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刘秀这么厉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高,你怎么看?

东汉光武帝刘秀确实厉害,作为帝王也很优秀。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创建“皇帝”称号到清朝溥仪退位这2000余年的时间中,一共诞生了四五百位帝王之中,光武帝刘秀无论是政绩还是其它能力上,紫陌认为是能排进前十的。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虽然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后代,但是到了刘秀这一辈已经享受不到皇室宗亲的优待了,刘秀在父亲去世后,已经变成孤儿,沦落成一介平民。刘秀这一分支的祖上虽然之前也贵为诸侯王,但那是在汉初时刘邦不得己而进行的分封诸侯,封刘姓诸侯来制约异姓诸侯。但随着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政权稳固,诸侯王的弊端也出现了,最终被后代皇帝进行削藩。

贵为皇族之人的刘秀,最终却沦落为一介平民

汉朝的分封制导致皇帝的其它儿子是需要分封诸侯,而只要进行分封,就需要相应的封地以及百姓要划分出去,在汉朝初期还能支持得住,随着越多越多的皇子进行分封,汉朝中央的土地越来越少,相对应权利也会分散,毕竟无法对分封的诸侯国进行直接统治,在税赋上也会有较少,经过几代之后,分封的诸侯已经影响到国家。

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逐渐增大,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而封建专制中皇权是很重要的,要是皇权受到了影响,那么对国家是很不安全的,于是汉朝中央就需要巩固皇权,对分封的诸侯想办法解决,比如削藩,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汉朝中央的集权。

在汉初汉高祖刘邦时期,诸侯王的问题就比较尖锐了,刘邦开始大力消除异姓诸侯王,刘邦的分封的八大异性诸侯王,到头来只有一个算是善终,韩信、韩王信、英布等诸侯王不是被杀就是被削,刘邦诛杀异性诸侯王之后,规定了只让老刘家的人可以称王,异姓是不能称王的。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

不仅如此,要是没有军功而皇上不册封却当了侯的人,天下一起去诛灭他!之后到了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时期,诸侯王基本上都是刘家皇族的了,但是汉文帝刘恒对于刘姓诸侯王却比较纵容。因为其之前就是诸侯王,是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被大家推举成的皇帝,所以在诸侯王之中的威信少得可怜。

加上刘恒讲究无为而治的治国方式,导致中央对对诸侯王渐渐失去了控制。刘姓诸侯王开始发展军事,铸造盐铁,诸侯王的军队力量是逐渐变强。并且诸侯王越来越多,皇帝的众多的儿子,一代一代不断地分封中央的地盘,到了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刘启时期,诸侯王的威胁以很是明显。

比如诸侯王刘濞,也就是西汉时期诸侯王谋反事件“七国之乱”的发起者,其在自己所属的封国之内大量铸钱、煮盐,以扩张割据势力,图谋篡夺帝位。正是由于刘启父亲汉武帝“无为而治”的思想才导致诸侯王的势力日益壮大,给汉景帝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汉景帝不得不对诸侯国进行改革,于是听从了晁错的建议,推行了《削藩策》进行削藩,最终诸侯王刘濞不愿束手就擒,于是联合多个国家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七国之乱”,不过最终还是刘启胜利了,虽然没有完全解决诸侯王的问题,但是平定七国之乱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中央集权。

之后就到了汉武帝刘彻时期,对诸侯王进行的削藩政策就是推行了《推恩令》,可谓是一招狠棋,还是“阳谋”。诸侯们虽然知道这是要削弱自己的势力和权利,但是对其是无可奈何,因为《推恩令》可以让诸侯的每个儿子都可以平分自己父亲的封国领地,这样一来诸侯王的封地就越来越小,到最后无法对汉朝中央造成任何威胁,从而最终可以轻而易举的消灭诸侯们。

《推恩令》导致诸侯王的封地不像之前那种嫡长子继承制度只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王位,可以拥有原诸侯王所有的封地、权利、财富,而诸侯王的势力无法被削弱。而《推恩令》让诸侯王的儿子自己来分化诸侯国,中央不用一兵一卒就能将诸侯王的威力解除,汉景帝的武力削藩是无法和推恩令相比的。

《推恩令》可以说是历史上对削藩最成功的阳谋,诸侯王是“明知是要自己的命,自己还得把脖子放上去等着被宰”,知道是汉武帝的计谋,但最终只能实行,要不然诸侯王就可能被自己的儿子谋反,出现父子兄弟相残的局面,引起家族内斗。

诸侯王只要在推恩令实行几代之后诸侯王的封地只会越来越小,最终掀不起一点波澜。到了刘秀这一代,因《推恩令》的原因,爵位不断下降,到了刘秀父亲的一辈时,只混到了一个县令这样的小官员。刘秀分支本是皇亲贵胄,贵为诸侯王,但最终在《推恩令》下沦落到一介小县令的“芝麻官”。

到了刘秀时期,刘秀已经变成了一节草民。因父亲在县令任上去世后,年仅9岁的刘秀成为了孤儿。但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贵族之后,最终从平民开创了一个王朝,建立了东汉,延续了汉朝,开创了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刘秀的建立东汉的难度和放牛娃朱元璋建立明朝有的一比,但是光武帝刘秀的知名度却没有朱元璋高。人们对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古代帝王相对比较熟悉,但是刘秀的能力却并不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刘秀是很有优秀的一位帝王。

刘秀为什么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怎么高,是为什么呢?

首先关于刘秀的史料记载相对比较少,比如我们熟知的《史记》中就没有,因为《史记》的撰写者是司马迁,是西汉时期人士,《史记》只记载到汉武帝刘彻时期。之后的朝代就没有记载,而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自然是没有记载,关于刘秀的本纪见于范晔的《后汉书》,刘秀不是知名度不高,只是史料记载的相对少。

相对于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这些皇帝,后世关于流传刘秀开国和其文学作品很少,反倒是刘秀开辟的东汉王朝末期后三国时期成为了中国历史一段精彩“片段”。并且历史上几百余位帝王中,其实家喻户晓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大多是没有多少名气,百姓知道较少的。

并且在非学术的场合,光武帝刘秀是很少被提及的,因为刘秀在民间的名气不像秦皇汉武的名气那么大。在民间提到的少,也就导致刘秀的知名度变低。除此之外,东汉虽然也是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但依然是汉朝,就比如人们对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熟悉度就比对南宋开国皇帝赵构要高。

还有西周和东周的区别,大多朋友知道西周是谁开创的,而对东周的了解程度就相对少一些,而东汉也是如此,要是刘秀不延续汉朝,而是重新开创一个其它的国号,紫陌认为刘秀的知名度高比现在高很多,毕竟刘秀的能力是很优秀的。刘秀作为一介平民,是在乱世中打天下,结束王莽之乱,其本身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华是相当厉害的。

就说在中国历史上,兼具文才武德同时又善于打仗的皇帝是很少的。秦始皇虽一统天下建立盖世功勋,但他没有亲自上阵杀敌,汉武帝打的匈奴开始迁移,但依然没有上过战场。有军事才能的只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为数不多的皇帝,但和刘秀是平民的,估计也就朱元璋了。

除此之外,刘秀在政治上的能力也很出色,在平定动乱之后,励精图治。政治上改革官制,整饬吏治、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古代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刘秀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创立者,是一位很优秀的皇帝。但因为史料记载较少,民间传颂不多而导致知名度不高。

并且现今的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社会,人们不像以前的那样只能看个戏,现今的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电子设备观看各种各样的影视剧、新闻、历史知识,影视剧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影视剧中的画面大多不是百分百真实的历史,而是为了节目效果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改动,甚至有的干脆就是虚构出来的,而关于刘秀的影视剧相对比较少,减少人们对光武帝刘秀的认知途径。

结语:

人们从影视剧中了解到的历史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而关于光武帝刘秀的影视剧相比起秦始皇、刘邦、李世民、朱元璋等人少了不少,也就导致人们从影视剧了解、熟悉的光武帝刘秀的机会变小。加上记载相对较少,民间对其传颂不多等原因,导致建立东汉王朝、开创“光武中兴”的光武帝刘秀,这么一个有能力、优秀的帝王却在大众心中影响不深。

大家对东汉王朝的开创者光武帝刘秀熟悉吗?认为刘秀的能力如何?下方留言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有人觉得刘秀这么厉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高,你怎么看?

刘秀名气不算小,他只是相对于秦皇汉武这类大帝式的皇帝来说,名气稍微小了一点。

至于为什么刘秀的名气比他们稍小,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皇帝就跟明星一样,会炒作才有知名度。刘秀身上的娱乐信息太少,知名度不高也属正常。

举几个例子对比一下。

秦始皇为什么名气大?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他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文字,使大一统的观念得以形成至今,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思想。并且,秦朝是二世而亡,他的暴虐(比如焚书坑儒)导致他身上的黑点也是满满的。

仅凭这几点,秦始皇的名气就可以完爆性格太低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闷骚),行事太缺乏话题性的光武帝刘秀。

汉高帝刘邦为什么名气大?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草根皇帝,开启了草根也能逆袭当皇帝的先河。并且他跟项羽的双龙斗也是十分精彩,连项羽都给他做了背景墙。另外他的行事作风足够的无赖,让讨厌他的人也能找到黑点黑他。

相比之下,刘秀跟他九世祖相比,就差了点境界了。虽然刘秀也算是草根皇帝,但刘秀只是第二位草根开国皇帝。常言道,大家只记得第一名,谁记得第二名?并且,刘秀身上的黑点太少了,黑他的人也找不出什么黑点黑他。唯一可黑的,可能就是他休了原配郭皇后,可是他跟阴丽华也是真爱。连做负心汉都当的这么有“品味”,实在是让人提不起黑他的兴趣。

汉武帝为什么名气大?因为他能搞事情,即便不提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及逼死三任媳妇那几档子烂事,就单凭他反击匈奴,开疆扩土,搞了无数大新闻,让后世青年只要想起他就能联想到“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让人热血澎湃,他的名气也不会低到哪去。

相比之下,刘秀就差了点意思。其实,历史给过刘秀机会。比如建武二十七年,将领们请求趁匈奴分裂、遭遇天灾人祸之际,派兵远征北匈奴。可是刘秀却给将领们讲了一堆以德服人的大道理,断然拒绝了将领们的请求。并且刘秀还教育太子刘庄,让他不要擅动兵戈。虽然我们知道,刘秀这种克制对老百姓是好事,但是历史书是“记大事”的,就拿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来说,书中只记载历朝历代的政治和军事。刘秀不动兵戈,缺少对外的军功,这就只能让他失去了提高历史知名度的机会。

曹操、刘备为什么名气大?即便排除《三国演义》的加持,他们斗到死的冤家史,也能让后世记住他们的名字。

相比之下,刘秀又差了点意思。他的军事能力太“碉堡”了,28岁起兵,30岁登基,41岁统一全国。他崛起的速度之快,以及他对敌对势力的横扫,让人实在记不住他到底干了什么。举个不恰当例子说,如果说刘邦VS项羽,刘备VS曹操是巴西队VS德国队级别的爆点对决。那么刘秀横扫刘玄、王郎、刘盆子、刘永、彭宠、张步、公孙述等人,大概就相当于巴西横扫中国队,太没悬念了,以致于没多少人关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

额外打个岔,辅佐刘邦、刘彻、曹操、刘备、李世民等人的文臣武将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提到韩信、萧何、卫青、霍去病、诸葛亮、司马懿、魏征这些人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详。相比之下,刘秀的文臣武将有几个人能记得?

所以说,其实不单单是刘秀的名气被秦皇汉武压了一头,整个东汉的开国功臣的名气也被压了一头。(就连一向奇思妙想的明清小说家都懒得给东汉开国功臣们编故事)

最后再说说明太祖和康雍乾。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有名?别的都不提,就单说他杀功臣这事,他的名气也不会低。相比之下,刘秀就太老实了,居然一个功臣也没有杀过。东汉“云台二十八将”除了战死的之外,都得以善终。另外,刘秀的儿子们也“不争气”,没给老爸增加点知名度。朱棣掀了朱允炆,这在历史上是爆点新闻,被后世史家编了无数花边历史故事,而且还是反复编,把朱元璋、朱棣、朱允炆这爷孙三代的名气都炒上去了。而刘秀的儿子们,却好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一样,不仅不争,而且还主动让出皇位。(刘秀长子刘强主动把太子之位让给后来的汉明帝刘庄)

说句三观不正的话,明星打人才叫新闻,明星之间相互谦让,这算什么新闻?

还有康雍乾为什么有名?康熙在位61年,乾隆活了89岁,一个在位最长,一个活的时间最长,这就是“爆点”。另外乾隆还是中国小吃届的“代言人”,从北京到杭州,沿途一路上的小吃几乎都被乾隆赞誉过“好吃”。老百姓这么捧他,名气想低也很难呐。(给人一种乾隆吃遍大江南北,什么觉得好吃,就差吃屎了的感觉)

至于雍正,即便不提他的改革和黑历史,就凭一个“九子夺嫡”和继位谜团,也能让他成为后世反复讨论的热点。

相比之下,刘秀差了点意思。他不好色,也不爱到处游山玩水,没有在各地景点提上自己光武帝的大名。总之,他是一个让人连黑他都提不起兴趣的人。

总的来说,刘秀是一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好皇帝。他不大兴土木,不穷兵黩武,不搞绯闻,不贪名不贪利,只是一心一意搞建设每天孜孜不倦的处理繁琐的政务。他最大的业余爱好不是游山玩水,娶一堆三宫六院让老娘们搞宫斗,而是与文武大臣一起研究儒学经典,让媳妇儿子懂谦让之礼。这样的皇帝,中国历史上罕见,但同时,这样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注定是要默默无名的。

另外,刘秀的知名度略低,还跟他的政治作为不够,以致整个东汉王朝黯淡无光,也有一定的关系。东汉的政治制度继承西汉,并没有进行改革创新。这就让人感觉东汉的历史死气沉沉,很是乏味,不像是一个新的王朝,而像是西汉历史的延伸。而后来的汉末三国名气之所以大,从某种意义上,是因为汉末的政治格局打破了东汉中前期的那种死气沉沉,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人觉得刘秀这么厉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高,你怎么看?

在历史上,提高知名度的办法往往就是演义和夸张。

刘秀的知名度不高,主要是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东汉演义,刘备为什么知名度比刘邦还高!

事实上,真正有本事的是东汉的刘秀和西汉的刘邦,比较而言,三国的刘备最没用,却最出名。

刘备就是在四川那个小地方称王,半壁江山都没有,是三国鼎立的一个蜀国。

刘备之所以知名度高,全靠一个历史的通俗化小说化,三国演义其实是白话文小说,文言文都不是,认识字的人都能读懂三国演义,但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看懂《汉书》和《后汉书》。

1《后汉书》最难懂,《史记》是文言文,确是司马迁的个人作品,非常有文采,稍微有文化的人都能看懂,三国演义就更加通俗易懂

刘秀主要在《后汉书》里面,《后汉书》只有图书馆愿意收藏,根本没有几个人看得懂。

《史记》主要是读书人看,鲁迅认为《史记》是无韵之离骚,是非常容易读懂的书,刘邦就在《史记》里面,所以知道刘邦的人,比知道刘秀的人多。

因为读过《史记》的人都熟悉刘邦,刘邦在《史记》里面是主角,简单类比一下,他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只要读红楼梦,就会知道贾宝玉。

读《史记》的人太多了,所以刘邦这个主角就跟着出名了。

读《后汉书》的人太少,读懂《后汉书》的人更加少。

这个《后汉书》为什么那么难懂?这个跟作者的文化程度有关,现在的博士论文有几个人愿意去看呢!

这个《后汉书》就相当于是博士们写的历史书,没有几个人愿意去读,也没有几个人读得懂。

不幸的是,刘秀就是《后汉书》的主角,因此他再厉害,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他。

2刘秀没有标新立异,他没有改朝换代,仍然继承刘邦的汉朝,也让其知名度不高

刘秀其实在河南、河北民间知名度还算可以,因为有《王莽赶刘秀》的传说,但是这个传说,仅仅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

事实上,《王莽赶刘秀》的知名度远远没有《三国演义》那么高。

再一个就是刘秀是很有文化的人,与刘邦和刘备比较,刘秀相当于是大学生,刘邦相当于是小学生,刘备相当于是中学生。

写大学生的故事,当然要大学生来写,所以写刘秀的《后汉书》就非常难懂。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出自名门,幼年能博览家中藏书,善于写文章,能作隶书,并通晓音律。

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写的《后汉书》,当然很难懂,而且刘秀本来就是非常低调,没有建立一个新朝代。

他的典章制度都是继承西汉的那一套,所以很难突出刘秀的个性。

总之,刘秀这个皇帝没有太多的个性,个人生活也是单调得很,就是喜欢一个皇后阴丽华,他没有太多的花花肠子,没有风流故事,不像刘邦那么好色,也没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开疆拓土也没有大规模进行!所以刘秀就比较的不知名了。


一起聊一聊刘秀的故事,欢迎关注!

作者|龚柳辉

有人觉得刘秀这么厉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高,你怎么看?

中国历史最出色的帝王中,综合素质最厉害的一个杰出人物!

刘秀的知名度不高与历代帝王的私心有关!不仅仅是帝王,就是封神都是这样。帝王封神是为了宣扬一种思想,引领社会的思潮!比如孔子,比如关公!只是孔子与关公的形象与民族的关系大,而帝王不同,帝王是要自己与最优秀的帝王相比!问题来了,把秦皇汉武的地位提高,还可以比文韬,唐宗宋祖,也可以比之仁厚!如果把光武抬出来,估计那个帝王不是相形见绌啊?

比文采,比武功,比个人能力,比仁厚,修生养息,比对待为之打天下功臣的处理上,综合素质谁能比光武强呢?哪怕可以与之比肩的人有谁?

好在帝王的心思都差不多!你推秦皇,我比汉武,你看能不突出吗?还有唐宗宋祖,高祖洪武,那个不是一个或许几个方面杰出的人物啊?就是仁政方面,不是还有文景,还有宋仁宗,明孝宗吗?抬出这些帝王来,秦皇汉武虽然优秀,可是文采是其短,唐宗宋祖人品是其弊,高祖洪武非凡文采逊色,弑杀功臣也是令人寒心!

所以推崇这些的帝王,后世的帝王觉得,我这方面不如,我别的方面可以比啊?光武不同啊,几乎完美!那个鱼之综合相较不是黯淡无光啊?

其实能与光武有些可比性的,倒是更加不甚闻名的汉宣帝!

有人觉得刘秀这么厉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高,你怎么看?

刘秀号称“位面之子”,确实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但是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高,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原因。

一、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却仍用“汉”为国号,容易让人误解。

刘秀在打败王莽政权之后,建立了皇朝,但是国号仍是延续之前的“汉”。

在后世的人眼中,有些人对历史并未有太深的研究,误以为这个“汉”还是刘邦建立的汉朝,所以没有太多的关注,因此对刘秀这个人也就少了一些了解。

就像我之前刚学历史时,只知道汉朝,后来学了历史之后才分清有东汉和西汉之称,但是还是只知道刘邦是汉朝开国皇帝,而且在我们所学的历史书上,也没发现对东汉和刘秀的介绍(不知道有没有,也可能是我当时没注意),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有个叫刘秀的,是东汉的开国皇帝。相信有很多对历史接触比较少的,也应该不太了解刘秀,所以这就造成了刘秀那么厉害,却是知名度比较低了。

二、汉朝著名的皇帝太多,掩盖了其锋芒。

在汉朝,是有很多著名的皇帝的,比如开国之君刘邦,就让人耳熟能详,还有盛世之中的皇帝,比如文景之治,或者是“秦皇汉武”的“汉武帝”等,都是著名的皇帝,在历史上享誉盛名,而且有很多突出贡献为人所知。

但是刘秀在汉室的皇帝之中,因为“推恩令”的缘故,落成了平头老百姓,并没有多少人了解。后来是起义反抗王莽政权胜利后才当上了皇帝,有一点王莽要知道,刘秀在实际反抗王莽政权时,前后只用了3年左右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人家很难反应过来,没有经历很多著名战争,又或者多么艰难才即位,他是一路顺风又顺水,“位面之子”加“主角光环”,自然而然当上了皇帝,再说又原本是汉室的人,就没有太多人在意。

后来刘秀在位时,政治很温和,没有大规模战争也没有特别严重的徭役等一些社会问题,都在恢复发展,没有太过激烈的政策,史书虽有记录,但却很难吸引人。又即位的皇帝需要避其祖先锋芒,谦虚之至,连他都说不如祖先就更没有后人知道了,这也造成了他知名度较低。

三、不管是史书上,还是我们现在学习的历史过程中,对刘秀前后的著名时期介绍比较多,导致他这一块黯然失色。

我们都知道有汉朝,然后也知道东汉和西汉。在我们的印象中。或者历史书的记载中,对东汉建国描述很少,基本上没有,但是对其前后的著名时期却着墨颇多。

比如刚开始的,刘邦起义,楚汉之争,描述了很多;后来又是文景之治,汉武中兴,都是在描述这个时期特别贡献,着墨点很多;然后就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三足鼎立。

是不是感觉中间断了很大一块,只字未提东汉建国,从西汉直接跳到了东汉末年。不管史书的记载还是课堂的教学都对刘秀这一时期介绍很少,也就导致了很少有人知道这么一回事,所以这也是导致刘秀知名度较低的原因。

有人觉得刘秀这么厉害,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却不高,你怎么看?

确实,历代开国之君存在感最低的就是刘秀了,不仅刘秀,历代东汉的皇帝存在感都不高,仿佛一下子就从刘秀到了三国。但刘秀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以至于有人说毛主席的秦皇汉武里的汉武指的是刘秀而非刘彻。

但为何刘秀的存在感如此之低。比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人差得太远。都说李世民和赵匡胤不杀功臣。但刘秀也是没有杀开国功臣啊,而且是世代公侯。其实刘秀之所以存在感低调就在于此。他被以功勋集团为首的豪强所裹挟了。东汉的国家体制和地方被地方豪强所把持,就造成如此的局面,而始作俑者就是刘秀。尽管刘秀各方面做得都比刘邦好,是因为他面对的形势比刘邦要好。成事比较容易(虽说毛主席曾言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刘邦所处的时代能人辈出,可谓群星璀璨,项羽,韩信,张良这都是几百年才出现一个大的人啊。刘邦能成事有多厉害。但刘秀以一已之能,恢复了汉家江山,其难度比刘邦低了很多,没有啥出彩的人物。每个朝代都有一个代表,东汉几乎没有。刘秀关注低也就在所难免了。都说刘秀是位面之子,就是在于他得天下太易。太顺了。

再就是东汉的皇帝都短命,宦官外戚相继掌权,地方豪强把持。刘秀本人没有开没有开创性政治行为。西汉王朝的问题都是他所引起的。末年的问题他没有解决,东汉一朝并不强盛。刘秀个人素质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短板,也没有出奇的特点,也就是没有个性,没有可塑性。为人低调平和。,谦虚谨慎。打天下很顺很完美,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历代帝王里,刘秀面对的对手是最弱的。除了昆阳大战之外,(昆阳之战,王莽方面的军队绝对没40万)没有出奇的战役和战事,没有低谷。似乎永远在高潮、实在是太平淡无奇了。坐天下也是很平和,无内忧、无外患,刘秀在执政上没有开创性做法和行为,一味模仿西汉。实在是寡淡的很,后世编评书,写评话。野史都不愿意写东汉,也就是说,不仅刘秀存在感低,整个东汉存在感都低。太沉闷。

但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刘秀是极具偶像气质的皇帝,但刘秀前有刘邦草根上台,后有三国群雄并起,两头都太过耀眼,就使得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暗淡了许多.刘秀为政的最大错误就是开启门阀政治。完全向世家门阀外戚妥协了,外戚既然产生,宦官专制就必然出现,封建时代的第一次宦官乱政就始于东汉,阴家、郭家、窦家。都始终伴随着东汉,演变成了门阀制度。可以说,东汉立国就不稳,刘秀的天下,只是豪强们完成一次利益再分配。其实,刘秀的个人能力和历代开国君主比较比较话,是比较低的一个,甚至连刘备都不如,之所有成功,大概刘秀是位面之子,是个“穿越者”。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