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何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的师父究竟是谁?
提起楚汉时期的韩信,我们可谓是老少皆知的。韩信指挥的军事战争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西汉王朝的大半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是军功赫赫,也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战绩的一位战神般的人物。韩信也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但是这样一位“战神”般的人物却是出生平平,背景不厚,到了韩信这一代家底更是有上顿没下顿的情况。别说学习了。可以说是家学不深,更是师出无名。在没有投军之前之前就是一个无业贫民,连游民都算不上。
当初的韩信是靠着在别人家蹭吃蹭喝,饱一顿,饥一顿的度日,说是“苟延残喘”都不为过。我们有些朋友可能不看史书等书籍记载。但我们在看相关影视剧中也能生动的看出当时的画面,韩信那叫一个惨。在最后成名之后是荣归故里,报答之前赠饭的恩人。
但是之前活的说是“窝囊”都不为过,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相信我们都是知道的。一个屠夫都可以当众羞辱他。逼得韩信从屠夫的胯下钻过去。韩信在年轻时期与那些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浪荡子无异。就是现今网络红起来的“街溜子”都比韩信活的潇洒滋润的多。韩信就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好几代的穷几代。
但就这样一个普通到在普通不过的一个人,凭借着“旷古绝今”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称为了汉王的大将军,自爱军事上用兵如神,可以刘邦要是没有韩信的军事才能的辅佐下,恐怕早就被项羽击溃了。
出生不显的韩信在后来的秦末战场和楚汉战争中,掀起了巨大的风潮,影响和推动了秦末的战争格局,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其大将风范、英雄胆识、横扫六合的骄人战绩,让人刮目相看。
韩信指挥的井陉之战和潍水之战,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的杰作。韩信在刘邦拜为大将军后,向刘邦提出“还定三秦,挥师东征”的“汉中对”,为楚汉战争胜利的奠定了基本战略方针。
韩信从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所战之处,几乎无一败绩,最终为刘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当时公认的最强悍的楚霸王项羽击败,导致项羽最终在乌江自刎。可以说无韩信不汉朝。那么韩信是如何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呢?是有厉害的师傅教导吗?
要说韩信有师傅教导吗?在司马迁写的《史记》中韩信师从何人是没有确切答案的。韩信就像是从默默无闻中直接大放异彩。韩信在项梁起兵反秦后投奔了项梁。但是此时韩信是默默无闻的,没有表现出任何才能。
直到项梁死后才被项羽任命为中郎将。也就是说的执戟郎中,说白点就是古代警卫的官员。负责执戟宿卫殿门,故称执戟郎。没有什么定员,多的时候上千人。此时的韩信开始发光发热,多次给项羽献策,但是没有被采纳。最终投靠了刘邦。
韩信初入汉营只是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是不被人所知。还因为犯错差点被处斩。韩信面对处斩,大放异言,也因此被重视,之后和萧何多次交谈,被萧何赏识。多次向刘邦举荐,但是依然没有得到重用最终导致韩信逃跑。后被萧何追回,最终被萧何保举为汉营的大将军。统领三军。
韩信在被封为大将以后,他的战略战术,他的排兵布阵,他的那些仗,让天下人吃惊。韩信不但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甚至还直接把当时最强悍的楚霸王项羽摁倒在地,导致项羽自杀。
但是韩信这般才能却是没有什么师傅教导。或许有那么一个隐士,曾教过韩信本事。就像鬼谷子教了孙膑庞涓,黄石公教了张良一样。但是韩信从来没对别人说过,我们也不得而知。要说有,韩信有一个启蒙老师尉缭子,其它就没有记载了。
纵观我国封建2000余年的历史,历史上所有的大军事家要么出生名门,要么受过良好的教育,再者有一个了不起的师傅。但是韩信本就是贫苦之人,也没那个条件。要说韩信为何可以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巨大的军事成就。
只能说韩信天赋异禀,加上韩信看的兵书较多,还有自己的聪明,凭借韩信过人的理解能力和天赋异禀,自己最终融会贯通,实现了无师自通。从韩信博采众长的军事思想,也能看出韩信的看的兵法是颇杂的,最终自己得以运用,成就了自己。
从一则故事中也能看出韩信的脑子是很好使的。
传说有一天,韩信骑着马在大路上行走,见路旁有许多人在围在一起看热闹。韩信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两个中年汉子正为分油的事着急。
韩信立马相问,那两个人说:“我们有10斤油,需要平分,每人5斤。可是没有秤,只有一个装下10斤的油篓,一个可装7斤的油罐,一个能装3斤的油葫芦,折腾了半天分不开,真急死人哪!”
韩信听罢,笑着说道:“二位不必发愁,这非常简单,葫芦归罐罐归篓,三倒葫芦两倒罐。”
两人于是按照韩信的说法来做,真的把油分为了对半。各自提着油回家了。
先将篓中的油将葫芦装满,这3斤油倒入罐中,再将篓中的油将葫芦装满,再倒入罐中,这时罐中有6斤油,第三次将篓中的油将葫芦装满,再倒入罐中,这时罐中只能再装下1斤油。
于是,葫芦中剩下2斤油,将罐中的油全部倒入篓中,再将葫芦中的剩下的2斤油倒入罐中,这时罐中只有2斤,再一次将篓中的油将葫芦装满,再将葫芦中的油倒入罐中,罐中和篓中各有5斤油。
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问题,却需要认真动一番脑筋。从这则小小的故事也能反应出韩信的头脑敏锐。
从陈仓一战,韩信采用奇门心术,明修栈道,将己方的军事意图及战略部署隐藏得滴水不漏,最终获得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功效。造就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经典战役,可以看出韩信在兵法上的运用自如,在陈仓一战之前,韩信可是没有实战运用啊!
紫陌认为韩信能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不是因为有什么师傅,而是无师自通,是在战争中成长,最终成为兵神。要想成名必须活的久,韩信也在一次次的战争中活了下来,成为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
韩信熟谙兵法,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韩信用兵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但是韩信最终却也遭受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韩信在被软禁期间与张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来的兵书,共得一百八十二家。收集、补订了军中律法。著有兵法三篇,但是没能流传下来。最终韩信这位“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兵仙”,最后却死在了吕后之手、钟室之中。结束了其璀璨的一生。
大家对韩信的军事成就如何看待?认为韩信是无师自通吗?下方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韩信为何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的师父究竟是谁?
韩信是个谜。历史上所有的大军事家要么出生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要么有一个了不起的师傅。但是韩信却出生在一个苦难的平民之家,也从来不知道他跟着哪个人学过本事。
(韩信)
当他进入我们视野的时候,他全身都是苦难,要么爹娘死了,连埋的地方都找不到;要么去别人那里蹭饭,别人不给他吃;要么别人嘲笑他挂一把宝剑在屁股上装逼,让他从胯下钻过去;要么他四处找工作,没有人把他瞧上眼。总之,说到韩信的早年,满满都是泪!
但是,当韩信在刘邦那儿被封为大将以后,他的战略战术,他的排兵布阵,他的那些仗,都让天下人吃惊。他不但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甚至还直接把当时最强悍的巨无霸项羽摁倒在地,让项羽心服口服地自杀。
那么,韩信究竟从哪儿学到了这么大的本事呢?有没有师傅呢?也许有那么一个隐士,曾教过韩信本事。但是,因为韩信从来没对别人说过,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韩信不像有师傅,他应该是看过一些兵书,然后凭着他过人的理解能力和天才的禀赋,自己融会贯通,最终实现了无师自通。
仔细分析韩信的军事思想,可以看出,他是博采众长,同时又能深悟打仗精髓的。为什么说他博采众长呢?
(胯下之辱)
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所谓战争,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人数不会很多,类似于械斗。二是打仗讲规矩,要师出有名,还要等量比拼。三是主要靠勇敢和力量,不讲阴谋。
但是当出现了孙武、吴起、孙膑这样一些军事家后,谋略就空前地重要起来,而且常常成为战争的决定性的力量。看孙膑和庞涓打仗,取巧的孙膑,怎么把强大的庞涓逗得团团转,我们就明白了。
韩信的军事思想,是既有春秋战国早期的讲纪律讲规矩拼勇力的打法,又有讲谋略的打法。比如他的背水一战,就是要激发士兵的勇敢,和项羽的破釜沉舟差不多。又比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又是械斗中以多打少的方式。再比如他的暗度陈仓,就是谋略家“兵不厌诈”的做法。再比如他的四面楚歌,又符合孙武等人“攻心为上”的思想。总之,韩信是一个集大成者。
(四面楚歌)
韩信除了是个集大成者外,他还深得打仗精髓。打仗精髓是什么,就是无套路,无招胜有招。赵括学兵书学得最好,套路最多,最终却打败了。韩信基本上没有套路,怎么好就怎么来,这就是最纯粹的最天才的军事家的做法。
除此外,我为何还说韩信没有师傅呢?因为他并没有留下什么作品。孙武、吴起、孙膑都有作品留下来,他这个了不起的军事家却没有。他为什么没有呢?并非他不识字,我觉得应该就是他没有系统的理论训练,而纯粹凭感觉,所以也总结不出来。
韩信为何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的师父究竟是谁?
一
在谈韩信之前,我们先来谈一个问题:名将是怎么炼成的?
想成为名将,正常人的第一步,就是苦读兵书。在韩信之前出版的兵法就有不少,比如姜太公兵书、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穰且兵法,外加秦国的尉缭子兵法。读了之后就是悟出其中的精要。
兵法是死的,战争是活的。这就是常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本身就是博弈的产物,你水平高,就会逼你的对手水平提高。不学习不进步,马上就会落后。
成为名将的第二步就是实战,在这方面,赵国的赵括小朋友就比较吃亏。基本上所有的名将都是从打败仗开始的,然后经过不停的总结提升,最后慢慢开始打胜仗。然后再假以时日,形成自己的打法,成为名将。一将功成万骨枯,名将是用时间和战士的生命来喂养出来的,赵括平时没有打仗的机会,只打了一次,就大败,然后死掉了。
这也关系到一个重点,想成为名将,要命够好,总也打不死。死了就没有机会成为名将了,道理我不说,你也懂的。
成为名将的第三步,就是冷静无情。局势 有利时,就让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到极限,尽量消灭敌人的全部,让对手永远翻身不得。当局势不利时,就要组织有计划的撤退,尽量减少损失;这中间肯定会有一些人因掩护大部队退却而牺牲,要下得去狠心牺牲一个局部,保全整体。名将打仗永远时胜时大胜,败时不大败,就有重新打胜的机会。需要杀人立威时,毫不手软,那怕是自己亲属。所谓慈不掌兵就是这个道理。冷静就是能识破敌人的计谋,不冲昏头脑,不感情用事。
成为名将的第四步,就是好好练兵。只有兵强,才能打胜,可以以少胜多。李宗仁说过台儿庄会战,就是包围战,把日本人围起来打。说起来简单,打起来就难。如果你的兵不够强,敌人打开一个口子,跑了,就实现不了了。所以曾国藩就十分重视练兵,然后才是结死寨,打硬仗。其中的要点,要站在不败的前提下去打胜仗。
成为名将的第五步,就是会制定合理的战略战术。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敌人的优势劣势要搞明白,然后制定战略,也就是整体怎么打。接下来是战术,如何避免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敌人,充分发挥自己的长项。
在成为名将的路上,一要自己有天份,二要有好运气,三要处处学习,向敌人学,向战友学。名将很少,不努力绝对没机会。
二
以上是成为名将的基本路线,还有一条非常规路线。
就是有人天生就能打,比如霍去病,再比如李云龙。
应该说韩信也是这一类型,再加上韩信有更好的优势。就是韩信是贵族出身,有人会问,有证据吗?
当然有,在春秋战国,普通人是没有资格佩剑的,除非是贵族大夫士族。
因此佩剑的韩信,从小肯定是贵族,从小就能学到兵法,就听长辈讲过长平之战等战国经·典战例。只是因为是六国的后人,秦国统一天下后,就败落了。这也是韩信参加反秦的原因之一,要复国灭秦报仇。
战争从来不是几个大将之间的厮杀,而是合理运用自己的优势去限制对方优势后的游戏。三国演义中的战争纯属搞笑,如果你信了,就上当了。
韩信正是靠这个条件,外加上上边的五级晋升之路,一步步走上了名将之路。
三
韩信的老师是谁?
这一点也不重要。为什么呢?
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会有好的,有差的。
好苗子,好学生,才最重要。只要你有名将的潜质,你是人才,不管把你放在多差的环境中,你都能脱颖而出。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你是名将,你要打败所有对手,走上最后的荣耀,这是必走的路,没有其它选择。
韩信的老师,不可能只是一个人。学习就是要向老师学,向战友学,向长官学,向敌人学。学别人的东西,走敌人的路,让敌人无路可走。从这方面看,强大不可一世的项羽也应该是韩信的老师,因为项羽一个人的强大从来就不是什么强大,而项家军的强大才是胜利的保障。
名将从来是踏着敌人和自己人的鲜血成长起来的,站在所有人肩膀上才能达到顶峰。
韩信就是这么炼成的!
韩信为何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的师父究竟是谁?
韩信小时候落泊是众人皆知的,其中最主要二件事"胯下之辱"和河边噌饭。
而"胯下之辱"是因为韩信一身破烂走在街市,却总是佩剑而行。惹得街上混混辱骂不止,韩信都是敢怒不敢言。
一混混得寸进尺,更是逼韩信不是拔剑相搏就是穿档而过,否则就不要再显身。
韩信环顾四方,势单力薄,却选择了"胯下之辱",含泪爬行,在众人耻笑声中,走向了河边。
浣衣大妈再次噌一饭给他,然后痛加斥责:"大丈夫不会抜剑前行,就不要整天佩剑引人注目"。
韩信无脸见人,深跪拜谢噌饭之恩,然后走向了远方。
在古代,佩剑表明一种贵族身份,韩信应是出身败落贵族家庭,他除了祖传宝剑一无所有。因此,也有可能身边藏有家传兵书。相传,韩信也是围棋高手,总希望一人蹲在河边下石头棋,也许就在研究兵法阵型。
后来他一路飘泊,可能也会像张良偶遇黄石公传授兵书,一路得到高人指点。
韩信投奔项羽,就很快求得一官半职,决非碌碌之辈。后来更是连连献策,显见还有真才实学。韩信不会仅仅无师自通,自学成才,一定是得遇许多高人指点,加上好学善思,才会日益精进。
韩信内向,不是萧何深刻了解,慧眼相中,韩信其实是不易被发现和重用的。
韩信转投刘邦,值班期间半夜和人赤膊下围棋,被值查执法队逮住,一共十人遭受军法处置,前面九人一一斩首。轮到韩信,他却没有吓晕,急中生智,大喊一声:"汉王要夺天下,不能杀壮士!"
恰巧执法队长刘邦小兄弟夏侯婴路过,回头一看,本来要走了:"这个胆小鬼还妄称壮士。"
就在刀斧手要挥刀之时,夏侯婴突然回过神来回味前半句,心勃然一跳,也许是伏虎藏龙啊,当即忙喝声"刀下留人!"
韩信就这样拣下了半条命。还幸运地遇到了萧何这个最大的贵人。萧何知道这件事后,特地找了韩信谈话。韩信也深知半条命能否保住,全系于萧二爷了。
在萧何面前,韩信一抒胸臆,让萧何眼前一亮,这是个可造之才,就从此多方点拨,还提拔了重用。
萧何更不全为韩信着想,更为自身和刘邦大业谋虑。全家身家性命都绑在刘汉大业,成则辉煌,败则不可想像。他当然希望刘汉成功,也意味着萧家荣华富贵。可满朝之中,尚无一人有担纲先锋之大任,培养一个韩信说不定事半功倍。实在是萧何最主要目的。
经过萧何各方面点拔,加上韩信军事天赋,韩信才大有长进。
但一日韩信还是自卑,对前途信心不足,就想远离时事,连夜出走。萧何闻讯当既"月下追韩信"。萧何责怪"大丈夫不建功立业,怎能当逃兵!"说得韩信痛哭流涕:"我深知萧公厚爱,可别人都瞧不起我啊!"
萧何带韩信回营,连夜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足足呆了十分钟。可萧何是当初力推亭长刘邦坐上农民义军大首领的最大功臣,他的建议是不容置疑的啊。
某天,刘邦设拜将坛,亲自拜韩信为天下大将军,差点让樊哙抜刀怒喝,被周勃紧紧抱住:"老大的意愿决不可违!"众将才默默无言。
因此,萧何才是韩信真正的贵人和恩师,"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真实地说明了韩信出人头地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韩信的军事天赋和自身的努力。英雄风云际会,惺惺相惜,才造就了一代战神韩信。
韩信为何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的师父究竟是谁?
韩信是活用兵书,学以致用的典范。当然他指挥战争也很有天赋。
他是个年轻时就有大想法的人,所以能够忍受胯下之辱:他不想因为一个垃圾人而动怒影响自己的一生抱负。
他从军之前一定是熟读兵书的,后来在战争中也一定是一个有心人,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得志之前虽然自己没有机会指挥战争,但他会用心揣摩别人指挥战争的得失,特别是比较全面的思考影响战争的各种因素。这在后来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后,他分析刘、项优劣和项羽必败原因中就可以看的很清楚。他是个有战略头脑的人,又能注意到很多细节。
当然他一定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统帅。他在回答刘邦时说的自己将兵多多益善,而刘邦最多只能带十万兵,说的是真实情况。像刘邦那样智谋非凡的人如果论带兵也远不如他(试想古今中外能够胜任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军有多少?更不用说敢于说是带的兵越多越好了)。顺便说一句,虽然韩信带兵是奇才,但在官场权术上却无法与刘邦相比。他自己也知道这是他为刘邦“所擒”的原因。
韩信指挥战争的能力很多都体现在出奇制胜上,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定三秦;比如,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等,都是他活用兵法,根据实际有所创新的实例。背水一战最能体现他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根据实际突破了兵法不能背水列阵的说法。
韩信好像没有具体的师傅,他的师傅应该是历代成功的兵家和兵法吧,结合战场的实践,他使用和借鉴的出神入化;当然,他也不排斥把在某一事件中高他一等的人,看做师傅,比如井陉之战胜利后对待降将李左车,正是他像以师傅那样对待李左车,倾听建议,才兵不血刃地拿下了燕地。
韩信为何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的师父究竟是谁?
韩信的老师是谁?没有人知道,首先是司马迁的责任,《史记淮阴侯列传》没有交代,民间也没有流传。但是韩信的军事才华在历史上着实是非常出色,有成就的。他跟学的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无师自通‘’,但无师必须有学,这个有学也叫自学,韩信是自学成才。自学成才的人必须有志向,韩信的志向可能是内心驱动。韩信自幼为孤,生活窘迫,因而他立志改变命运,少小有志。一个连温饱都不饱的穷小子经常还腰带佩剑,这就是与众不凡的体现。他饥寒交迫,有一个洗衣服的老婆婆赐给他饭吃,他真的连一点谋生的本领都没学,出个苦力也可以,但没有这样做,因为志向不在庸俗,他专心致志地学习研究兵法,他知道秦的暴政必然导致大乱,群雄逐鹿,会有时机,但需要真本领。他自学自悟了兵法,虽然没有史书记载,但在之前,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孙膑兵书,还有司马穰苴的兵学,以及多家名将的战例都是他的老师。前人的兵论,前人的战例加之他个人的悟性,还有那临战的灵活发挥,都成就了他极高的军事造诸。韩信学成,还没有发挥所以他屈从那个恶少的胯下辱,他知道自已的生命的珍贵,绝不同那个恶少较短长,犯不上和他拼命。他当了项羽的执戟郎,可以以保衣食,但志向远大,要转动乾坤,所以他离开了。后来他在刘邦帐下做了大将,果然如偿意愿,打了许多胜仗,最后彻底消灭了项羽。
无师自通,或者自学成才的军事家虽然不多,但还是有的。象共和国的第一大将粟裕,也是没有进过名牌军事院校,但许多黄埔军校国民党的佼佼名将都是他手下的败将,或俘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