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如果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真的做了秦王朝的二世皇帝,几乎可以肯定,秦朝不会像历史上灭亡的那么迅速,甚至再传承数百年也不无可能。

虽然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秦二世胡亥和赵高实行苛政。在这种残暴的统治下,百姓的赋税日益沉重,力役、杂役、军役等无偿的徭役任务更是没完没了,百姓的生存和生活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加上赵高又建议秦二世修改了法律,导致法令刑罚一天比一天残酷,不仅百姓深受其害,连秦朝的官员也是人人自危,于是想反叛秦朝的人很多。最终官逼民反,一支从楚地前往渔阳戍边(军役)的士卒率先起来造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因这支平民起义军首先进攻的是大泽乡,故而也被称为“大泽乡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反秦是因为这支900余人的军役队伍,在途径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微省宿州市)的时天降大雨,导致道路不通,从而误了到达渔阳(今北京密云区)的规定期限,按照秦二世重新修订的法律,这些前往渔阳戍边的士卒,最后大部分都会被判处死刑。

在这种情况下,误期是死,逃跑是死,起义还有可能活,于是陈胜、吴广便设计杀死了押送的县尉,说动一同去戍边的九百余人,打着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发动了农民起义,在攻下陈县后,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建立了张楚政权。

也正是秦朝的行政更加苛暴,天下苦秦已久,在陈胜、吴广起义后,附近饱受秦苦的百姓纷纷加入到起义队伍之中,因此陈胜、吴广的起义队伍不断壮大。不久后,各地听闻陈胜“举大计”的壮举,也开始纷纷响应,数千人的起义队伍多到不计其数,彻底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其中除了有饱受苦难的广大百姓,还有秦朝的一些官员,比如会稽郡守殷通也准备发兵起义,打算让桓楚和项梁来统帅军队。不过却被早有谋划的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乘机杀死,之后项梁在吴中举兵,得精兵八千人,项梁自任为会稽郡守,项羽为军队副将,随后开始攻取郡内所属各县。

虽然在大泽乡起义后不到一年时间内,陈胜和吴广就先后遇害,但他们点燃的反秦烈火已经烧红了大半个中原大地,反秦浪潮已如决堤之势,势不可挡。最终刘邦率领的起义军率先进入秦都咸阳,推翻了秦朝,不久后项羽又率军进入关中,杀死秦王子婴及一些嬴姓王族之人,并引兵屠戮咸阳,火烧了秦王宫,彻底灭亡了秦朝。

正是因为秦二世和赵高的残暴统治,才致使秦王朝在秦始皇去世后仅仅只延续了三年,便迅速灭亡。而实行苛政的背后是基于胡亥的昏庸无知和赵高的奸诈,以及赵高无穷的野心和贪欲,胡亥的无能不适合统治天下和治理天下,赵高的奸诈和贪欲也不适合做辅佐皇帝的大臣。

在这一对奇葩组合的统治下,秦王朝如何能有辉煌的未来!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天下,虽然是为了完成先代君主的遗愿,也为了建立自己的丰功伟业,但也是为了天下百姓,只有永远平息战乱,百姓才不会遭受战乱之苦。秦始皇去世后,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将秦王朝更好地延续下去。

如果不是赵高为了一己之私,联合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幼子胡亥发动了沙丘政变,昏庸无知的胡亥也不会成为秦王朝的二世皇帝,从而使秦朝迅速灭亡。按照秦始皇去世前留给公子扶苏的遗诏,以扶苏长子的身份,在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下,扶苏继承帝位是铁定的事实。

那么如果扶苏成为秦朝的二世皇帝,秦朝还会那么快灭亡吗?

答案是肯定不会的,如果扶苏做了皇帝,秦王朝至少不会像原本那样,灭亡得那么快、那么迅速。在扶苏的治理下,六国百姓心中会逐渐接纳认可了这个新生的大一统王朝,百姓的生活变得安居乐业,秦朝更加繁荣昌盛,为之后的盛世打下基础,甚至扶苏在位时就会出现像西汉初期“文景之治”的那般盛世。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扶苏为人仁。”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百姓多闻其贤。”

首先从史料中的记载来看,公子扶苏为人仁爱,刚毅且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赵高对扶苏的评价),民间百姓都听说他很贤明(陈胜评价)。以此来看,扶苏如果继位后,几乎可以肯定是不会像秦二世、赵高那样,实行苛政,加重赋税以及进行无休止的劳役,也就不存在天下苦秦久矣一说。

其次扶苏有可能会下令减轻刑罚,毕竟刑罚过重,人人自危,至少不会像秦二世那般将法令刑罚修改得更加残酷,那么陈胜、吴广也就失去了反秦的原因(秦律原本对延期的惩罚是罚盔甲抵罪,并不致死)。加上赋税和劳役减少后,可能陈胜、吴广都不会去渔阳戍边,或者戍边的人数会减少很多,百姓只要安居乐业,也就不会去追随、参加起义。

就算不能彻底杜绝农民起义,但基本上规模都不会发展太大,局部的小股起义,也很难席卷全国。在没有赵高这种佞臣对皇帝粉饰太平,小股的起义队伍也很难壮大。之后扶苏追根溯源,从根本上解决起义原因后,百姓的反秦呼声自然会下降,秦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可能有人会说,扶苏又没有继承帝位,如何能看出他的贤明呢?扶苏虽然没有成为秦朝的二世皇帝,但可以从生前的一些事迹加以论证。

众所周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就开始经常巡游天下,以及派人寻求仙药,为此给予侯生、卢生等术士优厚的待遇,可以说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但侯生和卢生耗费巨资后仍然没有找到仙药,反而还出言诽谤秦始皇,并逃离了咸阳。为此导致秦始皇大怒,下令追查审问,之后便发生了“坑儒”事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扶苏知晓此事后,便直言劝谏其父秦始皇,大意是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的百姓还没有安定下来,用严酷的刑罚来惩治歌颂和效法孔子的儒生,可能会使天下人心中不安,希望秦始皇能明察。以此可见,扶苏对于当天下大势很熟悉,以及防患于未然的谨慎之心,会揣测民心,预防叛乱。

扶苏在其父亲秦始皇在位时,就敢直言劝谏,反对秦始皇的政见,那么秦始皇去世后,如果扶苏继承了帝位,扶苏对于一些他不认可的政见,自然是不会去实行。扶苏行事之前必然会考虑良久,尤其是对天下百姓直接实行的一些政策。扶苏对秦始皇“坑儒”一事都这么谨慎,担心天下百姓会不安,何况是直接针对天下百姓的政策。

别说是秦二世和赵高实行加重赋税、增加徭役数量,加重法令刑罚这些影响天下民心的弊端政策,就算是一些利民政策,扶苏肯定也会反复考虑,深思熟虑之后才会下令实行,那些影响天下民心的政策,相信扶苏断然是不会去实行的,只要稳住了天下百姓,也就相当于稳住了秦朝。

反观胡亥继位之后,不仅没有取消秦始皇生前进行的工程,反而又向全国征发了大量的百姓去继续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等大型工事,并且还不让百姓吃咸阳附近的粮食,无偿劳役也就算了,还要百姓自己带粮食去干活,这不是典型的“想让马儿跑,还不想给马儿吃草吗!”,百姓在秦二世残暴的统治下是有苦难言,因此百姓起义反秦,推翻了秦朝。

以扶苏的贤明,这些弊端政策几乎是不会被实行的,另外扶苏继位之后,也不会像赵高那般去残杀那些忠于秦朝的大臣,如蒙恬、蒙毅、右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人,赵高除去这些大臣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接触危机,从而保住自己的地位。扶苏如果继承帝位后,只会重用这些大臣,让他们出谋划策,治理天下,使秦朝国泰民安,繁荣富强。

《史记》记载:“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於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

扶苏成为皇帝后,很可能会让蒙恬担任丞相一职,辅佐他治理天下,而蒙恬的才能和优势要高于丞相李斯。在赵高劝说李斯发动政变时,李斯都说他的本事、功劳、谋略都不如蒙恬,并且蒙恬比李斯更受天下百姓的爱戴,与公子扶苏的关系也更好。

如果蒙恬成为丞相,即便扶苏在一些政策上考虑欠妥,蒙恬、蒙毅等大臣也会发表看法,提醒扶苏,做到防患于未然。而不是像赵高那般,在胡亥继位后不仅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扶苏继位,佞臣赵高便会退出历史舞台,无法实行苛政,祸害秦朝,秦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结语:

古代王朝的盛行和灭亡,无非在于两点:民心和统治阶层,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广大的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百姓安居乐业,王朝就会兴盛,百姓吃不饱穿不暖,逐渐生活不下去,再加上统治阶层的腐败贪污不做事,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爆发农民起义。

如果公子扶苏继承了帝位,成为秦朝的二世皇帝,以贤明的扶苏,再加上有蒙恬、蒙毅、冯去疾等一干具有大才、且忠于秦朝的能臣辅佐下,秦朝是很难迅速灭亡的,还可能会开创出像“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

你认为公子扶苏继承帝位后,秦朝还会延续多久呢?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苛政和滥用劳力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始皇死的时候,这种情况已经抑制不住了。所以就算是扶苏继位,最多也就是晚几年灭亡,他改变不了天下局势。

要想秦朝不灭亡,最起码要解决这两件秦朝自身的问题,还要有平叛的实力,但扶苏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

废除秦法

商鞅变法让整个秦朝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战争武器,所向披靡,最终一统天下。乱世用重典,秦法完全是为乱世订制出来的。

可经过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战乱,天下百姓渴望的是修养生息,渴望的是仁政。这时秦法已经不能适应大一统的局面了,时代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所以就算扶苏继位,他能在极短时时间内废除法家思想,找到新的思想来统治秦国?显然不可能。这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秦国只是在吕不韦当政时,有向儒家思想转变的苗头,但随着吕不韦的死这棵火苗也熄灭了。

滥用劳力

扶苏继位短时间也解决不了滥用劳力这个问题,当时主要是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的修建。

首先就是秦始皇陵,你能停?秦始皇刚死,扶苏就和天下说他父亲的陵不修了?不但要修,还要大修快修。这个劳力省不了,省了就是不孝。

再说长城和阿房宫,这快建完了,把它们停掉?拆掉?只会适当减少劳力,延长修建时间,不会停掉不建的。

平叛的实力

扶苏继位无非多一个名将蒙恬,还有人才吗?张良、萧何、韩信、会投靠秦朝吗?蒙恬是名将,但能有项羽、韩信名吗?

所以我认为,就算扶苏成功继位,秦朝无非多苟活几年,给项羽和刘邦增加点任务难度,秦国灭亡的结果依然无法改变。

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历史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并非完全必然的。个人认为,若公子扶苏做皇帝,虽然秦朝早晚会灭亡,但至少不会二世而亡。

公子扶苏,大秦帝国最有出息,也是最仁义的公子。始皇帝何许人也,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历史上吞六国、一统江山的千古一帝。谁人不是对秦始皇拍马屁、谁人不畏惧秦始皇的威严。但是,扶苏没有。在“焚书坑儒”事件中,公子扶苏,大秦帝国最有出息的公子,对他自己最尊敬、最崇拜的父皇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他的这次反对,也将自己推向了千里之外的漠北草原。

公子扶苏是幸运的,他拥有这个世界最伟大的男人做自己的父亲;公子扶苏是不幸的,不幸的是他中了小人的奸计,他至死都不知道要害自己的究竟是何人。自公子扶苏死后,大秦帝国摇摇欲坠。

所以,公子扶苏之死,这件事给了我们太多的想象,给了我们太多的假如。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公子扶苏不死这件事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紧接着便是其他无数个可能,甚至有可能蒙恬蒙毅不会死,有可能大秦帝国的诸多支柱不会被那个被赵高利用的秦二世给毁掉。

公子扶苏,这个仁义的本来可能成为一代青史留名的君王的公子,最终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31岁。从此,历史上多了一个遗憾,一个“扶苏不死,大秦帝国如何”的假如。

我们都希望,正义、仁义的扶苏公子能够保佑大秦帝国。可惜的是,随着公子扶苏之死,公子扶苏成为掀起大秦帝国灭亡序幕的陈胜吴广起义的口号之一,这又是多么的讽刺!

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扶苏做皇帝又能改变什么呢?

就能力而言,扶苏能跟秦始皇相比吗?扶苏倡导仁义道德,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书生而已。

书生治国,又能怎样呢?秦始皇并没有给他的子孙留下一个太平盛世。所以他才不敢把扶苏留在身边。

他之所以让扶苏去守长城,与蒙恬一起抵御匈奴。目的就是为了让扶苏得到实战经验。

事实上,当秦始皇去世的时候,扶苏仍然还是“书生”而已,就算他做皇帝,秦朝也不会有更好的结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秦始皇过早的去世,以及秦朝没有很好的处理与六国旧贵族之间的关系。

很多六国旧贵族都逍遥法外,正在集聚力量,准备恢复自己的诸侯国,特别是楚国的旧贵族没有被彻底的镇压。

很多楚国贵族都还活着呢!比如楚怀王、项梁、项羽等等,这些都是比较知名的楚国贵族,就连项燕的后代,秦始皇都没有很好的把他们控制起来。

所以说,秦始皇留给他的子孙的是一个充满了火药味的刚刚统一的国家。与其说是一个太平盛世,不如说是整体统一而局部混乱的这么一个国家。

秦朝的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秦朝官吏与六国旧官吏之间的矛盾,秦朝军民与诸侯国旧官吏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都没有很好的解决,秦始皇就突然的出乎意料的驾崩,这样留给扶苏的天下,可以说就是一个烂摊子。

其二、就算扶苏能够以仁义治天下。他也不能够彻底消除六国旧贵族复辟的心思。

他们会寻找各种借口,比如天灾人祸总是会有的。没有天灾人祸,也会制造天灾人祸。

再则,秦始皇没有用多种手段来治理国家,而采用单一的郡县制,就没有很好的考虑六国贵族的利益。

假如,能够分封一批小诸侯。让这些六国贵族在自己的小地方称王称霸,也不至于对国家大局有什么大的影响。

其三、秦始皇实行了单一的郡县制,彻底否定了还有一定合理性的分封制。

这样事实上,中央朝廷能够调节和控制地方的力量就比较弱小。

历史上,以后的朝代都是搞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而且能够不悖,可以造成诸侯与地方政府势力之间的一种相互监督,又相互制衡的局面,最后还是有利于中央集权。

单一的郡县制国家,事实上只有秦始皇这么干。所以说,即使扶苏来做皇帝,他也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即将发生动乱的这样的一种大趋势。

而且当时秦朝的很多军事贵族,根本就没有改弦更张的意思。

他们仍然使用以前的办法来统治六国。这样即使扶苏做皇帝,我觉得,他也不能够避免秦朝成为短命王朝的命运。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分享!

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扶苏如果做了皇帝,秦朝肯定不会灭亡的那么快,甚至有可能扭转乾坤,把秦朝的统治长时间的继续下去。

扶苏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

史书上说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而且为人宽仁,很有政治主张。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两人相互讥讽、评论秦始皇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

秦始皇闻讯大怒,命令拘捕审讯咸阳城的术士。术士们互相告发达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就亲自下令要把他们全部活埋。

扶苏针对此事,上书劝谏秦始皇:“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秦始皇听后大怒,将扶苏发配到上郡去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协助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扶苏和秦始皇的政见不同,扶苏倾向于儒学的治国思想

秦始皇奉行的是法学的治国思想,实行的是严刑暴政。无休止的征用天下民力,大肆修建阿房宫和他的陵墓,搞的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扶苏的老师是信奉儒学的博士淳于越,而儒学讲的是仁政,和法学的治国思想格格不入,扶苏更相信儒学的治国理论。而秦朝刚统一了天下,需要的是儒学的治国思想。

当时秦始皇把扶苏发配到上郡,也有把他和那些儒生们分开的考虑,以免扶苏继续和那些儒生们搞在一块。

遗憾的是,奸臣赵高谋划了沙丘政变,把本来是扶苏的皇位篡改给了胡亥。之后,又伪造了一封遗诏给扶苏,列举了扶苏和蒙恬的罪过,逼迫扶苏自杀了。

毫不夸张地说,奸臣赵高是加速秦朝灭亡的大罪人,如果赵高不篡改遗诏让扶苏当上皇帝,扶苏上台后,会修正秦始皇的各种暴政,秦朝肯定不会那么快就被灭亡,甚至有可能会长久的统治下去。

如果是扶苏做皇帝,秦朝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灭亡?

朝代的更替,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只是皇帝人选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扶苏继位就会比胡亥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扶苏能不能让秦国减缓灭亡的速度,或者说让大秦帝国避免灭亡的命运,要看他有没有解决大秦帝国所面临问题的能力,胡亥昏庸无能、残忍好杀,这是表面现象,大秦帝国灭亡的原因不是一个暴君或者说昏君的问题,如果那样说的话,我们就太高看胡亥了。

扶苏在政治上究竟有何表现呢?对于这个问题史料记载中并不多,只说扶苏其人仁而爱人,他替儒生们说话,对秦始皇法家治国的思想并不认同。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扶苏认为严刑酷法,并不能让人在精神上被征服,也不能真正被认同,把强权征服六国的方法用在统治上并不适用,既然已经统一天下,就要适当的采取怀柔政策来稳定民心,同时对秦法做出修整和调整,以顺应时势之变,不令天下震动为宜。如果从管理的角度来讲,秦统一天下后,所管理的对象变复杂了,如果不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就难以应对日趋复杂的管理对象。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是秦始皇对于扶苏的建议并不认同,他让扶苏作为监军到上郡,和蒙恬一起防范北方的匈奴,他想让自己的儿子理解,自己这么做并不是自己残暴,而是为了巩固大秦帝国统治的需要。

但秦始皇对于自己太过自信,他不相信自己的身体会出现问题,这也是他没有妥善处理好继承人问题的原因,因为他只考虑了培养而没有做好传位于扶苏的万全打算。他看重的丞相李斯背叛了他,他喜欢的小儿子胡亥辜负了他,他亲近的赵高则导演了整个沙丘之变,成为了大秦帝国的掘墓人。其实秦始皇挺可怜的,孤家寡人的一种含义就是曲高和寡和高处不胜寒。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胡亥、李斯三个人决定了大秦帝国的走向,胡亥的继位宣布了扶苏的死刑,对于这个结果,秦始皇是没有预料到的。

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面对伪造的诏书,扶苏选择了引颈受戮,他并没有听从蒙恬的建议,他没有去抗争,君命难为的思想在他的内心根深蒂固,这和他的父亲嬴政截然不同。当初吕不韦专权、嫪毐乱政,母后赵姬袒护,面对不利局面秦王政采取了果断措施,拨乱反正、诛杀了叛逆,而不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否则就没有大秦的天下一统。扶苏和他的父亲相比,空有仁者之心却无杀伐决断之能,这也是完成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