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至明朝时期,人口最多不过五千万余,满清为何能使人口达到四万万?

大家好,我是历史紫陌阁,谢邀解答。首先题主的这个问题的是错误的,需要纠正一下,中国历史上至明朝时期,人口最多不过五千万左右的说法是错误的。清朝之前很朝代的人口是超过5000万的。

以往个别朝代人口

西汉时期有大约6300万,东汉时期大约有6500万。(虽然秦末汉初时期,人口仅剩1300万左右),到宣帝末年(前49年)人口已达5000万左右,西汉末人口应有6300万左右。东汉桓帝末年,又出现了一个接近西汉时候的繁荣时期。

隋朝,《隋书-地理志》记载,大业五年,全国户数907万,每户五口计,总人口4500万。不过今人依据各资料推断,总人口5600-5800万左右。

唐朝,贞观以后人口迅速增殖,天宝年间全国户数为890余万户,《唐会要》记载:安史之乱前,在册人口为900余万户,人口数量在天宝年间达到8000万余人,天宝十四年,人口8050万。人口峰值在8000-9000万之间

宋朝,宋朝是我国历史上人口第一次破亿的朝代。大观四年(1110年)全国有2100万户左右,经学者考证宋代户口只统计承担赋役的成年男丁,故认为实际人口达11275万,并提出北宋人口峰值出现在靖康之乱前夕的宣和六年(1124年),全国有2340万户、12600万人。

明朝,朱元璋末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口统计数据——6054万人。也有说法有两亿的,但是今天的问题只要超过5000万即可。

小结:

相信大家看到以上数据,就明白了题主的问题是个错误的依据。换成中国历史上至明朝时期,人口最多不过一亿有余比较合适。那么为何满清人口能够达到四万万呢?

农作物的引进

我国自周朝以来,农耕时代下的环境,是一个承受极限,人口超过这个极限,就容易导致各种危机,只要粮食不够,就会产生战乱。因为粮食的种植在那会看气候的原因很大,只要干旱,粮食势必减产,造成饥荒,没有足够的粮食赈灾,就会发生战乱。

一旦超过此极限,必将天下大乱。然而这个规律却被清朝给打破了,清末的时候,虽然屡经战乱,人口却还有好几亿,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清朝时期引入的地瓜以及玉米等高产粮食作物。

因为一些农作物的引入,使得自古以来的承载的人口极限大增,这也是满清时期,中国的人口高峰值。因为只要有的吃,人就会拼命地生,人口自然也就增长了。

这个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你看我们现在控制的计划生育,要是不控制,估计早就突破20亿人口了,新中国建立时有多少人口,想必大家很清楚,那么才用了短短的几十年,人口就超过了10亿。因为还是有吃的。没有吃的,就会被饿死,也就谈不上人口增长的,其实也有过一次事件,不便多说,了解的朋友应该是知道。

清朝因为,引进了高产量的农作物,人们可以完全的解决温饱问题,就开始了大量的人口激增。

结语:

清朝的末期的衰弱,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相信只要以前我国的发达时期,只要有高产量的农作物引入,也是可以达到人口的突破,甚至于突破4亿人口的大关。无论是汉朝,唐朝时期都是可以达到的。

从访华的英国使团的记录中就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人,就是从大清底层百姓的生活现状,推论出大清远比英国落后的事实。所以说,清朝的人口激增,原因就在于两种重要粮食作物的引入,换成其他朝代的皇室,一样可以让人口增长到这样的水平。

以上为笔者个人看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下方留言探讨。

我是紫陌,期待和大家共同探讨更多的问题。

中国历史上至明朝时期,人口最多不过五千万余,满清为何能使人口达到四万万?

首先,先纠正题主一个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只有清朝人数过亿,在清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的人口超过了一个亿,巅峰时的人口数曾达到了1.2亿,它就是宋朝。

而到了清乾隆时期,人口一度呈几何倍数增长,达到了四亿之多,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那么,清朝时期人口增长为何会如此之快呢?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清朝统治者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

众所周知,明朝之所以灭亡,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百姓赋税过多,负担过重,尤其是进入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财政亏空,国家没钱,只能加大对老百姓的剥削。到了万历年间,所谓的“三饷”对老百姓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于是,在朝廷的剥削下,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导致明末农民起义遍地,而明朝最终也亡于流寇之手。

清朝建立后,鉴于明朝灭亡的前车之鉴,所以从康熙五十一年起,就宣布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利民政策。在这一政策的鼓励与推动之下,老百姓无论生多少个孩子,赋税都是按照原来的收取,并没有再额外收取“人头税”。这样一来,百姓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又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因此,随着这一政策的实行,到了康熙五十三的时候,清朝人口数已经达到了1.23亿之多。

二、雍正皇帝“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

所谓“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是雍正皇帝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在雍正皇帝统治时期乃至以后被废除。

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是对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的进一步发展。这一制度的实行,进一步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不仅促进了人口增长,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施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直接导致中国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中国的人口总数从乾隆六年开始人口突破1亿,到乾隆五十七年又突破3亿,再到道光十四年全国人口直接突破4亿,占世界人口超40%,一举奠定了中国人口大国的基础。

三、统治者大力推广“红薯、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

这一政策在乾隆年间表现的最为明显。乾隆即位后,不仅多次减免百姓税赋,而且在“玉米、红薯”这两种作物的推广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在北方大力推广红薯的种植,并鼓励人们研究红薯的种植方法。最先到山东、河南等地推广甘薯种植技术的福建监生陈世元,就得到了乾隆皇帝极大的恩赏。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官陆耀因为编写《甘薯录》而被晋升为湖南巡抚。

在乾隆皇帝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川、陕、皖、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种玉米”。经乾隆一朝倡导,红薯、玉米已经成为了中国贫苦农民的基本口粮。

所以,当老百姓不为温饱问题而担心时,人口自然会不断增长。

四、乾隆时期对“水利”的建设极为重视也推动了人口的大量增长

在乾隆60年的统治生涯当中,中国的人口增长了一倍,比世界水平高出了65个百分点。到18世纪初,中国的人口已经占世界人口比重的23.4%。人口增长的如此之快,除了食物革命之外,另一项功劳应归于水利的建设。

在乾隆中前期,由于乾隆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政治清明,执政能力强大。对黄、淮、永定河、浙江海塘等容易泛滥的河流进行了空前有效的治理,各省堵塞的河道也都得到了疏浚。这一措施,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所以,这一措施也是中国人口稳定增长的原因之一。

五、乾隆即位后,多次减免百姓拖欠的“农业税”进一步调动了百姓种地的积极性,推动了人口增长

乾隆曾说道:

“民为邦本,庶富相因,但令小民正供之外,留一分盈余,即多一分蓄积,所谓"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者,此也。”

因此,乾隆登上皇位之后所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免除拖欠多年的农业税。在即位诏书中,乾隆宣布,凡是拖欠了十年以上的农业税的家庭,全部免交。仅仅过了20天之后,他又宣布,雍正十二年以前所有未交的农业税,全部免除。

在乾隆的这一措施之下,大清帝国的子民们,特别是众多的贫困人口,摆脱了多年以来沉重的赋税。这在以农业税为主要财政收入的传统社会中,乾隆的这一决定显得是极为有魄力的。

当然,乾隆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在此后漫长的统治生涯中,他多次部分或者全部免除农民的农业税,自己不仅成了中国历史上减免农业税款最多的皇帝,而且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为中国的人口增长奠定了基础。

所以,综合以上原因,最终使得中国的人口数量在道光朝达到了四亿之多。

文/秦皇唐宗

本人喜欢近代史,欢迎大家关注,共同探讨。

中国历史上至明朝时期,人口最多不过五千万余,满清为何能使人口达到四万万?

首先,我来纠正问题里边的一个错误,明朝末年人口不是5千万,而是约有三亿以上。明确了这一点及其原因,我们才能开始谈论明清的人口问题。

(一)明代在册人口数据严重不实

检索《明实录》中的明朝人口数,我们会发现,明代人口自朱元璋以来,居然非但没有增加,而且还减少了,以下试举数例:

洪武二十六年:约6052万口

宣德八年:56128436口

正统五年:51811758口

隆庆三年:62537419口

万历三十年:56305050.5口(出现“口半“字样,也就是把人劈成两半,恩……)

天启六年:51655469.5口(出现“口半”字样)

在《明实录》中,明英宗朝几乎每年都有户口统计,而其他时期有关资料却寥寥无几。而在明后期的天启六年,其人口统计数居然是各时期差不多最少的,甚至出现了令人糊涂不已的“口半”字样。我们很容易看出,这种种怪现象都指向一个事实——除了洪武二十八年的数据外,《明实录》对明代人口数的记载纯属扯淡,瞎编。

从以上各图的记载,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知道,明代的官员对于所谓户口统计是个什么样的态度了,明代的官员对于这一事实也非常清楚,比如茅元仪在《石民四十集》中就指出:

户之繁口之盛,王者不料民,故不尽登于版籍,计其三百年之蕃育,损益盛衰之间,亦当数倍于开皇之日。

这段话不仅点出了明代户口统计严重不实的特点——不尽登于版籍,甚至为这种统计不实创造了合法的理由——王者不料民。

至于这种所谓“户口统计”对于明末人口数字的扭曲到了何等地步,请看下图:

如此说来,明末人口总数远远大于5000万,应该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该如何计算明末人口数呢?

实际上,从1911到1935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8.24‰(北宋9.2‰),而这段时间里,抗战、军阀混战等战乱连绵不绝,人民生活甚至比清代中期还要贫困。与之相比,明朝时期影响全国的战乱其实不多,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明朝人口增长率应该不会离8‰太远。

如果按照8‰,明末人口当为60520000*1.008^(276-28)=436627300万,即四亿三千万。

即使按照更低的6‰算,明末人口也有2亿六千多万。总而言之,明末人口超过三亿肯定是毫无问题的。

明确了这一点后,我们再谈一谈清代人口的增长。

(二)“摊丁入亩”——在册人口“增长”的转折点

那么观察清朝所记载户口统计数,我们也可以发现十分怪异的情况:

清顺治十八年:21069609口 清康熙二十四年:23411448口 清雍正二年:25284818口 乾隆十八年:102750000口

数据来源: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可以发现,清代初年在册人口数其实非常少,直到雍正二年,其口数还仅仅只是天启六年口数的一半。而在雍正二年到乾隆十八年的短短30年间,口数居然翻了4倍还多。而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很清楚,就是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即不用按人口数量交税,只用按田地数目交税。

所以说,清代人口“大爆炸”严格来讲,只能算是一种“政策调整”所造成的“纸面上的大爆炸”——人丁税不用交了,以前隐报瞒报的户口都纷纷浮出了水面。而在雍正年间以前,由于瞒报户口的原因,所有的“在册人口统计”都是没有一点可信度的。至于更加具体的论述,我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本书:杜车别著《明末清初人口减少之谜》,把这个问题论述地十分清楚。

中国历史上至明朝时期,人口最多不过五千万余,满清为何能使人口达到四万万?

商周时期巳经形成{长寿,多子多孙的思想}詩经里″國風篇:蝗虫的翅膀诜诜兮,你多子又多孙,振振兮,蝗虫的翅膀,群飞嗡嗡响,你多子又多福,绳绳兮″。

螽蝗生子最多,信宿既群飛,因飛而见其多,故以羽言之″。至周始設有掌管人统計的官员{司命,司民}生者登計,死者注销要{拜而受之,登於天府}秦汉年間人口约2ooo万,三國期間,全國人口只剩下1000万左右,。

唐太宗李世民既位笫一年{627年}下詔书实行奖励民間婚嫁,{男子20岁女子15岁}给予资助,并把″婚姻及時,鳏寡数少″作为地方官政绩考核内容之一,玄宗李隆基的开元,天宝年間人口6000一一7000万之間。

宋代徵宗大观四年,土地利用率之最,历学家估計最高垦田数,7、2亿亩,不仅遠超越唐代,元,明也未达到此线地域分布上,长江流域成为全國人口最稠密地区,人囗从4700后破亿。

明代人口达1、5亿,到了万历二十八年人员又增至1、97亿,而当時世界人口也不超过四亿,明代人口流动值的注意是海外移民,至少50万达到空前高度,大多是浙江,山東福建,广東沿海民,去马来亚谋生{俗称,南洋}。

清,人口突破四亿,主要是雍正乾隆的政策連贯性,废除人头税,玉米,蚕豆,花生,红薯等高产作物的传播,以及南方双季稻在江南地区的普遍,补救了粮食的缺口,{据說雍正时期:库存的银俩,多的放不下了,铜钱上的绳子烂成泥土},,

那些展翅高飞的鸟儿,归飞提提,百姓的日子过好了,丰年小米大米多。

謝謝悟空,,,,,,,啊啊终于

中国历史上至明朝时期,人口最多不过五千万余,满清为何能使人口达到四万万?

历史上的盛世,都是人口增加。

中国历史上至明朝时期,人口最多不过五千万余,满清为何能使人口达到四万万?

我们很多人对中国人口有着错误的认知,那就是“中国地大物博,自古人就多”。

其实不然,在清朝以前,中国人口没有突破一亿。即使是汉唐两朝的鼎盛时期,也不过人口最多6000万。

到了明末,根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当时人口大约5100多万。但是仅仅过了一百多年,在清朝的道光年间,人口已经达到四亿。 这么突然的人口激增,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环境稳定、粮食充足

自康熙定三藩,收台湾后的一百多年里,大清帝国除了边疆的小战事外,国内一直处于和平稳定的局面。这为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为主的中国,提供了极好的农业发展机遇。

所以这一阶段,大清的子民们拼命发展农业,开坑荒地,种作农物。随着粮食产出的充足,饥饿人口变少,同时新的种植技术和稻种的引进。这都直接导致人口死亡率变低,而人口出生率则大大增加。

大白天说就是,人人都吃的饱,人人就生的好。

二、经济发达、轻徭薄赋

虽然清朝时期相较于西方各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确实落后很多。但是,因为农业的发展以及赋税的改革,清朝的经济仍然发达。

在康熙年间,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也就是新出生人口不再征收赋税。

而到了雍正一朝,更是取消了“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也就是不再按照人口多少收税,而按照土地多少收税。这一下减轻了农民大大的负担,助长了人口的增长。

三、科技进步、医疗发展

清朝人是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其科技和医疗的发展以总结为主,同时又引进了西方的科技。所以这一时期的医疗经验是历朝最多的。

在明末时期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在清朝得到沿用,这大大减少了天花的发病率。同时明末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在继续在清朝得到推广使用。医疗发展相较于前朝来说,算得上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清朝人口的激增也为我们近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人口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