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什么先灭掉韩国?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遣内史腾率军开始攻韩,韩国在洧水南岸的壁垒还未修复完毕,秦国强弩所发出的长箭便已经侵袭而来,漫天箭雨如暴风骤雨般向韩军驻地倾泻而去,韩军此时只能在未修复的壁垒和壕沟中慌乱躲避,而秦军的战车也呼啸而来,秦军的战车在壕沟上压过韩军的头顶而过,随后秦军的剑盾长矛方阵也立即压来,秦军整齐的步伐如阵阵沉雷,喊杀声如山呼海啸。
韩军还没有从壕沟中跳出进行布阵反击,就在秦军狞厉的杀气中崩溃,随之而来的是韩军全线的溃败,秦军最终抵达韩国都城新郑。秦军的无数壕沟车在河水中一排排相连,宽阔结实的浮桥也已经架好,随之还有各种大型的攻城器械已在新郑城下展开,随后便是步伐整肃,黑压压的一片秦军,韩国都城四座城门都已被秦军围得水泄不通,随着凄厉的号角声响起,秦将军内史腾对城楼上的韩国守军喊话:
“城头将军立报韩王:半个时辰之内,韩王若降,可保新郑人人全生!韩王不降,秦军立马攻城!其时玉石俱焚,韩王咎由自取!”
时间一点点过去,半个时辰即将过去,而新郑城楼门上却并无反应,内史腾手中紧握的攻城令也举到了空中,大秦锐士只待攻城令落下,便能攻破新郑,在新郑城前建功立业,凭军功封侯拜爵。内史腾高举的攻城令就要劈下的时刻,新郑城门上一面白旗竖了起来,随之城门的隆隆声划破了即将开战的紧张气氛,新郑城门开了,韩王安素车出城,手中捧着一方印章无奈的走了出来。
内史腾接过了印章,随之率领步军入城,所部暂驻新郑,韩王安以及韩国众大臣被悉数押送咸阳,内史腾之后收到了秦王嬴政王命,秦国书告天下:韩国并入秦国,建立颍川郡,建郡治于阳翟。秦王政十八年春(公元前231年),韩王安投降,自此韩国正式灭亡。韩国成为东方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在韩国正式灭亡前,早在4年前(秦王政十四年),韩王安已经请求向秦称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在两年后,韩王安将韩国南阳一带也献于秦国,内史腾被秦王嬴政派去接受韩国所献之地,内史腾被秦王任命为代理南阳郡守一职。于次年,内史腾奉秦王嬴政之命开始攻打韩国,随后便有了前文一幕,内史腾大败韩军,擒获韩王韩安,收缴韩国的全部土地,是韩国并入秦国,内史腾也被嬴政封为内史(掌管京师咸阳及京畿42县,辖地约为今关中平原和商洛地区,地位要比各郡郡守高),内史腾最终老死在任上。
秦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开始,拉开了灭亡六国的序幕。而秦国灭韩之前,战国末期的格局是以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战国七雄并存,中间夹杂着一些小国家组成,如卫国等。在战国末期的最后三十余年,七雄中,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没有之一,此时山东六国已经无力与秦国抗衡,秦国在函谷关以西,其余战国六雄均在崤山以东,故称“山东六国”。秦灭六国已成必然,那么秦国为何要先灭掉韩国?
首先是因为韩国的地理位置,韩国在黄河中游地区,地处中原,韩国的东部、北部被魏国包围,西边有秦国、南边有楚国,韩国的虽然地理位置不错,但这么地处中原的好位置也成为了韩国灭亡的祸根,因为韩国被几个国家呈包围状,导致韩国完全没有了发展空间。而战国后期,秦国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很不错的,不夸张的说,秦国的所处的位置占据了地利。
秦国自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解决了秦国西部的义渠国后,秦国西部、北部、南部都没有隐患,可以一心东出灭六国。而韩国的地理位置就尴尬了,韩国被魏国、齐国、楚国和秦国包围, 导致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为此国土也是七国之中最小的一个。韩国的土地也就比秦国始封君秦非子时期的土地大不少,从秦国秦穆公吞并二十多个国家,称霸西戎后,韩国的土地拍马都赶不上了,不过当时还没有经历“三家分晋”,韩国还没有诞生,韩国的祖先还只是晋国的卿大夫。
韩国所处的位置对秦国很重要,韩国距离秦国最近,而韩国之地也扼制了秦国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国要并灭六国,如果从函谷关出兵东进攻打六国,就需要经过韩地,并且灭亡了韩国,也能阻断了魏国、赵国、楚国之间的一些交流,加上秦王政时期仍然采取的还是“远交近攻”的政策。秦王嬴政重用李斯,李斯思想主张是先灭韩国,打下韩国也符合秦国前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
其次,韩国的在六国之中最为弱小,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原因,韩国在几个大国包围中无法发展,要是韩国强大,还可以和其它几个国家争霸一下,向外发展,韩国本身土地就狭小,是六国中土地最小的一个诸侯国。土地少也就导致耕地少,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子民少,子民少了,相应军队就会变少,远和秦国不能相比,韩国无法扩张,只会变得更为弱小,在其它几国的互相蚕食之下,只能苟延残存。
在秦昭襄王时期的战国末年,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秦昭襄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武安君白起率领秦军开始攻打韩国,攻占了韩国南阳、野王等地,占领并断绝了太行山道,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国韩桓惠王为此派人到秦国请罪,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虽然中间出现些插曲,但秦国最终通过长平之战,斩首坑杀约45万赵军,夺回了上党等地。
韩国在秦王政之前的几代秦王就被多次派兵攻打,本就弱小的韩国更加弱小,到了秦王政时期,韩国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有颠覆的可能,韩国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力不强,成为秦始皇灭六国最好的开始。秦王嬴政如果率先攻打赵国的话,因赵国的武力,国力不弱,秦国为此可能就会陷入胶着战中,并且秦国在灭亡韩国的几年前也对赵国发动国多次战争,最终的结果并没有吞并赵国。
秦国只是攻取了赵国的一些城池,建立了郡县,可见赵国的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是一块不好啃的骨头,而和秦国接壤的楚国更是一个大国,有战车万乘,带甲百万。相反弱小的韩国成为秦国的最好选择。韩国被秦国最先灭亡,还是在于韩国的地理位置,韩国被周边大国包围,对外扩张不现实,而韩国在变法图强的过程也最终失败,虽然在韩昭侯在位时,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有所成果,但最终还是因为被大国包围,无法发展而衰败。
秦始皇先灭韩国还在于,韩国过于善变,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本为弱国,为了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中生存,韩国就投靠了秦国,而秦国和赵国交战之时有所失利,韩国就又转向了赵国,韩国善变的态度,不能专心于一主,加上韩国的弱小,以及占据关键地点,成为秦国东出的心腹之患,秦国最终决定率先灭亡韩国。
韩国起源于韩国先辈韩康子,在春秋末期,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开始走下坡路。之后智氏的领袖智伯瑶担任晋国执政后,为了增强晋国国力,便以身作则向晋国国君献出一个万户封邑,随后韩氏领袖韩康子、魏氏领袖魏桓子也先后献出了一个万户城邑,但是赵氏的赵襄子不同意,于是智伯瑶便联合韩康子、魏桓子讨伐赵襄子。
最终赵襄子窜通韩、魏两家反水,于是在公元前455年爆发了晋阳之战,最终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联手打败了智伯瑶,随后瓜分智氏封邑。50多年后,在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开始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自此建立。之后三家瓜分晋国的土地,便有了“三家分晋”的典故。韩国到了最后一位国君韩王安继位时,韩国已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最终于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
韩国灭亡之后,秦军随后和最强大的对手赵国展开了对决。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赵军主力被秦国大将王翦率军歼灭,王翦攻取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迁投降。随后在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包围魏都大梁,然后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最终城破,魏王投降。此时三晋大地尽归秦国,秦国放眼天下再无对手,吞并六国,完全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
大家对认为秦为何先灭韩国?韩国如何做才能延长生存时间?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什么先灭掉韩国?
六国虽已弱,但毕竟根基深厚,余力尚存。如果秦对统一战争的规划不当,还是很难成功的。
嬴政君臣在经过认真讨论后,决定以灭韩来开局。
韩国有幸拿到这个“第一名”,主要是“地段好”、“人也好”。
如鲠在喉秦要灭六国,最需预防的,仍然是合纵。六国如果联合起来,也够秦喝一壶的。
都到这个时候了,天下形势非常明朗,秦再想靠耍嘴皮子糊弄别人是不可能的。要想破坏合纵,只能立足于武力威慑。
而灭韩,将使秦威慑力大增!
韩,自立国以来,就是天下咽喉。
当然,到战国末年,这个咽喉的大部分地区都被秦人抢走了。
所以···韩成了卡在咽喉中的鱼刺。
鱼刺卡在喉咙中,秦在组织统一战争时,无论是补给运输,还是兵力投送,都会有些别扭。尤其是:对于统治中心已经东迁到寿春一带,实力得到恢复的楚国,秦的威慑力非常有限!
因此,李斯提出:先取韩以恐他国。
灭韩后,秦全控天下咽喉,可以“恐他国”,威慑天下,让他们在“被点名”前老老实实待着!
远交近攻秦自范睢以来,一直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
严格来说,就在嬴政亲政的那一年,秦已经攻到了濮水,与齐直接接壤,横断天下之脊。
所以,六国,全部都是秦的邻国了。严格地说,没有什么远近之分。
不过,秦国疆域虽大,但核心地区,仍然是关中。即使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秦仍然奉行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制天下的政策。
所以,韩,自然是远交近攻的第一个目标!
弱韩,自立国以来,就一直比较弱。
此时,经过秦数代君主的不断打击,韩已经失去了绝大多数领土。
当时的韩,只剩下南阳郡和新郑一带,地盘非常小。
慎重首战,首战必胜。这是历代用兵的基本原则。
如果灭六国的首战就陷入胶着,那么,天下变数太多,对秦不利!
韩离秦这么近,又这么弱,那么···不好意思了。
清奇的求存之术韩国统治者不傻,当然知道自己的危险。
不过,韩选择的抵抗方法却非常清奇。
或许是害怕“刺激”秦国,韩国没有加强武装建设,而是选择了“权术”,在秦国面前玩脑子。
韩国的方法是:给秦国找事情作,疲秦存韩。
韩国先是派郑国出来忽悠,说要建郑国渠。他们希望以此让秦忙碌起来,耗费秦国国力。
秦王“上当”了,果然修建郑国渠。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秦把事情办成了!郑国渠修好了。巴蜀成了天府之国,秦国国力大增!
这段黑色幽默似乎说明:弱小,限制了韩国的想象力!
随后,韩非仕秦,也成了一段谜案。
有说法认为:韩非到秦,是韩国的安排。
韩又企图效法当年燕国以苏秦为间,“弱齐存燕”之法,让韩非到秦,企图影响秦国策,忽悠秦王先攻赵伐楚,令秦陷入泥沼。
不论韩非的主张是否是韩王的安排,反正···又没成!
“配合”的抵抗权术失败后,当秦真刀真枪来攻韩时,韩国的抵抗也极其“配合”。
前231年,韩感受到秦的威慑,主动示好,把南阳地主动交出。
或许,韩王又是想“交个朋友”,让秦“伸手不打笑面人”吧。
可是,秦王可不讲究这个!
仅仅一年后,当内史腾接手南阳后,二话不说,立马来攻韩!
韩国仅仅进行了微弱的抵抗后,就城破而亡了!
韩,“天下之枢”,地处秦东出的要冲之地,天然是秦第一个灭国目标。
韩王既已经意识到威胁,却不立足于抵抗,只是企图靠权术来扰乱对手,靠主动献地来讨好对手。
只靠权术来扰乱对手,却不能立足于自强,结局只能是让自己哭笑不得。
企图靠卑躬屈膝来延年益寿,最终只会加速自己的灭亡!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什么先灭掉韩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是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的。这一年,秦始皇首先向韩国开刀,派内史腾灭了韩国。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
前229年,秦派王翦向赵国发动进攻。前228年,秦军进入赵都邯郸,赵王迁被迫献出地图降秦,公子嘉逃到代郡。前227年,秦派王翦等领兵在易水之西击溃燕军主力。次年,攻下燕都蓟,燕王喜逃往辽东。前225年,王贲率兵10万攻打魏国,水灌大梁,魏王假投降。前224年,王翦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次年占领寿春,俘获楚王负刍。前222年,又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同年,王贲俘虏了燕王喜和代王嘉,燕赵二国彻底灭亡。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挥师南下,很快打进齐都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至此,实现了全国的统一。1、挥师灭韩。在东方六国中,韩国是最早被秦灭掉的国家。公元前234年,秦军向韩国发起攻势。韩王安惊恐万状,急忙派韩非出使秦国,结果韩非死于秦国,并没有起到延缓韩国灭亡的作用。韩非死后,韩国表示愿割地称臣,献出南阳之地给秦国,秦国仍然不肯罢兵。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韩王安被俘后,成为秦国的阶下囚。秦国对他和其它韩国贵族都比较宽大,后来由于韩国故都新郑的反秦活动猖獗,特别是发生了张良为韩国复仇的事件,秦国才杀了韩王安,对韩国贵族的态度才发生了转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什么先灭掉韩国?
可能秦始皇也觉得“韩国棒子”比较欠收拾,就首先把韩国给灭了。让他们知道一切都是大秦的,不是韩国的!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平定嫪毐叛乱,借机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秦国大权。
经过十来年的积累,秦国逐渐拥有了扫灭六国的实力,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开始统一天下的进程。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派遣南阳代理太守内史腾率军攻韩,俘虏韩王安,在韩地设置颍川郡,韩国灭亡。
韩国为什么首当其冲,成为了秦国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呢?
从地理上来看,韩国距离秦国最近战国末期,各国的都城分别是秦国都城咸阳、韩国都城新郑、魏国都城大梁、赵国都城邯郸、燕国都城蓟城、齐国都城临淄,楚国都城寿春。
从地理位置来看,秦都咸阳就是现在的西安,韩都新郑是现在郑州的下辖县市。
对秦国来说,出了函谷关,脸对脸的就是韩国,伸手就能打到的地方,秦国想要一统,必须要踢开家门口的这块绊脚石。
秦国垂涎韩国不是一两代了,几代秦王的国策都是针对韩国的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张仪就认为,进攻韩国是成就王业的基础,占据韩国之后,可以连接楚国、魏国,控制周王室,挟天子以令天下。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秦昭襄王时期,范雎为秦国制定“远交近攻”的战略,将秦国扩张的重点对象锁定为韩、魏两国,对赵国、楚国采取拉拢和打压并举的策略。
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秦韩之地形,相错如绣。秦之有韩也,譬如木之有蠹也,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於韩乎?王不如收韩。
秦王嬴政在进行灭亡六国的规划布局时,李斯提出“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李斯目的在于灭掉韩国后,令其他诸侯人人自危,瓦解各国的心理。
秦国一统的总策划师,尉缭在统一布局之前,也曾对秦王说过,控制韩、魏,才能夺取天下。
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下可图也。
韩国在秦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占有这么重要的位置,从地理到心理,韩国都是秦国必须要率先拿下的国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韩国的兵器锐利,天下无双目前的考古发现表明,韩国拥有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早的冶铁作坊。韩国不是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但一定是最先大规模使用铁器的国家。
战国时期,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现在总说秦弩很厉害,主要原因是秦国标准化生产的巨大成功。
但是秦弩与韩国的精良弓弩比起来,还是差很多的,韩国的强弩最远能射800米之外,“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除了弓弩之外,韩国生产的刀剑也非常锋利,有“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之称。
甚至可以猜测,韩国作为夹在强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坚挺到最后才被秦国吞并,可能就是韩国是当时最大的兵器出口国。
对秦国来说,要实施统一的大业,自然需要数量庞大的军需作战器械,虽然秦国本土也有庞大的生产作坊,但是这种东西自然是越多越好啊!
而韩国的军械生产工业十分发达,对秦国基本上是完全可以拿来就用的,只需要改善一下管理流程,就可以输出大量的作战武器,这是秦国所需要的。
除此之外,韩国也拥有大量的能工巧匠,像郑国这样的技术型人才,韩国也不少。统一大业,是极为消耗国力的,能工巧匠,对于提升国力至关重要,搞过来正好合用。
乱世生存法则,求生者未必生,敢死者未必死韩国堪称是列国中,求生欲最强的一个国家,也是朝秦暮楚,各种作死的小能手。
其实韩国的命运比魏国要悲惨,而且韩国的人才没有魏国多,就沦落到一打就跪的角色了。
起初在秦惠文王时期,韩国还是能够坚挺的,但是在公孙衍手上,被魏国连坑两把,韩国也就放弃尊严了,谁强跟谁走。
伊阙之战,魏韩两国互坑一把,被白起斩首十五万人,从此求生欲占据了上风,韩国也不要脸了,开始了长期跪舔秦国的历史。
最后韩国为了自保,不断地割地给秦国,韩王跑到咸阳去朝见秦王去了,创造了战国邦交的下限了。
韩国想出的自保的绝户计,把六国狠狠地坑了一把,为了疲敝秦国,派郑国去秦国形象水利去了,使得关中沃野千里,年年丰收,秦国国力大增。
为了求秦国手下留情,韩王派公子韩非出使秦国,上书《存韩》,但是这篇文章没起啥作用,倒是其他文章令秦王大喜,奠定了秦国后来的治国思想。
如果说韩国一门心思地跪舔秦国,就铁了心当人家小弟,估计秦国也会考虑要不要第一个灭韩。问题是只要秦国在山东六国跟前吃了瘪,韩国总要夹中间咬秦国一口。
邯郸之战,秦军大败,赵、魏、楚联军追击秦军,攻入河东,韩国眼看有利可图,也参与攻秦,捞了一波好处。
秦王政六年,楚国春申君组成五国合纵攻秦,韩国又参与其中。结果在函谷关被秦军击败,最后一次五国伐秦失败。
就是这样一个韩国杵在那,秦国看着来气不,干啥啥不行,就爱凑热闹,秦国不第一个灭它,留个过年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什么先灭掉韩国?
秦始皇采用的是‘’远交近攻“的战略,即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秦的统一,第一个条件,生产力提高。
第二个条件,人民渴望;台湾什么人最愿意跟大陆好?台商。联系加强,我跟你这挣钱,打仗我钱挣不着了,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条件,秦国实力强,国富兵强;
第四个条件,秦王嬴政的战略策略。秦始皇本人雄才大略,远交近攻。离他近的先灭掉,远的交好。
灭六国是这么一个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先灭掉韩国,韩国国小力弱,一下就灭,拿杯水泼蜡烛似的。然后是赵国,再是魏国。楚国虽然庞大,但事先已经被打过一回了,首都都给攻克了,屈原都投河了,很虚弱的,所以也拿下。燕太远,多活了几年,不过也是望风披靡的。最后灭齐,因为齐最远,实力又很强。所以他跟齐王田建说,我灭那几国你别管,你看着,等灭完了之后,咱俩平分天下,我是西帝,你是东帝。田建很高兴,后果很凄惨。各国求援他都不救,就等着做东帝,结果那五国一完,他就成了最后一块多米诺骨牌。没什么东帝,关山洞扫地去!最后饿死了。山东六国十年的工夫就被挨个儿灭了,秦国的国力确实是超强,人口500万,军队100万,赶上匈奴了,打一次仗动用60万大军,倾国而出的感觉。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什么先灭掉韩国?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实际早在他爷爷和老爷爷时就开始了扩张。
换言之,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是他的祖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秦始皇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家业。
比如他的曾祖父(老爷爷)昭襄王重用丞相范雎,推行范雎的“远交近攻”计策。
实际在前秦时期诸侯国林立,秦国之所以能挤进“战国七雄”,实乃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继承了“远交近攻”的政策,加上丞相李斯的具体分析和判断,于是有了第1个要灭掉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想法。
民间有句话叫做“柿子专挑软的捏”。大家看地图,战国七雄之韩国地盘小,灭它比较容易,开局比较顺利,秦始皇的头三脚踢出去要有分量。
大家想一想,秦始皇帝第一脚如果踢到铁板上,不就挫了锐气吗?
当时丞相李斯对秦始皇说,“你看战国七雄之韩国地盘小,离我们又近,国弱应该先灭他。但战国七雄之韩国和赵国交好灭韩赵肯定不会袖手旁观,赵国和我们也是近邻,他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秦国”。
秦始皇点头称是,示意李斯继续说下去。
李斯接着说:“要想灭韩,我们要两步走,第一步要威摄韩的外援,先把赵国打服,不让赵国插手救援韩。
只要赵国不动,其他的几个国家也不会救援,韩就被我们收入囊中。此时秦始皇插了一句,赵国不救援,难道燕、齐、楚、魏不会救援韩吗?
李斯说我们先打一打赵国的锐气,然后派人笼络燕齐,稳住楚魏,给他们点好处,接下来就会各扫门前雪。这就叫绥靖。其实这还是“远交近攻”战策的延续。
秦始皇沉思片刻,于是说这计策不错,就按你的办。秦统一六国的大战略就此形成。
韩其实也料到秦国要先消灭他,韩王有自知之明,于是想出了一个拖延秦国灭韩的办法——疲秦之计。
(郑国)
原来战国七雄之韩国擅长修水利,有许多水利工程师。韩王就派一个叫郑国的水利师当间谍潜入秦国,让他鼓动秦始皇修渠,意思是让秦王把钱都用在修水利上,借此达到削弱秦国灭韩的进程。
郑国到了秦国,说服了秦王帮着秦国开始修水利。大约修了5年之后,郑国漏了马脚,被秦王侦知是间谍,秦王要杀郑国,这时郑国说“我修的渠在秦国,灌溉的是秦国土地,粮食丰收了富裕的是秦国百姓和国家,我有何罪?”
秦王一想也是这个理,秦始皇就没杀郑国,让他继续把渠修完,郑国修的这条渠就叫“郑国渠”。
郑国渠完工后造福关中一代,关中这个地方就成了富庶之地,至此韩王的计划彻底落败,没有达到疲秦的目的,反而强大了秦国。
在一个丰年之后,秦国最终灭掉了韩,所以说韩王是自取灭亡。
(秦始皇)
综上所述,战国七雄之韩国弱小,加之所处的位置又是秦国的交通要道,秦国要消灭其他5个国家,必经之路就是韩,韩好比是秦咽喉里的一根刺,秦始皇第1个灭掉韩实属明智之举。
文/秉烛读春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