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功臣有谁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说到朱元璋,我们都是很熟悉的。是我国历史上唯二(另一个刘邦)由农民做到九五之尊的。但是王朝在成立之后,此时就开始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
历史上唯二的农民皇帝也都喜欢大肆屠戮功城,刘邦对待开国功勋就够狠的,比如为刘邦打下大半天下的异姓王韩王韩信最终也被吕后杀死(刘邦的老婆-吕雉),韩信还被诛了三族。
还有燕王臧荼、梁王彭越、燕王卢绾、淮南王英布等开国功勋都被逼谋反。连亲信樊哙(还是刘邦的连襟),在刘邦临死前都准备下令杀了樊哙。可见刘邦的狠。
而第二个农民皇帝就更狠了,刘邦杀得臣子也就是两位数,顶多三位数。朱元璋就不同了,杀功臣是按万来为单位计算,都不能用杀来形容了,用屠戮更为合适。
明朝初期,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共处理了四起诛杀功臣之大案。分别是"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蓝玉案”,为什么说是大案呢?
这四个案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处理了大批官员,每个案件都是数以万计的官员、官员的亲人被杀。四次案件加起来,被处理官员的总数竟超过十万。
基本到了朱元璋临死前,明朝的开国功勋基本上都是被诛杀殆尽了,而辛免于难的开国功勋基本没剩下几个人。
明朝主要的开国功勋一共有二十五位(公爵),善终的只有三个。只有汤和、徐达、郭英辞官回家得到了善终,其他都没有善终。
鄂国公常遇春、郑国公常茂、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颍国公傅友德、越国公胡大海、泗国公耿再成、蔡国公张德胜、梁国公赵德胜、济阳郡公丁普郎、河间郡公俞廷玉、郧国公廖永安、东海郡公茅成、虢国公俞通海、济国公丁德兴、天水郡公严德、姑孰郡公陶安、乐浪公濮英、凉国公蓝玉、蕲国公康茂才、蕲国公康铎 (康茂才长子),这些明朝的开国功勋,不是战死沙场就是暴毙军中,或被削爵处死。
永嘉侯朱亮祖、定远侯王弼、淮安侯华云龙、临川侯胡美、德庆侯廖永忠、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靖江王朱文正、江夏侯周德兴、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靖宁侯叶升、永平侯谢成、诚意伯刘伯温、长兴侯耿炳文(伯爵)等主要开国功勋也都没有善终。
徐达: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去世。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善终】
汤和:议军国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信国公,洪武二十八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被厚赐金帛为葬费。【善终】
郭英:前军都督府佥事武定侯,永乐元年卒,年六十七。赠营国公,谥威襄。【善终】
张龙:佥大都督府事凤翔侯,以老疾请告,洪武三十年卒。【善终】
明朝开国功勋百位有余,善终者只有几个,可见朱元璋之心狠手辣,比起刘邦时有过之而不及。
大家觉得朱元璋狠吗?感觉地位变化的人最后都挺心狠手辣的。
我是紫陌,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期待和你一起探讨更多得到问题。
明朝的开国功臣有谁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朱元璋常把刘邦作为榜样,是刘邦的粉丝,两人的做派和出身倒也差不多。朱元璋残杀功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毋庸置疑,但程度绝没有民间传说的那样,杀的几乎一个不剩了。
大明开国三十四功臣(朱元璋)朱元璋生于 1328 年,1368 年40 岁的朱元璋登上帝位, 1398 年去世,时年 70 岁。15 年的南征北战, 30 年的九五至尊,这也是老天对朱元璋的双倍赏赐了。
洪武三年即 1370 年,朱元璋对大明开国功臣大分封,即「开国六公爵」和二十八侯爵,合计 34 人。
开国六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这个排名是分先后的,李善长居功第一,常茂是常遇春之子。另外还分封了 28 个侯爵,这儿就不再赘述,比如我们熟悉的汤和等就位列二十八侯之首。
开国六公爵的结局我们先说开国六公爵,这是朱元璋钦定的六位功劳最大的开国功臣,是明王朝的脊柱和基石。
可能会让大家意外的是,开国六公爵中,徐达病逝于北京,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常茂,邓愈均正常死亡,只有李善长和冯胜被朱元璋处死。李善长是大明第一功臣,官拜太师,左丞相,封韩国公,被朱元璋称之为当代萧何。1395 年, 76 岁的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牵连处死,其妻女子侄 70 多人皆被诛。
冯胜和李善长一样,都是朱元璋的老部下老革命,为大明南征北战,封宋国公。后因「蓝玉谋反案」牵连,被朱元璋处死。冯胜死前安排家宴,将家中女眷一一毒死。
胡惟庸和蓝玉(蓝玉)「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二,其牵连之广杀人之多骇人。胡惟庸案,牵连被诛者 3 万多人,蓝玉案,牵连被诛 1 万多人。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后在李善长的推荐下步步高升,最终成为明朝丞相。胡惟庸与李善长关系亲密,且是儿女亲家。
胡惟庸当上丞相后,深受朱元璋信任,权势日大,后逐渐骄傲起来。独断专行,收人财物,且有毒杀刘伯温之嫌。后来遂起反心,被人告发,全家被诛,李善长也跟着倒霉。
蓝玉是明朝名将,常遇春的妻弟。在追击残元的军事过程中,功劳甚大,特别是捕鱼儿海 1一战,基本摧毁了残元的职官系统。后来逐渐骄傲放纵,因被人告发谋反被杀,被人称为「明初最后一位名将」。
刘伯温和常遇春(刘伯温)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还有两位不得不说,这就是刘伯温和常遇春。一个神鬼莫测,一个勇武无敌。
刘伯温的死因扑朔迷离,被朱元璋称之为「吾之子房」的刘伯温,晚年并不顺利。建国后,朱元璋并没有将丞相之职委任于他。后刘伯温辞官回乡,因与胡惟庸有嫌隙,被胡惟庸诬告,回京请罪。后病势日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太医前去诊治,但服药后病势更重,最终病逝。
所以刘伯温之死到底是正常病逝,还是被胡惟庸毒杀抑或是朱元璋授意?皆有可能。但对于一个年过六十疾病缠身的刘伯温,是否对朱元璋还构成极大威胁?朱元璋心里应该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朱元璋的嫌疑是极小的。另外一位名将常遇春是在北伐途中死于军中,属正常死亡。朱元璋正是为了感念常遇春,才将其子常茂封为开国六公爵之一的郑国公,且排名高居第三。
朱文正之死由于早年闹饥荒,朱元璋的父母及兄弟等大多饿死 ,其父系几乎仅剩下侄儿朱文正。朱元璋将朱文正当做自己的儿子一样抚养,朱文正,果然也没有令朱元璋失望。
朱文正作为早期朱元璋的亲属,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特别是在洪都之战中大放异彩。当时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峙,陈友谅率 60 万大军围攻朱文正把守的洪都(南昌)。朱文正数次摧毁陈友谅的进攻锋芒,坚持 85 天,等到朱元璋元军来到。最后在「鄱阳湖之战」中,朱元璋军彻底击败陈友谅军,奠定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洪都之战后,朱元璋对其他将领大有封赏,唯独朱文正没有。朱文正于是心怀不满,一改平常坐态,纵容手下抢掠,且心有怨言,被人揭发。朱元璋亲至洪都,朱文正出迎,被押回应天。由于马皇后的求情被软禁,朱文正在软禁几天后便去世了。
总结一下,在开国功臣中,真正被朱元璋处死的有李善长,冯胜,胡惟庸,蓝玉以及相关牵连者,比如「胡惟庸案」受牵连的一公二十一侯(有些已死被夺爵)等。这些人大多确有真凭实据,死的也并不算冤。历史大家吴晗对朱元璋的评价历史大家吴晗作为明史研究的拓荒者,著有「朱元璋传」一书,这是一本研究明史的必读书目。在这本书中,吴晗对朱元璋有两个标签设定。
一个是残酷的政治家。注意,是残酷的政治家,不是残酷的人。朱元璋为了巩固王权,保住大明江山,对臣下采取了一系列霹雳手段。特别是明初四大案,牵连诛杀达 15 万人之多,同时设立锦衣卫监察百官,采用特务统治,对贪官污吏零容忍,肃清吏治。
第二个标签是恐惧症患者。朱元璋早年家贫,且直系亲属大多死去,长期在军旅中又时时提心吊胆神经紧绷,本质上是一个孤独的人。而这种孤独的心态当上皇帝之后更加表露无遗,对身边的人和事缺乏信任,到处充满假想敌,对大明江山的延续和未来充满担心,恐惧和不确定感,对谋反不臣的行为于是更加残酷无情。
明朝的开国功臣有谁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别信野史,都让开,让我来回答!
根据《明史》记载,明朝开国功臣中,60%以上是自然死亡或死于战场,另有约20%死于犯罪当诛,真正被朱元璋冤杀的也就20%左右,下面具体说说。
明朝开国封赏,朱元璋一共分封了6公和28候,共计34人,下面就做一个全面的统计:
1.开国六公+刘伯温(论功可以封公爵)
特别说明:按历朝历代法律来说,疑罪从无,既《明史》或者正史里没有明确说是朱元璋杀的,野史等捕风捉影记录的不算。 开国六公➕刘伯温一共7个人,其中5人善终,只有韩国公李善长和宋国公冯胜是被处死的。
一、开国“六公”之首魏国公——徐达
先说流传最广的徐达,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根据《明史》记载,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但次年2月,病情加重,随后去世,《明史》并无朱元璋派人赐食一说。
有关朱元璋赐食徐达一事,最早出自野史《翦胜野闻》记载,但书中并没说是什么食物,而且按《四库总目提要》的说法,《翦胜野闻》“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并不可靠。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一书转述了这个野史故事,并添加了“赐以蒸鹅,疽最忌鹅”的情节,虽然赵翼本人也明确说了这是他写的“传闻无稽之谈”,但后人断章取义,高很多只提“徐达吃蒸鹅而死”,不提其他。从此,徐达之死也成了朱元璋阴险毒辣的一个“铁证”,并被很多历史专家采用。
另外,从医学上讲,这也不符合科学事实。现在有很多医学家用现代医学手段论证了“徐达吃蒸鹅而死”是谬论,根据现代医学解释:“背疽是背部发生了大面积急性化脓性感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导致的”,这在今天是个小病,很容易痊愈。并且鹅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肪,并不含有能导致病情恶化的毒素,反而能增强患者的营养,所以也不需要“忌口”。
2、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也是最受他信任的开国功臣,公元1384年病逝,朱元璋还为此发怒,株连医生,也没争议。
3、鄂国公——常遇春 根据《明史》记载,公元1369年,常遇春北伐中原,暴病卒于军中。“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常遇春之死没争议,不多说。
4、韩国公——李善长(死的有点冤,但不很冤,太贪,还和胡惟庸玩暧昧,两边站队)
5、宋国公——冯胜(冤死) 根据《明史》记载,1395年冯胜被赐死。
6、卫国公——邓愈 根据《明史》记载,1377年11月,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死后追封为宁河王。
7.刘伯温死亡揭秘。
根据《明史》记载:“洪武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由此可见,《明史》怀疑刘伯温之死是胡惟庸干的,没提朱元璋。
刘死后不久,他的儿子找朱元璋诉说胡惟庸毒杀刘伯温,这也是胡后来被杀的一大罪状,也和朱元璋没关系。 而且朱元璋也没必要杀刘这个风烛残年的病重之人,胡惟庸毒杀刘倒是有可能,因为刘曾当面和朱元璋说过胡这个人不能重用,并多次提醒朱元璋要提防他,而且刘一直瞧不起胡惟庸,胡怀恨在心,想除去刘这根刺是很可能的。
按我们现在法律来说,疑罪从无(后同),所以不管怎么说,都不能明确证明刘伯温之死和朱元璋有关。
二、开国28侯爵:
名单:汤和中山侯,陆仲亨吉安侯,俞通源安南侯,华高广德侯,耿炳文长兴侯,华云龙淮安侯,陈德临江侯,郭兴巩昌侯,唐胜宗延安侯,周德兴江夏侯,曹良臣宣宁侯,顾时济宁侯,王志六安侯,梅思祖汝南侯,陆吴良江阴侯,吴桢靖海侯,赵席南雄侯,廖永忠德庆侯,郑遇春荥阳侯,费聚平凉侯,傅友德颍川侯,杨璟营阳侯,康茂才蕲春候,朱亮祖永嘉侯,胡美豫章侯,黄彬宜春侯,韩政东平侯,聚河南侯。
其中,善终的有以下这些:
1、中山侯——汤和 1395年,汤和因病去世,死后追封东瓯王。汤和之死最没争议,不多说了。
2、江阴侯——吴良 根据《明史》记载,1381年,吴良病逝于青州,这个也没争议。
3、 宣宁侯--曹良臣 根据《明史》记载,1372年,曹良臣北伐战死于阿鲁浑河。
4、六安侯——王志 根据《明史》记载,1386年,王志因病去世,朱元璋罢朝祭奠,追封为许国公。
5、靖海侯——吴桢 根据《明史》记载,1379年正常病逝。
6、巩昌侯--郭兴 根据《明史》记载,1384年,自然去世。
7、南安侯——俞通源 根据《明史》记载,1389年俞通源病死。
8、蕲春候——康茂才 根据《明史》记载,1370年,康茂才随徐达北伐,回师途中病死,无争议。
9、广德侯——华高 1371年生病,死于琼州。
10、济宁侯--顾时 根据《明史》记载,1379年,病世。
11、临江侯--陈德 根据《明史》记载,1378年,在凤阳去世。
12、淮安侯--华云龙 根据《明史》记载,1374年,死于征战途中。
13、营阳侯--杨璟 这个人有意思,1382年去世(诈死),追封芮国公,后复出随燕王朱棣靖难南征,战死追封为璟国公。
14、东平侯--韩政 根据《明史》记载,1378年,韩政自然去世。
15、长兴侯——耿炳文 1403年去世,老朱都死好几年了,没争议。
16、汝南侯--梅思祖 根据《明史》记载,1382年,随傅友德征伐云南,军中去世。
总评:明朝开国六公+刘伯温(论功可以封公爵)+开国28侯爵=35人,其中善终的公爵(含刘伯温)5人+善终的侯爵16人,存活率为60%,比想象中的要好一点,朱元璋杀开国功臣较多不假,但也没一些人说的那样夸张,杀得只剩下1人(只剩汤和或郭英),而且被杀的开国功臣里,确实有不少人按律是该杀的,比如:1)德庆侯廖永忠,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2)永嘉侯朱亮祖勾结地方豪强,污蔑朝廷命官道同致死,后被朱元璋鞭死。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 开国后,朱元璋后面陆续又封侯并善终的人有(不完全统计,仅列举我记得的,如有遗漏,大家可以在评论区帮补上):1、武定侯——郭英 郭英卒于永乐元年1403年,比朱元璋活的还长。
2、安襄侯——仇成 公元1388年七月有疾,八月病故,也没争议。
3、西平侯——沐英 1392年,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明史》:洪武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4、凤翔侯——张龙 张龙曾随冯胜出招降纳哈出,辅佐蓝玉平定都匀动乱。后以老疾请告,1397年去世,无争议。
5、安陆侯——吴复 根据《明史》记载,1383年,吴复攻克墨定苗,同年十月,金疮病发,病逝于普定,这个也没听说啥争议。
6、航海侯——张赫 张赫是杀倭英雄,1390年病逝,追封为恩国公。
7、东川侯——胡海 1391年7月,出征北伐,平定澧州叛乱,不久病疽卒。
8、永成侯——薛显 根据《明史》记载,1387年,逝于山海卫。
9、宣德侯——金朝兴 1382年,金朝兴在平定云南时去世,追封沂国公。
10、郑国公——常茂 根据《明史》记载,1381年,常茂病逝。
11、安远侯——蔡迁 1370年病逝,“诏归葬京师,太祖亲制文祭焉。”
12、雄武侯——周武 根据《明史》记载,1380年病卒
13、定完侯——王弼 根据《明史》记载,1394年病。
14、东莞伯——何真 根据《明史》记载,1388年病卒。
15、海西侯——纳哈出 根据《明史》记载,1388年病卒。
16、东川侯——胡海。 根据《明史》记载,1391年病。
17、乐浪公——濮英 根据《明史》记载,1387年战殁,追封金山侯,廿一年追加封为公。
18、越巂侯——俞渊 根据《明史》记载,1393年战死。
19、永定侯——张铨 根据《明史》记载,1390年封,后病卒。
明朝的开国功臣有谁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朱元璋开国功臣90多人,历史资料记载公爵6位、侯爵28位、伯爵12位、子爵11位、男爵23位等依次等级。
大部分是病逝,只有卷入胡惟庸、蓝玉案的受到牵连,而且都是功臣的后代们,有党派之嫌的被清除。
朱元璋的发小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凤翔侯张龙等,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朱元璋
朱元璋为了明朝的江山长久,杀害了多达38%的开国功臣的后代。大部分卷入胡惟庸、蓝玉案的牵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后代多达十万多人,血腥镇压的手段令人发指。
只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朝廷局面已经稳定,大臣论功封赏。洪武后期,因为太子朱标性格温和,朱元璋怕太子以后无法驾驭能力强的大臣,便千方百计的削减势力大的大臣们的权利,目的就是为朱标扫清障碍,在朱标死后,朱元璋性情大变,血腥诛杀大臣,为孙子朱允炆清扫障碍。
汤和最了解朱元璋,主动请求辞职,退居故里,得以善终。
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的,有发小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凤翔侯张龙等。
01,信国公汤和
汤和与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朱元璋小的时候,就是泼皮无赖,说话做事狠辣果断,而且性格霸道独裁,不允许别人逾越,一旦有损害朱家政权的利益,绝不留情。
汤和自愿放弃官职,告老回乡,远离权利纷争,远离是非谣言,不参与任何派系党争。“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汤和的晚年写照。
汤和看懂了,只有回家过奢侈享受的生活,才是朱元璋最想要的。便主动请求辞职,退居故里,得以善终。但是后代没有世袭爵位。
02,西平侯沐英
因为长期镇守云南,躲过党派系之争,得以躲过朱元璋的屠刀,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爵位世袭。
03,武定侯郭英
郭英得力于朱元璋的偏宠,郭英妹妹是朱元璋的宁妃,(后殉葬)。郭英的儿子媳妇是朱元璋女儿永嘉公主。郭英女儿又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植媳妇。
郭英比较正直,没有参与党派逃过一劫。
“恩宠尤渥,诸功臣莫敢望蔫”,是郭英的地位写照。
04,长兴侯耿炳文
因为常年在外驻守辽东,没有受到朱元璋的猜忌。而且儿子耿璇娶了朱元璋孙女,朱标的女儿。
没有参与党派躲过一劫。
05,凤翔侯张龙
张龙没有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得以躲过劫难。儿子也是朱元璋的驸马。
后来参与对朱棣的对抗,在永乐年间爵位被削除。
朱元璋是历朝历代中大杀功臣最狠的一位皇帝。
大凡与参与结党派系的几乎都受到牵连。
自古帝王最怕就是派系党争,国家安定了不需要武将,怕成为养虎为患,祸及以后的江山。
汤和回家养息是最明智的选择,可惜的是子孙后代没有爵位,但是生活无忧,拥有万亩耕田,富甲一方的乡绅。
西汉名将韩信名言:“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帝国破、谋臣亡”。
皇帝卸磨杀驴的伎俩,历朝历代都是,威胁到皇家利益的一律清除。
明朝的开国功臣有谁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说是刘伯温,准不准无从考证!
明朝的开国功臣有谁逃过了朱元璋的屠刀?
公元1368年,朱元璋击败所有对手在南京建都称帝,国号明,年号为洪武。大明新立,与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弟兄们满心期待着加官进爵、荣华富贵的美好日子来临。
然而,天下本没有那么圆满的事。朱元璋生性多疑、好猜忌,早年的苦日子让他对任何人都不信任,即使是出生入死,两肋插刀的好兄弟也不例外。
明朝开国功臣共有34位,其中有14人被朱元璋杀掉。这14人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荥阳侯郑遇春、南雄侯赵庸、宜春侯王彬等。李善长官居宰相、韩国公也没能幸免,全家70余口被杀,李善长77岁高龄也被处死。
宋国公冯胜(蓝玉案被杀)、江夏侯周德兴(因子犯法被牵连)、朱亮祖(被鞭死)、颖国公傅友德(因被猜忌赐死),胡美(秽乱宫闱被杀)、梁国公蓝玉(因被猜忌谋反被杀)。这些被杀的人中,地位都非常高。
要说功臣中没有被杀的,刘伯温算是一位,他之所以能躲过一劫,按照民间传说记载,倒不是因为朱元璋念旧情,而是因为一首诗的缘故。
史载,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大明鼎立之后便想急流勇退、归隐田园,因为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朱元璋出身疾苦,他能忍受任何屈辱与悲惨,却同样容不得有半点沙子进入自己的眼睛。
功成身退之后,刘伯温引退回家,但朱元璋仍然对他不放心,多次派人前去探视。朱元璋屠戮功臣之时,派人前去探视刘伯温。钦差抵达刘伯温的老家青田时,发现刘家哀乐阵阵,刘伯温已经因病去世了。
朱元璋并不相信刘伯温这么轻易就死去,于是亲自前来探视。走到距离刘伯温家不远处的一座寺庙时,朱元璋有感当年在寺庙当和尚的那段苦日子,于是便信步走入寺庙之中。
在寺庙之中,只见院墙上画着一个背着大布袋的和尚,和尚旁边写着一首诗: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
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定睛一看,发现墙上画的和尚很像自己,那首诗的含义让他恍然大悟。朱元璋长叹一声,命人将此诗抄下后,随即返回了京城。
此诗是刘伯温所留,他以假死瞒过钦差,又深知朱元璋不肯甘休,于是在自家的必经之路的寺庙里写下了这首诗。朱元璋果然看到了这首诗,朱元璋是何等精明之人?看了此诗一眼就明白了一切,于是便不再强求,刘伯温自此得以善终。
朱元璋屠戮功臣,其实也并不能完全怪罪于他的凶残和无情,他半生凄苦,经历了太多生死离别,内心早已经坚硬如铁,他好不容易打下的大明江山,绝不能让人夺了去。
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深知儿子们压不住这些骄横跋扈的勋贵们,很多人都在等着自己闭眼的那一天,所以他必须在自己还看得见时,用自己的手给后代留出一条活路。
斩杀大臣勋贵,背上暴君骂名,总好比江山易手,全族被诛要好得多吧。更何况有些权贵的确该死,这就是朱元璋诛杀权贵的原因所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