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最后为何要逼死自己的"仲父"吕不韦?

事实上,秦始皇已经放过了吕不韦,最后逼死吕不韦实属无奈之举。

毕竟吕不韦对嬴政一家有恩,没有吕不韦的帮助,嬴政的父亲嬴异人也当不上秦王,之后嬴政也继承不了王位。并且嬴政也是吕不韦看着长大的,吕不韦相当于嬴政的半个亲人,除了吕不韦掌权的原因外,这也是秦始皇为什么要尊吕不韦为“仲父”。毫不客气地说,吕不韦凭借一己之力造就了两任秦王。

只要吕不韦没有太大的过错,嬴政于公于私都应该放吕不韦一马,这也是发生嫪毐之乱后,嬴政没有过多处罚吕不韦的原因,只是免去了吕不韦的职务,封地食邑依然不变。但吕不韦回到封地洛阳后,各诸侯国的使者还是络绎不绝地去拜访,这让向来多疑的嬴政感到担心,害怕吕不韦叛乱。

于是嬴政写了一封“警告信”给吕不韦,虽然这封信的言辞语气有些严厉,但嬴政本意并没有想逼死吕不韦,只是让他安分些,不要再和各国使者来往,安心去蜀地颐养天年。不过此时的吕不韦已经被赶出咸阳,又即将被迁到蜀地,吕不韦担心嬴政日后会除掉他,最终会错了意,选择了自杀。

吕不韦对秦国的功和过

吕不韦早年是一个大商人,通过往来各地,低买高卖,积累起千金家产。一次在赵国邯郸经商时,遇见了嬴异人(秦始皇父亲),通过打听了解,得知嬴异人是秦国王孙,在赵国做人质。

但因为秦赵两国经常起战事的缘故,加上嬴异人和其母亲夏姬都不受秦国太子(安国君,后来的秦孝文王)的宠爱,因此嬴异人在赵国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可以用凄惨来形容,不仅缺少出行的车马,连维持生活所用的财物也少的可怜,为此嬴异人的生活很窘迫。

吕不韦认为嬴异人“奇货可居,很有政治潜力,是一件很稀有的货物,应当先囤积起来,等待将来卖个高价”,于是吕不韦做起了“国君生意”,开始结交嬴异人,这也是吕不韦后来成为商人丞相,执掌秦国朝政,权倾天下的起点。

吕不韦看中嬴异人后,便拜访了他,通过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嬴异人,于是两人达成了合作意向:吕不韦帮助嬴异人回到秦国,成为继承人,如果计划成功,嬴异人以分国作为答谢。虽然吕不韦的这笔“生意”看起来很划算,但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甚至还会有很大的生命危险。

首先嬴异人不是安国君的长子;其次也不受安国君的喜爱;最后也不在秦国,而是远在赵国做人质。以此来看,嬴异人并没有什么优势,按照正常发展,嬴异人根本没有可能成为秦王,吕不韦要想做成“国君生意”,所面临的阻力和需要解决的难题很多。

好在还有一些可供吕不韦操作的因素:一、安国君最宠爱的妻子华阳夫人一直没有生育子嗣,可能是因为身体原因;二、嬴异人在赵国为质过年,能顺利回到秦国就是大功一件。如果华阳夫人能认嬴异人为儿子,有华阳夫人的帮助,那么那么嬴异人就有很大希望成为继承人。

于是吕不韦拿出重金,一部分留给嬴异人在邯郸结交宾客,另一部分由吕不韦置办礼物,亲自前往秦国游说华阳夫人。在吕不韦帮助下,嬴异人被安国君立为继承人,之后吕不韦又用重金买通了邯郸城的守城官吏,顺利回到了秦国,几年后,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继位,嬴异人成为太子,最终登上了秦国的王位。

可以说如果没有吕不韦的帮助,嬴异人如何能取到绝美而善舞的赵姬,并生下儿子嬴政,更别说成为秦王,就连回到秦国也做不到。只能在邯郸窘迫的生活下去,最终随着秦赵两国战事愈演愈烈,被赵王泄愤杀掉,凄凉落寞地度过一生。

如果嬴异人回到秦国后,没有成为太子,赵国也不会护送嬴政的妻子赵姬和儿子嬴政回秦国,还如何能成为将来的秦王、秦始皇呢!嬴异人即便没有成为秦国太子,也是秦国王族,可以享受贵族生活,而幼年的嬴政只能和母亲在赵国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成为赵人撒气泄愤的对象。

吕不韦于公,帮助秦国公子嬴异人回到了秦国登上王位,造就了两任秦王,也辅佐了两任秦王;于,吕不韦改善了嬴异人在赵国的落魄生活,帮助他成为秦国继承人,焕发了人生希望,也让赵姬嬴政母子在赵国过了几年较好的生活,之后嬴政回到秦国时才九岁,可以说吕不韦是看着嬴政长大,成为秦王,直到亲政掌权。

对秦庄襄王而言,吕不韦对他只有帮助,不仅将心爱的女人送给了他,还帮助他登上秦国的王位;对秦国而言,吕不韦也没有损害秦国的利益,吕不韦在职期间不仅率军攻灭了东周国,还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对嬴政而言,没有吕不韦,嬴政也成不了秦王,在嬴政年幼无法亲政时,秦国朝政也是由吕不韦辅佐主持,将国政平稳地交到了嬴政手中。

不过吕不韦虽然对秦国有功,也有恩于秦庄襄王一家,但他对秦国也有过,同时对嬴政的名声造成了一定影响,被谣传为嬴政的生父。在秦庄襄王去世后,赵姬与吕不韦旧情复燃,与其私通,吕不韦又将嫪毐送给了太后赵姬,供其取乐,并先后生下两个私生子,成为秦宫中莫大的丑闻。

虽然这是吕不韦没能想到的结果,但却是吕不韦间接导致的,并且间接导致了嫪毐之乱的发生,使嫪毐祸乱秦国。吕不韦也因此受到牵连,被秦王嬴政罢相免职,谴出咸阳,前往其封地洛阳。

吕不韦结局

嬴异人成为秦王后,吕不韦也被嬴异人封为文信侯,食邑洛阳十万户,同时从一个富贾一跃成为秦国的丞相,高官厚禄,风光与富贵程度胜往昔千倍。秦庄襄王去世后,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位秦王,吕不韦再升一级,成为秦国的相邦,又被嬴政尊为“仲父”,秦国朝政由吕不韦把持,已然是权倾天下。

之后吕不韦在职期间广纳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多人,并让善辩之士著书立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思想学说,编撰出一部杂家名著《吕氏春秋》。此书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吕不韦目的就是想用此书指导秦国兼并六国,完成大一统,并实现长治久安,成为秦国统一后的意识形态。

这也导致吕不韦必定要退出秦国的政治舞台,即便没有发生嫪毐之乱,秦王嬴政也要扫除吕不韦这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因为嬴政推崇法家思想,吕不韦的执政方式和嬴政的战略方针出现了不可调节的分歧,在吕不韦执掌国政时,嬴政拿他没有办法,但嬴政亲政之后,要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执掌秦国,就必须要铲除吕不韦这股政治势力。

恰好在嬴政即将行冠礼亲政时发生了嫪毐之乱,此事牵连到相邦吕不韦。是吕不韦将嫪毐举荐给嬴政的母亲赵姬,为此两人开始私通,并偷偷生下了两个儿子,嫪毐还想让私生子继承秦国的王位,而且还大言不惭的自称是秦王的“假父”,于是嬴政下令严查此事,弄清了事情的真相,最终嬴政车裂嫪毐,诛灭三族,嫪毐的一干党羽也均获刑。

不过嬴政没有杀掉吕不韦,加上吕不韦对秦庄襄王,以及对秦国有很大的功劳,嬴政也不忍心处罚,最终只是解除了他的相邦职务,之后谴出了咸阳,让其前往自己的封地洛阳。可见秦始皇并没有杀了吕不韦,那么吕不韦最后为何还是死了呢?

吕不韦最终之死,实际上很大原因在于吕不韦自己。本来秦始皇已经不再追究他,但吕不韦回到封地后却不安分守己,仅过了一年多,各诸侯国的使者宾客就络绎不绝的前去拜访吕不韦,虽然此时的吕不韦已经不是秦国相邦,但吕不韦入秦已有二十多年,执掌秦国朝政也有十余年,对秦国以及诸侯的影响还是很大的,秦始皇担心他叛乱,于是写了一封警告吕不韦的信。

《史记》记载:“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意思是说“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一家人都迁到蜀地去居住!”。

这封信虽然有问责之意,言辞也比较严厉,不过信中未曾表明要除掉吕不韦。在我看来,秦始皇的本意是想让吕不韦安分些,并没有真的想除掉吕不韦,不然秦始皇也不会只是写一封信给吕不韦。秦始皇将吕不韦迁到蜀地去,是因为蜀地是秦国的腹地,各诸侯国的使者拜访吕不韦的难度就会很大,如果秦始皇阻碍各国使者前去蜀地,别说是见到吕不韦,就连秦国也进不去。

并且将吕不韦迁到蜀地,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吕不韦发动叛乱的可能。众所周知,蜀道在古代是很难走的,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道有多难走,这还是在唐代,要是放到距离唐代一千多年前的战国末期,蜀道只会更难走,基本上杜绝了吕不韦发动叛乱。

同时秦始皇的这封信中,也表明再次放过了吕不韦,这封信我们可以试着这么理解:“你吕不韦对秦国的功劳一笔勾销,我嬴政和你不再有任何关系,你也不再是秦王的仲父,这次便放过了你,将你迁到蜀地,不要再和各国使者往来,你就安心在蜀地颐养天年吧!”。内涵是说“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

如果秦始皇要决心除掉吕不韦,何必只是写一份信呢,而不是直接下达诏书,目的就是想私下提醒吕不韦。言辞激烈,可能是秦始皇对此真的很生气,也可能是好言提醒,吕不韦不会放在心上,言简意赅地提醒吕不韦,是要他摆清的自己的位置,不要一错再错。而吕不韦却会错了意,也害怕日后被秦始皇除掉,最终选择喝毒酒自杀了。

结语:

秦始皇的本意只是告诫吕不韦,无奈却逼死了吕不韦。吕不韦自杀后,嬴政已经亲政掌权,随后便开始积极推行统一战略,最终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并开创帝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始皇帝。

你认为秦始皇写给吕不韦的这封信,是想放他一马,还是想逼死呢?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始皇最后为何要逼死自己的"仲父"吕不韦?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人类史上最强风险投资家,非吕不韦莫属!一般人投的是钱,赚的也是钱。吕不韦则不一样,他投的是身家性命,赚的是封侯拜相,这是段位和格局之间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巴菲特也得靠边站!

简单复盘一下吕不韦的投资策略和投资思路,看他是怎样将一副烂牌打出王炸的感觉。有人肯定不服,宠妃华阳夫人,王子异人,王妃赵姬,王孙嬴政,这是一副烂牌,我们算什么?话不能这么说,我们一一来看。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互派人质是常规操作,但人质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迫于压力或加强团结,派出的人质便是重要角色,要么是太子,要么是长子。另一种是礼仪性的派遣,这种人质就无关重要了。毕竟战国那么多国家,太子长子只有一两个。

很不巧,在赵国为人质的异人便属于后者。异人老爹有 20 多个儿子,异人排在中间,两头不靠,地位相当尴尬。加之秦赵之间血海深仇,要是重要的儿子也不会派到这种国家来,可见异人在他老爹心中的地位。

再说赵姬和秦始皇,一个是赵国人,一个生在赵国邯郸,这两人老秦家连面都没见过,更别说重要不重要了。公元前 257 年,邯郸之战爆发,长平之战刚结束不久,这回又来,赵国急眼了,要杀异人。异人和吕不韦花 600 金买通看门的士卒才仓皇逃出,赵姬和秦始皇这对孤儿寡母便被留在了赵国。你看老爹都不看重的人,还能有多重要?

再说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是异人老爸安国君的宠妃,可惜空有一副好皮囊,中看不中用,没有生育能力。加之安国君年过半百,但凡安国君有个三长两短,华阳夫人的后半生便没有保障。

一方面异人是王子,有名分没地位,一方面华阳夫人是宠妃,有地位没儿子。吕不韦敏锐的嗅到了这个市场机会,便将二人撮合起来,让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儿子,以托付自己的后半生,同时利用自己在安国君心目中的地位,立异人为太子,两人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安国君即位,是为秦孝文王。老同志也很争气,正式在位三天就挂了,异人顺利接班,是为秦庄襄王,于是吕不韦超越 10 年的投资终于收到回报。秦庄襄王拜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十万户,见过万户侯,见过十万户侯吗?

吕不韦的小日子那叫一个潇洒,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家财过亿,宾客三千,门庭若市,络绎不绝,可惜秦庄襄王在位三年去世。公元前 247 年,嬴政即位。公元前 237 年,吕不韦被罢相,前 235 年被迫自杀,一代投资大师就此陨落!

那么如此精明强干的吕不韦是如何走向生命尽头的呢五个原因,躺枪,夺权,隐患,众怒和私怨。

(秦始皇)

一是躺枪。吕不韦和赵姬之间的事我们就不再赘述了,秦始皇慢慢长大,吕不韦便有意退出与赵姬的二人世界,便找了一个叫嫪毐的替身。嫪毐一朝发迹,其智力水平远在吕不韦之下,嚣张跋扈,并与赵姬生下两个儿子。

不久此事被揭发,秦始皇派人查证,嫪毐被迫造反,最终失败被杀。但嫪毐是谁送进宫去的?这事儿就查到了吕不韦的头上!你说吕不韦也够冤,自己本来已经抽身离开安享富贵,没想到碰到没脑子的嫪毐,隔年吕不韦便被罢相,遣回封地洛阳。

二是夺权。嫪毐事发于公元前 238 年,此时秦始皇已经 21 岁。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君主,掌握权力的君主,而对秦始皇父子有再造之恩和拥立之功的吕不韦,无疑是最大的绊脚石。在秦始皇夺权和集权的路上,必须扳倒吕不韦。即便没有嫪毐事件,秦始皇也会找其他原因,因此吕不韦的失败是必然的。

三是隐患。如果前两个原因还是嫪毐和秦始皇的所作所为,那这一点便是吕不韦咎由自取了。

吕不韦被遣回封地洛阳后,由于名声太大,天下各路宾客纷纷前来,一时门庭若市,不比在秦国差。看到这种局面,秦始皇就有点打鼓了,你远在洛阳,又有名望又有钱又有这么多人,如果想搞点事情,那不是易如反掌吗?于是秦始皇便起了除掉吕不韦之心!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和政治家,吕不韦在封地不收敛锋芒,不韬光养晦,确实是其人生最大败笔!

四是众怒。权力是个好东西,权力的游戏终究是个零和博弈的游戏,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吕不韦在秦国为相 13 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得意自然就有很多人失意。由此我们看到当秦始皇准备除掉吕不韦时,几乎没有人为吕不韦说话,而朝堂的集体缄默也是秦始皇除掉吕不韦的底气和信心之来源。

五是私怨。好朋友之间借钱 99 次是好朋友,但凡有一次不借钱,立马翻脸不认人,更何况吕不韦不给秦始皇借钱。可不止一次。

前文说过,公元前 257 年,秦国进攻赵都邯郸,吕不韦带着异人跑路,秦始皇和母亲赵姬被迫留在邯郸,心惊胆战的过了 6 年朝不保夕的生活。异人即位为秦王后,赵国才把秦始皇母子送回秦国,秦始皇长大之后,不可能对这件事情没有意见。

第二次不借钱,那就是吕不韦和赵姬之间不清不楚的关系。秦始皇瞅瞅赵姬再瞅瞅吕不韦,你说他心里怎么想?不言而喻

在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公元前 235 年,食邑十万户的文信侯,秦国丞相,秦始皇之仲父吕不韦服毒自杀,史上最强投资家就此落幕。

吕不韦死后,秦始皇真正掌握秦朝朝政,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但有一个国家却被秦始皇放过,终其一生未将其消灭,这就是卫国。卫国出了很多人才,比如商鞅和吕不韦!

秦始皇最后为何要逼死自己的"仲父"吕不韦?

秦王政这一生杀的功臣很少,为何独独要逼死吕不韦呢?大致有四个理由。

01 身世之谜

一个奇货可居的故事,便将吕不韦与秦王政父子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赢异人看上吕不韦的侍妾赵姬,吕不韦忍痛割爱,他甚至将这次赠予作为追加投资。12个月后,赵姬为异人诞下一子嬴政。

客观来讲,吕不韦的两次投资还算成功,拥立了两代秦王。因此,未来与他们分享天下可以说是理所当然。

据《史记》记载,赵姬是带着身孕嫁给异人的,但是细细琢磨还是不太可靠。毕竟妊娠期超过正常水平,嬴政为异人之子更为靠谱。但是既然太史公会如此记载,当时必有这样的说法流于宫中。庄襄王去世后,赵姬与吕不韦便再续前缘。嬴政虽然年幼,不敢直接责问两人,只能将疑虑和怨恨深埋于心中。

直到吕不韦被迁往河南后,嬴政才写了这样的一封信:“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信中直接开门见山,您吕不韦和秦王到底有什么血缘关系?敢号称仲父。可见,秦王政为此苦恼已久,他必须赶在统一天下前,除去心中的忧虑。

吕不韦接到这样的信时,其实已经没有生路。所以,反正自己横竖都是死,还不如自杀来保住其族人。

02 祸乱后宫

吕不韦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没能控制住赵姬的欲望。秦庄襄王去世后,即便是赵姬寂寞难耐,吕不韦也不该同她苟且,更不能为她引荐嫪毐。

嫪毐被册封为长信侯,一时间风头很盛,让朝野为之侧目。嫪毐得意忘形,酒醉后竟对人自称是嬴政的“假父”。另外,还打算秦王政死后,由其子代之。

嫪毐这个悲剧是吕不韦一手酿成,虽然他的初衷只是为赵姬找一位男宠。吕不韦此举差点将大秦的数百年基业毁于一旦,也差点夺了秦王政的王位。如果秦王政因此将他灭族,也并不过分。

03 引退后仍不安分

吕不韦被迁往封地后,与他国使者频繁接洽。虽然他已被免职,但其耳目仍遍布朝堂,如此吕府有向各国出卖情报之嫌?

而且,如果吕不韦要背叛秦王,朝内亲信里应外合,再加上山东六国的帮助,颠覆秦王政的朝政也有可能。

吕不韦的举止让秦王政惴惴不安。于是,他向吕不韦发难:“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其言下之意,河南十万户还不能填满你欲望的沟壑吗?

吕不韦隐退后的不安分让秦王政起了杀心。

04 权臣退出,秦王才能立威

秦襄王即位后,拜吕不韦为相,吕不韦因此权倾朝野。然而秦王政并不甘心做别人的傀儡,只有吕不韦的退出才能让秦王政达成心愿。于是,嫪毐的东窗事发反而成了秦王政扳倒吕不韦的大好机会。

事实上,吕不韦死后的第二年,秦王政便挥师东进,开始了吞并六国之旅。

结语:

吕不韦初见赢异人,以为奇货可居,后又追加投资,忍痛将爱妾赵姬相赠,生子嬴政。本以为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谁知道成也赵姬,败也赵姬。吕不韦为赵姬引荐嫪毐,没想到因此引火烧身。嫪毐的得意忘形将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也将吕不韦推向无底深渊。

秦王政加冠成人,彼时权臣吕不韦权倾朝野。秦王政肃清嫪毐之时,顺势将吕不韦逐出朝堂。吕不韦引退后的不安分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寡人之父何其多!“假父“嫪毐和仲父吕不韦的死终于洗白了秦王政为赢氏后人的身份。然后,秦王政才敢挥师东下,开始统一天下之旅。15年后,秦王政成为了天下的唯一主人——秦始皇。

秦始皇最后为何要逼死自己的"仲父"吕不韦?

吕不韦可杀之处有几个方面:

秦始皇逐步亲政,大权由吕不韦控制,实在是让秦王挺不爽。

吕不韦没有退出或者归还政治力量的意思。所以侵犯到了秦始皇的权利。

另外,秦始皇的母亲就是吕不韦推荐给他爸爸秦异人的,然后秦异人成了皇帝,赵姬成了皇后。据说,吕不韦与赵姬有情人关系。

后来,吕不韦岁数大了,就找了个替身,缪毒,缪毒被伪装成太监和太后私会,后来谋反被杀。

秦始皇为这些事情记恨吕不韦,吕不韦当然难以活命。被迁往蜀地,第二年自杀于府邸。

吕不韦没有退出或者归还政治力量的意思。所以侵犯到了秦始皇的权利。

另外,秦始皇的母亲就是吕不韦推荐给他爸爸秦异人的,然后秦异人成了皇帝,赵姬成了皇后。据说,吕不韦与赵姬有情人关系。

后来,吕不韦岁数大了,就找了个替身,缪毒,缪毒被伪装成太监和太后私会,后来谋反被杀。

秦始皇为这些事情记恨吕不韦,吕不韦当然难以活命。被迁往蜀地,第二年自杀于府邸。

吕不韪触犯皇权是他自杀的主要原因,不够低调导致灭亡就是他的毁灭之因,历史上好多权臣都是这样被灭亡的。

这就是秦始皇为啥逼迫吕不韦自杀的原因。

这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图片取自网络)

秦始皇最后为何要逼死自己的"仲父"吕不韦?

秦始皇嬴政登基,称吕不韦为“仲父”,以尊崇他功绩。但是,嫪毐叛乱,吕不韦有脱不开的关系,是他将嫪毐介绍给赵姬(秦始皇的母亲)的。

秦始皇在平定嫪毐叛乱后,鉴于与吕不韦的关系,只是免去了他丞相的职务。可是,他很清楚吕不韦与母亲的关系,嫪毐已死,吕不韦会不会与母亲旧情复燃呢?

秦始皇并没有杀吕不韦,毕竟吕不韦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出于国家安全稳定的考虑,他决定让吕不韦离开咸阳,让他去他的封地洛阳,“就国河南”。应该说,秦始皇这个做法,是给足了吕不韦面子了。吕不韦是“文信侯”,食邑洛阳十万户,足以颐养天年了。

按说,吕不韦在商界,政界多年,秦始皇的意思他应该很清楚,就是让他远离政治中心,闭门修养,安度晚年就得了。

但是,吕不韦仿佛不是这样想的。他到了洛阳后,似乎更活跃起来了,他广泛的结交洛阳各界,家里酒宴连续不断,高朋满座,周边各国的使者也是络绎不绝。《史记-吕不韦传》记载:“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

吕不韦在洛阳的所作所为,很自然的传到了秦始皇那里。秦始皇刚刚亲政,政治嗅觉正是最铭感的时候,他的政权当然也需要稳定。吕不韦的行为让他不能容忍。

公元前235年,秦始皇派人给吕不韦送去一封信。“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与其家属徒蜀”。意思很明显,你吕不韦对秦国根本没有什么功劳,又怎么能享有那么多食邑呢?你与我非故无亲,不该称你“仲父”。你这样一个与我不沾一点亲,又对秦国没有功劳的人,赶快走的远点吧。

秦始皇短短的一封信,彻底的否定了吕不韦所有的政治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按说,一个君主对一个被免职的大臣,根本不需要这么客气,直接赐死就行了。可是,秦始皇偏偏要给吕不韦一个肯定的说法,“无功”与“无亲”,正是对他以前所有的否定。

吕不韦醒悟,懊悔已晚,他无言以对,一切都晚了。不久,喝下了毒酒自杀了。关于吕不韦的死,有说他是在去往蜀地的路上自杀而亡的。

吕不韦一个商人从政,当然有投机营利的思想。所以,商人的私心图利,最终触动到了使秦始皇的底线,落了个晚节不保,身败名裂的下场,令人深思。

秦始皇最后为何要逼死自己的"仲父"吕不韦?

提到嬴政与吕不韦,总有人会联想到始皇帝的生世之谜,其实我们无需纠结这个事情,因为秦始皇容不下吕不韦与此事的关系并不大。吕不韦算是秦庄襄王至嬴政时期左右秦国政局的第一人,从扶持异人到献嫪毐于赵太后,吕不韦的政治手段可谓一流,但也很下流。古代“士农工商”的层次排序不无理由,嬴政虽得益于商人拥立,但一国之政终究要回归士卿阶层。吕不韦染指政治后大包大揽,权利欲望太强,因而遭受秦王乃至整个士卿阶层的唾弃,所以清算吕不韦就是一场政治运动,“花边新闻”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罢了!

(赵太后吕不韦剧照)

秦国不姓“赢”

话说秦孝文王只当了三天秦王,硬是被他爹秦昭襄王给熬死了,吕不韦投资的异人即位,也只任了三年。这里帝王更迭虽频繁,但人物关系脉络却稳固持久,吕不韦的投机也正是看清了这一脉络,即楚国势力对秦国朝政的渗透,这一切都拜大秦宣太后所赐,即影视剧中的芈八子。秦孝文王的嫡妻为华阳夫人,即当年宣太后的侄孙女,秦孝文王当年能够在赢稷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立为太子,也是得益于这个政治婚姻。华阳夫人膝下无子,这也是吕不韦政治投机的关键环节,他带异人归秦后,让异人着楚国服饰拜认嫡母,可以说是吕不韦最成功的营销案例!

(异人楚服认子)

历史上的华阳夫人并无太多记录,她对秦国朝政的干涉与否不可而知,一些影视剧将华阳夫人描绘成女政治家,说她谋立成蟜为储君,这些都是无从考证的。但有一个事实摆在那,即楚国贵族势力对秦国政治的影响力,嬴政即位时尚且年幼,按照秦国的辅政历史,一般都由宗室长老统筹宗族事务,再由一名宗人参与军政决策。

而嬴政即位后,秦国的政局发生了变化,外朝由吕不韦领衔,昌平君、昌文君辅之;内庭则是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个太后鼎立后宫,即嬴政的嫡祖母华阳太后、亲祖母夏太后、母亲赵太后。吕不韦的相邦其实也是与内庭华阳太后对应的,二者是政治同盟的关系,所以昌平君和昌文君这两个楚国贵族能够跻身秦国朝堂“首辅”。有些影视剧说这是华阳太后谋立成蟜时安排的双向投资,令此二人与自己疏远,投身相邦,以保楚国势力不至于全军覆没。其实华阳夫人与吕不韦应当早就建立了同盟关系,但华阳夫人不一定参与朝政,她是楚系在秦国的象征,而昌文君、昌平君就没这么简单了。

而三个女人当中,赵太后是歌姬出身,无依无靠,谈不上势力,且论资排辈都不如两个祖母级别的人物,所以她也只能依附与吕不韦结盟的华阳太后。其实理论上能与华阳太后叫板的是嬴政亲祖母夏太后。她是韩国王室公主,政治上的优势不言而喻,只不过嬴政时期的韩国属于弱国,夏太后母国势力此时含金量不高,所以无论是朝内还是朝外,赢氏宗族势力在嬴政执政初期属于黯淡无光的。

(夏太后剧照)

所以从吕不韦的选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并无士卿阶层那种先国后己的伟大理想。他不是致力于秦国赢的强大,而是致力于自己的投资回报率,他选择与楚系势力联盟,以便得到政治上的支持,削弱宗族力量,达到专权的效果。正因为楚系独大的格局,所以夏太后才拼命的想扶持成蟜,因为成蟜的母亲也是韩国公主,这是韩国势力在秦国翻盘的唯一机会,影视剧《大秦赋》中将谋立成蟜的主角定义为华阳太后,这个属于张冠李戴!

就是这样的政治斗争背景下,吕不韦抓住机会制造乱局,“成蟜之乱”这么不合逻辑的反叛定然有高人操盘。而观当时政局,也只有吕不韦和楚系势力能够推动成蟜伐赵一事,要知道此时的成蟜刚17岁,无指挥战争的经验,反水的樊於期属于哪个阵营尚无从考证,但结局是板上钉钉的,即成蟜在屯留叛秦降赵。待秦军攻占屯留后,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成蟜自身是被赵悼襄王赵偃封于饶地。

(樊於期剧照)

“今蒙骜兵困于赵,急未能归,而君手握重兵,若传檄以宣淫人之罪,明宫闱之诈,臣民谁不原奉嫡嗣者。”——《史记·燕召公世家》

此事表面上是嬴政巩固了地位,实际上有没有成蟜,嬴政都已经是王了,不可能再换,这既不符合国法,亦不符合宗法。所以此事损害的依旧是宗室势力,捎带着韩系势力,而此事受益的是楚系势力以及与楚系结盟的势力。但此事也有一个意外收获,即樊於期挑唆成蟜谋反时说的“今王非先王骨肉,惟君乃嫡子”,意在揭露吕不韦邯郸献姬的盗国行为,这也是秦始皇身世之谜的源头。樊於期的檄文传至咸阳,嬴政虽有一肚子苦水,还是不的不“召尚父吕不韦计议”,所以从这里来看,即便檄文已经将邯郸献姬的事情传扬开来,嬴政以及宗室也不足以撼动吕不韦的势力,所以我说秦国此时不属于赢氏一族。

权力的游戏

前文说了吕不韦向赵太后推荐了嫪毐,这是一个非常下三滥的手段,此举一方面迎合了赵太后淫乱的癖好,另一方面也是甩掉了一个“拖油瓶”。这也是个一箭双雕的手段,嬴政年幼,赵太后又专心淫乱,还生下两个儿子,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内庭后宫,吕不韦算是一手捏住两个关键点。公元前239年,成蟜伐赵的同时夏太后去世,韩系势力彻底走衰,成蟜之乱很可能也与这个消息有关。此后的局面就是宗室青黄不接,韩系衰落,嬴政尚未加冠,赵太后无心政治,所以楚系联盟吕不韦,形成了相邦专权的雏形,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足以反应吕不韦的权势滔天。

而吕不韦的这个布局被嫪毐捅出破绽,令嬴政乃至秦宗室有了翻盘的机会。由于嫪毐得到赵太后的宠爱,故平步青云,于成蟜之乱后捞得长信侯爵,此后更是 “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秦国重要战略要地太原被作为嫪毐封地;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嫪毐家中宾客童仆数千之众;咸阳内史、卫尉这等军政高官纷纷加入嫪毐阵营。此时的嫪毐对于吕不韦来说亦敌亦友,二者也绝对各怀鬼胎,当一家独大的局面有所转变,一定会出现鼎立制衡的转机。

嬴政之所以能成为始皇帝,正是因为他雄才大略,看准了这个转机。更有学者认为,成蟜之乱就是嬴政开始布局的政治陷阱,在此史件过后的一年,嫪毐最辉煌的公元前238年,嬴政前往旧都雍城,先王宗庙前,以“王冠,带剑”之礼加冠,也就是亲政。在吕不韦与嫪毐鼎立制约时加冠,秦王以及宗室力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三股势力。

(嫪毐、赵太后剧照)

三股势力中,最先坐不住的是嫪毐,因为他理亏,他与赵太后淫乱后宫,产下二子,据说此事已经泄露,所以他打算在嬴政加冠时发动政变,谋立自己的儿子为秦王,即史称的“蕲年宫政变”。但仔细分析,此事疑点重重,嫪毐的两个野孩子并没有王族血统,嬴氏长老宗正岂能同意如此废立?再看嬴政安排的平叛阵容,吕不韦、昌平君、昌文君都参加了这场剿灭嫪毐的行动,这是以华阳太后为核心的楚系力量为中坚,这不就是以狗搏狼的策略吗?

嫪毐是吕不韦推荐给赵太后的,而且吕不韦与赵太后的后宫绯闻已不再是秘密,为了撇开自己与嫪毐的关系,为了“澄清”自己与太后的清白,吕不韦没有选择,他一定会不遗余力的清剿嫪毐。随着平叛的胜利,嫪毐被分尸,其族人惨遭灭门,门客、党羽被一扫而净。此后嬴政并未停止政治洗牌,公元前237年,嬴政追究吕不韦识人不明,包庇假宦入宫的罪名,夺其相邦职务,发配蜀地。然后废相邦制,设左右丞相,并且将右丞相给了昌平君(秦国以右为尊),又令隗状为左丞相,分化相权的同时也安抚了躁动不安的楚系势力,昌文君也因此拜为御史大夫。

但清洗绝未结束,只不过清洗的前提是自身势力的培植,所以昔日的相邦左膀右臂绝不是嬴政争取的对象,而是暂时的维稳。随着李斯合乎时宜的向嬴政提交了《谏逐客书》,从此开启了嬴政招揽人才的门路,一大批顶尖人才就是这个时期注入秦国的。公元前230年,华阳太后去世,这也意味着昌平君、昌文君成了势单力薄的楚系残余。所以嬴政很快就罢了昌平君的丞相职务,发往郢陈(睢阳)监军,也就是当时的秦楚边境。

嬴政把昌平君流放到这个地方出于两个目的,一是想利用他楚国王子的身份,稳定住楚国边境局势,二是想借楚军之手除掉昌平君,稳住局面,则死于楚军,稳不住局面,则由秦王问罪,所以这是个死局!所以公元前225年,昌平君在郢陈反秦,战败后被项燕(项羽祖父)拥为楚王,但最后还是被王翦、蒙武击败,死于淮南。由于叛秦,昌平君还被秦国从史册上除名,我们现在称呼的芈(熊)启,是在出土的秦简中发现的。昌文君的结局也是一样,在昌平君战死的同年,不明原因的去世,死因无任何史料记载。

所以说秦王加冠或许就是一个政治圈套,这个圈套开始是由吕不韦设下的,成蟜是牺牲品,嫪毐亦是牺牲品,甚至赵太后也是牺牲品。而吕不韦小看了嬴政,这个未来的始皇帝敏锐的洞察了一切,选择了将计就计!吕不韦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玩弄权力于股掌之间,或许这是商人投机的思想惯性,他眼中的嬴政年幼,但嬴政的成长环境让他很快成了心智成熟君王,他决不允许秦国的权力受制于任何势力,尤其是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

吕不韦前往封地后,吕氏门庭访客依然络绎不绝,嬴政便写信逼问吕不韦何德何能敢拥十万户封地,与赢氏何等血脉关系敢号仲父?此信就是吕不韦接到的自杀通碟,言外之意你若不死,诛你九族,因为你是秦王眼中容不下的钉子!吕不韦饮鸩自杀后,楚系余孽算是清剿干净,朝堂再无制衡君王的势力,这其实也是君主专制集权的线索脉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