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杀年羹尧是李卫起的头,张廷玉收的尾,为什么说两个人都很滑头?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和李卫原本是胤禛府邸的奴才,张廷玉是朝中重臣,可以说,雍正能坐上宝座,都离不开这他们的协助和支持,当然,还有一位智囊的邬思道。

关于年羹尧的死,有很多说法,有人说他就是咎由自取,也有人说是被雍正“鸟尽弓藏”,而剧中展现的是“居功自傲,骄横跋扈”。但仔细分析,年羹尧的死,其实和邬思道、李卫、张廷玉三个人都有着重大干系。那么,雍正杀年羹尧,真的是李卫起的头,张廷玉收的尾吗?

四爷决定放手一搏

年羹尧一出场,就表现了不同寻常的野心,在四阿哥下江南赈灾筹款时,他就算好了主子胤禛要走哪条路,早早就在那里等了,他的这份用心立马颇得胤禛的好感,还感憾一句:“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啊!”

所以四爷胤禛对年羹尧刮目相看,关切地问在扬州干个偏将顺不顺心?年羹尧说:“在哪儿都不如在主子身边好。”十三爷看出他的小心思,就说你年羹尧是想回京了吧?

年羹尧起初只是胤禛的包衣奴才,地位不高,很自卑,他想往上爬,想走向分庭抗礼的道路,不再依附任何人,所以努力和奋斗去改变这种境遇,甚至不惜一切手段。

相对四爷府上的奴才来说,邬思道、李卫、高福,刚开始就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了,只要跟着四爷有饭吃,有事做,就很知足了。当然,那时候的胤禛为人也算是很平和,并没有表现出夺嫡的勇气和决心。

但随着邬思道的到来,胤禛野心的增长了,从户部追比开始崭露头角,最典型的转变就是以“冰火两重天”,让自己生病来拒绝刑部冤案。试想,胤禛对自己都这么狠了,他对别人如何可想而知了。

正是因为胤禛得了风寒,让他失去了参与热河秋闱的比赛,但弘历在邬思道的教导下,深得康熙的喜爱,不仅得了明黄的金如玉,还骑着康熙帝“大马”写字,正好被胤禛撞见,那种喜悦无法言语,退了回去,照了照镜子,整了整衣冠,结果,镜子后面便出现了一张龙椅,这也寓意着此时胤禛的野心增长的开始。

从此之后,胤禛和邬思道开始谋划一场夺嫡计划,府邸的奴才们命运也变得不同起来……

胤禛真正放手一搏的,就是让去南京复述的年羹尧拿着十三爷的手谕追捕要犯刘八女,并追查《百官行述》,因年羹尧的贪念血洗江夏镇的这件事上,对胤禛很不利。

胤禛生气归生气,虽然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但毕竟当时确实很需要年羹尧,就没有再追究,但是邬思道一句话却让胤禛汗流浃背,邬思道说:“年羹尧这笔财发的不小啊!四爷,不可不未雨绸缪!”

所以,后面就有李卫和翠儿私定终身的大戏被抓现行,正要发落二人时,刚好办差回来的年羹尧看此景,便替李卫和翠儿说情,想把李卫带到四川历练历练几年,于是李卫顺理成章的成了监视年羹尧的眼线,这也为年羹尧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伏笔。

邬思道建议四爷丢车保帅的策略

四阿哥胤禛初次出手时,损失惨重,首先年羹血洗江夏镇的众人周知;其次胤禛府邸奴才高福又被老八胤禩收买,把四爷府邸的行动透露了八爷;而十三阿哥胤祥也有把柄在太子胤礽手里。倘若此时八阿哥胤禩继续攻击太子胤礽,逼急了太子胤礽,有可能把四阿哥和十三阿哥甩出当挡箭牌,毕竟火烧百官行述,血洗江夏镇等行动,都不是胤礽安排的。

就这时邬思道将计就计,让十三阿哥胤祥替老四胤禛背锅,并利用高福之手把太子胤礽写给任伯安的信送到老八胤禩手里,经他手转交康熙。采用了丢车保帅的策略,把高福和十三阿哥胤祥甩出来当炮灰,换来四阿哥胤禛的平安。

在邬思道安排高福拿信给老八胤禩后,老四胤禛去了一趟大和尚那边。大和尚说了一句:“有江山就不该有我,有国便不能有家。”

其实胤禛知道这样做的后果,而最让他愧疚的,就是对不起他的铁杆兄弟老十三,但是听了大和尚的解释,随后放下了佛珠,这就是一个暗示,暗示他就要开杀戒了!

果然,随后高毋庸逼高福喝下毒药,十三阿哥胤祥被圈禁,而四阿哥胤禛也在后来的几年里沉寂了下来,再则没有任何动作,选择了韬光养晦。

这也导致见风使舵的年羹尧,认为自己的主子已经失势,有想另觅主子之心,所以他偷偷地提前回京,跟着十四阿哥胤禵去拜访八阿哥胤禩,就是为了巴结八阿哥胤禩。

负责监督年羹尧的李卫早就来信告知,年羹尧提前回京之事,但让胤禛没想到的是年羹尧去拜访八阿哥胤禩了,气得咬牙切齿,惩罚年羹尧跪了一整天。

此后李卫回京述职,得知高福的死感到很悲伤,此时邬思道敲打李卫:“人都没了,不要太伤心了。”但凡李卫为高福的死表现悲伤或不满,李卫可能会跟高福一样,毕竟表面上高福是病死的,实则等于震慑所有人,因为背叛四爷的都没有好下场!

所以,邬思道暗中告诫李卫,不要在高福的事情上纠缠不清。李卫一听,明白邬思道此行的意义了,在雍正面前从未提及过坎儿的事儿。

“死鹰事件”之后,老四胤禛已经完全暴露出夺嫡的决心了,但他这边的情况非常不明朗,胤禛很沮丧,于是拿出钱财打发邬思道走,但实际上,他说他没有李世民的命,是在暗示邬思道,意思是先生如果真的有房杜之才,那么就助我成为李世民。

所以邬思道在关键时刻还是把老十三胤祥给他的一份手下的名单出来,这份名单时在十三爷还没被关之前,邬思道就已经准备好了,由此可见,到了万不得已之时,邬思道也想铤而走险,助老四胤禛成为李世民。

只是这种风险太大,邬思道怕自己没的后路,所以在四阿哥胤禛登基的当晚,知道很多秘密的邬思道,必须要明哲保身,他能想到的方法就是选择在李卫处半隐。

李卫的话让雍正彻底改变了对年羹尧的态度

虽然邬思道半隐了,但随着李卫官职的提高,但雍正并没有对他放松监视,邬思道为了避开雍正,又跑坑老实的田文镜去了。

此时年羹尧被任抚远大将军,去西北平叛,年羹尧虽有功劳,但年羹尧拥兵自重,回到京城居然接受百官跪迎,在朝堂之上,更是堂而皇之,目无皇帝。雍正看大热天的将士们还没卸甲,命将士卸甲凉快凉快,竟然无一人敢动,直到年羹尧一声令,将士们都把盔甲脱了,在雍正面前说:“只知军令,不知皇上!”

年羹尧如此这般,雍正早就有收拾他的心了,碍于西北有功,不能对他如何,所以故意在朝会上当王公大臣的面说,本想封年羹尧为王的,但爱护年羹尧不封为王,因为封异姓为王都没有好下场,雍正这么说就是想让年羹尧成为众矢之的。

此时年羹尧并没有意识到危机感,仗着自己战功赫赫,开始飞扬跋扈,恃宠而骄了,所以雍正派孙嘉诚去西北那儿推行火耗归公,遭到年羹尧处处阻拦,寸步难行。

所以雍正来到李卫处,他这时找李卫是带有目的的:一是视察李卫推新政执行的情况,二是试探一下李卫对年羹尧的态度如何。

李卫也不傻,经过这么多事情了,显然明白雍正帝的意思,李卫的意思是:年羹尧糊涂,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给他点颜色看看,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自傲狂妄,他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

雍正听到是邬先生对年羹尧的态度,沉思一会。随后,李卫又说一句更要命的话:“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战场。”雍正问是听谁说的,李卫说是民间都这么流传的,李卫此话一出,让雍正彻底改变了对年羹尧的态度,年羹尧在雍正心里便不再是故旧,而是敌人了。

其实,雍正到了田文镜处之前,就已经知道孙嘉诚被杀害的事了,雍正到田文镜处的目的就是想探取邬思道的意见,雍正更想知道邬思道对年羹尧的态度,岂料,料事如神的邬思道跑了,没办法,只能退而求其次,来到李卫这里,听听李卫的意见。

果然,李卫话刚说完,探花刘墨林把孙嘉诚被杀的奏报递上来了!如果李卫表现出保年羹尧的态度,那么雍正是不会让刘墨林递过来这份奏报的。

李卫是个非常滑头的人,原本是没有害年羹尧之心的,但面对雍正的提问,他选择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虽然年羹尧当年有恩于李卫,但是在雍正面前,年羹尧的恩情什么都不是!再说了,李卫将得罪年羹尧这黑锅甩给了邬思道,雍正个年羹尧谁都不得罪,毕竟邬思道已经跑,死无对证了。

所以李卫除了表明态度外,还说邬思道更不会跟年羹尧合作,李卫的话让雍正放下了这块心头大患,雍正最怕邬思道和年羹尧联合了,毕竟年羹尧手握重兵,邬思道满腹经纶,再加上满肚子鬼主意的李卫,即使不造反,随便出出主意,就够雍正吃一壶的了!

至此,李卫的话还不至于让雍正下定决心除掉年羹尧,只想对他进行敲打,收敛锋芒,服个软,毕竟一手调教出来的奴才,杀了就等于少了左膀右臂。

张廷玉金句出口年羹尧没有退路

年羹尧孙嘉诚后,朝堂的文武百官弹劾年羹尧折子纷纷飞,雍正把年羹尧从大将军王贬为杭州将军,但年羹尧依旧不知悔改,生活奢侈,睡觉翻牌子。

所以雍正对年羹尧一贬再贬,但他并没有要收敛锋芒之意,穿着黄马褂招摇过市。这时清流党和八爷党已经形成了默契,联名弹劾年羹尧,要求雍正帝将年羹尧正法。

雍正为了安全起见,雍正又问张廷玉:衡臣,你很朕说句实话,年羹尧真的该死吗?

素来谨微慎行的张廷玉,他知道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不一般,犹豫了半天,等到雍正明确表明不会责怪他时,他才说:皇上,年羹尧虽有功,但仅贪钱财一项,就已经抵过之功了。何况还有这么多罪名,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仍然死有余辜。

张廷玉:年羹尧穿黄马褂招摇过市,无非就是告诉别人鸟尽弓藏大功臣。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明一日受到玷污。雍正手一抖,打翻了茶杯,这也是暗示着,年羹尧再无活路了。

张廷玉一向谨言慎行,当雍正问他时,张廷玉知道,如果直接给出最终的答案,说不定会遭到雍正的猜忌,说自己不怀好意,所以张廷玉引用各省督抚、李绂上折子里的话,冠冕堂皇摆出大道理,既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也避免雍正日后的责怪。

此时年羹尧在牧童下棋,结果他输了,其实他就是雍正操纵的一枚棋子,让他风光无比的是雍正,让他跌入谷底的也是雍正。

其实,年羹尧还是记得四爷的好,记得皇上的恩,他没有背叛之心,只不过想分庭抗礼。只不过这一切都晚了,当见到李卫时,嘱托李卫归还念珠给雍正后,放声大哭,随着牧童的歌声,年羹尧终于解脱了!

结语

李卫的官途之路,实是因年羹尧而起,而年羹尧死,是李卫起的头,最终传达指令,目睹年羹尧自尽的,亦是李卫。年羹尧冤枉吗?不冤枉,当年胤禛和胤祥到赈灾回京之时,八爷党故意用皇帝的礼制迎接,十三阿哥和四爷都不敢下马受礼,更不敢接受百官跪迎,而年羹尧呢?他什么都敢!年羹尧的死是咎由自取,所以雍正听了张廷玉几句话后,下决心赐死年羹尧。

—End—


雍正王朝中杀年羹尧是李卫起的头,张廷玉收的尾,为什么说两个人都很滑头?

今天咱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雍正王朝》的问题。

干脆再拉进一个人来,邬思道。

因为年羹尧最终的结局和他干系重大。

张廷玉、邬思道、李卫、年羹尧。四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咱们一起分析研究。

古话说的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张廷玉和邬思道这两个人属于劳心者,张廷玉处庙堂之高,而邬思道处江湖之远。

李卫和年羹尧两人都是劳力者,李卫是文官,沉浮于宦海,年羹尧是武将,奔波于沙场。

张廷玉以前是属于守旧势力的阵营,依附于守旧派,但他最终认识到旧制度的巨大局限性,思想开明,扶助和投入到改良派方面。

邬思道是自由派人物,他为改良派出谋划策,但他最终脱离改良派阵营,遁入江湖。从始至终不依附于任何一方。

李卫从社会最底层做起,投入和依附于改良派做基层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忠诚,进入中层。

和李卫同样出身的是高福(坎儿),也是出身于最底层,他开始是依附于改良派,但又中途企图改换门庭,向守旧派靠拢,最终成为双方斗争的炮灰。

年羹尧是革命派,他其实也是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在改良派也是地位最卑微的奴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他这个“劳力者”,不想再“治于人”了,就走向了与统治阶层分庭抗礼的道路,最终失败。

我们发现,依附于统治阶层改良派的张廷玉和李卫都生存下来了。这是一个寓意:社会改良才有活路。

转向守旧势力的高福死去了,守旧派不需要他,改良派也不需要他。寓意:顽固守旧没有出路。

邬思道从改良派的助力到最终脱离,遁入江湖,寓意:社会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可以推动,可以顺应,也可以旁观。

年羹尧是年轻的革命派,他虽然出身于最底层,但他终生为自己的尊严和自由而奋战,他希望拥有与统治阶层同等的地位,他也翻牌子,他也杀伐予夺,他也拒绝所有的妥协。他最终尘归尘,土归土。寓意:这个社会目前还并不能接受彻底的革命。

年羹尧真的该死吗?

代表统治阶层改良派领袖的雍正,代表改良派高层的张廷玉,脱离社会变革的邬思道,代表守旧派的大臣们,代表改良派基层的李卫,都无一例外的希望他死。

如果说年羹尧真的死于背叛,那他就是背叛了这个社会,背叛了这个时代,背叛了所有的人。

他背叛了规则。

雍正首先容不得他。这里先要说明一下,当雍正与年羹尧讨论西北军事,与他谈条件,而年羹尧居然全部拒绝。

那一刻,年羹尧就走上了绝路。难道他不知道这个后果吗?他当然知道,但他最终选择了不依附,不妥协。

雍正的处理方式是让孙嘉淦去牵制他。其实,说句不客气的话,雍正这就是要让孙嘉淦去死。

孙嘉淦的性格雍正会不知道?年羹尧的性格雍正会不知道?但雍正依然把炸弹放到火炉边上,要的就是那一声巨响。

往下看。

雍正和李卫把他引向灭绝。

当雍正南巡,来到了李卫府上。

雍正:朕不断接到京城转来的折子,说年羹尧在西北越发专横跋扈了。本来朕派孙嘉诚到他那里去就是为了让他见到这个人会有所警觉、有所收敛。不知道他是没有领悟朕的苦心,还是有意和朕顶着干。孙嘉诚在那儿推行火耗归公竟然寸步难行,而且从年羹尧开始,就都跟他过不去,他的日子很难过。

李卫:要是这样干脆把他的大将军给免了,邬先生早就跟我说过“年羹尧这个人迟早会闯出天大的祸来”。主子,奴才在底下听到一句话,一直想同主子说,就怕……。

雍正:说。

李卫:说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雍正:你是从哪儿听来的?

李卫:民间已经流传很久了,只不过没人敢奏给主子。

李卫透露出两点,至关重要。

一、“邬先生说”。

二、“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

剧中当他们说完,门外有人送来密报:年羹尧杀了孙嘉淦。

我们可以分析,雍正知道不知道孙嘉淦被杀的事?他提前就已经知道了,他这是在演戏,演给李卫看,他先前的话是探查一个态度,谁的态度?邬先生的态度。

邬先生从田文镜那里不告而别,雍正必须要知道邬先生对此事的态度,对处理年羹尧的意见。而李卫这里,其实还与邬先生有一定联系的,邬先生不能通过田文镜表态,更不能自己表这个态,只能通过李卫来表这个态。

雍正获知了邬先生的立场和态度,那么,送信的人就进来了。如果邬先生不同意处理年羹尧,这封信就不会让李卫看。

其实,对年羹尧的监控早就开始了,在雍正登上皇位以前,就开始了。

大家记不记得当初在四爷府,李卫跟翠儿偷情被捉,年羹尧求情,那就是计策。是邬先生的主意,雍正合情合理把李卫安插到了年羹尧身边。

从让李卫开始监视,直到派李卫前去赐死,起头结尾,有始有终。

雍王府旧僚达成了统一意见,那么到了朝堂上呢?

张廷玉的态度当然是最关键的。

雍正:衡臣,你实话对朕说,年羹尧就真的该死吗?

张廷玉:回皇上,各省的督抚都上折子说话了,这件事应该有个了断了。现在在整顿吏治,而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四百六十万两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种种罪名累计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虽然有议功一说,但是功过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仍然穿着黄马褂傲然踞坐。皇上,李绂折子上说的一段话至为透彻,年羹尧现在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摆出来,至此, 年羹尧再无活路。

年羹尧坐在城门口,与牧童下棋。

他输了。

归根结底,他就是一枚棋子,他的命运永远掌握在操纵棋局的人手中,让你赢你就赢,让你输你就得输。

年羹尧不懂这个道理吗?他懂。

他只是想自己这枚棋子能不能以一种平等的方式与执棋者对话,他没有背叛,他记得四爷的好,记得皇上的恩,他永远随身携带十余年的“佛珠”,须曳不曾离身,他只是想有那么一刻,他不是棋子,也不是奴才,双方能平等的对视。

输或赢,生或死都不重要了。

当他放下念珠的时候,一切都解脱了。

这个世界不存在什么谁比谁更聪明,只是我们长着一双不同的眼睛。

让我们用那首牧歌来结语吧:

牛儿牛儿在坡上,

田园绿野好风光。

一方黄土一方天,

山又高来水又长。

牛儿牛儿为谁忙,

忙完春耕忙秋粮。

风霜雨雪他不怕,

摇着铃儿走四方……

雍正王朝中杀年羹尧是李卫起的头,张廷玉收的尾,为什么说两个人都很滑头?

这个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人是一切的因果,能够久居朝堂而不倒的人,必然有自己独特的处事哲学。《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和李卫就是两个成功的典范,而年羹尧悲剧也早已注定。

“西北大捷”后,雍正的皇位坐稳了,年羹尧也成了雍正的恩人,威望如日中天。人在得意的时候最容易膨胀,年羹尧也不例外:

  • 百官朝拜视而不见,得罪群臣,隆科多、孙嘉诚、十阿哥当场就气急败坏了;

  • 保举名单上百人,分明是搞“小团伙”,想另起炉灶的节奏。国家“缺额有定”,“年选”挤压了科举出生的官员名额。张廷玉是科举出生的代表,当他看到年羹尧长长的保举名单时,那脸上的表情已经写满了嫌弃;
  • 朝堂上只知军令,不知皇命,气得雍正只能找年妃发火;
  • 饭局上,连续拒绝雍正的要求,搞得领导的面子都没地方搁;

上面的行为,雍正还能勉强容忍,那接下来的事,就碰到底线了。

当时,雍正跑到江苏,视察新政的实施情况,也考察一下自己的嫡系李卫。

主仆二人先聊了几句新政,雍正批示了一句“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表示工作上认可了,接着便开始吐槽年羹尧,这分明是在给李卫预报“天气”,也是在观察他的立场。

李卫小名狗儿,代表着机灵和忠诚,是从小就在雍王府长大的奴才,他的一切都来源于雍正的恩赐,深谙雍正心意。这个时候,他只用顺杆爬就行了。李卫安身立命的法宝是“忠”,在立场上肯定会与雍正一条心。

李卫当巡抚前,曾与年羹尧关系密切,这个时候如果帮年羹尧说话,会让雍正起疑心,我将大清财源交给你,你居然还帮着我政敌说话,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江南的财神,两个人会不会有什么勾兑。所以,李卫为了打消雍正的疑虑,只能挤兑年羹尧,以划清界限。

就在两人相互吐槽年羹尧时,雍正突然收到奏折,年羹尧杀了孙嘉诚。孙嘉诚是雍正安插西北监视年羹尧的耳目,也是“新政”的执行人。

雍正看完,一言不发就将奏折递给李卫。孙嘉诚和新政对雍正意味着什么,李卫不可能不知道,此时的他除了顺从雍正的意思棒打年羹尧,别无他法。

如果说李卫是雍正的“小棉袄”,那张廷玉与雍正的关系更像是盟友。

历史上,张廷玉与雍正的关系好的不得了,张廷玉生了几天病,雍正就说自己手臂疼,以表示张廷玉是肱股之臣。也是在雍正朝,张廷玉才真正开始发家,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职位,源源不断地送上门。而张廷玉和年羹尧都是康熙三十九的进士,两人一同入翰林,后来张廷玉在张英的点拨下,远离了年羹尧。

《雍正王朝》里面,张廷玉在康熙时就是上书房的首辅,在雍正登基的过程中,有策立之功。在年羹尧的问题上,他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形势。年羹尧的行为已经天怒人怨,上天预警、清流联名弹劾、八爷党出手,杀年羹尧的舆论、群众形势已经造好。张廷玉如果不顺势而为,就会成为异端,成为下一个攻击的靶子。

二、公事。年羹尧九十二条罪状都已经拟好,随便一条都够别人死十次了。年羹尧不死,如何对得起被他杀的几十名官员?张廷玉是百官之首,需要拿出相对公正的态度,以服百官。

三、私事。年羹尧的种种行为,已经侵犯到张廷玉的利益。他又是雍正的潜邸奴才,如果这次没有彻底消失,那将来很有可能会东山再起,万一进了上书房或军机处,张中堂的位置还不一定稳。

张廷玉借李绂之口,选择当最后一个出手的人,将来即使雍正反悔,要追究责任,也轮不到他,毕竟前面还有那么多人;李绂是清流领袖,分量重,影响力大。这既是一种自保之术,也是借刀杀人,给年羹尧的一记重锤。

李卫与张廷玉,两个人倒年的方式虽不一样,但出发点一致,顺应形势以保全自己。

雍正王朝中杀年羹尧是李卫起的头,张廷玉收的尾,为什么说两个人都很滑头?

李卫决不想杀年羹尧。可张廷玉跟年羹尧虽然都是扶保雍正的,但自雍正即位那一刻起,两人就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张廷玉的地位和权力是一步步上升的。老四江南赈灾回来,尚书房的排名是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再加上太子、大阿哥、四阿哥、八阿哥等一干有实权的亲王贝勒,张廷玉此时在帝国中心的排名,应该是七八名。

(右为尊,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后来太子第一次被废,去掉了大阿哥、佟国维,马齐也被康熙降两级,排到张廷玉后面。

等雍正即位,张廷玉前面只有八阿哥廉亲王,十三阿哥怡亲王。但八阿哥是雍正的死对头,早晚除掉;十三阿哥又身体垮了,估计撑不了多久。张廷玉隐然已成了帝国实际上的二把手。

张廷玉死后还配享了太庙,这不仅是汉臣的无上殊荣,还能带给子孙许多实际利益。因为,你宰相再厉害,顶多给儿子弄个巡抚的当,巡抚顶多给儿子弄个知府、知县当,知县就够呛能给儿子弄官当了,顶多当个富户,慢慢变成普通人家,最后甚至饥寒交迫。配享了太庙,其实就是变相地封了铁帽子王,你的子孙一直有朝廷照顾有个官当,不然太落魄了朝廷也没脸面。

当时军机处的马齐、隆科多根本没威胁,八阿哥想都别想,怡亲王是皇族跟他不够成竞争关系。

但有一个人对他威胁极大。

秦始皇死了后,遗诏传位扶苏,丞相李斯想照办。赵高就劝他,扶苏身边有大将蒙恬,曾北击匈奴,无论从功劳还是感情上,你能比得过蒙恬吗,到时候你还能继续当这个丞相吗?李斯一想,对啊,于是跟赵高合谋杀了扶苏跟蒙恬。

年羹尧也一样,从功劳上讲,江夏镇护驾,剿灭江夏镇,夺胤禵兵权保雍正即位,平定西北叛乱,雍正甚至直接说〖你是朕的恩人,也是天下人的恩人〗。

从感情上讲,年羹尧是雍正一手带出来的,任劳任怨,脏话累活都替他干,雍正一不高兴就跪一下午半晚上,他还是雍正的大舅子。

雍正一朝,太庙里安排一个汉臣还不行,还想塞俩?所以,年羹尧对张廷玉配享太庙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年羹尧才略非凡,上任四川提督一年就剿灭所有土匪,供给后勤能保证粮草充足,再加上军功,如果支持下雍正的新政,进入军机处是早晚的事。

况且,年羹尧又心狠手辣,剿灭江夏镇不眨眼,探子探不到消息一律杀。张廷玉也是要才能有才能,要功劳有功劳,年羹尧也肯定视挡在他前面的张廷玉为眼中钉。到时候别说权力、地位、配享太庙了,就是性命都未必能保住。

所以,张廷玉怎么会不想杀年羹尧,以绝将来的大祸?

大臣们群起弹劾年羹尧,马齐拿着折子过来,雍正说了两句

〖年羹尧已经被贬为参将了,他们不知道吗〗、〖他们为什么一定要逼朕杀了年羹尧呢?〗

可以看出雍正是非常不想杀年羹尧的,可张廷玉怎么会错失这样的机会,回雍正的话,句句暗藏杀机?毕竟,等年羹尧受段时间苦想通了,支持雍正的新政了,再启用他是百分百的事。雍正又不是没这样干过。

所以,张廷玉清楚雍正正在实行新政,吏治是他的痛点,于是就说年羹尧贪污太多,不杀他对整顿吏治不利。

雍正犹豫了,还失手打翻了杯子,这点就可以看出他对年羹尧的感情,但也说明这还不足以让他杀年羹尧。

于是张廷玉接着说年羹尧现在天天穿着黄马褂招摇过市,让人都知道皇上忘恩负义,败坏您的名声。好面子的雍正一听急了,下令赐死年羹尧。也就是说,没有张廷玉上传的这段话,年羹尧顶多官被贬成负数,但不会被杀。

然而,李卫实在没有杀年羹尧的动机。他向雍正提年羹尧的不是,只是如实汇报下工作,年羹尧死了对他百害无一利。

年羹尧在军界,李卫在政界。年羹尧以后很可能入阁,但李卫想都别想,因为他既不是亲贵,又不是科举,还没有军功,只是王爷府里出来的识不得几个字的小厮。所以,二人根本构不成竞争关系。

更何况,李卫能当这么大官,关键在雍正的宠幸。雍正倒了,他也玩完,而年羹尧是雍正的重要支柱。如果年羹尧活着在外领兵,借八爷、四个旗主王爷十个胆他也不敢发动政变。

从感情上来说,更不想杀年羹尧了。听到要赐死年羹尧,他妻子翠儿第一反应是上个折子保保他。知道无望后,翠儿情不自禁地掩面哭着出去,要做几个小菜给年羹尧带去。

最后诀别时,李卫也是一脸痛苦,不忍直视。年羹尧也没叫他李大人、李卫,而是叫他狗儿,可见二人的友情。

年羹尧被赐死的时候那个《牧童谣》,无论旋律还是歌词,我都很喜欢。

牛儿牛儿在坡上哟

田园绿野好风光哟

一方黄土一方天

山又高来水又长哟~

牛儿牛儿为谁忙哟

忙完春耕忙秋粮哟

风霜雨雪它不怕

摇着铃儿走四方哟~

雍正王朝中杀年羹尧是李卫起的头,张廷玉收的尾,为什么说两个人都很滑头?

第123期总680期

雍正皇帝执政期间有三个绝对铁杆,那就是上书房大臣张廷玉、李卫、田文静三人。

能进入雍正皇帝心里的人只有两个人,那就是上书房大臣“张廷玉”,还有一位就是封疆大吏“李卫”!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继续剖解电视剧《雍正王朝》这两个人,一个在雍正皇帝的指挥“中枢”,一个在担任着封疆大吏!

这两位在不同岗位的人,掌握着朝廷的命脉并能与雍正皇帝掏心肺腑的聊家常,说心里话!【雍正皇帝也有心里话】

能和雍正皇帝说心里话的人不多,但是作为一代帝王;像雍正皇帝这样与下面大臣做知心朋友,说心里话的皇帝不多。

在康熙朝,康熙皇帝在烦恼的时候也找过张廷玉说心里话,但那是含沙射影的“心里话”,是有目的的心里话,可以理解为“帝王心术”的一种倾泻与信息传递。

所谓的“孤家寡人”那就是只有皇帝才被孤立。因为皇帝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高不可攀,那才叫高处不胜寒的孤家寡人一个!

【李卫最早出的主意】

年羹尧在大西北青海打了打胜仗,给刚刚登基不久的雍正皇帝长了大脸,可雍正皇帝也没有一丁点亏待年羹尧,加官进爵不算,还把节制西北四省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年羹尧管理,年羹尧享受着一个王爷的待遇还不满足吗?

自从年羹尧回京述职以后,更加猖狂无底线,那怪朝廷上下对年羹尧议论纷纷,说他“专横跋扈”,滥杀无辜不算,还想涉猎皇权,毫无人性的无节制霸道!

年羹尧是对雍正皇帝有恩情的人,这是雍正皇帝自己亲自说的,事实的确如此,在八爷党想看笑话的时候,年羹尧露脸了,可年羹尧不能无止境的索取皇恩。雍正皇帝对年羹尧不能委决的时候,李卫的一句话让雍正下了决心。

【雍正帝不想杀年羹尧】

李卫的一句话让雍正皇帝下决心拿下年羹尧,贬为杭州将军,这也是对年羹尧的一种惩罚。可不知这位年大将军咋了,不但不收敛还越来越张狂,在去杭州的路上竟然大摆其谱,继续挑战雍正。

“用膳、翻牌子、侍寝”,这年羹尧竟使用皇帝规格来满足欲望,特别是在皇太后乌雅氏大丧期间,年羹尧带着蒙古小妾一路上招摇过市,惹的监察院御史及朝廷上下的强烈不满,要求皇上杀他!

雍正皇帝不想杀年羹尧,可朝廷上下让年羹尧死的呼声和年羹尧自己往死了作,怨不得别人。【张廷玉建议除掉年羹尧】

年羹尧的事闹腾了这么久,朝野振动,起始雍正皇帝对年羹尧难以委决,想听听李卫的主意,李卫说“撤了年羹尧”的大将军,现在把年羹尧撤了,御史们还是不饶。

最后把年羹尧交部议处,竟然“议”出九十二款大罪,让年羹尧死的呼声越来越高,怎么办?雍正帝想;难道真的把年羹尧杀了?

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如同年羹尧的催命鬼,又奏报:“年羹尧的事得有个了断了”,他天天仍然穿着黄马褂在城门楼下招摇过市,意图很明显,是在向世人展示他年羹尧的西北大捷军事之功!

【张廷玉如是说;】

电视剧《雍正王朝》在年羹尧治罪与定罪,乃至于建议雍正皇帝杀了年羹尧这一系列的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引人入胜。

首先在处理年羹尧时候也体现了雍正皇帝有民主的一面,突出了“张廷玉和李卫”这二人在雍正皇帝的心目中的重要位置。年羹尧虽然战功赫赫,可是他触动了皇权的底线,雍正皇帝已经有“拿下”年羹尧的设想,问道李卫的想法时候;李卫的一句撤掉年羹尧的大将军职务,可年羹尧已经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愤恨,议罪九十二款大罪,此时的张廷玉又建议尽快除掉年羹尧,这就让雍正皇帝杀了年羹尧决心!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雍正王朝中杀年羹尧是李卫起的头,张廷玉收的尾,为什么说两个人都很滑头?

“再造之恩,无以为报,肝脑涂地,在所不惜。”雍正王朝中,李卫本是一流浪儿,幸得四爷与十三爷搭救,这才不致颠沛流离,任人欺凌。

所以,四爷在李卫心中不仅是主子,更是恩公,是神一般的存在。年羹尧虽然与李卫交情匪浅,但孰轻孰重,李卫还是拎得清的。

西北大捷后,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不仅引得群臣激愤,就连雍正在朝堂上也颜面尽失。年羹尧的问题一点点暴露出来:结党营私,骄奢擅权等等。雍正只能将直臣孙嘉淦派往西北,以警醒年大将军。

一边是家国主子,一边是故旧好友,李卫很自然选择了前者。李卫不是滑头,而是尽一位臣子应尽的义务,大是大非面前,容不得半点犹豫。

李卫身为两江总督,对民间的谣言“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是有必要上报的,否则,就不仅是失职了,还会落人以口实。李卫将與情上报,方能显其贤臣本色,这里压根谈不上滑头。

张廷玉呢,张廷玉确实滑头。张廷玉为官谨慎,老成持重,是一个人精。张廷玉的言行将其个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年羹尧杀掉孙嘉诚后,雍正将其一贬再贬,最后年羮尧当上了守门小吏,众臣依旧不依不饶,奏请将年羹尧正法。

此时,雍正尚在犹豫之中,张廷玉的一席话给了雍正定心丸,也彻底将年大将军送上了黄泉路。此人一日不除,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可以说,张廷玉劝雍正杀年羹尧,既是时势的需要,也是个人情感与利益的体现。科场舞蔽案,孙嘉诚曾相助张廷玉,年羹尧却将老孙给杀了,张廷玉心中,必定怨恨年羹尧颇深。

再者,年羹尧与隆科多沾亲带故,在朝堂上显然孤立了张廷玉,除掉年羹尧,还能打击隆科多等人,张廷玉在军机处的位置将更加稳固。

最后,年大将军确实骄横不法,该当受罚。年羹尧所犯罪状有九十二款之多,仅贪污一项就达460万两之巨,人情没有,国法却在,年羹尧该有此报。

总的来说,张廷玉比李卫滑头,李卫是在尽本分,张廷玉心里或许还有许多小心思。

文/风雪梦不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