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胤禛追库银失败,康熙评价“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认为?
《雍正王朝》中,胤禛在户部追缴过程中,轻敌冒进,一杆子把“马蜂窝”给捅了。不仅没能追回户部的亏空,反而逼死魏东亭;堂堂皇子在大街买家当;一帮官员甚至跑去向康熙喊冤。康熙乍一看,再不出来收拾,恐怕就要引起朝廷动荡不安了。由此康熙对胤禛的表现颇有微词,那一句“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既是透着康熙对胤禛的蔑视,更是隐晦对他的提示。
胤禛追缴户部欠款的过程户部欠款的形成,按照邬思道的分析:一类是生活困苦,无奈而借;二类是不安于现状而借;三类是跟风而借,唯利是图。在邬思道看来,第三类人是追缴的重点,康熙真正要查的也是他们。
但胤禛并没有采纳邬思道对三类人的分析,而是一窝蜂的要求全部还钱,上至皇子贝勒下到文武大臣,只要欠款无论隐情全部限期还款,这个差事办下来,得罪朝上一众官员乃至皇亲国戚,还逼死了魏东亭,大家眼里的四阿哥胤禛就是个“冷面王”,就连十三阿哥胤祥都无法理解他的做法。
在追缴户部欠款的最后一天,收回欠款的人也只有三成,四阿哥胤禛无何奈何,甚至对那些官员给出近乎央求的话,言外之意是:
“追缴欠款是最后一天了,我伤心的不是我这个郡王不保,是伤心朝中这么多官员居然只有家而没有国,只有自己而没有朝廷,而你们这些饱读圣贤书走进殿堂的,难道不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道理吗?”
胤禛是经历过江南筹赈,亲眼目睹百姓的疾苦,凭心而论,太清楚国库的钱粮的重要性了,难道这些朝廷官员不懂?他们当然懂,能当官的都不是“猪脑子”,只是就如康熙所言“他们将这个国家当成了皇帝自己的国家”而已,认为“能占就占,能贪就贪”才是真正的识时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哪个官员不懂?可这张皮不被扯下来,这些毛压根不会在乎。所以这些官员对胤禛的话根本不当回事。
在胤禛主动接手追缴户部欠款时,他就表态“大不了做一个孤臣”,康熙也赞同他做“孤臣”,但是胤禛没有真正领会“孤臣”的意思,追缴户银前康熙就和胤禛说了自己的想法,所谓孤臣,胤禛理解为孤家寡人,做事只讲理不讲情面。而康熙嘱咐“孤臣”是指不追求名利、不趋炎附势的人,有自己思想和个人操守。
而胤禛就是因为得了康熙“孤臣”的嘱咐,才会一往无前始终让人还钱,因为他觉得自己总站在有理的这边,这才逼着老十胤䄉当街卖家当,太子买官,魏东亭自杀。
或许从魏东亭自杀开始,就预示着追缴欠款一事不会成功,当初魏东亭所做的一切努力,先是找九阿哥胤禟借钱不成,胤禟在背后教唆和推动下,魏东亭又去找与胤禛交好的十三阿哥胤祥求情。可惜胤禛在“孤臣”路上越走越黑,直接回避了老十三,胤禛顶着孤臣的名号,几乎将朝上一众大臣都得罪了。如此一来,真的快成孤臣了。
如果胤禛当时对邬思道的分析,好好收集情报,就能对追缴户银一事有个大概章程,就不至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自己最后几乎没落下什么好处,结果还被欠款官员们嘲笑,嘲笑胤禛面对“法不责众”的无何奈何,挖苦胤禛小题大做,在庆幸自己能光明正大拖欠国库欠款,就算主动站出来还款的,也是康熙从大内拿出来的银子。
行文至此,不由想起崇祯皇帝的岳父,周皇后的亲爹周奎,这货如意算盘打得叮当响。李自成大兵压境,崇祯皇帝被迫无奈,让岳父周奎捐助五千两白银资军饷,周奎倒好,向女儿周皇后借了五千两,然后拿出三千两“捐献”朝廷。一番操作下来,周奎反倒挣了两千两,朝廷有这样的重臣,大明王朝有这样的国丈,大明不灭才是天理不容。
为此,康熙让太子出面指导一下追比工作的注意方式方法,没想到太子这时候却扔出这样的一句话:“慢!这些老臣的钱一文钱也不能收!”
四阿哥胤禛诧异看着太子,满脸都是委屈……
太子胤礽给出三个理由:
第一,堂堂“康熙盛世”,追个债弄得众心惶惶的,皇子叫卖家当、官员自尽,这有损朝廷的颜面。
第二,应该换个还款的方式,到目前追回的款项只有三成,有必要酌情处理,延期、分期还款。
第三,这些老官员的钱更不能收了,因为是皇上从大内拿出来的银两。
接着太子胤礽给出“两年还清”的方案以后,众官员高呼“太子圣明”,太子赚足了人望,收尽了人心。康熙苦心安排的一场整顿吏治的大戏就此草草收场。而一直费心费力追缴欠款的胤禛,则孤身一人站在院子里,委屈到极点。
只是,胤禛的委屈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更大的委屈!
康熙评价胤禛“精明自诩”,隐藏何意第二天,康熙召开了一场大型朝会,康熙对太子的决定给予评价:两年还清欠款,都说两年了,朕还能说啥?到目前为止,追回的欠款不到三成。
康熙的意思很明确:虽然太子胤礽的决定不太满意,但目前弄成这局面,还有啥办法呢!这句话虽是批评太子胤礽,但实际是将最终责任归结到了四阿哥胤禛的身上。胤禛的委屈,又追加了一层。
胤禛的错误就是这次追比欠款启用了田文镜,此人刚正不阿,不近人情,甚至可以说尖酸刻薄、不善变通,彻头彻尾的“孤臣”。在灾情的时候,直接顶撞官员的做法尚且有效,帮助胤禛顺利完成了筹赈。
不过这次追比户部欠款,胤禛再次让田文镜出手,势必适得其反,田文镜并没有量情度势,在康熙看来田文镜做得有点过了,当街顶撞皇子不说,还间接导致魏东亭自杀身亡,还因为一两银子羞辱老状元。
前文也说了,无论是邬思道还是康熙,其实都希望胤禛视第三类人为重点,康熙主要是想让胤禛搅和太子胤礽和老八胤禩两人的势力,因为太子和老八是代表着欠款两大势力的集团,但胤禛名义上是太子的人,再加上太子之前给胤禛暂不追缴的名单,所以胤禛就没有对这一派人过于追究。至于“八爷党”则是滑不溜秋,胤禛一时间也抓不到把柄。结果,只能拿第二类人先开刀,也就是以魏东亭为代表的老臣。
站在幕后观察的康熙,对朝廷的事一清二楚,要说康熙的情报确实做得很到位,大臣们的行为都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若是差不多,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但是实在过分至极,才出来将大家都收拾。
而后,康熙皇帝也针对三阿哥胤祉借钱编书的行为予以了评价:“从康熙三十九年起,胤祉召集了一批饱学之士在编书,马上可以完成第一部《佩文韵府》了,还准备编一部集古今于一体的大书,听了不甚欣慰,所以经费是从大内拨款资助的,让他把这件大事做完!”
虽然这句话是直面训斥胤䄉的挑拨,但也是对胤禛当初让胤祉还欠款时,说的那一句:“借国债著韵书,恐怕于国计民生裨益不大”,加上三阿哥胤祉那个明显的轻蔑眼神,难怪胤禛脸上会露着些许尴尬。
可见,胤禛的情报工作确实做得不咋地,康熙指出邓元芳、桑佩、涂伦生三人,批评胤禛:该办的不办,该缓的不缓,不该死的死了。也难怪康熙会说“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为何这次追缴欠款没有做到量情度势?
康熙评价胤禛“精明自诩”,其实是有两层意思:既是批评胤禛能力欠缺,又是隐晦提示他没做好情报工作,这次的追缴欠款,胤禛确实太草率了。之前康熙让胤禛做“孤臣”,但并没有让他做一个孤立无助的人,胤禛将来或许要面对的敌人比如今狡猾百倍,这次康熙可以出面帮他收拾烂摊子,那么以后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同时康熙也让朝中官员领教了他的魄力。
最后康熙采取处置措施:处罚田文镜,调离年羹尧,隐藏保护胤禛在康熙命令圈禁胤䄉半年时,九阿哥胤禟立即趁机进攻田文镜。康熙皇帝则给出了这样的回应:
“田文镜来了吗?九阿哥说的可是实情?”
田文镜给出“总是臣处事操切,任凭处置”的回答后,康熙皇帝则如此处置:把田文镜调到陕西以知县任职,限三日离京。
康熙对田文镜的所在所为非常清楚,康熙这么处置,很明显,是在保护四阿哥胤禛!追缴国库欠款追成这个尴尬局面,不能没人站出来承担责任,如果不处治田文镜,就必须四阿哥胤禛。更何况,老十胤䄉已经被圈禁,如果胤禛这边没人受到处罚,势力庞大的“八爷党”岂能善罢甘休?
惩治田文镜只能缓冲八爷党的怨气,自江南筹赈回来,已经明显成为了众矢之的,胤禛这次办差,几乎得罪了朝中一众大臣,所以康熙将田文镜拿出来当保护胤禛的盾牌,以缓冲老八他们的进攻。
这时候胤禩假意出来替胤禛说话了,康熙想要不处罚胤禛的结果等到了,顺势指出胤禛的“过错”,并罚奉一年。罚奉一年对胤禛而言,还算个事吗?
只是,趁着这个热乎劲,胤禩再次举荐年羹尧出任“四川提督”。老八为何举荐年羹尧?其实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斩断胤禛京中极为得力的臂膀。另一方面以贤能收买人心,树立“八贤王”的形象。
就此来看,追比欠款一事,所有的功劳都被胤礽、胤禩争了去,胤禛不但被“罚俸一年”,还从身边抽走两个得力干将,表面上胤禛败得一塌糊涂;实际上,这是康熙对胤禛最为有效的保护,最为理性的隐藏。
结语其实,康熙评价胤禛“精明自诩”,一是确实对胤禛这次的表现透着蔑视和不满;二是隐晦提示胤禛这次做事太草率,没有做好情报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形势不堪一击。以当前的形势,康熙才痛快同意了胤禩奏请:将年羹尧调出京城。如果康熙不同意老八的奏请,他肯定不会罢休。到那个时候,不只是罚奉了,之前的为胤禛做的努力也会失去意义。因此只能让胤禛彻底成为“光杆司令”,其余皇子进攻自会暂时缓解。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
—End—
《雍正王朝》中胤禛追库银失败,康熙评价“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认为?
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由四阿哥胤禛牵头办理的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最终其实是真的办砸了。
四阿哥胤禛不仅是没能追回多少国库的亏空,反而挑起了皇子之间,以及朝廷文武大臣之间的矛盾,甚至是逼死了康熙的莫逆之交的老臣魏东亭。
更严重的是,这个差事办下来,四阿哥胤禛就真的成了一个“刻薄寡恩”的冷面王,一个彻头彻尾的“孤臣”。同时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看法也开始颇有微词,那一句“你这个人一向以精明自诩”,透着康熙对四阿哥胤禛的蔑视和不满。
康熙的不满,只是告诉胤禛,这一次你的精明用错地方了。对于四阿哥胤禛铁面无私,办事尽心尽力毫不顾忌自己的得失,一心为自己分忧解难,康熙还是非常满意的。
其实,四阿哥胤禛所追求的应该就是这样一个效果,不惜把自己也搭进去,让康熙看看在追比国库欠款这个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安危的大是大非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如何表现和表演的,最重要的是太子的表演。
当然,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上,肯定是用力过猛,并且发力点和目的都不是奔着“收回国库欠款”的目标去的。胤禛的这个心思,康熙是看清楚了。
早在四阿哥胤禛在康熙面前主动请缨“追比国库欠款”并表态“大不了当一个孤臣”的时候,大概康熙就很清楚,胤禛是奔着“捅马蜂窝”去的,所以,他没有同意胤禛提出的让十三阿哥胤祥帮自己办理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的请求,反而提醒胤禛“听说你带回来了一个"孤臣"?”——他说的那个孤臣就是田文镜。
康熙的意思很清楚,你想干什么我很明白,但不能拿十三阿哥胤祥当枪使,当垫背。你带回来的那个田文镜可以。其实,无论是康熙还是胤禛都知道,国库的钱款要想追回来实在是太难,但是不追,就会越来越严重,国库永远亏空,最关键的是由此造成的“吏治腐败”和不把江山社稷当回事的风气是康熙更担心的。
同样,四阿哥胤禛也很清楚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绝对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办好的可能性很小,得罪朝廷上下大批官员乃至皇亲国戚几乎就是必然。但他的师爷邬思道告诉他:正因为如此,这个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会给自己树立众多敌人的差事,才是需要胤禛拿出勇气来承担。
因为和得罪所谓朝廷群臣比较起来,得到康熙的认可,甚至是信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向康熙表忠心的机会——苟利社稷,虽千万人吾往矣。而康熙看上的正是这一点。
所以,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的这件事上所采取的就是“坚决不妥协,不让步,不留情”的极端手段,这个手段的急先锋就是那个胤禛从扬州带回来的“孤臣”田文镜。
田文镜的性格就是一根筋,不仅如此,这位非进士出身的官员,尽管是尽心尽力,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但是依然得不到哪怕是“清流们”的认可,所以,田文镜对于“清流集团”没有任何好感,借着催还国库欠款用尽挖苦刻薄和诛心的语言和态度极尽羞辱为了“合群”只欠一两银子的老状元就不奇怪了。
田文镜非常清楚他的主子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差事当中给他巨大的权力的用意,所以,几乎所有的“得罪人”的事,所有“背骂名”的事, 所有“当恶人”的事基本上都有他一人来做,他的这种做法甚至是引起了十三阿哥胤祥对他四哥的不满。
但是,胤禛没有料到的是两件事,正因为这两件事的发生,才导致胤禛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最终不了了之,相当于追讨失败,尽管这在胤禛的意料之中,但是田文镜的被撤差并撵出京城,以及康熙的那句“你一向以精明自诩”的评语,让胤禛也感到沮丧。
第一件事,就是康熙的发小,老臣魏东亭因为欠国库巨款无法清还而四阿哥胤禛限期还款(不还就抄家)毫不留情的强硬态度,把魏东亭逼到了绝境,他不愿意给康熙添麻烦,更不愿意让康熙丢脸,所以选择了自杀,打算“一死百了”。
对于魏东亭之死,康熙很心痛,他非常清楚魏东亭所欠国库银两的重要原因是自己几次江南之行魏东亭因为接驾花费过大。他觉得这个四阿哥胤禛在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上太过操切,太过铁面无私(没有人情味),并且发力点(拿魏东亭开刀)是有问题的。
第二件事是康熙因为魏东亭之死以及朝中的老臣们为此产生的针对四阿哥胤禛的追比国库欠款的“严酷无情”产生的严重不满,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一方面通过动用自己的“私房钱”替那些老臣们还款,另一方面想通过太子胤礽告诉胤禛,不要过于操切,要稳当些,避免矛盾激化。
但是,太子胤礽却借着康熙让他过问一下这个事情的机会,当了一次老好人:他一方面阻止了康熙替老臣们还款,另一方面宣布可以暂缓还款(以两年为限),其实这就相当于“釜底抽薪”,无论是康熙下决心借着这个国库欠款“整顿吏治”,还是四阿哥胤禛想“六亲不认”的逼所有人表演,都在这“两年为限”的面前“灰飞烟灭”,所以,康熙也只能感叹“两年,还能说什么呢?”。
尽管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不了了之,但是康熙却必须要做两件事 。
第一是通过罢黜田文镜并贬到陕西当个小知县来平息胤禛因为“六亲不认”导致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的不满情绪。这似乎是在当初就已经想好了的事情。
第二就是康熙必须要给胤禛一个教训,他对胤禛选择魏东亭作为发力点并由此逼死魏东亭这件事是非常的不满意,他从胤禛的这个举动上看出了胤禛不惜绑架自己也要捅马蜂窝的心思,而康熙并不是很赞同胤禛的做法。
所以,康熙在处置了田文镜之后,立刻就当堂点出几个个欠款不还的大臣并很清楚的指出其欠款不还的恶意,以及拿国库银两谋取私利的恶行,并当场拿下。
康熙此举告诉胤禛,我知道的你会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拿魏东亭开刀,自己好好想清楚。
康熙告诉四阿哥胤禛: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却该查的没查,不该查却往死里查,弄得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办。
胤禛十分惶恐,但是,康熙并没有继续深究,只是点到为止,看见胤禛有了惶恐的态度,也就“雷声大雨点小”的对胤禛“罚俸一年”——这就相当于“不赏不罚”。
其实康熙还是奖赏了胤禛的,但这个奖赏是通过提拔重用年羹尧来体现的。
通过对田文镜的罢贬来对胤禛进行“警示”——办事不要过于操切,心态不要过于阴暗。
通过对年羹尧的升迁来对胤禛进行“肯定”——赞赏敢于做“孤臣”的决心和胆量,欣赏“为君分忧”的态度和行为。
康熙的水平真的很高。
《雍正王朝》中胤禛追库银失败,康熙评价“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认为?
那是康熙看破了胤禛的小算盘。
我只解析权谋,不站立场。
对于清缴国库欠银这件差事,胤禛开始是很犹豫的,不愿意接手。但邬先生却极力建议胤禛接下这个差事。
邬先生真实的目的就是把胤禛推到夺嫡之路上。因为接手了这个差事,就肯定要把大多数的朝臣和许多兄弟们都得罪光了。
在朝中有八爷党的势力,有太子党的势力,还有老三胤祉和老大胤禵的势力,统统都必须要得罪了。胤禛再想在朝中立足,就没有办法结党了,只能靠自己,重新构建自己的势力,要想不参与夺嫡,肯定是不行了。人都得罪光了,你还能做臣子在朝廷立足吗?任何一个别的兄弟登上皇位,都会拿你开刀,以安群臣。
胤禛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邬先生建议他接差,他仍然是犹豫的,他还没有确认前景如何,也不愿意过早暴露夺嫡的心思,所以就打了哈哈,遮掩了过去。
但当康熙召见的时候,胤禛醒悟过来了,因为通过清缴欠款,他就能够摸清诸位皇子在朝中的实力,利用他们之间的争斗,激化矛盾,打破平衡,他是完全可以找到破局点的。现有的格局被打破了,他夺嫡的机会自然就来了。
来看看胤禛在清缴欠款的过程中所用的手段,确实是非常的高明。
一、对付群臣
清欠工作一开始,田文镜就拿只欠一两银子的老状元大开杀戒,剖心掏肺,骂了个狗血淋头。
这个意思很明白,告诉群臣们,我根本就不怕得罪你们,这次,我就专门要得罪你们的。
第二步,拿老大胤禵的属下立威,不但不顾情面要得罪你们,还是软的硬的都不吃,文的武的都不怕。
这就为清缴欠款的工作定下一个基调,不讲半点情面,不徇半分私情。
注意了,真的是不徇私情?
不是,这是故意露出一个破绽,让人来咬,咬谁?
咬太子胤礽。
二、对付太子胤礽
太子胤礽也很希望老四胤禛能接手这个差事,因为他借了户部四十万两银子还不上。太子胤礽的欠账都挂在刑部黄体仁和肖国兴的头上,而他认为,胤禛是他的人,听他的话,可以暂缓清欠。
太子胤礽就把胤禛叫到一边,给了他一份名单,让胤禛暂免清缴刑部几个官员的欠款。
胤禛马上就明白了。他表面上答应,却悄悄把这个太子欠款的消息泄露给了八爷党。
八爷党为了攀咬太子,就利用了这个信息,一货两卖。
八爷党第一步,先把这个消息通过门人传递给了皇长子胤禵的门人。
胤禵的门人立即向老大胤禵汇报了这个信息,胤禵开始大喜,因为他与太子胤礽是死对头,这下他抓住了胤礽的把柄。但胤禵也很精明,他迅速反应过来,追问消息的来源,得知是老八传递过来的,他省悟过来了“好你个老八,明知我与太子不和,你是想让我与太子相互相绞杀,你坐收渔翁之利!”
但他能不能置之不理呢?不能。
老八更狡猾,因为这个消息是通过老大的门人传递过来的。现在的形势就成了这样:老大的门人都知道了这个信息,大家都看到了老大胤禵手中握着一付同花顺的大牌,如果胤禵敢弃牌不打,他的门人们就会马上对他丧失信心,再也不会扶持这种窝囊废。
所以老大胤禵这付牌不打也得打,不打就伤了自己。
但老大胤禵不能轻易让老八利用啊,老八扔过来这付明牌,他要暗打。
怎么暗打?即然太子胤礽让老四暂免清欠,说明他确实还不起钱,还不起钱太子就必须去找钱,盯紧了他找钱的动作,就能抓住漏洞。
后来,他果然抓住了太子胤礽卖官鬻爵的要害。
八爷党第二步,把这个消息又透露给了还不清欠款的魏东亭,让魏老爷子去闹事。
胤禛透露太子欠款的消息一箭双雕了。
消息即然走露,那么太子欠款就必须要还,老四胤禛理所当然地催他还钱。而消息怎么走露的?两处走向都指向了老八胤禩,两党的矛盾就被激化了。
本来老八想让老大与太子鹬蚌相争,结果这么一来,成了三虎互斗,让胤禛就趁火打劫了。
太子不得不想办法还款,他还了,老大胤禔也就不能不还,老三胤祉也还了,就剩下八爷党中的老十胤俄了。
三、对付老八胤禩
老十胤俄还不起钱,老八和老九当然明白,但他们故意不帮老十还清。为什么?
因为老八和老九很容易还清,如果老十再还清了,那就等于当众宣布八爷党的态度:八爷党支持还款。
八爷党是很有势力的,领头的都还清了,下面的人还不跟着还清吗?
本来八爷胤禩不接手这个差事,就是为了自己不得罪人,让老四胤禛去得罪人,清款难度越大,老四的清欠的手段就越狠,得罪的人就越多,得罪的程度就越深。
如果八爷党还清了,其他人就松了手,老四轻松完成任务,还白捡个亲王当,老八还白白当了回臂助。
这当然不行。
所以不能帮老十还清,让他去闹事。
老十胤俄当然心里清楚老九的计划,知道自己当了炮灰,他也不傻,他也要想办法摆脱困境。
老十胤俄先修戏台搞工程,想利用工程项目的水份抵赖,但被老四发现,停了他的工。
老十又联结百官抵抗,但老四胤禛下决心要得罪人,不怕百官联合闹事,这个办法也泡汤了。
老十胤俄干脆摆开货摊卖家当。还殴打田文镜,把老九老十也拖下浑水。因为这样一来,康熙必然知道内情,老八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
胤禛与田文镜定下个苦肉计,故意激怒了了老十胤俄。老十破罐子破摔,殴打田文镜,犯下大罪。
这下子胤禛就又拿住了老八胤禩的把柄。如果他不替他老十还债,老四胤禛就以殴打朝廷命官为理由,上报康熙,必然要追究老十的罪责,而老八将颜面尽失,康熙会立刻瞧破老八的真实企图,情况就严重了。
但是侠肝义胆的老十三胤祥赶到,他看出了胤禛的计策,却不忍心看着田文镜受苦,就阻止了事态的发展。他把田文镜抬回府中,还很生气地责备了胤禛。
但田文镜的一句话“四爷是不想把你也牵连进来”,这句话就暴露了老四胤禛的苦肉计,而在十三爷府中伺候的下人乔姐是老八胤禩的眼线,发觉情况不对,就把消息透露给了老八。这下老八明白了,原来这是胤禛的苦肉计,就下定决心不给老十胤俄还款。
但是,四爷胤禛会不明白十三爷府中布满了眼线,这样的消息会走漏?
胤禛明白得很,他的这个苦肉计就是故意走漏的。
这个计策走漏了,八爷党就认为已经识破了四爷的苦肉计,就更加坚定了不还款的决心。而老四胤禛就是希望他们不要替老十还款。因为老十不还款,这个问题必须反映到康熙那里去。
康熙当然很清楚这是一条苦肉计,而康熙则会更清楚老八不给老十还款的真实目的。那么胤禛就能不费唇舌地把老八的真面目展示给康熙看。
这招数绝不绝?
再来说说康熙的真实目的。
康熙目的仅仅是为了银子吗? 当然不是的。
康熙四十六年,长江汛情,灾鸿遍野,国库空虚,救灾无钱可使。胤禛靠着各种手段总算勉强抵挡过去。 但这种情况能持续下去吗?
当时户部连五十万两救灾银子都拿不出来,万一边境发生战事,后果不堪设想。 康熙悬下重赏,追回库银,加封“亲王”,如此重的赏额,也没人愿意干。
为什么没人干,因为所有的皇亲国戚,朝廷官员都欠款! 这差使不要说能不能办成,就算办成了,所有的人也就都得罪光了。 人都得罪完了,亲王的帽子还有什么意义呢?
国库缺钱,众人欠款不还,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是官僚与皇权争利!
这种政治结构必须要改变。但康熙在自己手中能改变吗?
老爷子有私心啊。一、年岁不饶人。二、珍惜自己的名声。三、自己手中不想有大的乱局。
那么,我们明白了,实质上,清缴欠款是皇权与官僚群体的一次较量,是各阶层利益重新分配的试探性调整,是政治体制变动的一次尝试,也是对未来的改革所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与阻碍的一次摸排和预估,同时,也为了将来的改革总结经验,寻找办法,积蓄人才和力量!
清缴户部欠款难度巨大,牵连的人员多,地位高,范围广,数额大,头绪乱,关系复杂,原因众多,局面混乱。 能从这趟混水里走出来,需要有得罪人的勇气,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雷厉风行的手段。
也就是说,承担这次清欠任务的人,将成为未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践行者。
这样的人必须成为孤臣,而孤臣,再进一步可就是寡人了。
而未来想改变这种艰难政治格局的人,必须掌握一种力量――皇权。
大家清楚了,康熙在内心中根本就没有认为这件事情在短期内能够顺利办成,但只要用心去办,目的就达到了。 而接受这个差事的人,将成为考察和培养的目标。
所以,当四爷胤禛犹豫不定之际,邬先生力劝他接下这个差事。 为父分忧,为兄解难,为国担责。这正是康熙最看重的。
这个差事看起来糟糕,得罪了很多人,但有一个好处――符合康熙的心愿。 这才是重点。
即然清欠没有成功,康熙也不在意这件事情能否真的办成,那他对胤禛说“你一向自诩精明”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剧中,康熙把几个官员问罪,非常清楚地当众说出这些官员欠款的用途,收入和各种不法行径。一条条,一笔笔,确凿而清晰。
这是在告诉胤禛,你那些所谓的精明算计,我都清楚得很!
胤禛当时就懵了。赶紧请罪,不要这个亲王了,自请贬职罚俸。
但康熙并不在意这些。他把田文镜贬到远方,是告诉胤禛:玩心眼可以,玩小聪明也没有问题,但这些谋划,你可别和下臣去联结,这些人只能利用。你要懂得自己的贵重。
《雍正王朝》中胤禛追库银失败,康熙评价“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认为?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诸位皇子第一次出场就赶上了江南赈灾,这次赈灾可以说老四胤禛出尽了风头。随后胤禛又接下了追缴户部欠款一事,结果以失败告终。
那么老四胤禛为什么会失败?康熙帝又为何说他“一向以精明自诩”?
一、
在江南赈灾一事上,老四胤禛亲力亲为,利用聪明才智化解一道道难题,最终圆满的完成任务,深得康熙帝的认可!
可是到了追缴户部欠款一事上,老四胤禛却遇到了太多难题,最终任务夭折。那么老四胤禛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了呢?他到底败在了哪里?
老四胤禛败在了四个方面:
首先,在启用的人员上面出现了问题。
江南赈灾,老四胤禛主要任用人员是田文镜,这个人刚正不阿,同时也不近人情,面对灾情的时候,对官员顶撞尚有效,可是在追缴欠款上面仍然使用这一套的话,就不适用了。
其实很好理解,百万灾民其实就是百万义民,如果赈灾不力,最终这场黄河决堤可能决的就是紫禁城的堤了,在这种大是大非上面,是没有官员敢阻拦的,所以,启用办事铁面无私的田文镜十分有效。
可是在追缴欠款方面,则就不同了,他们确实是借了户部的银子,但也是按照正常的手续办理的借款。需要根据还款能力的不同来区分对待,可是田文镜却没有这样做!
他当街顶撞皇子,这已经是大忌;后面又因为一两银子而侮辱老状元;再后来没有合理处理好魏东亭的问题,导致功臣魏东亭自杀身亡,这对康熙帝来说实在是有点过了!
二、
老四胤禛犯的第二个错误就是不能一碗水端平:
其实在他接下这个活的时候,邬思道就已经帮他分析过了,欠款的一共分三类人:
第一类人:这一类人其实并不占大头,甚至可以说是清官,因为平时的俸禄不够花的,在京城当官又应酬多,没办法,所以必须借款生活,但是数额比较少,不属于重点追缴的对象,且占比较少。
第二类人:这一类人也不占大头,数量比较少,大部分是因为把钱花在了朝廷或者康熙帝身上,对国家有功,大部分有偿还能力,但也不乏魏东亭一类还不上的。
第三类人:这类人最可恶,是贪得无厌型的,看见别人借了,自己也要借,数额也不少,这才是四阿哥要追剿的重点。
显而易见,康熙帝也能分析的出来,他真正想让老四胤禛查的其实是第三类人!
有人说,不对啊,杨角风你前面说他一碗水没有端平,后面又说他没有按照康熙帝的意思办第三类人,这不是矛盾吗?
不矛盾!
其实,老四胤禛表面上是一视同仁,同时出击追缴欠款,但其实他走偏了。其中欠款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势力集团,一个是太子胤礽一伙,一个是老八胤禩一伙。
康熙帝希望老四胤禛搅合的是这两伙人,可是老四胤禛名义上是太子胤礽的人,所以对这一派并没有过于追究。而老八胤禩一伙又比较狡猾,一时抓不到什么切实有效的办法,结果只能拿魏东亭一类不该死死追究的人下手,所谓一碗水没有端平。
三、
老四胤禛犯的第三个错误就是没能正确理解康熙帝的“孤臣”意思:
在追缴户部欠款之前,老四胤禛曾经跟康熙帝有过一次谈话,谈话的主题思想就是康熙帝希望老四胤禛能做一名孤臣。
老四胤禛理解的孤臣就是孤家寡人,要的是特立独行,只要抓住了理,就不顾任何情面,有点类似于得理不饶人的意味。
正因为他得到了康熙帝的孤臣嘱咐,才觉得理在自己这边,谁让你们欠款的呢?
逼的老十变卖家产,逼的太子买卖官员实缺,逼的魏东亭自杀……
如果魏东亭不自杀,这件事还不至于落得失败的地步,而魏东亭最后一次努力就是找到了跟老四胤禛关系最好的老十三胤祥。
胤祥听说了事情经过,马上去找老四胤禛,可惜,老四胤禛太想做孤臣了,连对他最好的老十三胤祥都不见,失去了这次机会。
而康熙帝因为跟老四胤禛提了孤臣一事,一开始只能无条件的支持他追缴欠款,甚至示意魏东亭配合一下,赶紧还钱。岂不知魏东亭是真没钱,如果康熙帝知道他真没钱,绝对会叫停老四紧抓魏东亭不放的。
最后跟魏东亭同样情况的老人们都来找康熙帝了,哭哭啼啼的,康熙帝实在无奈,拿了内帑银子替他们还了欠款!
所以孤臣的名号让老四胤禛把能得罪的人全部得罪了,真的快成为孤臣了。
四、
老四胤禛第四个错误就是情报工作做的实在不咋地:
如果他的情报工作做的相当到位,那么就不会不知道哪些人可以好好追,哪些人可以缓一缓,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该抓的没抓,该缓的没缓。
其实这些问题康熙帝清楚的很,他一直在背后观察老四胤禛的表现,虽然他在判断魏东亭的问题上出现了差错,或许也是魏东亭不想麻烦康熙帝,故意报喜不报忧吧!
但在其他人员上面,康熙帝的情报就比老四胤禛详细的多!
比如后来桑配,图伦绅、邓元方和十阿哥等人当众一唱一和的来攻击田文镜的时候。康熙帝就当场揭穿了他们,桑配一共借了十万两银子,结果是拿去放贷了,每月光利息就进账五千两。邓元方、图伦绅二人就更过分了,拿着国库的钱,却在经营漕运的生意,每次收入都在万两以上。
而这些情报本该由老四胤禛提供给康熙帝才对,由此可见老四胤禛的情报工作实在做的不咋地。
难怪最后康熙帝对老四胤禛说:
“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这一次呢?该查的,该追的都查了吗?有些可以缓一缓,你却不能量情度势,弄的不该死的死了,该办的,没有去办。”
这句话既是批评老四胤禛,也是给他提个醒,要做孤臣可不是真的让你做一个孤独的人,敌人还是非常狡猾的,情报工作要做到位,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这次我能帮你收拾烂摊子,以后呢?
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康熙帝为了培养老四胤禛,不惜牺牲掉大臣的命啊,这个代价何其大也,这种魄力又这么势不可挡!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胤禛追库银失败,康熙评价“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认为?
窃以为:康熙的这句话有多层含义,既有肯定其目光如炬、心怀大局、敢于担当的意思,也有点拨其性情急躁、过于刚直、不善权变的意思。整体上说,康熙对雍正敢于担当、甘做孤臣的品格是肯定的,这也是后来之所以把大位传于雍正的原因。皇帝为什么“称孤道寡”,就是因为皇帝不能有倾向性,更不能结党营私。雍正刚登基那天晚上,邬思道说得很到位,“皇帝无私事”。如果事实也如电视剧,那么,从那个时候康熙就有培养雍正做孤臣的想法了。这无论是将来辅佐太子,还是由其直接继承大位,都是必要的。
《雍正王朝》中胤禛追库银失败,康熙评价“你这人一向以精明自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认为?
- 康熙皇帝说四阿哥胤禛这些话,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第六集。说这些话的时候,是因为四阿哥胤禛牵头办理的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最后由于太子的昏头作出了两年还清的决定,因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比欠款的运动失败了。
- 而这次失败让康熙非常失望,不但是对太子的失望,还包括对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等诸位皇子。康熙的失望有三条原因:
韩非子有句著名的论断:“臣制其财,则主失德”。如果一个国家的皇帝失去了对财权的控制,那么就会变成无德之人。说白了就是不能带给下面的人好处,那么人心也就散了。
而国库里没有钱,对一个国家来说基本上就是破产的征兆。因为很多事情做不了,很容易引起天下大乱。康熙看到了这一点,四阿哥胤禛也看到了这一点。但太子却没看到这一点。
所以追比国库欠款十万火急,是头等大事。相对于死几个官员来说,天下百姓不反,有饭吃才是根基所在。官员死了没关系,总会有人补上。这一点太子没看明白。
所以对康熙来说,一个帝王首先要明白,做任何国家大事,没有钱是做不成的。而国库里没钱,太子竟然在追比欠款的关键时刻制止了,这样的太子根本治理不好国家。
2)对四阿哥胤禛办事缺乏手段的不耐烦。这时候的康熙还是心向太子的,至少心里还是想把太子培养出来。所以对于四爷还没那么看重,只是觉得老四是个做事的人,但手段过于单一,就知道用权力威逼。没把事情办好。
所以康熙皇帝很不耐烦,认为这些事情还要我来教吗!所以现场就露了一手。先是桑佩借了10万两银子放债。康熙对此事早已知晓,他没有下手的原因是,要让老四去处理。结果四爷压根就没有往这方面努力。
还有图论升、邓元芳借国库的钱做生意。每次都有1万两的收入。但要帐的老四还是不知道。所以康熙才表达对老四的不满。说老四是“自诩精明”。
康熙一出手就把欠账的分成几等。第一等,就是真穷的,借了一点银子,可以缓缓。第二等,是皇子,实在弄不动康熙会下手。所以康熙把老十圈禁宗人府就是给老四看。第三等,才是老四真正要把钱弄出来的,就是这些贪官污吏。
对康熙来说,贪官污吏的欠款最好要回来啊,因为他们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只要想查,浑身上下都是把柄,老四竟然不会利用,还把事情办的这么艰难。所以康熙这是敲打老四,并且给老四做示范。告诉老四,利用手中的权力威逼,那是“傻大粗”,高手要学会用手段,伤人于无形之间。
所以康熙对老四还是比较满意,就是对他的蛮干有些不满。现场示范,手把手教。老四学的很快,后来《百官行档》的时候,老四展现出来了卓越的手段,让康熙很满意。
3)对老八的强烈不满!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康熙对老四没有抱什么期望,倒是对老八期望非常大!老八号成八贤王,在皇子当中又非常会处关系,有领袖气质。老九,老十,老十四都对老八俯首听命。
按理来说,在这次追比欠款中,老八应该看的很清楚当前的局势,至少应该帮老四一把。让老九老十把欠的钱还了,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这也让康熙另眼相看。因为追比欠款事关大清生死存亡。
但让康熙大跌眼镜的是,老八不但不帮忙,反而指使老十大闹了一翻。追比欠款是老四在办差,老四是为国做事,而老八却坚定拆台。完全没有一点是非观!这让康熙非常失望。
也就是从这一次起,老八在康熙的心中就是一个结党营私的小人。没有一点是非观和大局观。所以康熙非常愤怒,当场圈禁了老十,给老八警告。
另外在说老四“自诩精明”的时候,未尝不是说给老八听,你老八那么聪明的人,怎么就看不到大局,就看到一些蝇营狗苟的东西。算什么贤王,算什么精明。
综上所述:这一次国库追比欠款的事情,康熙本来自己可以搞定。但他却没有做,而是让皇子做,他在旁边看戏。本来他就对太子不满,所以太子的表现并没有引起康熙的格外注意。 所以当康熙看到太子的表现之后,没有丝毫奇怪,这本是在意料之中的。 对老四也没有多大的吃惊,只是觉得老四的办事方式单一,没有手段,不知道自己的主攻对象。而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现场示范,教老四做事。 但对老八是非常失望,看似老八没什么损失,但这一次却是康熙对老八考验,老八连一个小考都过不了。受苦受累的事老四在做,老八只负责敲一下边鼓,就这还弄砸了。所以说康熙说“自诩精明”,其实是一语双关。可惜老八从头到尾都没有听明白!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