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便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秦国君主。国君之位传到秦始皇时,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最终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七位秦国君主中,谁的成就和功绩最大呢?
首先可以排除秦武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三人,因为三人的在位时间比较短暂,即便合起来都没有另外四人中任何一人的在位时间长。那么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四人中,谁的成就最大呢?单看最终结果的话,那自然是秦始皇的功劳最大,毕竟是秦始皇首次完成了大一统。
不过秦始皇最终能完成统一大业,也是得益于之前六位秦国君主积累的功业,并不只是他一人的功劳。尽管秦始皇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君主,即便没有之前的几位君主,秦始皇也能带领秦国变得强大,但山东六国及其他的诸侯列国都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之久,可以说更深蒂固,秦国要想兼并这些诸侯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即便国君精明强干、知人善任,在位期间呕心沥血,要想在一代时间内完成统一是极难做到的。如果从秦孝公继位(约公元前361年)开始算起,到了秦始皇攻灭六国之战结束,秦国的统一大业历时长达140年之久。除了秦始皇之外,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也都为秦统一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之前打下的基础,单凭秦始皇一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因此,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在秦统一大业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四人又以谁的功劳最大?我们可以通过的几人的功绩、以及对秦国起到的作用来分析。接下来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排除在外的秦武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三人。
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三位秦君首先排除掉秦武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三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行,他们也不是昏庸的君主,只是在位时间比较短暂。在位最长的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也不过只有四年时间,因举鼎意外而亡,年仅二十三岁;而秦孝文王(秦昭襄王之子)在位只有一年,正式在位时间仅三天;秦庄襄王(秦始皇之父)在位三年便英年早逝。
这三位秦国君主因在位时间较短,还没来得及做出太多的贡献和功绩就离开了人世,比起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四人对秦的功绩,三人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被首先排除在外。不过三人虽然在位时间较短,但也对秦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武王的功绩
秦武王在位的时期的主要功绩是攻占了韩国重镇宜阳,秦国从此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崤山与函谷关),同时秦的疆域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攻占重镇宜阳的影响还不止如此:
二、韩国失去重镇宜阳,国力大衰,被迫向秦求和。
三、宜阳不仅是韩国的重镇,也是阻挡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一道屏障,秦国要想东出函谷关,就必须要掌握宜阳,而宜阳对于山东六国而言,相当于他们和秦国之间的门户。
秦国以宜阳作为东进的据点,不仅二周唾手可得,又可以北攻燕赵,东伐魏齐,南征楚国,可以说秦拔宜阳之战在秦统一进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秦武王除了攻取宜阳外,在位期间平定过蜀乱,还派兵攻打过义渠和丹犁。丞相一职也是秦武王首先开创设立的官职。
秦孝文王的功绩
孝文王在位时间最短,正式在位三天后就去世了,所做的贡献也相对有限,主要就是对先王时期的功臣进行了一番褒奖表彰,以及给了宗族亲属一些优待。
秦庄襄王的功绩
秦庄襄王的主要功绩是彻底吞并了周王室,曾经的“天下共主”成为过去式,表明秦国将要取而代之。兼并东周国后,秦国攻灭六国的步伐也骤然加快,在两年内,秦国就攻占了韩赵魏三国四十多座城邑,设置三川郡和太原郡。
总结:
三人之中,以功绩排名应为秦武王、秦庄襄王、秦孝文王,其中秦孝文王的排名是毋容置疑的,而秦武王和秦庄襄王的排名可能会有所浮动,因为秦庄襄王攻取三晋四十余座城邑,秦武王只攻下了重镇宜阳,若不是宜阳对秦的意义重大,秦武王铁定要排在秦庄襄王之后。
秦孝公奠定基础秦孝公的主要功绩是决心变法图强,下达了《求贤令》,为此吸引卫国人公孙鞅入秦,并大力支持他在秦国内进行变法改革。
经过商鞅变法的改革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变得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国也是自商鞅变法后,才逐渐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虽然当时的一些诸侯国也进行过变法,有的比秦国的商鞅变法还要早,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但这些变法都不如商鞅变法改革的彻底,而这也要得益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秦孝公时期军事方面的成就,主要就是击败了魏国,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秦都咸阳城也是秦孝公时期修建并进行迁都的。
秦惠文王打下坚实基础秦惠文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帝王,虽然在位只有17年,没有父亲秦孝公在位时间久(23年),更是连侄子秦昭襄王在位时间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但秦惠文王的功绩和成就却一点也不输秦孝公和秦昭襄王。
秦惠文王在位时期的军事成就,比起其父秦孝公时期要卓著很多。虽然对外战争的次数不如秦昭襄王时期多,但在秦惠文王时期的斩敌人数也有数十万。
修鱼之战前后斩首五国联军八万两千人;岸门之战斩首魏军万人;蓝田之战(丹阳之战)合计斩首的楚军超过十五万。
也是秦惠文王彻底收复了被魏国夺占的河西地区,同时期义渠、丹戎、犁戎都向秦国称臣,巴国和蜀国也被秦惠文王命司马错攻灭,至此,秦国成为诸侯列国中版图最大的国家。
秦惠文王能取得如此重大政绩是因为他慧眼识珠、识人善任,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等大量的外籍能臣都能为嬴驷重用。也正是他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良将,才为秦国打下大片疆土,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
在秦惠文王去世前,韩国、魏国、齐国、楚国、越国都服从了秦国,可以说秦惠文王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然秦昭襄王时期的对外战争也不会那么顺利。
秦昭襄王奠定胜利基础秦昭襄王时期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对外发动战争最多的时期,秦昭襄王也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五十六年,其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战争之中,因此在军事方面,秦昭襄王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比如著名的战役有:伊阙之战、华阳之战、五国伐齐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等等,武安君白起斩杀的各国敌军就超过百万人。也是在秦昭襄王攻灭了义渠,彻底解决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从此秦国可以一心东进,再无后顾之忧。
也是在这一时期,秦国确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国策,之后通过长平之战,秦国击败了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此战不仅使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抗衡,也为秦国最后的统一奠定了胜利基础,可以说秦昭襄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
秦始皇的功绩众所周知,是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了天下。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完成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功绩自然不用多说。
当然秦始皇的这些功绩也离不开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先君之前所做的努力,因此才有了《过秦论》中的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
总结:若论成就而言,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当属秦始皇的成就最大;不过秦始皇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六国,也是因为秦昭襄王时期数十年的战争,已经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秦昭襄王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也毫不逊色于秦始皇;若论以基础来看,秦惠文王的功劳最大,为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三人的功绩和成就都是建立在秦孝公奠定的基础之上,因为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国内实行变法改革,自此,秦国的国力才日益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贾谊《过秦论》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就是贾谊《过秦论》中说的六世之余烈,正是他们的铺垫,才有了最后秦始皇一统中国的千秋伟业,那么这些人的功绩如何比较呢?谁的功绩最大呢?
首先把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3位排除,因为秦武王和秦庄襄王在位时间都是3年,秦孝文王更是只有区区3天!
秦孝公:最大的功绩就是大力推行商鞅变法,改变了自秦穆公之后连续14任君主不作为后积弱的秦国,内政人民安居乐业,军事将士用命,外交西戎诸国臣服。
秦孝公将秦国从战国棋局的看客变成了主要棋手,而且具备了通杀的能力。
秦惠文王:商鞅变法给秦朝积累了大量资本,正好需要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很明显秦惠文王就是。
打赢了秦魏河西之战,夺回了被魏国占领百年的河西之地,并在河东建立了前进根据地,自此,秦国打通了东进道路,出可以进攻东方六国,退可以扼守函谷关,立于不败之地。
击败楚国,夺得巴蜀,如果说夺回河西是打开了通道,那么夺得巴蜀地区就是保证了秦军连绵不断的军粮,从地图上看,也对楚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高压态势。
降服义渠,扫除秦国的后顾之忧,并且获得了义渠的大片优质马场,军马的供应也得到了保障。
重用张仪,利用连横之策破坏六国的合纵,避免了秦国被六国围攻,为秦国的最终崛起创造出了空间和时间。
可以看出来,秦惠文王将秦国国运、国力最大程度地转变成了实际“收益”,自此秦国拥有了傲视东方六国的强大实力。
秦昭襄王:秦惠文王让秦国具备了称雄的军事实力,而发挥这强大实力的就是秦昭襄王。
他任用魏冉、范雎为相,白起为帅,采取“远交近攻”之策,鲸吞周边邻国土地,严重削弱齐国、楚国、赵国等大国实力。
先拿韩、魏、楚下手,三国不断割地求和,魏国割让河东400里地,韩国割让武遂200里地,楚国更是损兵折将,被占领无数城池,最后连楚怀王都被秦国绑架,最后客死他乡。
面对着胡服骑射强大起来的赵国,战神白起长平一战将赵国送入万劫不复,甚至差点被白起灭国,自此再无力与秦国对抗。
对于东方大国齐国,秦昭襄王先是用“东西二帝”的虚名稳住齐国,让其见死不救,然后乘着燕国进攻齐国,联合诸国一起攻击齐国,打得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差点灭国,自此唯一能和秦国扳手腕的齐国也沦为二流国家。
简单来说,之前七国排身高,秦国和齐国差不多高,另外也只是比赵国、楚国高了半个头,经过秦昭襄王的主动出击,远交近攻,最后一看,就秦国是站着的,其他六国都已经趴在地上了。
秦始皇:面对着太爷爷秦昭襄王留给自己的遗产,再看看瑟瑟发抖的东方六国,嬴政一声令下,王翦、王贲、李信等名将四处出击,自公元前230年灭亡韩国,到公元前221年齐国投降,只用不到10年时间,嬴政便扫荡了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他也成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嬴政幼年继位,面对吕不韦的专权以及嫪毐的反叛,不到20岁的嬴政以雷霆手段铲除了这些隐患,最大程度保证了秦国内部稳定,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题目中问谁的成就最大,毫无疑问,肯定是秦始皇,但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来,秦始皇是站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
秦孝公打下了坚固的地基
秦惠文王修好地面及宫殿骨架
秦昭襄王为宫殿封顶
秦始皇则是为宫殿装修上梁,并宣告宫殿落成!
如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优秀电视剧《大秦帝国》完整讲述了秦国从崛起到统一。
《大秦帝国之裂变》——秦孝公
《大秦帝国之纵横》——秦惠文王
《大秦帝国之崛起》——秦昭襄王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都聚齐了!
单纯从表面上看最大的成就,毫无疑问是在秦始皇身上表现出来。如果不是站在前面那六人的肩膀上,秦始皇也不会有那么高的成就!
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两人,由于在位时间太短,基本上没有什么成就可言。
但是贾谊对他俩儿的评价是:“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不要小看没有大事发生,这是很大的成就,这两个人平稳地完成了过渡!纵观历史上,有几个能做到这么平稳地传承!
秦武王和秦昭襄王,奠定了以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这一切都是在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基础上而来的。如果没有前面两人,这两个人也不会有这么高的成就!
秦国开始强大,源起于秦孝公的变法。正是由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成功,秦国这才走向了强大。
在战国时期,很多国家也曾经强大过。但是随着雄主的逝去,曾经的强大也被他们带进了坟墓。
秦国有秦惠文王这么承前启后的君主,能够把秦国的强大延续下去,这才是最大的成就!
秦惠文王的主要成就有这么几点:
一是把秦孝公的变法成果延续下去。
看看历史上的变法,为什么都是“人亡政息”,就能够知道把变法延续下去是多么的困难。
秦惠文王继位后,杀掉商鞅保留了商鞅之法。
既解决了商鞅这个后遗症,又成功地铲除了那些反扑的老臣,同时又巩固了自己绝对的地位。
这种一石三鸟的大手笔,不是一个普通的君主能做到的。
二是开始大量地重用外籍人才。
从秦惠文王开始直到秦始皇,其它六国的人才源源不断地来到秦国。
这些人才都是在本国不得志,却在秦国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秦惠文王把六国的人才给掠夺到了秦国!
三是秦惠文王平定了义渠。
秦惠文王夺取了义渠二十五城,不仅削弱了义渠的威胁,而且秦国从此拥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
这就是使秦国的马匹来源有了良好的保障。
四是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
这不仅仅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都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充足的良田就是充足的粮食保障。
五是把楚国打得一蹶不振,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
由于把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了一片,所以秦国对六国就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从此奠定了秦国地理上的优势。
六是积极地利用策略配合军事行动。
秦惠文王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对六国施行分化瓦解。这一套策略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还在运用。
综上所述,这七个人里面,以秦惠文王的成就最大!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这七个人按照他们的功绩来说,先排除掉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几个过客,他们除了在位时间短暂,也不能与其他四位相提并论。
1. 在给剩下的四位排名之前,不妨也了解下他们的功绩。1.1 秦孝公让大秦迅速崛起,十九年称霸
起用商鞅,推行变法。
对内提倡致力农业,对外严明赏罚,鼓励士卒力战效死;
修城设县,划田置陌,把领土扩大到洛水以东;
对外屡次挫败魏国,虏魏公子卬,俘魏错。
1.2 秦惠文王得巴蜀粮仓,扩大版图
起用张仪和司马错。
七年,俘魏将龙贾,斩首八万;
八年,得魏国之河西之地;
十年,得魏国上郡十五县;
十一年,在义渠设县,义渠君俯首称臣;
十四年,修鱼之战,俘申差,败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
二十二年,司马错伐蜀,攻占赵的中都、西阳;
二十三年,攻占韩的石章,打败赵将泥,攻占义渠的二十五座城;
二十四年,打败韩军于岸门,斩首一万,韩将犀首逃走;
二十六年,丹阳打败楚军,俘虏楚将屈匄,斩首八万,攻打楚的汉中郡,占领地六百里,设置汉中郡;
二十七年,占领楚国的召陵,丹、犁、蜀俯首称臣。
1.3 秦昭襄王远交近攻,斩首六国军队过百万
六年,司马错平定蜀乱,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
十四年,伊阙之战,白起斩首二十四万;
十八年,司马错占领垣、河雍;
二十七年,司马错攻打楚,得南阳,白起攻打赵,占领代国的光狼城,司马错发兵占领楚国黔中郡;
二十八年,白起占领楚国的鄢、邓;
三十二年,丞相穰侯攻打魏国,击溃暴鸢军,斩首四万,得魏国的三县;
三十三年,客卿胡阳占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攻打芒卯于华阳,斩首十五万,得魏国的南阳;
四十三年,白起攻占韩国的九座城,斩首五万;
四十五年,占领韩国十座城;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白起斩首四十万;
四十八年,得韩国的垣雍,王龁占领赵国的武安、皮牢,司马梗北定太原,占领韩国的上党郡;
五十一年,将军摎攻占领韩国的阳城、负黍,斩首四万,占领赵国二十多县,斩首俘虏九万,得西周城邑三十六座;
五十二年,西周人民逃往东周,周的宝器九鼎被搬到秦国,周开始灭亡;
五十三年,天下皆来归顺。
1.4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六年,攻克卫国;
十七年,灭韩国,抓获韩王安,设为颍川郡;
十九年,灭赵国,抓获赵王;
二十一年,占领燕国的蓟城,杀太子丹;
二十二年,魏国称臣;二十四年,楚国灭亡;
二十五年,灭燕国,抓获燕王喜,灭代国,俘虏代王嘉,降服越君,设置会稽郡;
二十六年,灭齐国,俘虏齐王建。
统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标准,规定车子两轮距离相同,书写采用统一的文字。
2. 我认为没有谁强谁弱,大秦帝国的成功是得益于一个好的治国策略的赓续传承2.1 人才选用:不任人唯亲,重用客卿
秦穆公引进百里奚、由余;秦孝公引进商鞅;秦惠王引进张仪;秦昭王引进范睢;秦始皇引进李斯等。
2.2 法治强国代代相传
其实,他们四位都处于大秦发展的某一阶段,秦孝公确定依法治国,秦惠王得巴蜀粮仓,得攻楚之有利地理条件,秦昭王远交近攻,以绝对武力打垮了六国,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的强国。我觉得他们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结语:如果秦孝公没有确定法治强国的战略,后面都将是一句空话。但如果治国策略没有代代相传下去,大秦也不会获得成功。
您认为呢?
我是“读春秋思无忌”,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也欢迎大家关注我。谢谢!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在秦国700年历史中,秦国共经历了37位君王,秦国虽然有过秦穆公主政期间,春秋五霸的短暂辉煌,但真正崛起,却始于公元前361年的秦孝公,摁下了图强图新的快进键。
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帝,七任国君的接力,至公元前222年,终从众诸侯中脱颖而出,最终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开创大秦王朝。
七位国君在位时间长短不一,建树不同,但却都将秦国指向强大。1、秦孝公。
在位24年,迁都咸阳,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建立县制行政,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奖励耕战,“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变王道为霸道,秦国自此日益强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秦惠文王。
在位27年。秦国第一王。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凭借秦孝公商鞅变法的成果,文用张仪,武用司马错,北扫义渠,东进攻魏,灭蜀败楚,将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特别是运用张仪连横之策,玩弄六国于股掌之间,使秦国实力一举超越齐楚,为一统六国创造了条件。
3、秦武王。
19 岁既位,重武好战,争强好胜,性格霸道,是秦国正式显露取代周天子,吞并六国野心的第一个国君,在位短短四年,首设丞相一职,拔宜阳,置三川,打通了问鼎中原的通道,可惜死得太早。
4、秦昭襄王。
在位56年。 文用范雎,武用白起,远交近攻和近交远攻的谋略运用得风生水起,秦国压倒性优势已经十分明显。齐国、楚国等,在强大的秦国面前已经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赵国、魏国已经是彻底被打残废。特别是灭掉西周公国,正式吹响了统一六国的号角。
5、秦孝文王。
由于老爸秦昭襄王活得太长,在位时间也太长,已经是53岁小老头的秦孝文王即位3天就去死了,唯一的建树就是在众多儿子中,选了嬴异人,秦始皇的父亲,也就是秦庄襄王接了班。
6、秦庄襄王。
也由于爷爷秦昭襄王在位时间实在太长,秦庄襄王登位时也已经35岁了。在位3年,继续欺负韩国、魏国、赵国,结果被魏国联合燕、赵、韩、楚,在黄河以南击败秦军,成为秦国扩张以来少有的败仗。秦庄襄王,最大的贡献估计就是生了个好儿子赢政。
7、秦始皇帝。
在位36年,名气实在太大,简要说功劳,横扫六国,首次统一华夏,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将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推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封建帝制的始创者,结束了一个时代,又开创了一个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七位国君,都是强主,只能按作为和战功,优中选优了。秦国自秦穆公五霸露面后,又百年沉沦,自秦孝公起又变法图强,七位国君一代代拉力棒,成就秦始皇帝千古伟业。
如果非要在这七位了评选成就最大的,我们不妨先用排除法。
第一轮pass掉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武王。
这三位,主要是在位时间太短,没有时间好好表现。
其中:秦孝文王是七国国君中最仁慈的一位,在位也只三天,唯一贡献就是选对了接班人,确保以后能传位给秦始皇赢政。
秦庄襄王虽有战绩,但竟然挨魏国的揍,有点丢强秦的脸,唯一值得称道的是生了个优秀的儿子赢政。
秦武王算是比较可惜,年少气壮,敢想敢干,没有辱没强秦的威名,但也太敢想了,结果举鼎而死。如果能活久,还真不好说。
第二轮pass掉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
这一轮是最难选的,准确的说,剩下的四位都是大神级人物,军功战绩都没得话说,但如果从开创的高度去选,只好先pass掉的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了。
秦惠文王、秦昭襄王两位都有军功,秦惠文王用人是一绝,秦昭襄王玩远交近攻更妙,两者任内都极大地扩充了秦国的地盘,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秦孝公、秦始皇帝两位的开创性来说,却又要逊色一些。
第三轮秦孝公PK秦始皇,秦始皇胜出。
秦孝公首推变法,以法治国,推行霸道政治,奖励军功,抑商劝农,强化中央集权,有改革首创之功。
但秦始皇与之相比较,不仅横扫八方统一六国,军功更胜,更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首创了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封建帝制,气魄更大,格局更高,影响更深。
我们罗列一下秦始皇帝的历史首创:
1、古今中外世界第一位皇帝。
2、华夏民族第一次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人物。
3、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立郡县制的帝王。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推行文字、交通、通信、度量衡等大一统的帝王。
5、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帝王。
西方人将秦始皇帝与罗马恺撒大帝相提并论,但罗马帝国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的华夏民族却依然统一强大,难怪明代大思想家李贽赞叹:“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始皇,谁的成就最大呢?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始皇统一华夏后,又北击匈奴,南取百越,筑长城、建驰道、修灵渠,统一度量衡,因此秦始皇在历代秦君中成就最高。秦始皇为作中国第一位皇帝,他的很多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之久,因此秦始皇不仅是历代秦君中成就最高的,也是历代皇帝中成就最高的。
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父子俩是秦国变法后历代秦君中成就最低的,两人的存在感十分低。秦孝文王只当了三天秦王就死于床榻之上,他做了一件有利于国家的事: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弛苑囿。秦庄襄王跟他父亲孝文王一样属于守成之君,非雄主强君,他执政三年都是吕不韦在主持政事。秦庄襄王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落实了父亲”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亲戚“的国策;二是攻灭了东周国,让周王室名存实亡;三是传给儿子嬴政,让嬴政登上了舞台!
秦武王、秦昭襄王兄弟两人都是雄主强君,他们继承父亲的事业,东出函谷关,给东方六国致命打击,削弱了六国的实力。秦武王在位四年,他的主攻对象是三晋,其中韩国基本被秦武王打残。秦武王还率大军进入洛阳城,举雍州鼎而死,展示了秦国代替周王室成为天下共主的决心。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前四十年由宣太后主政,猛攻六国,消灭六国大军百万以上,奠定了秦国统一华夏的大局!秦昭襄王还指定嬴异人为嫡孙,确保了嬴异人能当秦王,进而保证了嬴政能成为秦王!
秦孝公、秦惠文王父子俩都是明君,秦孝公开创了秦国变法大业,秦惠文王则将变法作为国策固定下来,保证了秦国的变法代代相传,没有人亡政息。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他任用商鞅变法强秦,将秦国脱胎换骨,使得秦国从一个三流小国挤身为一流强国,周天子亲赐秦孝公为西方伯!秦惠文王继位后,对内坚持变法,对外连横斗六国,让秦国从西方大国变成地垮黄河两岸的超强大国!秦惠文王在位二十六年,在他的治下秦国不断强盛,且多次东出南下攻击六国,秦国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强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