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超级顾娘家的妈妈是什么体验?
我舅母就是一个超级顾娘家的女人,她一辈子省吃俭用,不停地干活挣钱,结果两个儿子对她很有意见,连我舅舅都难以接受她的行为!
我舅舅结婚前,很多人都说他福气好,娶了一个能吃苦,能置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人,当时我舅舅别提有多开心了!
可结婚仅仅一年,我舅舅就犯难了!辛辛苦苦一年挣得钱还不够交地亩钱,还要到处借钱来交地亩钱,钱哪里去了!
他不得不找管钱的舅母来算算,舅母一听舅舅询问她钱的事,就大吵大闹,说舅舅怀疑她,不信任她?气得直接收拾东西回娘家!
外公外婆看到这个样子,就劝舅舅想开点,女人刚结婚肯定有点顾娘家,先把她接回来,过几年有几个孩子就好了!
舅舅信了,低声下气地把舅母接回来了,也不再询问钱的事了!每天辛辛苦苦地干活赚钱!
那么赚的钱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舅母是她们子妹几个中的老大,她心疼父母,每次回娘家,都会带一些钱给他们!
钱来得太容易未必是好事,舅母的父母本来就重男轻女,觉得在女儿身上能多捞一点就多捞一点,这送上门的能不要吗?
于是他们经常问舅母要钱,舅母两个弟弟结婚的钱还是舅母出的,想想都觉得可气!
更可气的是他们结婚后,只要没钱用,就找舅母要,舅母总觉得自己是老大,能不管吗,也是一味地给!
可舅母的做法却让自己的小家庭生活艰难,家里只要没有钱,舅舅就不得不出去做工,家里的生活更加节省!很多时候他们就是吃白饭,或者用点青菜下面条,而面条里基本是不放油的,青菜也是地里种的一点点!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舅舅两个儿子从小学到初中,基本上没有交过学费,只是交了杂费,原因就是家里条件苦,拿不出来,这样下来,他们上学这么多年都没有书,只能跟别人挤在一起,看别人的书!
所以初中毕业之后,他们就出去做事了!
舅母对自己,对孩子的省吃俭用,来帮助自己的娘家,没有换来她子妹的感激,反而成了仇人!
她父母老了,身体老是出问题的时候,他的两个弟弟不管不顾,还说她经常回娘家,是不是得了父母遗产,不然为什么回家这么勤?对他们那么好?非要她把老人接过去?
舅母“心软”,还真的把两个老人接了过来,可舅舅就难受了!
两个老人的吃住,身体状况都是不小的消费!
现在近二十年过去了,两个老人已经走了好几年了,可舅舅一家却成了困难户!
村里面搞新农村,很多人盖新房住在村外了,可他们却没钱盖房子!
也因为这个事情,两个儿子都三十好几了,还没有结婚!
两个儿子对舅母有很大的意见,觉得他们之所以成为贫困户,是舅母造成的!而舅舅也无法理解舅母的行为!
女人照顾娘家我觉得没有错,可照顾归照顾,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适可而止!
有一个超级顾娘家的妈妈是什么体验?
要说顾娘家的女儿,我妈要是认第二,可就没人敢认第一了。
跟别人家那些重男轻女的只帮扶娘家男性亲属的“扶弟魔”、“扶哥魔”不同,我妈从不重男轻女,兄弟姐妹都关照。
在我妈眼里,只有她父母兄弟姐妹才是她的亲人,而我跟我爸,就是两个帮扶她娘家人的工具人而已。
我爸上交工资。我们家钱都归我吗管。我妈对我和我爸吝啬至极,没给我报过补习班,没给我请过家教,甚至我想买本练习册都要央求半天,甚至要保证用了这本练习册我的分数可以提高多少,名次可以提高多少。如果考试没有达到预期,我妈就大骂我浪费家里的钱。我爸想买点烟酒根本就不可能。而她对她娘家那些人大方至极,总是大包小包的给他们买东西,给他们零花钱。
从小,我妈就天天跟我说家里没钱,这不能买那不能买。我家攒的那点钱都贴她娘家人身上了。二姨离婚,带着表弟,总是跟我妈念叨没这没那的。然后我妈就都给她买着。我这表弟上高中、上大学的择校费都是我妈出的。回头却要我上大学出去勤工俭学,还美其名曰锻炼我的生活能力。老姨有段时间下岗,但其实姨夫挣钱很多,压根不差钱。我妈还是屁颠屁颠帮我老姨补齐社保。从来过年只见我妈往出掏压岁钱,我没收到过一分。姑姑叔叔给我买的新衣服新裙子都是老姨家表妹先穿,她穿够了才轮到我。我老姨结婚早,表妹只比我小半岁,个子倒是比我高。我要是露出半点不高兴的样子,就要被骂小气鬼、爱臭美等等。
我小时候学习很好,算是个学霸。我妈一到寒暑假就把她弟弟妹妹那些孩子接我家来,供吃供喝,顺便让我辅导他们的功课。
我妈其实还有个哥哥,但很早就工伤去世了,我都没见过。听说,大舅妈跟姥姥关系本来就不好,后来大舅去世,大舅妈就带着表哥改嫁,再也没来过姥姥家。我从小只当没这门亲戚。
离我高考还有几个月吧,我妈不知道从哪里得知,我大舅家那表哥(其实已经改了他继父的姓了)不学好,跟人家合伙诈骗,被警察抓了,要去吃牢饭。
我妈开始为他的事各种活动,到处托关系请人。全然不顾马上就要高考的我。
我们班有个同学,爸爸在市公安局当处长,我妈让我去找那个同学套近乎。我没答应,我妈先是好言相劝,后来是破口大骂,说我们老X家的人都是“灶坑打井房顶开门”的犊子玩意儿。
而后是好几天人影不见。我跟我爸连买菜钱都没有,只好去奶奶家蹭饭。
我妈不喜欢我和我爸去我奶家,后来她知道我俩跑我奶家吃饭去了,也就回家了。
后来听说,我妈钱没少花,人没少找,可惜因为当时在严打,我表哥又是人证物证俱在,案子板上钉钉没啥翻盘余地,最后还是进去了。
离高考还有一个月,我妈让我去帮她表妹家的女儿考中专。那个要是被抓了,我连高考资格都失去了,所以只好扯谎说学校要考试,走不开。我妈给我班主任打电话求证。我运气好,老师们正在策划一场秘密摸底考试,就这么被我撞上了。
大学毕业,我妈哭死哭活,非要我回老家。我包子,听话回去了。她给我介绍一个比我大13岁离异带娃的律师,说是这律师有的是钱,能给我不少彩礼。我没答应,又被骂不识好歹。后来我爸偷偷告诉我,我妈跟二姨老姨他们都商量好要多少彩礼,以及要来彩礼如何分配了。我暗自庆幸。
后来我认识了老公,谈了段时间,计划着结婚。公婆买了房子,也给了彩礼。我知道那彩礼到我妈手里,指不定又去接济她娘家谁了。于是,我跟我老公一商量,把公婆给的房子卖了,把彩礼添进去,换了个大点的房子,还添上了我的名。我妈为此天天在公婆家大闹,闹得我公婆都差点让我老公跟我离婚了。
后来我跟她说,我要离婚了,我离婚就净身出户,以后也不找对象了,你看着办。她这才愤愤作罢,虽然不去公婆家闹了,依然跟我、我老公、我爸摆脸色,出门逢人就说我不孝顺,女大外向,向着婆家一类的话。
我妈临死,还留遗嘱,把她那部分房产留给我二姨。因为二姨家的表弟二级学院毕业,又不上进,找不到工作,天天啃老,没房子,找不到对象。
我妈办完葬礼,二姨就跑我家来,先是打算嫁给我爸,把我爸的房子过户给她儿子结婚。我不同意,她又甩出我妈的遗嘱,让我爸要不过户,要不出一半房钱给她。我们打官司打了大半年,最后法院判定那房子是我爷爷留给我爸的。而我爷爷去世的时候,我爸还没结婚,所以那个房子不能算是夫妻共同财产,我妈压根就没有房子的处置权,那个遗嘱是无效遗嘱,才算了事。
我妈就是这样,心里眼里只有娘家,逼迫这我跟我爸跟她吃苦,好处都给了娘家人。
我有的时候真的在想,也许她真是不该结婚的。
有一个超级顾娘家的妈妈是什么体验?
大伯母说自己两个女儿是外姓人,自己娘家的侄子才是她们家的根,对侄子比对两个堂姐还要好。
我大伯母是个非常勤快的女人,干活麻利,有主见,性格也泼辣,这种性格可能源自于她的原生家庭。
听我奶奶说,大伯母家里姊妹5个,大伯母是老大,最小的那个是个弟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
她父亲年轻的时候就有哮喘的毛病,干不了重活。在那个年代,农村仗着劳动力挣工分养家糊口,因着有个生病的爹,加上一窝不能干活的娃,大伯母娘家的生活就过得紧巴巴的。
作为家里的长女,大伯母从小就在家里给几个弟妹扮演着长姐如母的角色,处处维护着弟弟妹妹们。
等到大伯母嫁给我大伯,就和奶奶分开自己单过了。
我大伯那个时候是县粮食局的正式职工,生活要比一般人过得要好一些。
可是大伯母并没有就此过上好的生活,家里有一点东西,她还要惦记着娘家的几张嘴,自己都舍不得吃,巴巴得给娘家人送过去。
后来大伯母先后生下了两个女儿。
奇怪的是,大伯母一点都不喜欢两个堂姐,尽管奶奶一再地对她说:“我们家上一代男孩子多,女孩子金贵着呢。”
但是大伯母还是自认为自己生的这两个女儿早晚都是别人家的人,不值得亲近。
大堂姐上小学那年,大伯母的弟弟已经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大伯母让伯父求人给她弟弟找个工作,说不想让弟弟在农村过苦日子。
可是大伯母那个弟弟并不争气,伯父买了烟酒送了礼托人给他找了个工作,没干上多久,他就不干了。就这样,先后换了好几个工作,大伯父也为他找工作花了不少的冤枉钱。
大伯母的弟弟后来结婚了,一年以后就生了一个儿子,叫李阳。大伯母高兴坏了,逢人就讲,他们老李一脉单传,总算是有根了。
可是大伯母的弟弟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老样子,在李阳三岁那年,大伯母的弟弟再一次失业了,他媳妇也终于无法再忍受他的吊儿郎当,扔下儿子跟他离婚了。
大伯母的几个妹妹也都早就各自有自己的家庭了,大伯母的弟弟成天不着家,李阳有爸爸等于没有爸爸,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大伯母不忍心年迈的父母受累,作为他们的长女,李阳的大姑妈,大伯母就毫不犹豫地把李阳接到了自己的家里生活。
当然,大伯母根本就没有商量大伯,依着她强势的性格,只是给大伯吱了一声,算是打过招呼了。
大伯是个性子比较温顺的人,一辈子都不愿意和别人红脸,想着李阳是个可怜的孩子,也没有多说话。
自从李阳进了大伯家,大伯母对这个侄子比对自己的两个女儿还要亲,亲到什么程度呢?有了好吃的,先要紧着李阳吃;有了好穿的,也要先紧着李阳穿。
不知道实情的,还会以为两个堂姐是大伯母领养回来的闺女,李阳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
大堂姐的性子随了大伯父,从小就温顺听话,大伯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从来不敢违背大伯母的意愿。
二堂姐随了大伯母的性子,从小就比较泼辣,只要是不高兴了,就跟大伯母对着干,就因为这,我们经常会看到大伯母拎着一把笤帚,追着二堂姐打。
二堂姐经常会在受得不公平待遇时对着大伯母大声吼:“你到底跟谁亲,我还是不是你亲生的?”
每到这个时候,大伯母都会毫不留情地给她怼回去:“我和李阳都姓李,是老李家人,你和你姐姓范,你说我跟谁亲?”
到了大堂姐中考那年,大伯母说什么也不让大堂姐考高中,非得让她考一个小中专就行了。
大堂姐学习好,我们家里人都认为不上高中考大学太可惜了,可是不管大家怎么说,大伯母就是那句话:“一个女孩子,早晚是别人家的人,读那么多书干嘛?”
不知道大堂姐心里是怎么想的,总之她是随了大伯母的意,考了一个护校,毕业后在我们当地的一家医院做了护士。
轮到二堂姐中考,大伯母还是那一套,二堂姐就据理力争,大伯母甩出了一个更无法让人接受的理由:“我要省下钱供李阳读书,你早晚是要嫁人的。”
这一次,大伯父也很生气“我自己的闺女,我就不能供她读大学了?”
大伯母竟然顶住了全家人的唇枪舌剑,丝毫不肯妥协。
好在二表姐自己有主见,见争论没有用,也不争了,给大伯母搞了个阴奉阳违,我也不跟你争,我也不听你的。
志愿报完,二堂姐顺利地进入了县重点高中。
别人家的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当妈的都乐颠儿乐颠儿的,大伯母非但不高兴,还骂了二堂姐一个暑假:“你个毛丫头,一点儿话都不听。”
二堂姐才不管那一套,该上高中上高中,反正你又不能让我辍学。
三年后,二堂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这一次,二堂姐主意更正,一个字都没给家里提,自己就报了南方一所大学,离家远远的,彻底摆脱了大伯母的视线。
女儿结婚的彩礼钱大伯母说要攒下来给侄子买房子,彻底伤了女儿的心。大堂姐很快到了处对象的年纪。因为她长得漂亮,人缘也好,到家里提媒的人络绎不绝。
大堂姐最后选中了一个对象,小伙子长得帅气,工作好,家里条件也好。
可是到了两家商议结婚的事宜,大伯母张口就问女婿家要8万块的彩礼钱。
8万块钱的彩礼在现在的人看来也许不会感到很多,可是,大堂姐结婚那会儿,在我们当地,男方给女方的彩礼钱也就是10001元,取个万里挑一的好彩头。
大伯母那时候要的彩礼在外人眼里有多过分?
就这么说吧,直到现在,我们当地嫁娶的彩礼钱也才是31800,所以,大伯母当时的做法让大堂姐倍感没面子。
我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大堂姐跑到我家,跟我爸--她亲叔叔哭诉,说大伯母的这个做法让她都没法做人了。
我爸就和小姑姑一起,跑去大伯父家里当说客。
我爸说:“大嫂,咱不能太过分,两孩子感情好,人家男方家庭条件也好,工作也好,咱上哪去找这样的好人家?再说了,你这不是让咱闺女在人家家里为难吗?”
大伯母不管那一套:“我养个闺女还能白养?李阳还小,我还不得为他早做打算啊?”
小姑姑气得不行,对她说:“李阳李阳,我们老范家的闺女欠他的还是怎么的?”
好说歹说,最后彩礼降到了48000,一分不能再少了。
好在大姐夫确实喜欢大堂姐,也没有跟她做过多的计较。
大堂姐结婚以后,婆婆家分外地喜欢这个勤快不多话的儿媳妇,大堂姐跟婆婆相处得特别的好。大堂姐在娘家没有得到的爱,反而结婚以后从婆婆那里得到了补偿。
大堂姐的婆家人还都支持大堂姐自修学习,婚后,大堂姐还拿到了自修的大本学历。
有了大堂姐这个前车之鉴,二堂姐大学毕业就直接留在南方就业,根本就不和大伯母打照面。
二堂姐还做了一件更绝的事,她在大学就谈了男朋友,一直就没有跟家里人说。
毕业两年,二堂姐就直接跟男友领了证,等大伯母接到电话通知,连彩礼钱都没得收。
二堂姐有的是理由:“人家爸妈在我们工作的城市出首付给买了房,给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彩礼钱嘛,我就不要了,毕竟买一个房子是太不容易了。”
大伯母气得在电话里骂二堂姐:“你个死丫头,不听话的货,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个赔钱货?气死我了。”
不等她骂完,二堂姐的电话早就挂了。
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大伯母更加把李阳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全心全力地培养李阳。
大堂姐离家近,家里条件好,婚后大伯母跟着沾了不少光,看到大女婿总是笑盈盈的。二堂姐离家远,自己还有房贷要还,婚后也不怎么回家,就算过年回来,大伯母都不会给女婿一个好脸 。
可是二堂姐不在乎,我自己过得好着呢?离你那么远,眼不见心不烦。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大堂姐也伤心不已,回娘家的次数也少了。
有一次,大姐夫出差了,大堂姐的婆婆闪了腰,两岁的孩子就没人照顾了,大堂姐给母亲打电话,希望大伯母能去给她带一下宝宝。
大伯母一听就不乐意了:“外甥狗,外甥狗,我可不带。再说了,李阳现在学习紧张得很,家里有个孩子影响他学习。”
最后还是和大堂姐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小姑姑知道了,帮着大堂姐带了一阵子宝宝。小姑姑想一想她大嫂做得那些事就生气:“你妈呀,这一辈子,除了她娘家人,谁她都不认得。”
大堂姐生气地把这件事说给二堂姐听,二堂姐在电话里说:“我小时候就领教了妈是什么样的人,就你自己不死心,怨谁?”
转眼间,李阳也大学毕业了,进了我们当地的一家银行上班,大伯母看着穿着西装的李阳,满眼都是慈爱的笑容,这比当年两个闺女结婚都高兴。
这期间,二姐夫自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二堂姐越来越有钱了。
有了钱的二堂姐,每次往家里稍钱都会加上一句话:“这是我孝敬我爸的钱。”
二伯母每次听了都会拿白眼珠子挖她,嘴里还会恨恨地骂:“从小就是个白眼狼。”
大伯母的逻辑,她到底是谁家的人?大伯母开始张罗着给李阳买房,拿出了自己省吃俭用攒了一辈子的钱。
我大伯自然是不乐意的。
这个外侄他一直当亲儿子养在自己的家里,供着他上了大学,现在有了体面的工作,但是,要让他拿出一辈子的养老钱,他怎么也想不开。
可是大伯母在家里一向都是强势惯了的,就凭大伯那张笨嘴,怎么可能争得过大伯母。
无奈之下,大伯一个电话,把两个闺女都招了回来。
大伯母理直气壮:“李阳是我们老李家的根,我不管谁管?”
二堂姐可不理她那一套:“那你到底是谁家的人?合着你不是我们老范家的人,还要拿着我们老范家的钱去给你侄子买房子?”
二堂姐说:“按照你的逻辑,我和我爸我姐是一家人,都姓范,那好,我和我姐将来就给我爸养老。你姓李,和李阳是一家的,我就不知道将来李阳是该给你养老还是给我舅舅养老?”
大伯母气鼓鼓的不说话。
二堂姐接着给大伯母摆逻辑:“喏,按照你的逻辑,我和我姐嫁人了就是外姓人。诶我就奇怪了,你不是也从老李家嫁出去了吗?合着你嫁人了就不是外姓人了?”
估计这会儿,大伯母虽然不服气,但自己也被自己的逻辑给弄糊涂了。她嫁进老范家30多年,身在老范家,心却还是老李家的。
二堂姐接着说:“既然你自己都没把自己当老范家人,那我爸这辈子凭什么养着你啊?你如果老是这样,我就把我爸接走,你和李阳过去吧。你看看李阳同不同意,看看我舅答不答应将来李阳给你养老。”
大堂姐也说:“妈,你想没想过,李阳是有父母的,虽然他妈当初把她扔给了舅舅,老了也难免不会找过来,再说了,李阳也是要结婚的,如果她的媳妇也像你一样是个只顾娘家的,你说李阳会不会很幸福?”
大伯母此时开始审视自己的逻辑,她到底算是谁家的人?幼时,她就是李家的大姐,被爹妈教育着怎么样都不能忘了弟弟。可是按照她的逻辑算,她真的嫁人了呀。
大伯父说,这么多年,如果不是你这个当大姐的大包大揽,你弟弟也许就不会那么没有责任心,李阳也许就还会有个爸妈健全的家。你那个弟弟还不都是你家里给惯坏的?
可是一个一贯把娘家摆在第一位的人,你想让她一下子改变是不可能的。
大伯父跟她说:“李阳是个好孩子,我们可以帮,但不能是全部,我们也老了,自己有总比儿女给要好,你好好地想一想吧。”
最后,大伯母给李阳掏了18万的买房钱,当然这并不是她想开了,而是李阳知道了大伯母的意思,坚决不肯让大伯母出更多的钱。
还是那句话,一个人多年的思想不可能一下子就改变,不过从那件事以后,大伯母倒是对两个女儿比以前关心多了。
写在最后那么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有个超级顾娘家的妈妈是什么体验”,只能说,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才能更明白。
就拿我两个堂姐来说,大伯母的娘家人分走了她们应该得到的母爱,使她们的童年并不十分快乐,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一辈子的缺失。
二堂姐从大学开始回家的次数都是有限的,如果不是因为母亲的原因,世上又有哪个孩子是不恋家的?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她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到某个地方时,势必就会忽视别的地方。
大伯母在这方面就是这样,她能干,顾娘家,可是大伯一家就要跟着她过节俭的日子,虽然他们本应该过得更好。
但我大伯母确确实实是个好人,那些不太富裕的日子,她宁肯自己吃苦,也不会亏待娘家人。
作为家里的大女儿,顾家,孝顺,帮着父母把家撑起来,直到弟弟妹妹都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
所以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就像有的人说“忠孝不能两全”。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分清责任的归属,该承担的承担,该放手的就放手。
有一个超级顾娘家的妈妈是什么体验?
那不就说的是我妈咪吗,体验就是天天都在姥姥家,只有我爸回来了(我爸一般过年才回来)或者有特殊事情才回来,偶尔回来一次拿东西或者其他什么事情又走了
有一个超级顾娘家的妈妈是什么体验?
我丈母娘,每次回娘家前,先打电话问两个弟弟也就是我媳妇舅舅想吃什么菜,她明天一早去买,然后带过去。不是我媳妇舅舅家穷,是我丈母娘确实有点伏弟魔。
媳妇小舅舅有四个孙女,我丈母娘说:你舅舅压力太大了,以后孙女要上学就压力更大了,所以我们啊能帮的就帮啊。小舅舅是种菜的,我丈母娘每次回娘家前,必须把街坊四邻都拜访一遍:问要不要什么菜,她给带回来,批发价,所以没回我们去外婆家都拖一车青菜苦瓜茄子回来,后尾箱塞满了塞后排,后来带我闺女一起去,我闺女说不要把菜菜放在这里(后排),我丈母娘才作罢……批发价3块钱,卖给邻居也是3块钱,我丈母娘是一分不挣,搞得我媳妇每次都偷偷翻白眼。
不过我丈母娘这毛病也是老丈人纵容的,大概是刚结婚的时候穷吧,觉得丈母娘跟着他受苦了,后来有钱了麽,随便她怎么折腾去了,爱怎么贴补娘家就怎么贴补娘家,不过问,所以跟着我丈母娘去媳妇外婆家,总有一种散财童子的错觉哈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