谢观看如有错误请大家指出我会提供更好的回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