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第二位皇后断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有何史料记载?
乾隆一生拥有众多嫔妃,他无比珍爱富察皇后,但也并不吝惜对其他女子的喜爱。他共有三个皇后,其中有富察皇后,继皇后乌喇那拉,另一个是魏佳氏(追封的皇后)。
乌喇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父亲那尔布是一个品级不高的佐领,虽然家境一般,但那拉氏的家风相当良好,从小就习得一手好汉字,喜欢鉴赏山水画作,也是一位很有修养的文青女青年。
她十七岁作为秀女中选,被雍正指婚为弘历的侧福晋。乾隆登基后,那拉氏被封为妃,不久后册为娴妃,“娴”多用于形容文静的美人。
然而,那拉氏的文静并没有让她在后宫中获得太多的恩宠。她以娴妃的身份度过了十年的生涯,直到二十八岁都未能生下一儿半女。
虽说这段时间乾隆更为宠爱富察皇后和高贵妃,但是以前同在宝亲王潜邸作姬妾的嫔妃们都有生育,唯独那拉氏始终怀不上孩子,只能说明那拉氏这段时间并不受乾隆的喜爱。
而那拉氏命运的改变是在富察皇后病逝后。此时乾隆迫切需要一位贤内助,而放眼六宫嫔妃之中,有能力且有资历担此重任的只有那拉氏了。而太后钮祜禄氏也相当看好这位有领导天赋的儿媳,时常向儿子推荐那拉氏,乾隆便做了这个顺水人情。
由于皇后新丧,不便马上册立新后,那拉氏暂以皇贵妃之名行使皇后的权力,待乾隆十五年,那拉氏才被正式为册封正宫皇后。
位居中宫后,那拉氏有了许多能与乾隆相伴的机会,而乾隆也对她的印象有所改观。两人在之后十多年的岁月里度过了一段相对甜蜜的时光。
乾隆每次出巡、狩猎和祭祖都会让那拉氏随行,那拉氏的生日,乾隆也必定亲自前来庆祝。在爱情的滋润下,已经三十多岁的那拉氏接连为乾隆生下了二子一女,分别是十二阿哥永璂和十三阿哥永璟,以及皇五女。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变故,彻底让这对看起来恩爱的夫妻彻底闹翻,她的父亲和兄弟也被贬职,整个家族被重新贬回了镶蓝旗。那么究竟发生什么了?
继后剪发的原因关于继皇后剪发的原因,真正史料没有记载。但在野史上是众说纷纭。
有野史记载,乾隆听说江南热闹加美景,还听说江南的女子也是极好的。所以进行了第四次出巡,乌拉那拉皇后劝谏乾隆,应整顿早日回京,不要过分迷恋江南美景,遭到乾隆一顿骂,因而一气之下剪发抗争。
还有野史记载,南巡途中,乾隆一边游览美景,一边沉迷烟花女子。皇后那拉氏知道后,醋意大发,苦心劝谏,遭到乾隆的训斥,一气之下断发,以示悲愤和抗议。
其实,这种说法把那拉氏想象得过于小心眼。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继皇后决绝到自行断发而不计后果呢?
乾隆三十年,乾隆带着数千人的庞大队伍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南巡。乾隆一行到达了此行的终点站杭州,与太后及部分后宫嫔妃住进了西湖边的行宫里。按照惯例,乾隆会在杭州住上十天左右,接见当地的官员士绅,并前往海盐视察海塘工程。
一开始,皇帝和皇后在外人面前都一如往常般和睦。皇后也依旧保持着平日里的尊贵和微笑,与皇帝夫唱妇随。与嫔妃们共同用餐时,皇帝仍旧依礼节赐予皇后许多美食。
但这天的晚膳时,随行的嫔妃们都到齐了,唯独皇后那拉氏始终不露面。嫔妃们都感到很奇怪,但看到乾隆一脸的不高兴,大家都不敢问什么。
从这之后,直到启程回京,所有嫔妃们都再也没有见到皇后那拉氏,乾隆也对她只字不提。皇帝和皇后身边的太监和宫女也不敢吭声,皇后的下落似乎成了一个谜团。
直到后来,人们才知道,乾隆那天下谕旨,原来,在闰二月十八日这天乾隆让傅恒的儿子福隆安把皇后秘密地送回京城了。
据史记载,是这次南巡途中,乾隆就酝酿晋封令贵妃为皇贵妃,从而极大地刺激了乌喇那拉皇后,因为这件事对她极为不利。
令妃之前的恩宠已经让她不安了,此时又晋升为皇贵妃,位次仅次于皇后,是皇后的继任者。皇后活着时,为了不给皇后压力,避免宫内争斗,皇帝不会轻易册封皇贵妃之位。
所以当她得知乾隆册封魏佳氏为皇贵妃时,一时间情绪开始失控。她有了不祥的预感,觉得令妃不仅会取代她中宫之位,儿子的继承皇位也将被令妃儿子取代。
乾隆帝一生有17位皇子,能留在身边的只有六位皇子。在六位皇子中,最具储君潜力的就是永璂和永琰。
如果她晋升令贵妃,这样一来,永琰就越来越优势了,乌喇那拉皇后虽然贵为一国之母,但她无权干预皇权,所以就以极端的剪发方式发泄不满,以示抗议。
可就是这一剪,不仅自己被打入冷宫,还让自己的儿子永璂的前途戛然而止。
断发后,引发的悲凉断发之后,乌喇那拉皇后被遣送回京,之后一直活在恐惧之中,战战兢兢地等待乾隆帝的发落。令她没想到的是,乾隆帝用一系列行动告诉她,他们夫妻已经恩断义绝。
那拉皇后被打入冷宫够,不许任何人探视。乾隆帝不顾夫妻之情,下令将服侍皇后的宫女由8人裁减为2人,调走全部的太监和厨师,这在清宫中已是答应的待遇了。
乾隆帝仍余怒未消,意欲效仿先祖顺治帝废后之事,宣布废掉乌喇那拉皇后。但在朝中大臣站了出来,披肝沥胆地直陈,为乌喇那拉皇后鸣冤叫屈,乾隆放弃了废后。但下令将那拉氏的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四份宝册被收回销毁。剥夺了皇后在宫中的身份及地位,这是她辛苦得来的引以为傲的身份证明,顷刻化为乌。
乾隆又晋封了令贵妃魏氏为皇贵妃,让她来掌管后宫。经过此番打击,乌喇那拉皇后心灰意冷,孤独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乌喇那拉皇后薨逝,年仅49岁。
此时乾隆帝正在木兰狩猎,接到丧报后,只是冷冷地下旨以皇贵妃葬礼规制下葬那拉氏,并特意指出一道上谕说:已为格外宽容。
然而,乾隆帝仍继续不公正地对待死后的乌喇那拉皇后,指令按皇贵妃的丧仪规格办理。实际上,丧礼规格的级别比皇贵妃的还要低。
据《钦定大清会典》载,皇贵妃的棺具应由金丝楠木制成,需要抬棺雇夫需96人。而乌喇那拉皇后的整个丧事极为简陋,出殡时抬棺雇夫64人,朝中大臣、公主等为乌喇那拉皇后举哀行礼一项也被取消。
清宫规制,凡先于皇帝崩逝的皇后,理应葬入帝陵地宫之中,与皇帝合葬。但乌喇那拉皇后死后不入帝陵地宫,不享祭祀。
乌喇那拉氏贵为皇后,却葬在了妃园寝内,《清实录》里也没有记载具体葬哪,致使时人和后人都不知其葬身何处。
据史记载,纯惠皇贵妃地宫内应有两具棺椁,照此来看,乌喇那拉皇后是死后被塞进了纯惠皇贵妃的地宫。纯惠皇贵妃的棺椁居中,乌喇那拉皇后的棺椁位于一侧。堂堂的大清皇后却成了皇贵妃的下属,真是应验了“自古皇家多无情”!
结语乌喇那拉皇后做了大清的国母后,荣耀非常,但并没有皇恩优渥,备受宠幸。以至用断发发泄不满,以示抗议,但惹怒乾隆,直接将她打入冷宫,甚至意欲效仿先祖顺治废后,但被众人臣劝住。乌喇那拉皇后心灰意冷,孤独地走完最后一段路程。若要重来,乌喇那拉氏也许会宁愿做个“娴妃”,只求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乾隆第二位皇后断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有何史料记载?
这是一桩疑案。其为何会在第四次南巡途中突然断发,并就此被冷落,始终是个谜团。不过我猜测,应该与令贵妃魏佳氏(后来的孝仪纯皇后)有关,辉发那拉氏在二月因触怒乾隆被率先送返,南巡结束后随即被不废而废,而就在此时令贵妃魏佳氏却突然被封为了皇贵妃,岂非太过巧合?
△继后辉发那拉氏
断发之说的出处乾隆三十年(1765年)正月,乾隆开始第四次南巡,皇后辉发那拉氏和令妃魏佳氏等伴驾同行。同年闰二月十八日,乾隆一行到达杭州,早晨在“蕉石鸣琴”进膳时,乾隆还赏赐给皇后许多膳食,但从当天晚膳开始,皇后就再也没有露过面,陪着皇帝进晚膳的只有令贵妃魏佳氏、庆妃陆氏、容嫔和卓氏。
△乾隆皇帝
《上谕档》中有“闰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额驸福隆安扈从皇后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的记载,可见当天辉发那拉氏便被率先遣返了京城。
南巡结束后,回到京师不久,乾隆就下令收回了皇后手中的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四份包策,并削减其手下宫人,到七月份时,皇后手下只剩下了两名宫女,待遇与位分最低的答应相同。已经算是不废而废了。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皇后辉发那拉氏薨逝。根据《清高宗实录》中的记载来看,乾隆帝对于辉发那拉氏被废的原因解释为“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迹类疯迷”,而将其死亡的原因归结于“病势日剧,遂尔奄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也就是说,辉发那拉氏突然被冷落,原因在于其突然性情大变,恍若疯了一般。
△辉发那拉氏
但这个说法显然难以让人接受,一个人岂会早晨还好好的,下午就突然疯掉?官方给出的详细解释出现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根据《清高宗实录》的记载,当时金从善曾上书建议立储和立后,但却被乾隆来了个“下行在王大臣议从善罪,坐斩”,而在这件事中,乾隆对于辉发那拉氏被冷落给出了解释,原因就是“乃至自行翦发,则国俗所最忌者”,是因为皇后自己剪掉了头发,犯了大不敬、大不孝之罪。
辉发那拉氏为何会突然断发,应该与令贵妃魏佳氏有关乾隆虽然对辉发那拉氏被冷落的原因给出了解释,但却并未解释其“自行翦发”的原因,这导致后来民间出现了诸多版本。而这件案子的真相,极有可能出现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一场文字狱案当中。
在《严譄在文字狱案的供词》中,有着这样一段话“三十年皇上南巡,在江南路上,先送皇后回京。我那时在山西本籍,即闻得有此事。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纳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原来,乾隆在南巡途中,曾想要立一个妃子,而这个提议遭到了皇后辉发那拉氏的极力反对,导致其在激愤之下“私自断发”,最终失宠。
而从这段供词和此后事情的发展来看,就在乾隆帝南巡前后,乾隆皇帝与皇太后便想要晋封令贵妃魏佳氏为皇贵妃,帝后因此而发生激烈矛盾。那么,乾隆帝要册封令贵妃为皇贵妃,为什么会触怒辉发那拉氏呢?原因就在于,清朝皇贵妃这个位置极为特殊。
△令贵妃魏佳氏
按照清朝后宫的传统,皇贵妃这个级别的妃子是不能随便晋封的,通常只有四种情况下才会有妃子晋封为皇贵妃:
一、册立皇后之前的过渡期和考察期,如乌拉那拉皇后本人、嘉庆帝的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二、先帝嫔妃晋封为皇贵太妃,如康熙的悫惠皇贵妃佟佳氏、雍正的纯悫皇贵妃耿氏(裕妃);
三、贵妃病危时冲喜,以期康复,如雍正的敦肃皇贵妃年氏、乾隆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纯惠皇贵妃苏氏;
四、身后追封,如康熙的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敏妃)、乾隆的哲悯皇贵妃富察氏(哲妃)、光绪的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珍妃)。
整个清朝,皇后仍然在位的情况下,只出现过两次皇后与皇贵妃并存的情况:一是顺治朝的董鄂妃因为受宠被封为皇贵妃,且直接威胁到了孝惠章皇后的地位。二是同治朝时期,由于慈禧不喜欢孝哲毅皇后,而青睐于慧妃富察氏,因此富察氏得以晋封皇贵妃。
正因如此,在辉发那拉氏仍然是皇后的情况下,乾隆帝和皇太后却想要晋封魏佳氏为皇贵妃,这让辉发那拉氏误认为自己的后位即将不保,才在激愤之下做出了“剪发”的举动,最终失宠。当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魏佳氏的受宠程度。于是乎,辉发那拉氏“不废而废”,并在一年后郁郁而死。而魏佳氏则在仅仅几个月后便被晋封为了皇贵妃,并从此执掌后宫,一直到去世为止。
乾隆第二位皇后断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有何史料记载?
乌喇那拉皇后也称“断发皇后”,她这一非理智的举动,直接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悲剧人生,可能在她看来断发只是对即将到来的悲剧一次无可奈何的发泄,那么历史上乌喇那拉皇后断发的真实原因有哪些记载可循呢?
乾隆的第一任皇后是富察氏,也就是傅恒的姐姐,那拉皇后那时还是娴妃,历史上她们两人各方面悬殊都很大,而且乾隆与富察皇后的感情很好,所以那拉皇后根本没有与她争风吃醋的能力。
乌喇那拉氏的父亲那尔布是一个品级不高的佐领,富察家却是名门贵族,从富察氏的曾祖父到兄弟傅恒、侄儿福康安、福隆安等,个个功勋卓著,官居高位。乌喇那拉氏也无法撼动富察皇后的地位。
乌喇那拉氏之所以能成为皇后,那时因为富察皇后去世后,太后钮祜禄氏力荐。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也称孝贤纯皇后,乾隆皇帝非常伤心,写了很多悼念的诗,自己脾气也变得暴躁了。太后钮祜禄氏非常着急,于是想到找一位孝贤纯皇后的替代者,乌喇那拉氏以端庄稳重的品行,被钮祜禄氏看中。
康熙五十七年,乌喇那拉氏出生,比乾隆小七岁,乾隆登基册封其为娴妃,乾隆十年,晋封为娴贵妃,三年后,孝贤皇后去世仅三个月,太后钮祜禄氏就提出册立乌喇那拉氏为皇后。乾隆对乌喇那拉氏,挑不出缺点,但也感觉不到爱意,所以就以孝贤皇后去世不久为由委婉拒绝了。
然而,太后坚持要立娴妃,于是直接一道懿旨让娴妃管理后宫,册封可以在三年后。乾隆也是一个大孝子,事已至此,他也下旨,册封娴妃为皇贵妃,统理六宫事务。
六宫从此添新庆,翻惹无端意惘然
这是当时乾隆写自己心情的诗句,毫无喜悦可言。乾隆十五年,乌喇那拉氏正式册封为皇后。可见她登上后位,完全是太后力荐,并非与皇帝感情深厚。乌喇那拉氏也明白这点,于是她努力做好贤内助的工作,尽心侍奉太后和皇帝,特别是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回来后,乾隆也反思,既然立了乌喇那拉氏为皇后,就应该接纳她,于是他开始乐意花时间陪着乌喇那拉氏。
之后四年应该是乌喇那拉氏人生非常幸福开心的时光,先后生育两子一女。这时她已经38岁了,争宠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幸的是,她遇到了更强劲的对手,魏佳氏,就是嘉庆帝的生母令妃。
魏佳氏比乾隆小16岁,比那拉皇后年轻9岁,乾隆二十年以后,她几乎达到了专宠的地步,也成为乾隆后妃中生育子嗣最多的人。十年间,魏佳氏生育四子两女。那拉皇后有一个深宫不能有的特点,性格刚烈,失宠多年,本就没有基础的感情,这下更是烟消云散。
乾隆三十年正月,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一切都是那么风平浪静,其乐融融,历史也对这次出行做了详细记载。二月初十,是那拉皇后48岁的生日,乾隆皇帝还给她一个快乐的生日,早晚膳都另加膳品,闰二月十八,一行人游历西湖的“蕉石鸣琴”,并在此用早膳,那拉皇后还得了乾隆皇帝的赏赐,可是到了晚膳时分却不见那拉皇后的身影。
据《上谕档》记载,闰二月十八日,额附福隆安奉旨扈从皇后由水路先行回京。
四月乾隆回京,立刻要废掉那拉皇后,最后因反对的大臣太多而不了了之,改成将那拉皇后打入冷宫,只保留皇后名号,宝册均被销毁。可以肯定,十八日当天帝后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但是夫妻屋里吵架的事,当事人不说,外人也无法知晓。
直到13年后,乾隆才说了当天发生的事。乾隆正在山东巡游,一个不怕死的秀才金从善,竟然上书提立储和立后的事,一下子激怒了皇帝。
乌喇那拉氏本朕青宫时皇考所赐侧室福晋,孝贤皇后崩后,进为皇贵妃。越三年,立为后。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
原来,13年前,那拉皇后不顾大清习俗,擅自剪发,按照习俗这是诅咒太后和皇帝去死。至于那拉皇后为什么有如此疯狂的举动,乾隆也三缄其口,那拉皇后也不会不知道断发的严重后果,除非她将失去的东西和断发一样严重。
后宫争风吃醋,外面采野花这样的事,即使那拉皇后生气,也不会人到中年去断发来发泄不满,更何况乾隆一生有封号的妃子有41人之多,看来那拉皇后也不是一个心思狭隘之人。
还能刺激到年近五十的那拉皇后,此事绝非小事,最有可能就是立储之争。乾隆四十一年,皇帝收到一份转递的奏折,是一个姓严的书吏上书,涉及那拉皇后与皇帝的关系。乾隆皇帝大怒将其逮捕拷问,根据供词。
三十年皇上南巡,先送皇后回京。我那时在山西本籍,即闻得有此事。人家都说,皇上在江南要立一个妃子,皇后不依,因此挺触,将头发剪去。
乾隆一生儿子不少,但是年过半百,发现有储君潜质的只有那拉皇后的永璂和令妃的永琰。五阿哥永琪乾隆三十年生病,次年去世,曾是乾隆非常看好的人选。
当时可能是乾隆告知那拉皇后,他要封令贵妃为皇贵妃,皇后在世一般不封皇贵妃,显然是更看好永琰,如果乾隆更看好永璂,为了大清安危也不会再加封魏佳氏。
这也是那拉皇后后半生最大的事了,儿子当不了皇帝,自己还活着就有个皇贵妃在旁边,十年来不得疼爱,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一时崩溃做出了断发之事。“封皇贵妃”与“断发”按照他们的意思都是诅咒对方离世。
目前的史料还没有看到那拉皇后当年断发的真实原因,以上应该是最大的可能。
打入冷宫后,那拉皇后整日生活在恐惧里,第二年就去世了,终年49岁,没有谥号,没有葬入帝陵,直到200多年后,1981年,妃园陵寝纯惠皇贵妃地宫被打开,人们才发现那拉皇后的棺木被放在一侧。
“母以子贵、子以母贵”也许是相辅相成的。
乾隆第二位皇后断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有何史料记载?
文/酒翁(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
对于乾隆第二位皇后的断发原因,到目前为止都还是一桩“悬案”,今儿题主问道原因,因为真实原因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借用一些书籍来猜测一下。
对于辉发那拉氏的断发,在很多部关于乾隆后宫的小说里都曾提到过,乾隆三十年之际,大清皇帝乾隆带着一众后妃们,开始了自己的第四次南巡,而“断发”之地,则是在南巡其中的一站:杭州,之所以对辉发那拉氏断发之由比较感兴趣,其原因是因为这事儿来的太突然了,早上都还好好的,乾隆还与这位皇后一起进膳,并没有提到这早饭期间产生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可到了晚上,皇后就没有出现过,与乾隆一起晚餐的,则换成了其他妃子。而皇后呢,则在一些书籍提到,被乾隆安排人先行送回北京了。
乾隆也并未对皇后回京的缘由在当时给出,并在接下来的南巡之中,一直都未曾提起,可回到北京的皇后,却开始不再享有皇后本该有的待遇了,消减手下,收回皇后的一切职责,明摆着就是被撤了。
更为蹊跷的是,转年,皇后就薨逝了,本来一直都还好好的,可就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皇后辉发那拉氏就去世了,这南巡无故被紧急送回,送回后又被撤职,紧接着短短一年时间就去世了,这怎么着都让人产生疑惑和遐想:这皇后是怎么了?难不成是干了什么得罪皇帝的事儿?
话说回来,再怎么撤职,这辉发那拉氏至少曾经还是做过皇后的,因此,这再怎么突然薨逝,都得被写入史册里,果不其然,咱们还是在《清高宗实录》里找到了几句话:
皇后性忽改常,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比至杭州,则举动尤乖正理,亦类疯迷。
这几句话里提到了“杭州”二字,而从这几句话里,咱们能看到这皇后之所以被连夜送回北京,其原因则是因为皇后对皇太后没有尽到晚辈该做的,换句话说则是皇后冲撞了皇太后,乾隆又是出了名的孝子,结果可想而知,被连夜送回北京。
而对于皇后的去世,在《清高宗实录》里也有记录:
病势日剧,遂尔奄逝,此实皇后福分浅薄,不能仰承圣母慈眷,长受朕恩礼所致。
这里提到皇后去世,是有原因的,是因为生病了,且这病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突然去世了。后几句则是乾隆为皇后惋惜啊,说皇后没这福分啊,不能长时间享受我皇帝给予的恩惠啊。
但从乾隆这几句话,并没有看出皇后断发的原因,所以,我们只能猜测,但从众多后人的猜测中,都共同指向了一点:皇后断发的原因是因为乾隆中意一个女人,并且想立这个女人为妃子,皇后不同意,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以断发相要胁,但这一举动却惹怒了乾隆,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头发岂是你想剪就可以剪的?而且,在一些资料里提到,说在满人方面,还有一层意思,说剪发只能在国丧期间,平时不能剪发,倘若这是真的,那辉发那拉氏如此断发,这不就是对乾隆和皇太后的大不敬吗?这是在诅咒乾隆和皇太后啊。到这儿也能和《清高宗实录》里说到的,于皇太后前不能恪尽孝道,有那么一丝的关联。
综上,再次回到题主的问题,皇后断发的原因,我觉得有如下几点:
1、皇后肯定是惹怒了乾隆,而且,惹怒的原因肯定是乾隆不能接受,甚至连皇太后都觉得不能饶恕的理由,否则,作为一国之母,乾隆如此对待,皇太后为顾及皇家的颜面,也会出手阻拦。2、结合《清高宗实录》和上述第一点来看,皇后犯下的错,肯定是对乾隆本人或者皇太后的,兹事体大。3、通过《清高宗实录》里,乾隆对皇后的评语,我们不难看出乾隆对这位皇后其实已然没多少爱意,由此我们也可以大胆猜测,这后人提到的皇后是因为阻拦乾隆想立某个女子为妃,是有很大的可能性的,而且,从皇后使用“断发”的方式来阻拦,可以判断出乾隆想给这女子的妃位还不低,极有可能威胁到了皇后,所以,皇后才会如此不顾的出面阻拦。我们只看到后宫表面的光鲜,却忽略了这后宫之人的无奈与惨淡,纵然你是一国之母,稍有不慎,你也会马失前蹄,更别说你只是个普通妃子。也许皇后纵有万般不是,但结局还是令人唏嘘啊。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喜欢我的还请点赞及转发。
乾隆第二位皇后断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有何史料记载?
看了如此多的说法,宁愿相信乾隆皇帝是爱辉发那拉氏皇后的。
只有这样,可能才会觉得舒服吧!
至于断发的原因,众多猜测,不过是因为野花野草或者是地位不保?
我想,应该是伤心到了极点,再也不想过了,才会断发吧!
如果还深爱?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做法,估计心都碎了,所以就也无所谓了吧。
去过乾隆的陵墓,也看纯贵妃的墓,当时还没有看电视剧,也没有这么深得感触!
现在想想,如果再去一定要好好再看一下,不知可能找到当时的一丝痕迹?
爱与恨,不过一念之间,恨到了极致,也就不管不顾了吧!
热播剧《如懿传》和《延禧攻略》吊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大家对继后断发的原因很好奇,我也是如此。看了电视剧,更想知道历史上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可是历史总归是历史,谁也无法知道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即使是史书有详细记载,也不一定能还原真相。何况是这种没有任何痕迹的?
因为惹怒了皇帝,所以一切痕迹都被抹掉,哪怕是画像也被串改成其他人的模样?
作为女人,如果不是特别痛苦,又怎么能做出这样举动呢?何况还有一个嫡子?可怜的十二阿哥从此一直被冷落。
死后还要和其他人同穴,连个牌位都没有?有一种说法说是这是乾隆对她的羞辱?
乾隆的墓穴里始终空着一个位置?原本是给继后留着,继后断发后,这个位置也一直没有人?是给继后留着还是其他原因,终究不得知。
封建皇权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即使是妻子,不过也就是后宫的臣子吧了!如果这么想,是不是当时的皇后娘娘也就不会发生断发的悲剧了?
乾隆第二位皇后断发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有何史料记载?
乾隆第二任皇后那拉氏是清朝历史上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很独特的皇后,为何说她独特呢?就因为她在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当着乾隆的面断发,而满洲已婚女子断发意味着诅咒丈夫,所以乾隆认为她在诅咒自己,对她的断发行为勃然大怒,最终导致乾隆与她反目成仇。
而那拉氏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与乾隆反目成仇之后,乾隆没有废掉她的皇后之位,但是却对她采取了冷暴力行为,可以说她是不废而废,生前有皇后之名,死后却没获得乾隆赐给她的皇后谥号,后世只能以乾隆继后的名号来称呼她,因此她也是清朝历史上甚至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皇后,有皇后的身份却没获得皇后的名号。
历史上关于那拉氏当着乾隆的面断发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乾隆风流惹得祸,还有人认为是令妃魏佳氏在背后捣鬼,那么乾隆继后那拉氏断发触怒乾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实这一切还和乾隆对女人的喜好品味有很大关系。
那拉氏最初是乾隆喜欢的女人类型关于那拉氏的记载其实整个清朝史料中都是记录得十分含糊,甚至连她的姓氏都没有记录清楚,按照《清实录》中的记载称其为皇后那拉氏,按照《清史稿》中记载又称其为乌拉那拉氏,而在乾隆的女婿福隆安修撰的《八旗通志》中记载介绍皇后父系家族出身时,称其父讷尔布为辉发部贝勒后裔,因此按照这个记载又称其为辉发那拉氏,加上她死后没有获得皇后的谥号,整得后人都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她了,所以史学界只得称其为乾隆继后那拉氏。
那拉氏的家族出身并不显赫,她的父亲讷尔布只是一个正四品的包衣佐领,她是讷尔布的老来女,讷尔布除了她之外还有一子一女,那拉氏年纪最小,但是她的哥哥和姐姐都比她大了很多岁数,连她姐姐的最小儿子也就是她的亲外甥都比她大了7岁。
雍正十二年(1734年)乾隆的老爹雍正亲自下旨给他赐婚,让17岁的那拉氏嫁给24岁的乾隆当侧福晋。
两人结婚九个月后雍正驾崩,乾隆顺利地继承了皇位。乾隆当了皇帝,就面临着要给自己登基前这些妻妾安排身份了,乾隆一生最挚爱的女人当属原配妻子富察皇后,她的地位是任何女人在乾隆心目中无法撼动的,其次则是后来的慧贤皇贵妃高佳氏也深受乾隆喜爱,因此那拉氏与乾隆结婚后并不受宠。
不过乾隆在继位之前的所有女人中只有富察皇后和高佳氏以及那拉氏三人是雍正亲自给他赐婚的,就算是看在老爹雍正的面上也不能对那拉氏太差。
乾隆二年(1737年)那拉氏被乾隆册封为娴妃,其实她的封号“娴”字就很有代表意味,“娴”字寓意着宁静、祥和,这也说明了那拉氏的性格是一个斯文甜美,不争不抢的恬静美女。而这种美女类型也正是乾隆喜欢的类型,从乾隆这一生喜爱的女人来看,富察皇后、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纯惠皇贵妃苏氏、庆恭皇贵妃陆氏以及后来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这些女人从她们的谥号就能看出来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她们的性格都属于温顺甜美,颇有小鸟依人的那种类型。
而那拉氏能获得乾隆赐封的“娴”字封号也说明了她的性格就是乾隆喜欢的温顺甜美的这种类型女孩,因此那拉氏在乾隆初期很受宠,在乾隆十年(1745年)高佳氏去世后,乾隆就晋封那拉氏为娴贵妃。
在清朝时期,皇贵妃属于仅次于皇后地位的妃嫔,相当于副皇后,因此清朝皇帝通常为了尊重皇后,在皇后在世时从来不册封皇贵妃,只有像高佳氏这样深受乾隆喜爱,病重将死时,乾隆为了让她开心,才晋升她为皇贵妃,但是晋升不久高佳氏就去世了。还有一种就是死后获得皇帝的追封成为皇贵妃,因此在清朝宫廷贵妃就已经是仅次于皇后的妃嫔了。
那拉氏能很快获封为贵妃,也说明乾隆在高佳氏去世后还是非常喜欢她的。
在富察皇后去世后,那拉氏取代了富察皇后在乾隆心目中的位置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的原配妻子富察皇后因经受不住两次丧子的打击而悲伤去世,她的去世也是乾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乾隆由此极为消沉。
在乾隆意志极为消沉颓废的时期,那拉氏温暖了乾隆,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在富察皇后去世后的一个月里,是那拉氏日日夜夜陪伴在乾隆身边,开导他,宽慰他,因此在乾隆最需要人的开导宽慰的时期,是那拉氏在陪伴他。
乾隆在需要寻找情感转移的时期那拉氏的出现让他找到了富察皇后的替代品,祥和甜美,还温柔贤惠的那拉氏不正好可以替代富察皇后来陪伴自己嘛,因此乾隆十四年(1749年)那拉氏被册封为皇贵妃,权摄后宫事务,紧接着在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富察皇后丧期满之后,那拉氏被晋封为皇后。
乾隆能选择那拉氏接替富察皇后也有他的理由,其一,那拉氏是雍正亲自赐婚给乾隆的侧福晋,封她为皇后,也代表着乾隆对父亲雍正的孝顺。
其二那拉氏本人可能确实温柔贤惠,她的身上颇有富察皇后的风范,在乾隆心目中是富察皇后的完美替代品。
其三那拉氏是满人,但其家族出身没有太强大的背景,不会影响到乾隆继位之后已经形成的稳定政局,而乾隆很喜爱的另一位贵妃纯惠皇贵妃苏氏就不一样了,虽然苏氏的家族也出身低微,但是苏氏是汉人,在此之前清朝还没有一位汉人出身的皇后,包括后来乾隆即便十分喜爱令妃魏佳氏,也没有在她生前将其立为皇后,而是死后追谥她为皇后,就因魏佳氏也是汉人出身。
因此从富察皇后去世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第四次南巡途中那拉氏与乾隆反目为止共计十七年,这十七年中也是那拉氏与乾隆最为甜蜜的时光,那拉氏在此期间连续为乾隆生下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三子永璟以及皇五女,可以说这期间乾隆把对富察皇后的全都转移到了那拉氏身上。
乾隆心里也是想让那拉氏能像富察皇后那样温柔贤惠从而替代富察皇后,但是乾隆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最终他和那拉氏还是反目成仇。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那拉氏断发为哪般?乾隆第四次南巡下江南是他与那拉氏关系决裂的关键点,按照《清史稿》记载:(乾隆)三十年,(那拉氏)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上益不怿,令后先还京师。
看这段记载其实是非常含糊,根本没有交代那拉氏为何剪发,为何忤逆乾隆,而关于那拉氏剪发忤逆乾隆的这段历史记载几乎任何史料中都记载得很含糊,包括《清史稿》或者是《清高宗实录》都没有明确的理由记载,而乾隆事后主动对朝臣说的这些事也都很含糊,这也给后人想探知这段真实的历史情节增添了重重迷雾。
按照《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带着那拉氏在内的后宫佳丽和王公贵族开启了第四次南巡之旅,在这次南巡初期乾隆与那拉氏的关系都很正常,乾隆还为那拉氏庆贺了48岁生日,但是在闰二月十八日到了浙江杭州之后就突然发生了变故。
在这一天上午一切都还正常,乾隆还与那拉氏共进早餐,还带着她去四处巡游观赏杭州风景,但是到了晚上变故就发生了,晚膳的时候那拉氏作为皇后没有出席,而晚膳是由乾隆宠爱的令贵妃魏佳氏陪同。
在晚膳吃完之后,乾隆就下了一道旨意,让驸马福隆安率护卫一路护送那拉氏回京城去养病,乾隆对外给出的理由是皇后突然犯了失心疯,需要回京静养。之后在南巡的路上乾隆又告诉众朝臣,是皇后当着他的面剪掉了头发,在诅咒他,所以是失心疯了。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那拉氏失宠于乾隆主要就是游杭州这一天,因此民间才会认为是乾隆在游江南期间寻花问柳,加之江南百姓为了迎接乾隆圣驾是劳民伤财,而那拉氏作为妻子看不惯乾隆这种劳民伤财南下的寻花问柳做法,于是出言劝阻他以后打消南巡的打算,因此触怒了乾隆,两口子可能越谈越激烈,那拉氏就做出了断发的过激行为。
而那拉氏的直言进谏破坏了她在乾隆心目中温柔听话的甜美形象,因此乾隆发现她原来不是富察皇后的替代品,她居然敢忤逆丈夫,所以乾隆对她很失望,最终夫妻二人反目。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那拉氏失宠之后,直接获利者就是令贵妃魏佳氏,那拉氏被不废而废之后,乾隆立刻册封魏佳氏为皇贵妃,让她统摄后宫事务,完全把名义上的皇后那拉氏置于不顾,魏佳氏也是帝后反目事件中最大的获利者,按照最大获利者嫌疑最大理论,因此这种可能就是魏佳氏在那拉氏与乾隆之间相互挑唆,最终激得两人大吵一架,那拉氏断发,乾隆绝情的把她打入冷宫。
不过魏佳氏与那拉氏宫斗的可能性并不大,其实清朝宫廷等级和规矩都十分森严,并不会像电视剧中演绎得那样随时都有宫斗的可能性发生,因此那拉氏劝阻乾隆南巡是一个比较靠得住能说得过去的理由。
虽然乾隆游江南寻花问柳的事基本都是绯闻,但乾隆游江南劳民伤财确实是真实的情况,乾隆能完成数次南巡全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可乾隆在自己晚年也有所悔悟,他曾交代儿子嘉庆,自己南巡确实是劳民伤财,他对自己当初多次南巡颇有悔意,因此乾隆曾在遗嘱中禁止后世子孙皇帝效仿自己南巡。
当然了,乾隆就算在遗嘱中不交代这个,他后面的皇帝也没资本去南巡了,在嘉庆和道光的“嘉道中衰”之后,清朝国力日益衰退,财力根本不足以支持皇帝南巡了。
而且要知道历朝历代除了清朝康熙皇帝之外,绝大多数爱四处巡幸的皇帝基本都成了亡国之君,就像隋炀帝杨广一样,太喜欢玩了,最终把大隋江山玩没了,因此皇帝外出巡游根本就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那拉氏很可能就是在阻止乾隆继续南巡方面触怒了乾隆,两人越谈越激动,就都爆发了,然后夫妻二人也就反目成仇了。
当然其中也不排除魏佳氏在这件事中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毕竟那拉氏如果失宠了,就轮到她上位了。
那拉氏的结局十分凄惨那拉氏在与乾隆反目之后,她的结局也是非常凄惨,乾隆南巡回到京城之后,本打算对外宣布废除她的皇后之位,他先派人收缴了册封那拉氏为娴妃、娴贵妃、皇贵妃、皇后的四份册宝,紧接着下一步就是要准备废后了。
但是皇帝废后是涉及国本的事情,需要与众朝臣商议而定,因此乾隆想废除那拉氏的皇后之位就需要给众朝臣一个可以废后的理由,可乾隆却始终没能说出那拉氏为何断发,为何忤逆他的理由,所以没有充分的废后理由,众朝臣也都表现的比较含糊,没有明确表态同意乾隆废后,而且没有明确的理由乾隆也不能对天下人有个明确交代,就这样废后的事乾隆是行不通了,乾隆为了顾及自己的仁君形象,他不能没理由就废后,也就打消了废后的打算。
虽然乾隆最终没能废后,但是他却对那拉氏采取了冷暴力,他保留那拉氏皇后的名分,但却不让她统摄后宫,而是册封魏佳氏为皇贵妃,让其以皇贵妃身份代替那拉氏统摄后宫中的事务。因此那拉氏虽然保留了皇后的名分,却失去了皇后的权力。
并且乾隆还将那拉氏所居住的翊坤宫中的宫女和太监全部遣散,只留下两名年老的宫女侍奉她,这种待遇实际上只有后宫中身份最低微的答应才会有,所以乾隆的冷暴力实际上是把那拉氏居住的翊坤宫变成了冷宫。
因此那拉氏在遭遇了乾隆如此冷暴力对待不到一年之后,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就抑郁而亡,正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也许在乾隆冷暴力对待她的那一刻起,她的心也就死了,既然心死了,身体的消亡也就不远了。
在那拉氏死后,她不仅没有得到皇后应有的葬礼,连皇后的谥号都没有得到,她的葬礼极其简单,据史料记载,她的葬礼是按照嫔级的葬礼举办,总共花费了200两7钱银子,可以说作为大清的皇后这个葬礼花费是非常的寒酸。
而且乾隆特意下旨不许那拉氏陪葬进入自己的清裕陵之内,按照规矩能陪葬在帝陵之中的只有皇后才最有资格,但是乾隆在那拉氏死后连她陪葬帝陵的资格都剥夺了,乾隆只将那拉氏草草的埋葬进了纯惠皇贵妃之墓中,生前是皇后,死后却要给皇贵妃当垫脚,这也算是独一份了。
按照规矩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这个级别的女人死后都是要有神主牌位供奉在帝陵园寝享殿之内接受祭祀,但是由于乾隆没有给那拉氏上皇后的谥号,因此也不可能让她的神主牌位出现在陵寝享殿之内接受供奉祭祀。
可以说乾隆对那拉氏的这一系列绝情的行为,也使得那拉氏成为了清朝历史上甚至中国历史上最为特殊的皇后,不过这个特殊却意味着那拉氏凄惨的结局。
写在最后因此那拉氏对丈夫乾隆断发的原因很可能是她想劝乾隆取消劳民伤财的南巡活动,两人为此产生了嫌隙,乾隆认为那拉氏不像以前那么温柔贤惠,对丈夫唯命是从,那拉氏则认为乾隆南巡此举是古代的亡国之君才做的事,她本想起到贤惠的规劝作用,结果却触怒了丈夫乾隆,而这中间很可能还有魏佳氏在推波助澜,所以最终才导致乾隆与那拉氏夫妻彻底反目成仇,乾隆做出了一系列的绝情行为,也导致了那拉氏抑郁而亡的凄惨结局。
可以想象那拉氏在遭遇了乾隆冷暴力之后,身心遭受了多么大的折磨,在失宠前的那一年那拉氏还能健康高兴地过生日,结果第二年就去世了,可见是乾隆的冷暴力把那拉氏折磨死了。
冷暴力或许是婚姻中最残酷的做法,它就如同慢刀子杀人一样,在肉体和精神上给予对方毁灭性的打击。在失宠的那一年那拉氏正是遭受到了乾隆的冷暴力对待,当那拉氏不废而废那一刻,她的心死了,身体自然很快就会进入死亡状态,也许这就是她的宿命吧,从她嫁给乾隆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