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
说到康熙相信大家都是熟悉,康熙的一生可以说是精彩的一生,他的终身是五光十色,杀鳌拜、灭三藩、收台湾、雅克萨之战、多伦会盟、灭葛尔丹等等事件都在印证着康熙皇帝的贤明和能力的象征。
而康熙不仅是一位贤明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帝王。而康熙所经历的葛尔丹事件也所不少朋友感到不解。清朝在北方的北京,而葛尔丹身处大西北。
康熙为何非要御驾亲征灭了他呢?主要原因在于葛尔丹汗国的地理位置就在和清朝是接壤的,加上葛尔丹统治的准噶尔汗国的厉害,已经成为了威胁清朝统治的存在了,康熙剿灭葛尔丹也是迫不得已。
从葛尔丹做出的地域来看,葛尔丹的势力范围可以说与清朝边境已难分仲伯。眼看就要与清朝平分全国的节奏。而这给康熙自然是不能忍的。比如康熙之前灭三藩和收台湾就可以看出康熙在保护疆域主权这一方面是不含糊的。
加上葛尔丹广大的地域和强横的实力已经有威胁清朝的趋势。加上在1688年葛尔丹率军进攻喀尔喀,而喀尔喀实际上在当时已经归属清朝,葛尔丹的这一举动这不是在挑衅吗?已经威胁到了京城的安危。在葛尔丹的再三挑衅下,加之此时康熙已经完成了灭三番等大事件,国内局势已经趋于稳定,康熙灭葛尔丹可谓是势在必行。
公元1690年,康熙亲征葛尔丹,葛尔丹兵败身亡。虽然葛尔丹身亡了,但是他的准噶尔部还没有完全消亡,之后准格尔部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依旧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葛尔丹身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承继了葛尔丹的衣钵,继续称雄西北。清朝和准噶尔的战争一直持续到乾隆时期才彻底结束,为了应对和西北的战争,雍正更是设立军机处,专门负责西北军事。公元1755年乾隆趁准格尔内争,出动军队彻底解决了清朝的西北之患。
结语康熙为何攻打葛尔丹呢?总结下来就是当时的准噶尔政权对于康熙的清朝来说就是,“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防患于未然。将一切障碍去除。而当时清朝的国力也可以说是鼎盛时期,是有能力消灭准格尔的,自然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了。
大家对此怎么看?说说你的看法和见解。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的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
葛尔丹,号博硕克图汗,他是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个儿子。
他就是准噶尔汗国的大汗,还是曾经俘虏明朝皇帝的也先的后裔。
清朝向来跟蒙古诸部的关系很好,而这个蒙古人的后裔葛尔丹,却成为康熙皇帝最大的敌人。
那么,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呢?具体有这么两个方面的缘由。
其一、葛尔丹野心太大,勾结俄罗斯帝国,欲效法也先,效法成吉思汗- 葛尔丹勾结俄罗斯帝国
1674年,也就是康熙十三年,噶尔丹派使臣桑吉克、格苏勒等人到莫斯科,转达了卫拉特蒙古人,“愿意与伟大国君的乌克兰人民和睦相处,友好互市”的企图。
此外,噶尔丹撤销了其前辈们不允许俄国人进入其领地的禁令,他居然允许俄罗斯人通过卫拉特领地,从而进入中国内陆地区。
- 葛尔丹效法成吉思汗,进行武力统一蒙古诸部
噶尔丹实现诸卫拉特部落,皆听命与他的目标之后,很快就成为了卫拉特汗。
此后,噶尔丹攻杀鄂齐尔图车臣汗,而且遣使向清朝献俘,还将其所获的军用弓矢等战利品献给朝廷。
- 康熙皇帝认为葛尔丹不尊大清的规矩,擅自攻伐其他部落,所以拒受其“战利品”,但对其每年常贡之物还是照例接受。
后来,噶尔丹又平定杜尔伯特、辉特等漠西卫拉特各部,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葛尔丹政权。
同年冬天,达赖喇嘛派遣使者,向噶尔丹受与“丹津博硕克图汗”的称号。
噶尔丹随后举兵侵入青海地区,但行军几日后,他就莫名其妙的撤退回去了。
1679年,葛尔丹迫使吐鲁番、哈密臣服,准噶尔势力从此伸展到甘肃张掖一带。
- 统一蒙古诸部后,葛尔丹有觊觎清朝之心,多次试探性进攻大清朝
1680年,葛尔丹兵锋曾经直指青海边界,因清军把守比较严密,噶尔丹在此徘徊几日后就撤兵了。
1688年,噶尔丹又率军3万余人,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蒙古的游牧区。土谢图汗因仓促迎战,初战就失利了。
噶尔丹的骑兵,乘势击溃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两部,掠夺土谢图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牧地,致使很多蒙古人被迫迁往内地。
其二、葛尔丹野心膨胀,欲重新占领清朝国都北京噶尔丹还率劲骑2万,屯兵于乌兰布通,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翁牛特旗。
噶尔丹驻乌兰布通峰顶,在峰前布设“驼城”,妄想能够严密防守此城。
- 乌兰布通距离北京,可以说是近在咫尺,京师震动,葛尔丹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最后,康熙帝之兄,裕亲王福全统率清军向乌兰布通发起猛攻,连续激战3日,才大败噶尔丹的军队。
与此同时,策妄阿喇布坦,见葛尔丹出兵喀尔喀,趁机“尽收噶尔丹之妻子、人民而去”。
噶尔丹率领他的残兵败将,只能逃往漠北,以科布多为基地,企图恢复生机。
随后,噶尔丹随又进入漠南蒙古,劫掠驼马牛羊,以图发展。
1692年的夏秋之间,噶尔丹曾经多次致书康熙大帝,要求重新统治喀尔喀七旗蒙古牧民,以实现“我长北方”的宿愿,但遭到康熙严辞拒绝。
- 康熙皇帝亲征,彻底剿灭葛尔丹势力
1695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四年,康熙密谕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沙津,派遣使者引诱噶尔丹入侵。
不久,噶尔丹果然率兵6000人,沿克鲁伦河而来,到河源处聚集,在巴彦乌兰抢劫牲畜,他扬言已经“借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即将大举内犯漠南”。
1696年2月,康熙决定亲征葛尔丹,用三路清军约定好期限,以便一起夹攻葛尔丹。
后来,清朝西路大军,在大将军费扬古率领下,于昭莫多大败噶尔丹,歼灭了他的主力,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跑了。
综上所述,葛尔丹勾结俄罗斯帝国,想效法也先,效法成吉思汗,他野心膨胀,还想重新占领清朝国都北京,所以康熙皇帝才要彻底剿灭葛尔丹势力。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
感谢邀请!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康熙和葛尔丹的故事,葛尔丹身处大西北,康熙为什么非要御驾亲征灭了他呢?看下面一张图片大家就明白了。
从当时的地图上看,葛尔丹的势力范围可以说与清朝疆域已难分仲伯。这是要干嘛?要与清朝平分天下吗?这是康熙绝对不能忍受的。想想之前的灭三藩和收台湾,可以说康熙在维护领土主权这一方面是绝对不含糊的。何况葛尔丹在大西北拥有如此广阔的土地,所以御驾亲征那是必须的,也能看出康熙灭葛尔丹的决心,那是势在必行啊。
1690年,康熙亲征葛尔丹,葛尔丹兵败身亡。那么葛尔丹死后,他的准格尔部灭亡了吗?当然没有,准格尔部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依旧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葛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了葛尔丹的衣钵,继续称霸西北。在公元1716年,策妄阿拉布坦还出兵西藏,把拉萨都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看下当时的地图吧!
几年后,在清军的进攻下,才把策妄阿拉布坦的准格尔势力赶出了西藏。当然,这也只是把准格尔的势力赶出西藏,彻底解决准格尔部,那是1755年的事情了。当时清朝的掌舵人已换成乾隆了,1755年乾隆趁准格尔内乱,再次出兵才彻底解决了清朝的西北之患。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
清朝康熙皇帝时期,朝廷上有那么一个人,文武兼备,刚正毅勇,才智过人,恪尽职守,深谙治世之策,深得为人之道,是康熙身旁重要的谋士,然而这样的一个人,在官场上如此知进退,如此为自己保身,但还是落得贬谪的下场,而这个人,就是周培公,周培公是一个政治家,不妨看看他的经历,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官场,学习一下,如何从政,如何开始官场生活。周培公,姓周,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汉族,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终年69岁。
周培公十岁的时候父亲在李自成攻打江山是时候去世了,母亲也因此而死,周培公开始自己的谋生活,先做了官府小吏,然后不断升职,依附其他权贵人士,帮其出谋划策,直至,后来,康熙皇帝当上皇帝,他的老师伍次友发掘了周培公的才能,就将周培公推荐给了康熙皇帝。可是,周培公博古通今,智慧超群,有胆有谋,希望在周培公科举考试的时候被康熙挖出来重用,可惜伍次友考试的时候忘了忌讳玄烨的玄字,忘记去掉一个点,被赶出了考场,穷困潦倒的周培公在大街上游荡,卖字为生,却养活不了自己,无意间听到一个买豆腐脑的姑娘鸣冤,他建议吧冤情写成曲子,唱出来,于是周培公把伍次友给康熙的推荐信拿出来,把冤情写在了这张纸的背面。康熙微服在民间,偶然间听到了这曲子,也看到了姑娘给这个穷困潦倒的书生豆腐脑,觉得有才,尾随这个书生来到了卖书的地方,约去茶楼喝茶,聊聊,聪明的周培公从言语和举止中即判断出康熙是当今皇帝,这也许就是周培公和伍次友的一大区别吧,伍次友和康熙见了好几次,深谈了好几次才,却从来没有发现是天子,可周培公第一次见了康熙就能判断出他是康熙,足以见到周培公的睿智。
周培公说话很直率,而且即使当着文武百官也不给皇帝留情面,他想知道的事情原委,皇帝的态度,他就冒死也要问个明白,在剿灭吴三桂期间更是屡获战功,功不可没。他是聪明睿智的,在对付某股察哈尔王派来进攻皇宫的军队是,官里没有抵御的一兵一卒了,他提出现在能救朝廷的只有一个人,老祖宗,就是孝庄皇后,孝庄皇后找来了旧部的家奴,佣人等人,培养出一群虎狼之师,之初由于这些家奴自持有钱有权,不把周培公等人放在眼里,周培公按照大清律令把这几个带头的给军法处置了,其他人很守规矩了,之后他又说,擦哈尔王有黄金万两,折合白银万万两,我跟皇上请旨了,只要我们破了擦哈尔王,所有剿来的黄金白银,一半上缴国库,一半大家分了,大家一听,士气大振,最终在很短的时间把察哈尔王给灭了。
他是一个耿直的人,目光长远的,有什么话都很直率得说,当时和图海一同收复王府臣时,他是一个耿直的人,目光长远的,有什么话都很直率地说。当时和图海一同收复王辅成时,图海想利用红衣大炮把王辅成守的城轰了,打仗心切,周培公说:“图海兄,如果我们用红衣大炮不出三个时辰,这个就将夷为平地,可是受苦受难的是这里的黎明百姓。收复后的官吏以后一定会说我们草菅人命,不顾百姓生计。远离战场的人永远都是对的。皇上想让我没早点结束战斗,可以后很多大臣肯定会参我们,到那个时候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图海一听,顿时感到很羞愧,决定和周培公同生共死。周培公亲自到王辅成府上劝降。最终劝降成功。
王辅成归顺朝廷后,大臣们纷纷议论,周培公是汉人,现在手握重兵,势力不压于吴三桂。害怕出现第二个吴三桂。需要朝廷钳制周培公。王辅成之事成功后,兵部立即下发命令调回周培公。周培公和图海一看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最后把剿灭吴三桂的任务交给了满人图海。大家觉得周培公的功劳太大了,这样对朝廷不好。朝廷需要上下一心,即使皇上再怎么信任周培公,周培公在其他满人大臣中总是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功劳太大了。 回来后,康熙把周培公发配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 昨天看到康熙到盛京准备处理葛尔丹的事情。刚到盛京就去看周培公。周培公重病在身,苍老了许多。康熙问你来这里有八九年了吧,周培公答十一年了。这十一年,皇帝不闻不问。可以想象,当年在朝廷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来到这冰天雪地的地方,忽然间什么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做了,关心的事情也关心不上了,想做的事情也做不了了,每天见到的人也见不到了,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没有施展的空间了……何等苦闷。周培公忍受寂寞熬了十一个年头。康熙说等到暖春了,周培公的身体好些了,想重新重用他。周培公说:“晚了,我知天命,恐怕熬不到明年暖春了。”康熙让他举荐一位,周培公举荐了姚启圣。然后说自己有样东西要送给皇上,让拿回去看,他的屋子太小。康熙拿回去打开一看,是一幅中国的地图。历史上最早的,最全面的地图。不一会儿,周培公就离开了人世。
康熙为周培公守了一夜的灵,由此可见,周培公在康熙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重。 可是,为什么康熙皇帝如此在乎周培公,却还是将他贬到盛京呢? 周培公在大清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时,力挽狂澜,披荆斩棘,挽救了大清摇摇欲坠的江山,使大清的国祚得以延长近二百年。周培公在大清的历史上抒写了极为辉煌的一页,彪炳千古,高山仰止。只可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周培公也未能走出这个悲剧。周培公盛名之下,大臣们不断上书弹劾他可能要谋反、做吴三桂第二,此时的康熙会怎么想? 历史证明康熙是一个乾坤独断、刚毅决断的君主,他是不会轻易相信大臣的奏折的。可康熙最终还是按照大臣们的意愿,将周培公发配盛京任提督。这是一个一石二鸟的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周培公的才干对抗罗刹国,另一方面盛京是康熙的老家、大清龙兴之地,可以牢牢地监视周培公。从来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康熙的气魄未能超过勾践、刘邦,周培公的结局同文种、韩信相比,也不过是仅仅保住性命而已。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康熙内心始终认为皇权第一,任何人都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康熙担心如果周培公叛变,那么周手中的几十万大军将是康熙致命的威胁!再加上周培公又是汉人,没有背景,朝中的满足大臣自然而然对他也嫉妒加仇恨;所以,康熙顺水推舟,贬谪周培公,使得无论是满族大臣还是康熙自己都觉得合情合理,不过周培公就悲剧了! 周培公怎么死的? 周培公为汉臣,康熙怕拥兵自重,平乱之后被调往东北,又因是南方人水土不服,身患重病。被康熙发配到盛京11年,周培公受不了那里的严寒的天气,半年没有下过炕,就病死了。也有人说因为周培公为大清朝立下了太大的功劳,功高震主,然后就被康熙给雪藏了。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
新疆地区在汉,唐和元朝时期,都是直接隶属中央皇朝,并同内地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密切的联系。明朝时期,蒙古分为东部的鞑靼与盘据在新疆北部的瓦剌两大部。满族兴起以后,从16世纪中叶起,大漠以南的察哈尔,科尔沁,土默特,鄂尔多斯等24部蒙古族先后归附清朝,称为内蒙古。
漠北的喀尔喀蒙古分车臣汗,土谢图汗,扎萨克图汗三部,都与清朝有"朝贡"关系,称为外蒙古。阿尔泰山以西的瓦剌部,当时叫额鲁特蒙古,分为互不统属的四个卫拉特(部):杜尔伯特部在额尔齐斯河流域,土尔扈特部在塔城附近的雅尔一带,和硕特在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部在伊犁河流域。
四个卫拉特中,准噶尔最强。噶尔丹夺得汗位后,迫逐和硕特和杜尔伯特,占据了新疆北部。然后又进攻天山南路,控制了南疆的维吾尔族地区,形成一个拥有60万人口的强大封建割据势力。噶尔丹和清朝保持着传统的朝贡关系,每次入贡有千人或数千人之多,常常请求清朝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并和达赖喇嘛青海诸台吉(贵族的一种称号)一起给康熙皇帝上尊号,自居臣属之列。
1684年(康熙23年),土谢图汗与扎萨克图汗发生冲突,噶尔丹支持扎萨克图汗,遭到土谢图汗的痛击。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正当土谢图汗派人包围了乌丁斯克和色楞格斯克,打击俄国侵略者,收复失地的关键时刻,噶尔丹率领三万骑兵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被迫撤回与俄军作战的军队,与噶尔丹作战。
噶尔丹打败土谢图汗部后,又占领了扎萨克部,侵入车臣汗部。三部几十万人奔向漠南,请求清朝保护。康熙帝给以牲畜,茶,布等物资救济,把他们暂时安置在科尔沁地区,并命令噶尔丹率众西归,退还喀尔喀三部故地。噶尔丹不听从清朝命令,继续率兵内犯,康熙决定亲征。
1690年(康熙29年),康熙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古北口,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在乌兰布通(今赤峰境内)与噶尔丹决战。噶尔丹把1万多头骆驼捆住卧地,驼背上搭上箱垛,盖上浸湿的毡子,摆成一条防线,称为"驼城"。主力部队从"驼城"垛隙放枪射箭
,进行顽抗。清军攻破"驼城",大败准噶尔军,噶尔丹逃回科布多。
噶尔丹败逃后,派人到莫斯科向沙皇提议缔结同盟。但沙俄当时无力出兵参战,只是派人到噶尔丹那里进行阴谋活动。
1691年(康熙30年),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会见被噶尔丹逐离故土的喀尔喀封建主,决定仍然保留三部的汗号,将漠北(外蒙古)编为三十七旗,与内蒙古的四十九旗同样看待。
1694年(康熙33年),噶尔丹要求清朝把土谢图汗和哲卜尊丹巴(活佛)送交给他处置,并煽动内蒙古诸部背叛清朝。第二年,噶尔丹率兵侵入巴颜乌兰,大肆抢掠。康熙帝于1696年(康熙35年)决定再次亲征,命令萨布素率领东三省兵从东路出击,费扬古率陕西兵从宁夏出西路,截断准噶尔兵的归路。康熙帝亲率八旗兵从独石口出中路,进逼巴颜乌兰。
噶尔丹在山顶望见康熙御营的黄帷龙旗后,慌忙拔营逃走。逃到昭莫多,遭到费扬古率领的西路军的截击,准噶尔兵大败,噶尔丹仅率数十骑逃跑。
噶尔丹发动战争,不仅祸害别部人民,也给本部人民造成重大灾难。他强迫富裕兵丁自备马十匹,驼三头,羊十只,穷苦兵丁自备马五匹,驼一头,羊五只,参加远征,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准噶尔封建主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早先受噶尔丹迫害,逃往博罗塔拉,这时也乘机返回伊犁,收集旧部,与清朝联合起来夹击噶尔丹。1696年(康熙35年)九月,康熙亲自到归化城,命令青海诸台吉和策妄阿拉布坦协力进攻噶尔丹。噶尔丹的属下看到大势已去,纷纷归附清朝。第2年,康熙帝第3次亲征到宁夏指挥作战,命令马思哈和费扬古率军大举深入,追歼噶尔丹。噶尔丹在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部下把他的尸首送交清军,投降清朝。
康熙帝平定噶尔丹之后,喀尔喀三部几十万人重返漠北故地,由三十七旗扩充为五十五旗,增设赛音诺颜部,统辖十九个旗。至此,清朝对外蒙古4部74旗实行有效统治。
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剿灭葛尔丹?
一劳永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