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赵国有什么关系,名字叫赵政,母亲是赵姬,太监是赵高?

秦始皇和赵国并没有什么关系,要说有,那就是敌对关系。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有了统一天下的目标,几代秦君皆为此目标而努力,秦始皇作为秦国的君主,在即位亲政后,也开始积极推行统一战略。而赵国作为当时诸侯国之一,无疑就成为秦国统一进程中的绊脚石,秦始皇要统一天下,势必就要吞并赵国以及其他诸侯国才能完成统一大业,而和赵国的关系自然也就是势同水火。

秦始皇和赵国除了敌对关系外,秦国的先祖和赵国的先祖颇有渊源,两国的先祖为兄弟两人。秦国和赵国为同一祖先,两国属于同宗同源的关系,两国宗室都是嬴姓赵氏,如:赵国的赵武灵王为嬴姓赵氏,名雍,原本的名字为赵雍,秦始皇也是嬴姓赵氏,名政,在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因此在当时,秦始皇的名字为赵政,并没有嬴政一说,赵政才是秦始皇的本名,在当时也是这么称呼的,也可以称为“公子政”、“秦王政”等。在秦汉之后,姓氏合为一体,发展到近代,“氏”基本上已经消失不见,而“姓”则成为身份区分的标识,史学家逐渐开始将秦始皇称为“嬴政”,加上现今的教科书也采用秦始皇嬴政这种称呼,人们也习惯称秦始皇为嬴政。

秦始皇的母亲原本是赵国人,因秦始皇的父亲秦昭襄王嬴异人早年为质于赵国,嬴异人在赵国认识了妻子赵姬,之后生下的儿子政。关于秦始皇母亲的真实姓名因年代久远,失去了记载,而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将秦始皇的母亲称为“赵姬”,史学家便依此称呼秦始皇的母亲。而赵高也是嬴姓赵氏,其身世存有争议,可能其祖上原本也是贵族宗室之人,因长辈犯法受到了连累,之后流落宫中,成为秦始皇身边的近侍。

秦赵两国之间的渊源、秦公室和赵公室之间的血缘关系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氏之先,与秦共祖。”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舜赐姓为赢氏。”

从上文已知,秦国和赵国有共同的祖先,赵国公族赵氏的先人和秦国的秦人原本是同一个祖先,一脉相承。秦国的先人最早可以追溯到“颛顼”(上古部落联盟首领),秦的祖先是帝颛顼的后代子孙“女脩”(也作“女修”),秦始皇和赵国的王室都是她的后裔。女修的孙子伯益(嬴姓十四氏的祖先)辅佐帝禹(夏朝开国君主),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赐姓嬴。

《史记·秦本纪》记载:“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伯益的后代不断繁衍,时间发展到商代,嬴姓部族在西戎居住,族人因辅佐殷国有功,部族中很多族人开始显名于世,嬴姓部族也因此成为商朝的贵族,族人飞廉更是商纣王时期的大臣,蜚廉生有两个儿子,长子为恶来、次子为季胜,飞廉擅走、恶来力大,父子二人都为商王帝辛效力,此时也到了商朝末期,周人部落进攻殷商,导致商朝灭亡,恶来也被周武王所杀,后代幸免于难,其后人为秦人。

《史记·秦本纪》记载:“至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为周所杀,其后为秦。恶来弟曰季胜,其后为赵.......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恶来的父亲飞廉因外出办差逃过一劫,回来时,商朝已经覆灭,于是飞廉带着次子季胜隐居起来。飞廉死后,季胜成为嬴姓家族领袖,季胜的后代开始侍奉于周天子,其曾孙“造父”因助周穆王平徐偃王乱,因功受封赵城,季胜的后人由此为“赵氏”,造父为赵氏始祖。而恶来的后代也因和季胜后代造父皆为同族,恶来后人承赵城之名也为赵氏,从此两支嬴姓部族皆为“赢姓赵氏”。

恶来这支因恶来是纣王所宠信的大臣,恶来被周武王所杀后,其后人受其牵连,沦落为奴,被周宗室役使,导致名声不显,直到四世孙“大骆”娶了申侯(周幽王第一任王后“申后”之父,灭亡西周的的发起者,后拥立原太子宜臼为周平王)之女才初现名声,其嫡长子继承犬丘封地,大骆的次子便是秦国的始封君秦非子,因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亭,成为周之附属国,号称“秦嬴”,秦非子成为秦国的开国君主,其后裔便是秦始皇。

造父这支赢姓后裔,至叔带时,因周幽王无道,最终去周入晋,侍奉于晋国,之后在晋国始建赵氏。其后代在赵国不断壮大,在“三家分晋”后,晋国赵氏逐渐成为一方诸侯,于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认原晋国赵氏的诸侯地位,赵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之后在秦统一进程中,被同为嬴姓赵氏、同宗同源的秦国所灭,造父这支族人从此消亡于历史之中。

虽然秦始皇和赵国王室皆为同一祖先,但到了秦始皇这一代,两支已经繁衍了数十代。已知随着人类一代代的繁衍,亲情就会开始逐渐变淡,血缘也会变淡,一般在三、四代时,血缘关系就很薄弱了,在五代之后,几乎已经没有血缘关系了。

战国后期的秦国王室和赵国王室虽然还同属于一个祖先,但早已经是两个不同的赢姓分支,到了秦始皇时期,恶来这支已经繁衍了近四十代,季胜那支也相差不多。秦国和赵国虽然有着共同的祖先,但此时已经没有血缘关系,就如同我们皆是炎黄子孙一样,所谓亲兄弟还要明算账。更何况在古代为了皇位之争,亲兄弟之间都要明争暗斗,甚至杀兄弑父。因此,到了秦始皇一代,秦始皇为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定然要吞并同宗同源的赵国,此时秦始皇和赵国之间只有敌对关系。

姓氏的起源和发展、秦始皇名字的演变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中华古姓最初来源于对原始图腾的崇拜而来,也基于对原始宗教与对祖先的崇拜。在远古时代,有姓有氏,姓氏一分为二,“姓氏”是标识家族血缘的符号,“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最早来源于部落或部落首领的名称。姓氏的作用是为了辨别部落不同氏族的后代子孙,有了姓氏便能区分身份,以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

姓产生后,一般不会更改,属于世代相传,如秦赵先祖的赢姓,后代依然为。而氏而随着封邑、官职而改变,如:造父受封赵城,有了赵氏,恶来之后秦非子,在建立秦国后,便号“秦嬴”,虽然还是赵氏,这是因为秦公室一直没有放弃使用赵氏,秦国建国后,秦公室可以是“赵”,也可以是“秦”,如秦孝公、秦昭襄王、秦始皇,而赵国则是赵烈侯、赵武灵王、赵惠文王。

还有商鞅变法的主要人员商鞅,商鞅为姬姓、公孙氏,本是卫国人,在卫国内称“公孙鞅”,去了别的国家后,可以称“卫鞅”,后西行入秦后,因功被赐封商地后,就可以称为“商鞅”;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本是赵国人,因真实名字失去记载,就称为赵姬(曾为舞姬),如果赵姬是楚国或是魏国人,在同为失去记载的情况,就可能被称为楚姬或魏姬。

《通志·氏族略》记载:“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在先秦以前,姓用以区别血缘,用于通婚,而氏用以体现身份,只有贵族才能有氏,普通人只有姓,甚至姓氏都没有。在周代,男子是氏族的主体和代表,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如:秦始皇在当时就称为赵政,也可称秦政,其母亲为赵姬(身份尊贵的女性)。秦汉之后,姓、氏逐渐合二为一,秦始皇的名字也由赵政演变为嬴政,现今我们也习惯称秦始皇为嬴政。

参考文献:《史记》、《通志·氏族略》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始皇和赵国有什么关系,名字叫赵政,母亲是赵姬,太监是赵高?

秦始皇和赵国是一个先祖。秦始皇嬴姓赵氏。

嬴姓为秦国及赵国国姓。皋陶是高阳帝的后裔,也是秦国和赵国的先祖,皋陶被赐姓嬴,曾经被大禹选为继承人,意外死亡,后伯益被大禹选为继承人。“嬴”姓为中国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妫)之一,属嬴姓十四氏(主要包括现在的廉、徐、江、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姓氏)之始。

嬴姓赵氏是嬴姓的一直,始于西周造父,造父为伯益的十五世孙。据《史记》载:

“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这是嬴姓赵氏的由来。也是秦国和赵国赵氏的由来。周孝王时造父的侄孙赵非子因功封于秦亭,后来发展成为秦国。周幽王时造父嫡系五世孙叔带,离开周去了晋国,在晋文侯手下做事。之后,晋国赵氏开始兴旺起来。春秋末期在晋国的赵氏与晋国韩氏、晋国魏氏三分晋国,列为诸侯,就是战国七雄里的赵国。

总结一下,秦始皇和赵国是同一个先祖姓嬴,后来又都以“赵”为氏。西汉以前有身份的人有“姓”有“氏”,“氏”更是身份的象征,常常以氏为称呼,秦始皇嬴政,赵氏,更应该称为赵政。

赵姬是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时,同在赵国做生意的商人吕不韦献给异人的,是赵国人,姓赵。在那时女人是不能称氏的。

赵高《史记》中记载。“赵高者,诸疏远属也。”,有人认为赵高原是赵国宗族的远枝。因为母亲在秦王宫服役,在“蚕室”生下赵高个他的兄弟几个。如果历代秦王都称赵氏的话,也可以解释为赵高是秦始皇的远房亲戚。

说白了,论起先祖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是就平行时代看来,同姓的人可不一定非得有什么关系。现在如此,两千年前也是如此。

秦始皇和赵国有什么关系,名字叫赵政,母亲是赵姬,太监是赵高?

秦始皇和赵国的关系简单说秦始皇出生在赵国,后来又灭了赵国。母亲赵姬,父亲是后来的秦庄襄王,最早叫赢异人,在赵国做质子,其实就是作为秦国太子留在赵国做人质,回秦国后改名子楚,在赵国认识赵姬成婚,生了嬴政,一直到少年才返回秦国。

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秦始皇在当时叫赵政,(就当现在的小名看吧,秦始皇除了叫赵政,还叫过吕政、祖龙)。先秦时期,姓氏有着不同的意思,姓代表血缘,来源于母族社会,所以上古的姓氏,如姬姓、姜姓、妫姓,多是女字旁,并且同姓不婚。氏代表分支,同时氏可以是地位、地名,甚至官职。

先秦男子称氏不称姓,比如商鞅是卫国人,卫国是姬姓卫氏,所以商鞅可以叫卫鞅,等到他到了秦国,秦国人看他是卫国的公族,就叫他公孙鞅。在商鞅获得“商”这块封地后,便被称呼为“商鞅”或者“商君”。

至于赵高,本身就是个小宦官,为人聪敏,会察言观色,懂献媚之术,年轻时好学,眼里还有活,又精通律令,被秦始皇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给了赵高以后凭一己之利篡权快速衰落秦国的机会。

秦始皇和赵国有什么关系,名字叫赵政,母亲是赵姬,太监是赵高?

秦始皇和赵国并没有什么关系,要说有,那就是敌对关系。秦国在战国时期逐渐有了统一天下的目标,几代秦君皆为此目标而努力,秦始皇作为秦国的君主,在即位亲政后,也开始积极推行统一战略。而赵国作为当时诸侯国之一,无疑就成为秦国统一进程中的绊脚石,秦始皇要统一天下,势必就要吞并赵国以及其他诸侯国才能完成统一大业,而和赵国的关系自然也就是势同水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