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
孩子究竟该怎么“管”,才会更好的成长?
这是每一位家长都会关心的问题。
表姐家的孩子妞妞,今年上五年级,语文、数学、英语,门门功课都是100分,而且她从三年级开始,每年都是年级前三名。
亲戚们纷纷向表姐取经,问她是怎么把孩子教育这么优秀的?
没想到,表姐压根没什么教育方法,唯一的方法就是不管孩子。
原来,表姐和姐夫经营着一家超市,生意特别忙,平时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妞妞从小学开始,穿衣、吃饭、上学、做作业都是自己搞定。
如今,孩子都五年级了,回想这几年,表姐都觉得特别对不起孩子。
但是,歪打正着,这样的放手,竟然让孩子养成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好习惯。
无形中的放手,促成了一个超级小学霸。
反观其他几个亲戚,都是把孩子当“小王子”、“小公主”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所有的事情统统包办,恨不得学习也替了。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一个个娇生惯养,成绩差劲的一塌糊涂。
此时,家长开始着急了,求教取经,怎么教育孩子?
没想到,问题就在于自己管的太多了。
01 管的越多,孩子越容易叛逆电视剧《小欢喜》中,乔英子从小学习成绩优秀,妥妥滴一枚学霸。
到了高三时,成绩开始下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她妈妈宋倩管的太严。
每天学校学习已经很累了,回家还没吃饭,妈妈就把试卷摆在了书桌上,让英子吃完饭去做。
时间久了,英子觉得又累又烦,就偷偷跑去爸爸那里玩乐高。
这边妈妈恨不得倚天4小时黏在英子身上,做最有营养的饭菜,搜集最权威的试卷,一切为了英子的成绩。
那边英子,看见试卷就想逃,心思怎么也用不到学习上。
结果一考试,成绩从前三名下降到二十几名。
英子和妈妈大吵一架,英子控诉自己压力太大,妈妈管的太多,让她喘不过气来。
因为不能做到劳逸结合,慢慢变得反感学习,以至于成家下滑的厉害。
最后几集,英子妈妈不但撕了试卷,还带英子出去吃饭、看电影放松,不再全天候盯着英子的成绩。
英子心情变得愉快,最好考上了自己理想中的南大。
很明显,英子中途成绩下滑,和妈妈宋倩密不透风的管教脱不了关系。
父母管得越是严格,孩子越是叛逆。
双方关系交额,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妈妈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孩子觉得妈妈不理解自己的压力。
事情从双方预想的反方向发展,结果是谁都不希望看见的。
父母要想孩子变好,首先要控制自己不去插手。
02 管的越多,孩子的依赖心越强有的孩子是越管越叛逆,有的孩子是越管越依赖。
小侄子,今年8岁了,开始上二年级,成绩让哥哥嫂嫂头疼不已。
嫂嫂是全职主妇,每天除了做饭、打扫房间,就是负责搞好孩子的成绩。
每天一放学,嫂嫂会让孩子半小时吃饭,半小时休息,然后就开始写作业。
写作业的时候,嫂嫂就在一旁看着。
发现孩子做错了,嫂嫂连忙指出来,让孩子改正;发现孩子不会写了,嫂嫂就提醒孩子该怎么做。
这么从一年级陪到二年级,小侄子的成绩非但没有前进,反而下降了。
嫂嫂和老师一起分析原因,才发现,小侄子的依赖心太强,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主见,不仅仅穿衣吃饭,有嫂嫂说了算。就是写作业用哪个本子,每天做几道题都要听嫂嫂的。
最糟糕的是,孩子做题懒得动脑筋,遇到不懂的,就问妈妈该怎么做,而不是自己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答。
这样的习惯,在学习上是致命的错误。
一个没有自主能力,害怕尝试,没有创新能力的孩子,他的成绩能好吗?
现在,嫂嫂意识到自己“包办”的危害了,开始尝试让小侄子做主自己的事情。
学习的时候,也是让孩子一个人在书房,全部做完才能出来。
题目做错了,嫂嫂也只是旁敲侧击分析,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答。
一开始,小侄子哭着不干,只想着让妈妈帮忙,经过开导,这一个星期以来,改观不少。
03 越是不管的孩子,自主能力越强有一年,记者采访高考状元的家长,平时是怎么培养孩子的。
结果,有好几个家长的回答都是“不管他(她)”。
原来,每一个状元的背后,都有一个不管孩子的爸妈。
这里的不管,不是彻底放养,也不是什么责任都不付。
真正对孩子有益的“不管”需要做到3点:
第一,尊重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地,身为家长,应该做到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行为,适时作以引导即可。
第二,相信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天使,家长应该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相信孩子的理解能力,守在一旁看着他们成长就好。
孩子需要被信任,需要被理解,需要被鼓励。
优秀的孩子,少不了父母信任的加持。
第三,引导孩子
孩子因为年龄小,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不够,难免受到不良事件的影响。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加以引导,不至于让他们误入歧途。
最后,我想说的是,成绩固然重要,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更为重要。
我们要做一个“不管”孩子成绩的家长,更要做一个不管孩子其他琐事的家长。
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家长只需要做好陪伴者的角色,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手放开”。
为什么有些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
我的孩子今年大三了,也在985大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吧。
第一,家庭教育是分男女、分阶段的,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每个阶段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办法是不一样的。小学时管理严格一些,初中高中逐渐放开。首先是男女有区别,男孩子从幼儿期到小学,因其性别,应采取较女孩子稍严格的引导式教育,且不能太宠。要善于利用男孩子固有的性格,有些活泼的,要多陪着户外活动。有些内向型的,要多陪着读课外书,在陪伴中引导其爱学习。女孩子要稍松一些,多培养爱美之心。但男女孩子在此阶段,都应多培养交朋友的习惯。要刻意让他们找到好的小伙伴。
第二,家庭教育管理孩子应全面,不光是学习方面。要给孩子一套全面的、自带纠正习惯的处事理念。而且越早越好。孩子越早建立自己的性格越好管理。
第三,家长自己的管理手段不应单纯采取压制、暴力、教训等方式。还是应引导、陪同、鼓励为主,教训只是最后的手段。
以上为大方向,再说说细节。教育孩子,应以培养习惯为第一要点。从小培养孩子主动、自觉的习惯,比什么都好。我从小学就要求孩子自己做作业,不用家长陪,首先,不硬性规定做作业时间,什么时候做都可以,玩够了再做也可以。但必须认真做。做完作业就可以玩,不用复习或预习。我的孩子从来不用我管理作业时间,我也不主动看她的作业。也不检查她做作业时是否专心。慢慢的孩子习惯了,十点钟前很麻利的就做完了。小学期间,基本不用补习,只有英语这门课需要补习。因为语言学习需要多读多说,孩子一般没这个习惯。其它课基本不用。至于兴趣爱好类型的补习班,就看孩子的爱好了,不爱的坚决不去。其次,对于孩子学不好的学科,要采用灵活的方法提高她的领悟能力。比如作文不会写,你就和他一起写作文比赛,你写一篇她写一篇互相比较。再结合课外书引导她读书时观察人家写作的特点,慢慢就好了。还有,孩子作息时间安排,应由孩子做主,不要干涉太多,不要一看见孩子玩,你就吼怎么还不去做作业!?这是很不好的!应该问,你这个游戏还要多久?让她自己思考是不是该学习了。结合纠正错误的理念引导她思考。慢慢的,她习惯自己分配时间了,就达到目的了。
到了初中,一般孩子进入叛逆期。小学时的方式,就不合适了。叛逆期的孩子对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性格也在形成前的关键期。管教式的教育容易逆反。这个时候的教育应是启发式,启发他们多看世界,而不是启发他们多做作业。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外界就容易教育了。一个孩子最最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就是初中。这个时候,孩子喜欢学习外界事物不喜欢读书是很正常的。还有早恋的问题,其实早恋不可怕,暗恋才可怕,虽不鼓励早恋,但也别禁止早恋。
高中就是大孩子了,学习受到高考的压力,一般孩子心理压力比较大。解压式教育为主。而且高中一般受初中影响,成绩基本定格了,不会突飞猛进也不会掉队太多,只要保持有心学习,就不要给太多压力了。
为什么有些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
我们院里有一堆老农民。没文化。太可气了!
先声明一下,咱没有一丝看不起他们的意思,我小时候也是在农村长大的。
但是,这帮老农民实在是让人觉得羡慕妒忌恨呀!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儿子是博士。闺女是博士。双博士。留美博士,公派博士……。
多少知识分子看着眼气呀!
文曲星下凡怎么就到他们家了!
一个不识字的大娘,向我传授教育秘诀。
“我们小子上中学的时候,我每天给他带一个火烧加一片牛肉!”
这是教育秘诀?
可她一摆手说:“我不识字呀!我就一牛肉拉面饭馆打工呀!就能干这个了……”
他小子哈工大的研究生。公派到英国的G5 的大学学习。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一个老汉,种玉米的。小子是首都医科大学的博。还有一个养猪户,孩子清华的。
也是,要不然我就看不见他们了。
他们的孩子都在不远处的单位工作。
一个是国家大研究所。研究什么飞船发射,卫星上天的。
另一个是大医院,移植中心。楼顶有直升飞机“停车位”,哦!应该叫停机位。
你说,人家怎么教育出来的!
人家就是抓思想:“小子!读书要争气!”就这么一句。简单吧!
我继母也老被人逼着介绍教育心得。
她儿子争气!
儿子基本可以概括为“升官发财”型。可老太太真没什么心得。漫说她如今老年痴呆了,就是明白着,也没什么心得。
继母是一个“傻白甜!”(这么说不恭呀,但是就这意思)
她大学毕业不久就嫁了我父亲,一个中年大领导。自此之后就在家泡病号!天天卷着头发看大众电影,后来是法国版的ELLE。教育?她好像没这想法!
她带着儿子玩洋娃娃。织毛衣。弹钢琴。没了……
父亲去世了,继母的天塌下来了 !
当时弟弟才十岁。继母就对他说:“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了。以后妈妈就指着你了!”
继母的生活能力基本让我爸给养废了……
她不敢自己打车。
她不敢去银行办理业务。
她要逛商场。要买进口的巧克力,但是,又没钱呀……
她小姑娘一样站在机场免税店里泪如雨下的哭。
“老滕呀!你知道吗。我这是受的什么罪呀!”
继母总哭。没有了高干老头就没有了高工资,出国补贴,特殊医疗,随叫随到的小汽车,没完没了的零花钱……
每到这时,弟弟就把她抱在怀里,吻着妈妈的头发,告诉她:“妈妈,以后都会有的!我给你挣去!”
于是,一个纵横商海,黑白通吃,白手起家,成功立业的地产公司CEO出现了。
这就是小滕!
继母如愿以偿了。继续被儿子宠着。高高兴兴的出国旅游,大肆购物去了……
你说这是什么教育方法。
哭泣教育法!
弟弟自己说:“在咱们家,姐姐像爸爸,妈妈是宝宝。我是小弟。”什么乱七八糟的……
可人家孩子就成功了!
这不让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披荆斩棘,呕心沥血的娃妈们看的想撞墙呀!
我思来想去,可能是应了那句话:这样的家长,“调动起孩子的自觉性了”!
自教自学,自强自立!看着实在是没什么能力的父母,孩子只能自己发威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呀!
还是那个不识字的大娘说的有道理:“其实就一条,这就是报恩来的孩子!不用教!”
为什么有些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
首先谢谢题主的邀请:
我是一名老师,也许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些发言权。
家长越“不管”,孩子的成绩越好,这种认识肯定是错误的。成绩好的孩子其实就两种,第一是在学习上有一定天分的孩子,这种孩子的领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第二种孩子就是学习刻苦努力的孩子,成绩也会不错。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两种孩子:
1、有学习天分的孩子,一般表现为学习上似乎不是很刻苦,家长也可以管孩子的学习,但是成绩却极好。尽管我们经常鼓励孩子努力学习,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天分才是天花板,有天分的孩子领悟能力远超普通孩子,这是通过努力无法达到的,这其实也验证了那句话“成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但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
2、学习努力的孩子的成绩往往也不错,但是因为天分有限,上限不会太高。不过既然这样的孩子成绩不错,说明他的学习自律性比较强,外在也表现为好像也不用家长管。
3、不管是具有学习天分的孩子还是努力学习的孩子由于年龄不大,自我的管理能力还是要弱一些,所以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与鞭策,也就是俗话说的“管”。
综上所述成绩越好的孩子,越不用管是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
为什么有些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
父母对孩子大撒把,不管不顾,一般而言孩子的学习很少有好的。仅以我周围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而言,学霸基本都是父母未雨绸缪及早为孩子进行学业规划的结果。但是凡事也有例外,比如我身边就有两个非知识分子家庭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一个小饭馆面食师傅家的孩子,夫妻两个都是打工一族,丈夫小饭馆打工,妻子卖菜,夫妻俩整天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小的时候夫妻俩也没有为孩子做过任何学习规划。但这样大撒把不管不顾,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却很高。现在孩子正在上初一,学习的勤奋程度达到了让父母烦恼的程度:孩子每天晚上12:30睡觉,这么晚睡觉,除了要做作业,孩子还要拿出相当多的时间对一天的主课、副课(历史、地理、生物、政治)进行知识点总结和复习。孩子每天早上4:30起床,起床后就开始背诵各科的知识点。父母担心这样高强度的学习孩子身体受不了,几次三番劝阻孩子不要这么拼,但孩子依然执意而为。当然,孩子的学习很好,基本全年级的前几名。
案例二:出租车师傅家的孩子,夫妻俩都是初中毕业,丈夫开出租,妻子打临时工,家庭收入较低,基本属于“月月光”状态。孩子从小的学习夫妻俩基本没怎么管,对于孩子每次的成绩也基本不太在意。孩子在小学学习一般,但升入初中后,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勤奋程度都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是节节高,初中升高中,中考成绩超出了市重点高中几十分。
结合这两个案例,我个人觉得有些孩子“不用管”的学习动力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改名底层家庭命运的动力;第二、兴趣动因,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爱学习和钻研,能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第三、较强的好胜心心理,凡事不甘于居人后。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和排名无疑为这种好胜心提供了最佳的舞台。
总之,“不管不顾”,没有外力推动下学习依旧出色的孩子,学习更多基于一种“内生型”动因,这样的孩子对待学习是主动进取型的;与外力推动、处于被动型学习状态的孩子,这类孩子往往能走得更远,可期待的成就往往也会更高。
以上,供参考。
为什么有些家长越“不管”,孩子成绩越好?
这个问题要区分孩子的学业阶段。
小学阶段,但凡成绩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位给力的家长。这个阶段,孩子是要家长“推“着走的。
一年级,家长全程陪学;
这个过程,是家长洗脑的过程----丢掉原先自己的小学知识点,重新接受现在孩子在校接受教育时当下教师的思维方式。
保持自己和孩子在一个思维模式下对话。知己知彼。方可正确引导孩子建立学习习惯和方法。
整个低年级阶段,家长是绷的比较紧的,但是一定是内紧外松的。情绪是会传导的。家长轻松,孩子才可以放松,专注课业而不是担心自己的错误。
三年级开始,孩子露出“不服管”的迹象。
这是家长把学习的“主场”教给孩子的时候了。经过前面二年,孩子的习惯基本已经确立,小毛病基本得到修理。
理性的家长该试着把长臂慢慢收回来,每天的作业还要家长批改,孩子是否用心,作业会“出卖”他的。
再往上,青春期的萌动露脸了。
但是有前三年的积淀和成果,学习上面的事情,只要孩子不问,家长基本不管。
反正还是要批作业的。作业会告诉我,孩子在想什么。
很多的孩子,不论动机如何,一旦他持续几年占据了班级基本固定的排名,他会有学习的动力去继续稳固自己的“江湖地位”。
家长越来越问的少了,但是会常常光顾一下孩子的房间,巡视一下是否正常。
也会时不时跟老师搭个话,随意的聊点什么。
貌似孩子的地盘孩子做主了。
与此相反,喋喋不休一直不松手的管束孩子学习、时间安排的家长,会让孩子逐渐放弃自我管理----反正自己说了不算,反正不管有什么事情,总有人替他安排好。
他只需要拿个好成绩回来就交差了。
这样的孩子,内心缺乏学习的源动力,畏惧家长,不会自我管理。
如果成绩偶有差池,会遭到家长强烈谴责。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也会缺乏自信。
表现在学习成绩上,就是孩子很努力的学,但是成绩不理想。父母很焦虑。
中学阶段,习惯好成绩的孩子还会努力学习;内在苏醒的孩子,所向披靡。这个阶段,很多家长有心无力了。
学习上面,能提供答疑解惑的家长越来越少了。看孩子的书,都感觉吃力了。
唯一能做的,或者放手,或者徒劳的盯着孩子每天的学习。
考好考不好,家长面对正值青春期的叛逆孩子,那些长得比爸妈高、比爸妈壮的孩子,
能怎样?
我上初中的时候,前半部分学习很差,真的很差;初二下半学期,某一天突然脑筋清爽,就像突然开眼了一样;凶猛发力。在所有人不看好的情况下,考上了高中;在所有女生理科成绩走下坡路的高中,我逐年上行。
毫无悬念的考上了大学,现在的985院校。
当时我家里没人管我。我爸妈忙着工作,还要照管我们三个孩子。哪有空去管学习。
不过,即便管也不一定管得了。
所以,不能一刀切的去看家长管还是不管的问题,每个孩子不同,每个家庭不同,每个父母不同。
看懂自己的孩子,理性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很多的习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已经奠定。
对于父母,该管的时候管,该放的时候,假装放手。
那颗爱子之心,如何也是放不开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