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是什么导致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建立的大一统秦王朝为何只存在了十余年后,便迅速灭亡?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秦始皇的原因。
秦国从秦非子建立附属国算起,秦国存在了近700余年,反观秦国发展起来的秦朝,却仅仅存在了14年。秦非子成为秦国的始封君时,秦国仅是一个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属小国,秦人斩荆棘、暴霜露,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正式位列诸侯,后逐渐成为西方的新兴强国,开始参与春秋时期的中原争霸。
秦穆公时,秦国称霸西戎,成为春秋四强国之一。到了战国时期,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改革,秦国自此国力日益增强,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到了秦王嬴政时,秦国依靠雄厚的国力、强大的武力,以及一系列战略策略,最终吞并六国,建立起大一统的秦朝。
至此,春秋战国几百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秦国发展起来的秦朝,成为中原大地上唯一的霸主。但这个新兴的强大王朝,却仅仅只存在了十四年,便在一片起义浪潮下被推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导致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因为秦始皇。
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没有与民休养生息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吞并六国后才建立起大一统的秦王朝,可以说秦朝是踩着六国军民的尸骨所建立。六国百姓看着宗族亲人成为秦军的刀下亡魂,迫于秦军强大的武力不得不成为秦朝的子民,对于新生的秦朝有的只是仇恨,并没有多少归属感。如: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斩首坑杀赵国军民40多万,赵国人心中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秦通过武力灭亡六国后,新生的秦王朝已经和六国百姓走到了对立面,百姓迫于秦始皇的威严以及开国大臣的镇压,没有人敢站出来和秦朝对抗,但这并不是长久之策。秦始皇只有淡化了六国百姓心中的仇恨,让他们心中认可接纳了这个新生的王朝,对秦朝产生了归属感,这样才能使秦朝长治久安。
那么如何才能让六国百姓忘记了心中的仇恨,转而对秦朝产生归属感呢?站在百姓的立场来说,只要百姓衣有所穿、住有所居,吃喝不愁、生活美满,长此以往下去,心中的仇恨自然会慢慢淡化,转而变成支持。简单来说就是统治者与民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负担,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秩序,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只要经过几代的休养生息,六国百姓对秦朝的仇恨便会逐渐淡化,自然而然地也就稳固了统治。最好的例子便是汉朝初建时,刘邦登基称帝后,便采取了与民休息、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主要内容有:废除秦朝原有苛法、轻徭薄赋、以农为本、重农抑商、鼓励生产、复兴经济等。
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后,带来了显著的效果,使社会生产方面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首先带来的结果便是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其次使政权得到稳固。在刘邦之后,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也依然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最终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百姓生活富裕,社会安定祥和。
如果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能够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国策,相信会是另外一番景象。然而秦始皇却并没有这么做,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开始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为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百姓而言,并没有什么既得利益,反而增加了百姓的负担。
秦朝建立之前,社会处于大动乱、大变革时期,对于这种局势,百姓期待的是和平、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秦朝后,虽然给百姓带来了和平,但并没有带来安居乐业的生活,反而百姓还经常被征发去服劳役(如修建长城、阿房宫等)。秦始皇做得更多的是巡游求仙、歌功颂德。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虽然为了巩固统治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文化上:统一文字;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社会上:车同轨、整一交通等。为了防止百姓反抗,还收缴天下兵器,归入咸阳,铸成十二金人,但这些是长久之计,无法在短期内,起到安抚百姓的作用。
秦始皇没能及早确立储君,间接导致秦朝昙花一现
秦朝在秦始皇的统治时期,百姓不敢对抗秦朝,但秦始皇做不到长生不老,无法一直统治下去,秦朝的未来更需要贤能的君主来统治,从根本上改变秦朝的危机。渴望“长生不老”的秦始皇没想到自己在位十余年后,便撒手人寰了,让奸臣赵高拥立了秦二世胡亥为新帝。
秦二世并不是一个贤能的帝王,他不仅无法掌控权臣,对外的舆论也无法左右,致使权臣当道。处于深宫之中的秦二世对外的一切都被蒙在鼓中,整日只知道沉迷酒色,贪图享乐。以至于秦朝到了风雨飘摇之际,消息再也无法隐瞒下去,秦二世才猛然惊醒,但一切都已经完了,秦朝的灭亡已经势不可挡。
虽然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如苛政、政治制度等,但主要原因还是秦始皇没有及早确立贤能的储君、和没能安抚好百姓两点。以秦始皇的性格,制度问题上很难被改变,如果秦始皇能一直统治下去,秦朝也很难灭亡,但这并不现实,秦朝更需要的是一位贤能的继承者,来改变秦朝的一切。
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秦始皇,虽然秦朝是在秦二世手中走向灭亡的,但这还不是因为秦始皇没能及早确立太子,让奸臣钻了空子。如果统治者能够与民休养生息,也不会失去民心,以至于让百姓走向反秦的道路,即便秦始皇能及早选立一位贤能的诸君,秦朝也不至于迅速灭亡。
秦始皇去世后,因没有及早确立太子,让奸臣赵高抓住了机会,拥立始皇幼子胡亥即位称帝,赵高开始掌握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在秦末黑暗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得十分贫苦,百姓反秦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爆发了浩荡的反秦起义。秦几代先君,数百万秦人,历时150余年之久,共同努力的结晶就这样付之东流。
结语: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是伟大的功绩,但秦朝的统治者却没有好好把握这个来之不易的成果。秦朝的统一虽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顺应了人们渴望统一安定的意愿,但秦朝建立后,百姓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减轻负担,而不是在严酷的刑罚下被奴役。
秦朝初建,应采取与民休养生息之策,使六国百姓忘却仇恨,渐渐接受这个新生的王朝,已达到政权稳定,进而长久统治。反观秦朝的统治者,不仅没有采取休养生息,反而实行残暴的统治,加大了百姓对秦朝的仇恨,秦朝的暴政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统治者与百姓渐行渐远,直到彻底失去民心,走向灭亡。
大家对此怎么看,大家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文/历史紫陌阁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为何大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是什么导致秦朝的灭亡?
秦朝灭亡,原因重要的有三个。
第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对六国的反抗势力是有所估计和防备的,所以他做了几件事,收天下兵,把散落在六国的兵器都收了,都运到咸阳去铸成了铜人,可惜的是这些铜人到最后全不见了,也不知道上那去了,不然传到现在,那了不得。但是这是取得一定效果的,陈胜起义,只能揭竿而起,连把刀都没有。修驰道,最早的标准化“公路”,以防六国的复辟势力造反的时候,秦朝大军能可以立刻开拔,迅速扑灭。思想建设,先是集中读书人到咸阳,设博士,办官学之类的,后来焚书坑儒,目的只有一个,文化教育由政府统一掌握,不过这事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完成。
秦朝实行郡县制度,组织系统虽然有了,但还不发达,最关键的是六国的人不认同这个大一统,无论是流传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还是刘邦项羽举事的过程都可以清楚的证明这一点。
刘邦,项羽举事,都是把秦朝派去的地方官一杀,然后振臂一呼,就是万众响应。一点难度都没有,就是因为六国的人不认同自己是秦朝人。后世读书人说原因是秦不得民心。不施行仁政的结果。当然不能说错。但是即便施行了仁政,秦朝也未必不亡,就是因为六国的人不认同这个大一统。按司马迁的记录,秦始皇还没死的时候,项羽刘邦这些人就都说过:“彼可取而代之”的话。
第二:秦始皇死的太早了,好多的事只是开了个头,根本没有完全干成,这要怪他迷信神仙方术,以为自己长生不老,起码没有料到自己死那么早。所以他统一之后心思没有完全花在国家治理和制度建设上。虽然史书记载他也很勤政,每天看多少斤的“文书”。但是其实他的心思更多的放在了修宫殿,修陵寝,修长城,巡视天下,立碑颂德,去海外寻找不死之药这些乱八七糟的事情上。
第三,没有解决好接班人的问题,秦二世那就是个混蛋,再加上赵高这个坏蛋和李斯这个怂蛋,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可以说秦二世要对秦朝灭亡负主要责任。
秦始皇开创了大一统的体制,但是缺少为长期巩固统一,所必需的政权中枢的有效的运行机制,而且因为他命短,加上二世混蛋,就使得没有必要的时间让民心转变,使民心认同大一统的体制。
刘邦是吸取了他的教训,建立汉朝之后,不光是修养生息,更重要的是他是分封和郡县混合运作,让时间去慢慢收获人心。到了汉武帝,终于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制度建设才宣告完成。
以后不管怎么乱,怎么改朝换代,大一统始终是民心所向。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大帝国的体制建成了,而且深入民心。
其实不光秦朝,隋朝也是一样,中国大一统的短命的朝代,除了因为君主极奢,滥用民力之外,大都是因为制度的建设要么是新创,要么是改变的过急。
改革开放的成功,不能不说是吸取了历史的经验,就是不能搞急刹车,急转弯。而是采取渐进改革,给人民消化和接受改革的时间,取得人民的支持,这样的改革容易成功。
苏联解体,就是学秦始皇,隋炀帝搞激进改革,休克疗法,所以最后解体了。
不学历史真不行,瞎学历史更不行。
为何大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是什么导致秦朝的灭亡?
秦国,存在了几百年,秦朝,存在了14年。
秦国时期,秦统治者的头衔是:子、伯、公、王。属于诸侯。不能叫帝国。秦朝建立,嬴政称始皇帝,有了皇帝的尊号,天下一统,这时候才能算是帝国。而且这个帝国也是咱们现代人根据西方人的概念套上去的,所以只能说算是帝国。以前中国并没有帝国的概念。帝国的概念也非常不准确,和中国传统天下的概念有很大的冲突,只能算是凑合用,某些人觉得好听,觉得很霸气,其实没有“朝”这种有着统一天下内涵的概念格局大。
老老实实的叫秦朝,比大秦帝国有气势,也更纯粹。而“大”字也是从元朝才开始有的,大元、大明、大清是正式名号,以前的朝代则没有大字,秦更没有大字前缀。“大”字加的也是略显浮夸。大秦帝国是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城乡结合部的文学素养,和小说李自成、村口野狼网吧是一个档次。古不古、今不今,中不中、西不西,土不土、洋不洋。
不是在这嚼字眼,而是这些概念必须定位准确,才能推理、判断准确。
秦国的几百年历史,可以用四个字总结:自强不息。非常值得后人敬佩。秦国奋斗了几百年,最后统一天下,建立了秦朝。秦朝是在始皇帝嬴政的手里建立的,他不敢贪天功为己有,要说奋六世余烈。六代秦王的努力奋斗,才在嬴政的时候,完成使命。
六世以前的秦是在为生存奋斗,是为了和其他诸侯抗衡而奋斗。最后六世,则是为了统一天下而奋斗。
这就是上面为什么要掰扯秦不是帝国的原因。为什么要统一天下:天下无国。
国是什么意思?在地下画个圈,这片区域是我们的地盘,那片区域是你们的地盘,你在你的地盘上过日子,我在我的地盘上过日子,你要是来我的地盘,咱就得打。然后给这个地盘起个名字叫:国。
帝国,是还有国。强大的帝国去奴役其他弱小的国家。只要还有国家,就有强的有弱的,然后强的国家欺负弱的国家。这叫帝国主义。
天下一统,“国”这个圈圈、地盘被打破了,被摧毁消灭了,全世界成为一个大地盘,大圈圈。看起来很美好:不会再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会再有大国欺负小国。没有国了,作为大一统的秦朝也就不能叫帝国。
过去赵国打魏国,吴国打楚国,齐国打燕国......等到秦朝建立,这些事自然不会再发生。秦灭的不是六国,而是七国。秦国在秦朝建立的那一刻,也灭了。
秦的政治理想是很丰满,但毕竟是2000多年前的人,即便是最高统治者,最高明的政治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的统治者对自己的这个理想估计是懵懵懂懂,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感觉这么干:对。必须这么干。也正是由于对自己的理想没能充分理解,才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因为统一天下,消灭国家,打破壁垒,天下一家,不再有国家之间的战争,不再有大国欺负小国......这些统统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
做这些事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所有人最终都能获得真实的利益。统一天下的最终目的,肯定要包括:让全天下的老百姓获得安宁幸福的生活。然后大家再歌颂皇帝伟大,统治者安然享受富贵供养。
这样的丰功伟绩才有价值、有意义。
对于个人修行而言,过程比结果重要。对于政治而言,结果比过程重要。甚至可以说过程根本不重要。要是能凭空给大家变出粮食来,完全可以接受。秦朝灭亡的原因很简单,在统一天下之后,没能及时的把利益反馈给天下百姓。既没给六国人民利益,也没给秦国人民利益。
抱着统一天下的理想,带着把其他国家都灭了,以后就不打仗的期望,秦人可以跟着统治者干。齐国是大国,不战而降,很多人觉得窝囊。但齐国有没有和秦国共同的理想?不好说。可能他们也是这样想的,我不打了,以后大家都是自己人,安心过日子算了。
当时的人可能都想到这:天下统一了,以后就不用打仗了。再深一步的潜台词,不用打仗了,大家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可能都没明确认识到。不用再打仗了也是手段,是过程,不是最终目的,不是大家最终想要的结果。
正因为没认识到这一点,没能认识到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目的,导致秦完成统一之后,继续折腾老百姓。而且是没完没了,看不到尽头。嬴政以为天下统一了,各国之间不打仗了,目的就达到了,实际上没达到。
继续开发大工程,徭役劳役不断的加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不但没过上好日子,反而和以前一样痛苦。这样一来,统一天下的意义就没了。和以前各国纷争一样,还是痛苦难受。
统一天下,老百姓没能获得实际好处,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件没意义的事。
当痛苦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大家一反抗,秦朝的大房子像纸糊的一样,瞬间坍塌。很简单,老百姓是基础,基础动摇了,上面越高大,倒塌的也越快。所以灭亡秦朝也不是六国,还是七国,包括秦人自己。刘邦带着自己的杂牌军进关中的时候,秦人百姓没抵抗,而是一路绿灯。大家都想他亡。
现在总有人拿八国联军进北京,老百姓搬梯子的照片说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只不过秦朝没照相机而已。再往前追,春秋这类的事就不稀奇。八国联军来了搬梯子,李自成来了他也搬梯子,八旗军来了、刘邦来了,他还搬梯子。吃不饱饭还得天天干活,动不动就被罚,谁来他给谁搬梯子。伊拉克、利比亚人民都是搬梯子行家......
而且搬梯子最拿手的就是那些平时表态最坚决,外表最驯服那群人。这些人没廉耻,说跪下立即跪下歌功颂德,然后翻脸就叛变。
秦始皇把统一的概念带给了中国,后世的政治家也都把统一奉为圭臬。统一,是中国人最大、最终甚至是唯一理想。所以不管天下乱到什么程度,最后都会有人站出来来完成统一。但凡有半点理想,即便差劲到宋徽宗的程度,他也都希望能完成统一。不管你是多大的人物,再膨胀,再逆天,也不敢碰分裂国家、分裂天下的红线。当年苏联人主张划江而治,属于典型的不了解中国国情。这个大罪在中国谁都不敢碰。
秦以后大家也都觉得统一是正道。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本能。但另一方面,后来的人,跟始皇帝一样,也都没能认清统一的真正意义:让老百姓获得好处。他们只是把统一看成丰功伟绩。所以新的朝代建立以后,统治者往往还会继续折腾,与民争利。老百姓失去统一带来的好处,最后活不下去了,又是大厦坍塌。
如此循环。
很多时候不一定是老百姓直接造反,像陈胜吴广那样。饭都让你统治者吃了,老百姓没饭吃,到时候想帮你也帮不了。就像大明朝,老百姓都饿死了,人吃人,怎么还能再帮朝廷?不一定老百姓反你,老百姓不帮忙,就废了。我连饭都吃不上,怎么帮你。
你少吃点,让老百姓吃饱点,再加上人多,出了事大家有力气帮你,毕竟还是自家人,别人想动你也动不了。
这道理放到现在已经容易懂了,很多人也都有这样的认识。但我上面说的是:秦的统一天下没意义,因为他没能让所有人获得真实的利益。所有人,不仅仅指的是老百姓。还包括秦的统治者自己。
道理很简单,人都是会死的。
秦始皇后期求长生,派方士出海求仙丹,如果认为他迷信是把事情看浅了。秦始皇这么做不但不是迷信,反而是他开悟了,一点点。因为他发现如果不能长生不老,即便是君临天下,亿万人臣服于脚下,也根本就是没意义的事。两腿一蹬,眼睛一闭,终究还是梦幻泡影,白忙一场。他为什么要修陵墓、造兵马俑、求仙丹?确实,一想到死,太不甘心了。这么大的功绩,相当于现在统一地球,60亿人跪拜。权利、荣誉、金钱、美女、好吃的,全是我的,转眼要死......
对于始皇帝这类的统治者而言,确实是享受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享受到了权利带来的快感,享受了被臣下歌颂赞美的愉悦,享受了老子天下第一的骄傲,享受了掌握着亿万人生死的豪迈......但问题是你终究是人,不是神。人终究都有一死。人死了,享受的这些也就烟消云散了。
获得的、享受的,都不是真实利益。
可以操纵亿万人的人生甚至是生命,这种权利肯定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快感。但这种快感也只是人类动物性的一种本能欲望。沉迷于这种低级的快感之中,觉得自己了不起、伟大,本身就是愚昧。这种快感也会很快的随着人死灯灭而消失。
长城万里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匆匆十几年,几十年的当权,跟火花一样的短暂。死死的把握这种东西,明显是想不开。但作为统治者几乎不可能有夜深人静的时候去想想,自己终究会死,现在死死把握的这些东西,维护的这些东西到底有没有意义?
所以在四十二章经的最后,佛说:吾视侯王之为如过隙尘。确实,如果生死的问题不能解决,当王侯皇帝对于个人而言,根本没什么价值。
康熙王朝的主题歌:我真的还想再活500年。这句词要深刻理解。
我一直觉得现在民主社会搞政治实在没啥意思。过去当官,衣锦还乡,鸣锣开道,多光彩。让父老乡亲都看看。现在,怎么都不行......总是差点意思。而也只有当了皇帝,才能真正执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全自己说了算,没有有议会、反对派瞎掺和。这样的政治才有价值搞一搞。
但还不够,还得加上时间期限:希望是一万年。长生不老、一万年不可能,500年是最低限。奋斗几十年,坐天下。然后把这个世界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需要几代人,200年。然后留200多年,享受自己的荣耀。
这样的事才值得搞一搞。秦始皇这些人只享受十几年、几十年,很多事还没办,很多理想还没实现,最终成果自己也没见到。都是瞎折腾。所以我觉得搞政治,当皇上和活500年,这两条是底线。但很明显哪一条都不可能实现,那就不如出家了。
享受是一方面,对于大人物而言,理想很重要。由于人生老病死的限制,不可能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理想实现,所以只能来个政治遗产,希望后世人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可古往今来,能把理想坚持过两代的都是凤毛麟角。到了秦二世,也就亡了。
上下加一起,秦朝的一统天下,实际上是从老百姓到皇帝,所有人都没获得真实的利益。忙了几十年,死了那么多人,办的事又让所有人都没有获利,这就叫:没意义。瞎折腾、空欢喜。
没意义的东西不会长久。
开个公司,干五年,所有人累的要死,连家都顾不上,但没赚钱,肯定要倒闭的。
统一天下、长城、阿房宫、骊山陵以及其他朝代的伟大功绩,都只是手段,不能当成终极目标去歌颂跪拜。让老百姓获利、让所有人获利才是最终目的,这样才有价值有意义。而且秦始皇的理想,后世所有统治者的理想,统一天下,也是一把双刃剑。
理论上,确实可以让老百姓获得好处。但另一面,也更方便统治者压榨剥削。
而只有走让老百姓获利这条路,秦始皇们做的事才有意义,才能长久。不幸的是,几千年来,大家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所以从秦到大清,2000年中国没进步,一直在死循环。
所以我也不能判断秦始皇统一天下理想的初衷到底是什么。
可能是为了老百姓幸福快乐。但从他后来的作为看,这种可能恐怕很低、很低。他的初衷应该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君临天下的权利欲,享受一下统治天下人命运的快感。所以即便完成了统一,他依旧驱使民力,不管死活。
建立在这样初衷、初心之上的朝代,也是不会长久的。
为何大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是什么导致秦朝的灭亡?
秦王族自公元前900年恶来五世孙非子(姓嬴,名非,君主称号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开始,到公元前771年秦襄公正式被周平王列为诸侯,共经历了五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为诸侯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又经历了三十一位君王。前后历时六百八十年,可谓披荆斩棘,历尽艰辛。
然而,秦王朝一统天下后,仅仅存在了短短的十四年就灭亡了,成为华夏历史上的短命王朝。
秦王朝灭亡的原因很多,比如说秦始皇死得过早,又没有确定接班人,致使权力的交接因权臣弄权出现了混乱;秦朝横征暴敛、徭役繁重,招致底层民众揭竿而起;六国残余贵族势力蠢蠢欲动等等。
但在豹眼看来,究其原因,根本还是在于家天下的制度存在天生的缺陷,这也是整个封建统治王朝周而复始、兴盛衰败循环往复的原因所在。
对于上面那些具体原因,史料记载很多也很详细,豹眼就不再啰嗦了。
前段时间,豹眼写作《豹眼说说老王家的那些事儿》时,阅读到一段后世对于秦王朝大将王翦的历史评价,提到了秦王朝的灭亡,王翦应当承担的责任。
豹眼对此感慨很多,曾经简单介绍过这个桥段。就题主这个问题,豹眼就从王翦的功过方面,来说一下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供友友们分析参考。
历史对秦王朝一统天下的首席功臣大将王翦的评价王翦(生卒年不详),字维张,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人,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王翦与白起、廉颇、李牧一起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在秦始皇一统六国的过程中,除了势力最为弱小的韩国被灭,王翦没有直接参与之外,其他五国都是王翦、王贲父子直接主导完成的。
王翦年少时就喜欢军事,随侍秦王嬴政。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王翦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了楚国。其子王贲率军先后灭掉魏国、燕国、齐国。
秦始皇一统天下,王翦居功至伟。其一生征战无数,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当时杀戮无度的战国时期,显得极为可贵,历史对于王翦的军事才能及成就给与很高的评价。
除了平定六国的历史功绩,王翦在协助秦王政平定公子成蟜的叛乱,以及诛杀吕不韦及假宦官嫪毐,铲除吕氏势力,使秦王政完全掌控权力,也是王翦一生最得意的杰作。
但后世对于王翦的政治评价却不高,反而是诟病很多。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王翦因为功绩卓著,被拜为太师,封武成侯。
但统一中国后,王翦却急流勇退,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巩固国家根基。
就司马迁的意思是说,王翦德高望重,在一统六国之后,理应继续辅佐秦始皇施行德政,而不应该明哲保身、偷合取容,以至于子孙后代受到了报应。
这说得是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的共同始祖王翦,由于秦王朝的暴政致使失掉了天下,王翦之孙、秦朝大将王离被项羽俘杀,其子王元、王威远遁琅琊之事。
也就是说,王翦虽然急流勇退,得以善终,但其后世子孙却难以幸免于难。
如果秦王朝得以施行善政,如秦始皇所设想的那样,能够传至万世,那么王翦后世子孙不就可以万世昌盛繁衍了吗?
但事实会真的如此吗?
谋身、谋家还是谋国,值得三思。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卷二十三·刑法志》记载:
“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猋起云合,果共轧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按照班固的说法,就是秦国依靠白起、王翦等豺狼之辈,禽猎六国,致使天下士民怨声载道;像孙武、孙膑、吴起、商鞅、白起之人,都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于后,都是报应,是天道使然。
难不成秦国要一统天下,派几个人去各国打个招呼说一声,你们都听我的吧,君子动口不动手,就解决问题了吗?
难不成秦始皇一统天下杀人太多就错了吗?
在这里,豹眼不去评价司马迁、班固等人的议论对否,只想说一下王翦该不该急流勇退。
王翦协助秦始皇一统天下是没有罪过的,但他没有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就错了吗?
正如班固所言,孙武、孙膑、吴起、商鞅、白起等人,身遭诛戮,不得善终,下场很惨,但这并不是天道使然,遭到报应,而是人道使然,功高震主,岂能得以善终?
如果王翦自以为本事很大,功劳不小,继续掺和秦王朝那些事儿,能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并不好说,恐怕他必定会与孙、吴、商、白一样,不得善终。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评价白起、王翦二人道: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司马迁认为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但却不能应付给他制造的祸害;王翦平定六国,是秦国元老将军,秦始皇也尊他为师,却不能辅佐其建立德政。
此二人各有长短。
照此一说,如果王翦继续恋栈,想发挥余热,结果被秦始皇杀掉,难道王翦这把尺子就没有短处了吗?
家天下的封建制度不可能容忍王翦继续辅政,秦始皇更不会让王翦得以善终先看一下王翦伺候的是个啥主再说吧。
尉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秦国国尉尉缭子,为秦王嬴政一统六国也立下了汗马功劳。相传尉缭懂得相面占卜,一见秦王就断定他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的求教,一旦被冒犯时就会变得残暴至极,下手毫不心软。
尉缭认为,这样的嬴政缺少眷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曾多次尝试逃离嬴政为他安排的住处。
卢生: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卢生,就是为秦始皇求仙问药的儒生,清楚秦始皇刚戾自用,不好伺候,就偷偷地跑了。
据说后来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那个卢生是卢氏第六代卢生,不是逃跑的这个。
当然了,逃跑了就不会被坑了;但被坑的自然没看明白,秦始皇这个主不好伺候。
贾谊: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②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西汉名士贾谊对秦始皇看得明白,那难免有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但贾谊说清了作为人君的秦始皇,残暴不仁、不信功臣的本性。
当时及之后的人明白秦始皇的本性,难道功高震主的王翦就没看明白吗?
王翦一生最得意的三件事是,为范睢计杀魏齐、平定公子成蟜叛乱、诛杀吕不韦及嫪毐。
不说前两件,就除掉吕不韦、嫪毐这件事,就清楚王翦的智谋是如何了得。
王翦具备如此超人的智谋,焉能不知秦始皇的为人?
但王翦却从不摸秦王嬴政的“倒鳞”,可见王翦是如何的高明、理性。
豹眼评语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了皇帝专制的封建制度,但家天下的制度并非始自秦始皇,自从奴隶制度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存在了。
排除秦始皇的本性之外,任何帝王都不会善待功臣,这是封建制度先天不足。
在这种制度下,再加之秦始皇的本性,像王翦这样具有超级智商、情商之人,岂能再继续伺候秦王政这样的主呢?
如果王翦继续恋栈,其结果只能是不得善终,而绝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
朝代更替是由封建制度本身决定的,任何王朝都不会避免灭亡的结局,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秦王朝短短的十四年就结束了其历史使命,根本原因在于其不可逃避其灭亡的历史宿命。
有些王朝历时较长,仅仅是运气较好而已。秦王朝的覆灭,就如同其他王朝一样,看似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使然,实质上难以逃脱宿命。
可以说是天道使然,但任何王朝都不会去遵循这个天道。因为天道是德政,是把百姓黎民放在第一位。但任何王朝都仅仅是说说而已,这种制度下,哪有一个皇帝真心为民。就算一千年出一个,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因此,豹眼认为,从功绩卓著的王翦急流勇退得出结论,没有人能够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及直接的原因在于秦始皇自己创立的制度及秦始皇的本性。
秦始皇建立的制度,如果遇到一个稍微能够施行德政的帝王,其王朝就能侥幸的暂时运转下去,一旦遇到残暴的帝王,再加上权臣操弄一下,就立马玩完了。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删除。
为何大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是什么导致秦朝的灭亡?
首先,秦政暴虐、徭役沉重,直接逼起了农民起义,且天下云集响应。
其次,刚刚统一,六国遗老遗少尚在,且都试图恢复故国。如项羽等。
第三,政治和军事上统一,但思想上却没有统一,整个秦国天下没有形成统一国民意志的意识形态。
第四,战争的不确定性,章邯伐楚不够彻底,导致河北之战腹背受敌。
第五,朝局出现了剧烈变动,李斯等能干臣能吏在内部斗争中退出权力舞台,赵高专权、二世昏庸。
以上这些因素的集中爆发导致秦的快速殒灭。
为何大秦帝国只存在了14年?是什么导致秦朝的灭亡?
我是尚武先生,我来回答。
秦始皇虽然以雷霆万钧之势建立起了“秦”这个空前广阔的大帝国,但在强盛的外表之下,却潜藏着许多危机。秦始皇本人曾多次遭到行刺暗杀,如在博浪沙曾遭到韩国公子张良雇佣大力士投掷铁椎的袭击,虽然错砸在了副车上,却也受惊不小,又如在首都咸阳附近的兰池也遭到过截杀。此外,诅咒他快快死去的人也相当不少。其实根本用不着诅咒,始皇在统一天下11年后,便在巡游途中病逝了。他的遗命本是让长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并继位,但之前扶苏因直言进谏惹恼始皇,被派到西北边疆监管军队而不在身边,此次跟随出巡的是小儿子胡亥。始皇驾崩后,胡亥便与近臣赵高、丞相李斯一起商定,秘不发丧,还让原来始皇身边的宦官冒充他来处理政务;后来尸体发臭了,就用一车咸鱼来掩盖味道。他们篡改了遗诏,回到咸阳后,胡亥便即位为帝,成为秦二世。
在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来的纷争战乱统一天下之后,秦的朝野上下都以为从此可以一劳永逸,国家再也不会出现分裂与战争。为了杜绝战争的发生,秦始皇下令将全国所有的兵器都收缴上来,集中熔化,并将之铸成12个金属人。但事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美好。在之前的统一过程中,秦国曾征收和摊派繁重无比的赋役,以满足战争的开销和兵源的需要;实现统一后本应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但秦始皇并没有这样做。在国家人心未定、创伤未复的情况下,他征发40万人到北部边疆修建长城、70万人在骊山修建自己的陵墓和宫殿(阿房宫),还命蒙恬带兵30万前往征讨北方“胡人”(匈奴),在岭南等地征调了50万人戍边……这些都令百姓不堪重负,当时全国成年的青壮男子,将近三分之一都被征兵役、劳役,种地的人大量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国家的根基始终得不到巩固。
此外、秦朝的理念是通过加重惩治力度来阻止犯罪,所以刑法异常严醋。不仅法令条文繁多,而且量刑很重,动不动就以残酷的手段把人处死,还经常连带三族(父、母、妻等直系亲属家族)、九族(三族以外延伸出去的旁系亲属家族)一起杀掉。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几乎都变成了监狱,而后来刘邦带兵率先打进咸阳,与关中百姓“的法三章”,并宣布废除秦朝苛法、安定社会秩序时,人们该是怎样一种如释重负和欣喜的心情;也能理解汉文帝废除肉刑,为何会成为历史上值得记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这些都是吸取秦朝的教训,对秦残暴统治进行的更正。此外,秦始皇对文化的摧残和思想的钳制(“焚书”、“坑儒”等),也加深了人们对秦政权的积怨。
秦二世即位后,更加昏庸暴戾,秦朝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终于集中大爆发。公元前209年,蕲县(今安徽宿州)大泽乡一带,陈胜吴广这一行被征调去北方成边的农民,因为遇到大雨阻隔而耽误了行,将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而按照秦法,这样是要被斩首的——不造反是死,造反大不了还是个死,于是他们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宣布起义。秦末农民起义,从举事到后来被镇压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但由于“天下苦秦久矣”,此次起义引发了全国性的反秦斗争,而且不可遏止,愈演愈烈。后来,权臣赵高在天下的声讨压力下杀死了秦二世,其子子婴即位,子婴又将赵高杀死。公元前207年,当刘邦带兵攻到咸阳城下的时候,子婴出降,秦朝正式宣告灭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