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统一战争,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秦统一天下的决心世人皆知,然而六国还在钩心斗角,不能同仇敌忾一起合纵对抗秦国,这对秦国来说才是最大的优势。

在战国后期,秦国已经发展成为诸侯列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反观山东六国却是不断衰弱。而秦国的最终目标就是统一天下。面对强秦,山东六国中任何一国都不能单独和秦国抗衡,六国要想避免被秦国攻灭吞并,那么唯一能改变命运的办法就是组成合纵,共同来对抗秦国。

可是从嬴政继位秦王开始到秦国逐一消灭各国结束,山东六国始终没有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秦国,这对于秦国的统一战争来说便是最大的优势。当然这种结果也是秦国刻意为之,只要山东六国无法组成合纵,对秦国来说就没有致命危险,终有一天秦国会吞并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国虽强,不惧任何一国,但也怕多国合纵

嬴政亲政掌权时,以秦国强大的国力,要想消灭山东六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成问题,但六国要是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那么情况便难以预料。很可能会阻碍秦国的统一进程,甚至秦国还可能会被六国联军打败,最终灭亡。

因此“六国合纵”是秦王所面临最为棘手的问题,也是悬在秦国头上的一把利剑。秦国只有想办法让六国无法组成合纵,秦军才能以千钧之势,迅速制服六国,完成统一大业。为此也能避免过多的纠缠,从而减少对秦国国力的消耗。

此时可能有人会问,秦国已经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难道还怕六国合纵吗?事实上确实如此,在战国后期,秦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是面对各国合纵,秦国也会怕。别说是六国合纵,只要各国齐心协心,五国联军都能对秦国造成致命威胁。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史料依据的。

  • 秦昭襄王十一年,韩、魏、楚三国联军击败秦国

《史记·韩世家》记载:“韩襄王十四年,与齐、魏王共击秦。十六年,秦与我河外及武遂。”

《史记·魏世家》“魏襄王二十一年,与齐、韩共败秦军函谷。二十三年,秦复予我河外及封陵为和。”(秦昭襄王在位第九年至十一年)

在秦昭襄王九年(公元前298年),楚、韩、魏三国担心秦国会继续扩张,会对三国更加不利,于是三国决定联合攻打秦国。之后经过三年苦战,三国联军最终攻破函谷关,一直攻打到秦国盐氏(今山西省运城市)。

秦军失败,被迫将黄河以北的土地,以及陵归之地和武遂之地分别还给了魏国和韩国,与两国求和。

  • 伊阙之战不久后,五国联军攻秦,秦昭襄王被迫取消帝号

秦昭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87年),齐湣王组织齐、赵、魏、韩、燕五国联军攻秦。尽管五国各有打算,都不肯进行首攻,但秦国也担心五国合纵,为了破坏合纵,秦昭襄王主动取消帝号,并将之前攻占的温、轵、高平等地归还魏国;又将王公、符逾等地归还赵国。

以此可见,即便发展起来的秦国在面对各国合纵时也有不济的时候,三国组成的联军都能击败秦国。如果面对四国、五国,乃至更多诸侯国组成的合纵,秦国更加难以取胜。

尽管长平之战中,秦国击败了山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至此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和秦国单独抗衡,但是各国组成的合纵联军依然还能打败秦国。

  • 邯郸之战,赵、魏、楚三国联军大败秦军

长平之战发生后不久,秦国又再次出兵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邯郸之战”。不过这次秦军并未取胜,反而被支援邯郸的魏、楚两国军队击败,最终在赵、魏、楚三国联军的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伤亡近二十万人。

再加上之前长平之战的损失,严重消耗了秦国的实力,为此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

  • 秦庄襄王时,秦国再次被诸侯联军击败

《史记》记载:“庄襄王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却于河外。蒙骜败,解,而去。”

秦庄襄王继位三年后(公元前247年),命蒙骜攻打魏国,攻占了高都和汲邑两地。同年,信陵君魏无忌派使者向各国求援,各国纷纷派兵救魏,最终魏无忌率领魏、赵、韩、楚、燕五国联军攻秦,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秦军被迫退回函谷关,不敢再出关。

从以上几次各国联军取得的战果可以看出,多国合纵才是摆在秦王面前最为棘手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六国合纵,秦国的统一大业只能一拖再拖,等六国再次发展强大起来后,秦国不仅无法完成统一大业,还可能会被六国联合起来消灭。因此秦国要想统一六国,首要任务就是破解六国合纵。

秦国为了能够破解合纵,采取两个策略:一、用重金贿赂各国权臣,以乱其谋;二、加快统一的步伐,不给各国再次合纵联合的机会。为此各国的合纵战略在秦国的刻意阻碍下破灭,从秦始皇亲政掌权开始,一直到逐一攻灭六国结束,各国始终都没有组成合纵。

除此之外,秦国最终能攻灭六国,完成统一,离不开强大的国力,以及重视、重用外来人才,当然不断衰落六国也注定了他们会被强大起来的秦国攻灭。

秦国越来越强,六国越来越弱

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国力便开始不断增强,不仅经济上得到了发展,国家变得富足,在军事方面,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不断加强,从而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大铁军,秦国也是凭借这支军队横扫六国,一统天下。

在长平之战结束后,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对抗,自此秦国统一六国只剩下时间问题。反观山东六国,在战国中后期就开始不断衰落,等秦始皇继位后,六国中一些较弱的国家,在地位上已经沦为秦国的郡县,比如韩国和魏国。

  • 韩国

韩国不仅是三晋中最弱的存在,也是六国中最弱的诸侯国,在最后一任君主韩王安的父亲韩桓惠王时,韩国就已经向秦国俯首称臣,等嬴政继位后,韩国的辖地不过只有十多个城邑,还不如秦国的一个郡大。

  • 赵国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国势强盛,一度成为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属于中流砥柱般的存在,也是秦国东进路上最大的阻碍,但经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后,实力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和秦国争霸天下。

  • 燕国

燕国在六国中只略强于韩国,也属于弱国。但燕国在战国后期,不仅不与邻国交好,反而经常发动战争,致使国力被严重损耗,可以说损人不利己,最终为秦国做了嫁衣。

  • 魏国

魏国虽然是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但魏武卒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基本上损失殆尽。由于训练魏武卒成本太高,短期之内难以恢复,而周边国家也不会给魏国再次崛起的机会,魏国称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开始不断衰弱。

  • 楚国

楚国疆域数千里,地大物博,号称带甲百万,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国、强国,在战国中前期也是雄踞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国,不过在经过鄢郢之战后,楚国的国力受到极大削弱,楚考烈王去世后,楚国更加一蹶不振,再也不是秦国的对手。

  • 齐国

齐国在经过燕、秦、韩、赵、魏五国伐齐后(乐毅破齐),几乎已经亡国。虽然之后复国,但已元气大伤,也无力与秦国抗衡,徒具强国虚名。

等嬴政继位秦王时,六国已经相当衰落,只要无法组成合纵,秦灭六国已然是水到渠成。

秦国重视外来人才

从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秦国历史上著名大臣,外来人才占比很高,比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公孙衍、司马错(客卿);秦武王时期的甘茂;秦昭襄王时期的魏冉、范雎;秦庄襄王时期的吕不韦;秦始皇时期的尉缭、李斯等等。

商鞅为秦国进行变法改革,秦国自此日益增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

张仪游说各国,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促使各国亲善秦国。

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对秦统一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秦始皇一统六国的根本理论基础。

尉缭向嬴政提出“用金钱贿赂各国权臣,以乱其谋”,从根本上瓦解了六国的合纵,只损失几十万金,就可以尽数消灭诸侯,完成统一大业。

秦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正是因为秦国君主重视、重用这些外来人才,有他们的辅佐,秦国才越来越强大,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结语:

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六国只剩下时间问题。山东六国唯一的出路只有合纵联合,齐心抗秦,从而阻碍秦国的统一进程,换来发展之机,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然而六国利害不同,各有打算,各种联盟无法持久,最终被秦国各个击破。

六国看似亡于秦国,实则却是亡于自己。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国的统一战争,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秦始皇奋六世之烈,凭借强大军事力量,横扫六国,统一天下。

秦国自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发展迅猛。国力日益强大。

政治上采取法家治国,赏罚分明。试点实行郡县制,气象一新。

在军事上废止了军爵世袭制,实行战场以战功(斩获头颅)论英雄,鼓励了将士奋勇杀敌,多立战功,也让士兵个个有奔头,人人有梦想。

秦国军队士气旺盛,涌现了一大批能攻善守的优秀将领,学握了战场主动权。

秦国战略战术上棋高一筹,采取远交近攻,打破六国合纵,显示了霸主气势。到秦始皇时,军事力量强大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无敌于天下,很快就灭了六国。

秦始皇政治上重用天下贤人,军事上拥有一流战将和强大武装,才让他横扫天下如卷席,无可阻挡的实现了大一统伟业。

秦国的统一战争,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秦始皇赢政(赵政),重视中央集中组织制度(即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废除地方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书语言,统一度量制度,统一货币流通,统一车辆同轨道路交道。使国力大增,故能南征北战,灭韩,赵,魏,楚,燕,齐国而是历史第一人统一了中国。后还建了万里长城。

赢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自称: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故后人称:秦始皇。谢邀。

秦国的统一战争,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最大优势是对手太菜。到秦的统一之战,六国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他们是被自己打死的。你可以去看看,秦开始统一之战的时候,他们都在做些什么。他们不灭亡 真的没理由。

秦国的统一战争,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莽原认为,在统一战争中,秦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制度优势,在制度上遥遥领先;六国最致命的劣势不是军力不足,而在制度劣势上。

秦国位处战国七雄最西端,是天下的神经末梢所在,一向被认为是荒远落后的。但是,作为后发国家,秦国君臣变法,励精图治,借助制度优势,把统一战争打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打赢统一战争,秦国靠的就是商鞅变法带来的制度优势。商鞅变法,是一次根本性的革新更化,也是一次洗心革面的制度创新。它为秦国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形成了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从而保证了秦国在崛起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在政治体制上,秦国废除分封制,尝试县制,朝廷派员编制户口,直接管理县域事务,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期间,国家可以高效率地调动整合人力物力军力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战争机器的运转。

在经济上,秦国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加重关市赋税,废除井田制,明确土地私有,“开陌封疆”,奖励耕织,发展农桑产业,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度创新,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热情,给国内经济带来了活力,为秦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蓬勃的动力。

在军事上,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施行“军功爵”制度,鼓励青年人沙场建功立业,拜将封侯,从而为普通人提供了进身发展崭露头角的机会,大大压缩了世袭贵族的生存空间。

在法律上,秦国制定实施严刑峻法,什伍连坐,禁止民间私斗。还明确赏罚,统一度量衡,等等。

秦孝公后,秦国几世君王都坚定不移地遵行商鞅变法奠定的制度体系,富国强兵,厚积薄发。秦国向东,向北,向南主动出击,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统一战争,最终消灭了六国,嬴政也履至尊而制六合,顺理成章地做了秦始皇……

秦国的统一战争,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秦国统一战争非常艰巨,多种因素促成统一。如果非要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人才优势。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司马错夺取蜀地,李冰父子修都江堰,打造天府之国,秦昭襄王时期白起几乎把魏、韩、楚、赵打残,秦王嬴政在位期间大发神威,王翦、王贲父子消灭了魏、赵、燕、楚、齐五国,内史腾消灭了韩国。综合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王明君较多,文武大臣能人较多,秦国还有重用其它国家人才现象,百里奚五羊皮故事,虞国人百里奚、宋国人骞叔辅佐秦穆公称霸,像商鞅、吕不韦都是卫国人,商鞅曾在魏国不受重用,到秦国进行了变法,张仪、范雎、尉缭是魏国人,蒙恬齐国人,连秦宣王后芈月都是楚国人;嬴政时期曾发生水工郑国修渠疲秦的间谍案,秦国下了巜逐客令》,李斯写了《谏逐客书》,嬴政取消了《逐客令》,继续让外国人才在秦国效力。正是秦国人才优势才使秦国不断强大起来最终统一六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