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
1、身边其他人没买房,自己买了房,就显得比别人高一头。
2、身边其他人都买房了,就自己没买,显得比别人低一等。
3、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对夫妻来说,就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家。
4、丈母娘嫁女儿,要求有房子,没房不行。
5、很多女孩也愿意找有房子的老公,或者必须一起出钱购房。
6、很多人担心房价会继续上涨,加上中介、媒体的宣传,和炒房团的炒作,更加剧了人们对房价的焦虑心理。
7、在外租房,可能要多次搬家,很多人嫌麻烦。
8、很多人心疼每个月付给房东的租金,认为早点买了自己的房子,就可以省下更多租金。
对全款买房的,是没错,而对贷款买房的人,多付的利息不一定就比房租少。
不考虑公积金贷款,200万的房子,首付20%,贷款160万,还款周期30年,总共要多付137万利息,平均每月3805元。
300万的房子,首付20%,贷款240万,还款周期30年,总共要多付205.5万利息,平均每月5694元。
这些利息用来付租房的租金,绰绰有余。
9、孩子上学要有当地户口,所以在升小学前要买房。
10、很多人不太愿意下苦功学习复杂、专业的投资理财知识,他们等不及,也不愿意冒险。
买房,在以前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事,买房既是投资,也是做生意,而且买房比做生意简单得多,闭着眼就能挣钱,比打工强多了。
多买才能多租,让自己有更多被动收入;多买才能多卖,才能多挣差价,所以要买房。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
我儿子对我说,买房的都是蠢猪,在重庆买一套象样的新房,加装修得花二百万,但把二百万存在银行,每年利息是八万,如果以贷款形式借给有需要的熟人,每年收入达十六万,而租一套同样面积的房子,则每年二到三万足够了,剩下的最少五万,多达十三万足够一个家庭消费一年了,本金还永远都在,没一分损失,租房子还可以随处挑地方,换环境,何乐而不为?没有任何压力。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沒买房,仍然永远有房子住!几乎不花一分钱,如果买了房,炒房潮一过,几年后,房子折旧,贬值的速度必然惊人,过一段时间,二百万的房子五十万能卖己经不错了!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
第一,为了居住;
第二,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有套房,等用钱的时候就算低价卖出,也比存在银行多得多;
第三,没房,丈母娘会把女儿嫁给你吗[捂脸][捂脸]
第四,年轻的时候可以租房,等你到70岁,还有房东敢租给你吗!
哎!这赤裸裸的现实!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
没有自己的房子,到哪里都是漂泊!
房子是一个家庭的主要资产,没有女人不叫家,同样没有房子也不叫家。那么,我们大多数人为什么都要拼命买房子,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这五种需求:
01自己的居住需求。像六七十年代的人,那时,每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多,多数父母根本解决不了子女的购房问题,那时的年轻一代都经历过租房居住的喜怒哀乐。但是,通过自身的奋斗,都解决了买房问题。时下,这一代人都进入了老年,面临着住房改善问题。人老了,腿脚不灵便了,那些没有电梯的老旧房子,不适合自己的养老,这部分人成为当前房市购房的一个庞大群体。像自己原来所在的小区,这部分人都陆续买了电梯房,搬迁到新居。
02子女的安排需求。像现在的年轻一代,大多数人是独生子女。上一代人兄弟姐妹多,让父母解决买房问题不太现实。但是,现在面对一个男孩的家庭,父母不帮助孩子解决买房问题,于情于理说不过去。你我的孩子,特别是男孩,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给买房,孩子过不了丈母娘的关口。没有哪个女孩的父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无房户。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大城市不行,小城市不行,农村也不行。为子女购买婚房,也成为大小城市房市很强劲的刚性需求。
03孩子的教育需求。现在的开发商也十分聪明,凡是学校附近的土地,根本不会闲置。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买房,首先考虑的是否学区房。从现实生活中来看,一个小孩从上学开始,到上大学之前,有十多年的时间,每天的接送是一项很重要的大事。年轻一代购买学区房,也是大小城市房市的刚性需求。
04财富的保值需求。在存在通货膨胀、银行存款利率不高的情况下,股市、基金市场低迷,且容易被套牢或者亏本的风险畸高。相对而言,在房市相对平稳且存在溢价的情况下,大多数家庭为避免家庭财富缩水,把多余的钱投向了购买房子。
05家庭的投资需求。在城镇化、城中村改造中,诞生了一大批拆迁户。凡是涉及到拆迁的家庭,或者得到了多余的房子,或者获得了拆迁经济补偿,最终都将资产转换到房子上。像大小城市的房租市场很兴盛,房租连年上涨。像一二线城市,在这里租房的人都知道,仅仅是租房支出,就是一笔大项开支。尤其是一线城市,租一个小房子,往往快赶上住快捷酒店标准间的价格。
总之,没有自己的房子,到哪里都是漂泊。利好的消息是今年国家对多套房加大税收阶梯调节力度,进一步打击投机炒房行为。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购买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心仪住房。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
我租房遇到了很多困扰,就下定决心,再辛苦也要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
第一次租房子是刚毕业实习时,租的是那种中间一条走廊两边各一排十来间单间的旧房子,住在那里半年,体验感极差。隔音差,左邻右舍谁家小孩哭了,大人吵架了,都能听的清清楚楚。播放电视声、炒菜声、讲话声,声声入耳。如果上夜班晚点回家还要提心吊胆地东看西看,怕在走廊里遇到夜归的醉汉。
第二次租房子是结婚,我是从外地裸嫁到本地,结婚那会无房无车无彩礼。租的房子是一个单位小区的老房子,五十平方的两房一厅,厨房独立在套间外面,与隔壁住户共用一个卫生间,也在套间外面。
从结婚到小孩出生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租来的房子里,那时候公公婆婆还在乡下上班没退休,先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出差。我怀着孕上着班,下了班还要买菜煮饭自己照顾自己,关键是厨房与卫生间都不在套房内,卫生与生活便利性极差。
从第一次租房子开始,我就暗下决心,不管未来多困难,都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让我的小孩出生后在属于我们的房子里生活。
2005年,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十多万就能买一套132平方的三房两厅毛坯电梯房,当时跟先生一商量,决定买。因为刚参加工作没有存款,双方父母也拿不出钱来帮助我们,同时好几个亲戚朋友支持才凑够首付,就这样勇敢买了第一套房子。
2006年开始简单装修房子,年底就搬进了新的房子居住,搬进新房子过了新年没多久我小孩就出生了。如果我当时没坚决买房,坐月子还是住在租来的没有独立厨房与卫生间的房子里,不敢想象会出怎样的状况。
如果当时等工作几年经济好转再考虑买房,我想已经完美错过了当年购房的最好时机,也没有后来的轻松了。因为是自己买的房子,那怕因买房而负债累累,但住着的幸福指数与租房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己的房子,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风格装修、装饰;再也不用担心回家晚了会在长长的走廊里遇到醉汉了;再也不用担心房东忽然要收回租房而匆忙搬家了;再也不用冬天里半夜想上个洗手间必须顶着寒风刺骨的冷了……
买房后每个月虽然要交一笔房贷,只不过把租金换个方式交罢了。买房,装修,小孩出生,从05年到2010年,个人的消费开始降到了最低水平,首先衣服少买了,一双鞋子能穿到烂才舍得买新的,日用品专挑经济实惠的买,出门能走路绝对不坐车,也很少去外面吃饭了,记得有一次过生日,带着小孩想去必胜客吃东西,结果到了店门口又转身去了菜市场,买菜回家自己煮,因为这样能省好几十…就这样勒紧裤腰带过了整整六年的苦日子,经济才慢慢好转起来。
2012年把省吃俭用存到的钱提前还清了银行的房贷,过上了首套房无房贷的日子。
当时买房时周围还有很多老房子,十几年过去,现在这里的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菜市场、中心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市里最好的医院、美丽的一河两岸,都在离家大概500米的范围,居住环境越来越方便。
现在回头再看,赶在房价上涨前买下人生的第一套房,还是得益于当年的果断,与对稳定的居家需求的迫切愿望。
因为拼命挣钱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这个城市才算是真正的安家稳定下来了。那怕工作再累,心情再差,但只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窝,心情瞬间就能放松下来,温暖起来。在与自己房子构建成的家里,那怕与家人每天只有粗茶淡饭,一粥一饭中也充满了爱与力量。
这些生活的安适与幸福感,是我租房时体验不到的,也是我当初拼命要买房子的原因。
当初十几万买入的这套房子,目前的市场价约九十万,也就是说,住了17年的房子,还升值了6倍左右,不仅抵抗了通货膨胀,还带来了经济效益,这个是当初买房子时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买下人生第一套房子的十年后,也就是2016年11月,因为家庭居住需求,我在半个月内又首付买了第二套小户型、第三套小公寓。2017年到2020年,整整四年,我又经历了一回2006年买房前后的那种艰苦岁月,从2021开始才稍为能缓一口气。
目前除了自住房,两套小户型暂时都在出租中,租售比7个点以上。这个收益率是超越大部分理财产品的。买房的过程很辛苦,但度过了最困难的那几年,回头一看,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付出是有回报的。
综上所述买来的房子更有家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买来的房子能落户,有学位。能让孩子就近选择更好的学校就读。
房子是刚需,也是固定资产,在选对房子的前提下,房子除了满足居住要求外,所投入的资金能抵抗通货膨胀,说不定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还不错,高于大部分的理财产品。
我认为在首付够、月供无负担的情况下,能买房还是要买,钱多就买大户型,钱少就买小户型。
目前多地前后出台了严控购房首付款的相关政策,也就是说严查消费贷、快贷、经营贷之类的资金用于购房,银行一经发现以上贷款用于首付款将提前收回房贷。所以大家买房切不可超出家庭的经济能力而为之,因买房而陷入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更要避免,总之买房要量力而为。
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拼命买房子呢?
大学教授自身体会来跟你说,人有七情六欲,所以人的一生有很多欲望,其中物质欲望是最大的,而物质欲望当中房子又是最大的标的。
现在的房子,区别于以前,以前是农村有个房子就可以了,甚至娶妻生子读书都没有问读书都没有问题。
但这个社会发生了变化,现在如果没有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或许娶妻生子,读书没有一样能够够得着。
今年很流行一个词叫内卷,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也进入了一种新的内卷。
你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那我就在城里买两套房子,你在县城买一套房子,那我就到省会城市买一套房子。
房子成为很多人的心病,也成为更多年轻人的目标,去哪里买房或许是我们为之奋斗所要追求的。
我出生于农村,家庭条件特别贫寒,父母都是下岗工人。
1994年我的父母都双双下岗,最终我的母亲在家带我们几个孩子,而我的父亲南下福建打工。
但父亲那时候打工也没挣到多少钱,出去没多久我的爷爷就去世了,而且借债送我爷爷上山。
最终父亲在外打拼大半年的工资都用于爷爷的葬礼,而我的父亲过后就不愿意出去,一直在家里通过养猪来养活整个家里。
没有系统化的学习,养猪只是徒劳,所以在那两年当中家里没有一分钱收入,甚至父母打零工挣的钱都贴到了猪饲料里面去了。
而我的父母由于在农村也没有建造新的房子,在城里也没有买房子,只有工厂的职工宿舍。
但那种宿舍是一层盖瓦的房子,相对来说那时候很满足,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那种房子逐渐也被淘汰。
由于父母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建造房子,所以每次回农村村里的亲戚都看不上我们家里的每一个人。
甚至那时候连米都没有钱买了,去亲戚家借都是非常不情愿,而且还要写字据。
渐渐的我的父母就不太愿意回农村,只愿意居住在他们工作一辈子的工厂宿舍里。
从村里没有房子的角度来看,父母工作一辈子,如果没有买房子,的确村里每一个人都看不起,包括自己的直属亲戚。
随着我大学毕业逐渐认识到了房子的重要性,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要求买房子。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购置了第1套房子,而那时候的房价只要2000左右。
2013年随着自己收入越来越好,我又购置了第2套房子,而这套房子是标准的三居室,面积也大很多,超过了130平米。
2020年新冠疫情结束后,我又开始购买了自己的第3套房子,阿这套房子当时购买的单价只要8200左右,而现在仅仅只过去了一年房价出现了暴涨,现在要1.5万左右。
通过自己购买三套房子的经历,给予了自己更大的认可,而让自己有了更大的压力。
父母这些年通过退休补办,现在逐渐父亲拿了退休工资,虽然母亲没有,但足够老两口的日常生活。
父母仍然坚持工作,打零工,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收入,他们通过努力自己身上也有一笔钱。
在这两年农村老家终于也造了房子,而我的父母现在终于愿意经常回农村看看,因为有落脚点不需要看人脸色。
现在每年回家或者回老家的时候,不管是老人还是亲戚都会问你有几套房子买了几套房子。
而我的父母与他人的谈资,或许就是儿子在外买了好几套房子让人羡慕不已,而别人家的父母也都是说,谁谁家的儿子在哪里哪里买了几个大房子。
再如果在农村人家问你有没有在城里买房子,如果你说没有,连媒婆进门的机会都没有,基本剥削了一定的权利。
房子真的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很重要。
随着这些年变化,城里的人越来越多,我家农村的人虽然农村的房子造的好,但是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和孩子都进了城。
真正留在农村的小孩子真少,而乡镇的学校通过合并,我很多清晰的小孩儿需要每天来回超过30里路上学。
对这样乡镇的学校教育质量非常的差,甚至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可见这样的学校对于孩子来说基本没有太大的未来。
的一些亲戚早期发家的都在大城市买了房子,而一些相对来说挣钱能力差一点的亲戚,这些年也通过自己努力在县城按揭了一套房子。
卖房子主要是为了孩子读书,因为孩子读书要进城读书才会有更大的未来,而进城读书的必备条件是城里必须要有房子。
每个人要树立目标,没有目标的年轻人,或许他也存不到钱,而通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自己渐渐老去,而自己和别人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个社会就是亲戚关系,如果贫富差距大,或许来往都很麻烦,更不要谈借钱还钱的问题。
随着现在城市化的发展,有能力的亲戚都到了东部沿海的城市发展,去了深圳,广州,来了杭州,上海。
而真正留在县城的亲戚也不多了,相对来说县城的房子未来肯定不会保值,甚至会亏本。
但但对于地级城市或更大的城市来说,未来的潜力巨大,毕竟现在的年轻人都到这些地方去了,未来这些地方的房子也会更为保值。
所以说现在很多人都追求买房子疯狂的买房子,不为别的,为了自己,资产有更多,也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有一个更好的前途,当然面子也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个人理解,欢迎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