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白银储备是多少?

明朝是当时世界上储备最多的国家 晋商八大世家就很多 具体多少没有具体数值

明朝白银储备是多少?

明朝中期海外贸易的兴起,与日本、拉美巨额的贸易顺差,使明朝积攒了数亿两白银储备,但是白银可并不是明朝的法定货币,法币自始自终都是宝钞和铜钱,明朝的白银地位处于货币和商品之间。

白银更多是作为大宗货物与税收结算的支付手段来使用。其中一小部分被弄成碎银子,充当小额交易的货币替代品。

然而流入明朝的白银并没有形成新的购买力,创造出新的价值,整个社会的白银财富被集中到少数官商手中,用在投资土地、房地产上,古代又没有银行,所以商人和贪官们干脆窖藏于地下。(其实和今天没两样)

这样就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土地和房地产变得非常昂贵,普通百姓根本就买不起,土地资源被大量兼并。

整整数亿两白银的流入,这就造成物贵银贱,白银被民间自发用作为流通货币,明朝官方没有调控好,直接导致朝廷失去货币控制权。

在国际贸易中,明朝黄金与白银比例为6:1,欧洲比例为20:1,意味着外国人拿白银换取货物,同时也换取很多黄金。明朝所获得的白银,实际上在年年贬值,通货膨胀日益严重。

明朝的王爷们尤其善于洗钱,捞取流入中国的大量白银,比如那位被李自成起义军煮死的福王朱常洵,勾结边镇将领,垄断前线大米供应,大米的价格翻了好几倍,甚至私铸铜钱,不光福王,其他诸王也大量私铸铜钱。要知道明朝铜钱的供应量一直不足,藩王们通过对铜钱供应量的收紧和放松,造成铜钱与白银比价浮动,吸收普通百姓手中的白银。

藩王虽然知道白银可以当货币使用,但是更多的是用来制作成精美首饰予以收藏,明朝正德皇帝直接用两千万两白银修建房屋,大量的白银资源因此沉睡在皇宫和王府里。

明朝自公务员工资和盐法改革之后多年,白银才正式走入市场。白银越少,对铜钱比价就越高,贵族们就越要收藏白银,数量就更少了,恶性循环下,流入明朝的数亿白银都被吸收干净。

到了嘉靖时期,皇族白银独大的格局悄然发生改变。由于和蒙古的战争频繁,屯田制度又被废弃,军队的军粮供应都需要朝廷花钱购买,每年军费开支超过五百万两。

流入前线的白银,主要用于军饷和赏赐,或者就是被将领们贪污,前线的大量白银也吸引了商贩们北上进行商品贸易,大米价格由弘治、正德时期的五六钱一石逐渐涨到了万历时期的七八钱一石。

明朝万历时期和东北女真族的冲突日益加剧,萨尔浒之战中明朝惨败,朝廷的军费预算大幅提高以应对来自东北的威胁。户部拿不出钱,万历皇帝不肯掏私房钱,那怎么办呢?只能增加农业税,高达三百万两的白银流入辽东前线。

此后军费更是直上云霄,天启皇帝被迫拿出了几十万黄金,流向辽东前线的白银又退潮般反弹回内地,商品价格逐年增大。

明朝崇祯年间,爆发了两股由张自忠、李自成为首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乱波及之处人口大幅减少,相应的粮食产量急剧下滑。要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子们分封在各个天下重镇,都属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一线城市,西安、开封、成都、洛阳等等,也意味着王爷们在这些城市吸收了大量白银财富。

李自成进攻开封时,周王为保命拿出一百二十万两白银招募和犒赏将士,同时代表着沉睡在王府里数量庞大的存银开始觉醒涌入市场。

银多物贱,直接导致超级通货膨胀的产生,商品价格开始大幅度上涨。崇祯十三年,山东地区的大米价格竟然高达每石二十四两白银!前面说的万历年间每石不过七八钱而已。

小麦的价格为每石二十一两,猪肉价格为一斤一钱八分,合铜钱一百八十文,是正常价格的二十五倍。普通白银手里的白银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崇祯没有看出缺粮的问题,只觉得越发钱下面就越缺钱。战争连绵不断,粮食产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朝廷越是下发白银,物价 就越涨,银子就越显得缺乏。发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崇祯就很不解了,大明的白银都去哪呢?

国库的白银储备更是仅有一千八百万多两,而每年用于辽东和剿灭农民起义的军费就需要三千多万两,大明财政面临崩溃,赋税往后多征了40余年,普通百姓被逼的走投无路只好参加起义军队伍,各地农民起义被搞的越剿势头越大,朝廷又需要更多的银子去镇压,这样就陷入了财政恶性循环。

明末各项军费概由白银支付,而大部分出自长江以南,每年北运数预计约为2000万两,当时民间所有之银,时人估计,可能为15000万两,可见开支的庞大。

明朝白银储备是多少?

明朝白银储备世界第一,但后来都流失了,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白银从来不是明朝的官方货币,明朝自始至终法定的货币都是宝钞和铜钱,元代纸币破产后,明朝改铸铜钱,尤其是永乐年间对铜钱的铸造还颇有成效,铜钱在永乐年间得以流通。然而永乐死后,由于铜矿的缺乏,金银作为货币的替代品再次浮出水面。 政府对金银代替货币流通是打击的,后来金银成了民间流通的货币,官方不承认,同时也无权进行调控。

第二,明朝税收通常采取实物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尽管万历年间进行改革,提高税收白银化程度,但实物税依然是大头。而且江南有钱人家倾向于交纳实物税,因为在富庶的江南地区,粮食丝绸产量高、又有漕运之便,交纳实物税很轻松。 而这些白银千辛万苦收回来,也没到国库中去,而是在地主和商人手里,他们一个把持粮食,一个懂得利用白银和米价的差价,赚得盆满钵满,这些银子都进入银窖,退出了商业流通。 然而偏远地区的百姓就只能交纳白银来抵税,偏远地区只有兑换白银的“黑市”,“黑市”银价高,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爆发了农民起义。

第三,明朝中期日本的白银流入中国,很多富人家庭收藏白银保值,这些白银等同于外汇,政府对此毫无调控能力。

第四,明朝末年日本实行闭关锁国,白银的流通又断线了,此时明朝国内白银很少,中国出现银荒,有钱人趋向窖藏白银保值财富,白银看起来凭空“消失”了。

所以白银的去向就可想而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