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死前留下一封信,雍正帝看了为何恐惧?
《雍正王朝》中,雍正和八阿哥胤禩是一对最强对手,谁都不服谁,争夺了一辈子,当胤禩挫败到死了还想着给雍正最后一击。其实,雍正看到八阿哥胤禩留下的信不是有多恐惧,而是心里一下落空,之前对他造成最大威胁的八爷党,已经随着“逼宫事件”土崩瓦解。而听到八爷这强悍对手走后,雍正没有丝毫的高兴,只是满脸落寞。
但不得不说这封信,还是触动了雍正内心的痛处,纵观自己的一生,争夺了一辈子,活在猜疑,明争暗夺之中,虽然皇位已稳固,但雍正依然感到阵痛,因为为了这个皇位,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为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能顺利登基,彻底扫平出路。对于他的整治吏治来说,他是圆满的,至少在雍正继承皇位的13年当中,他推行的“新政”道路,政治改革也实现了,弘历也随时能继承皇位,至少在执政上,雍正没什么可遗憾的。
作为皇帝他是个好皇帝,但对于亲情,他却没有一个地方圆满的,最后连一个说实话的人都没有,只剩下空空的皇位和滚滚的骂名。与此同时,看到胤禩临终这封信时,句句戳中他的内心深处,也有无奈,也有愤怒!最后吐血身亡,而八爷的这一封简短的信真的是雍正死的导火线吗?
八爷临终的这封信到底有多大杀伤力老八和雍正斗了一辈子,八爷临终前还是不甘心,即使到死了,也要恶心一下雍正,所以雍正看完信后,气愤的把信烧掉了,但是信的内容不断在雍正脑海呈现,句句戳中他的内心。
在康熙晚年留下的腐败吏治和官僚体系,雍正登基后,雍正则进一步改革吏治,对国家政治和官僚体系的放纵,虽然延续了国家的寿命,但换来的却是整个官僚和宗室的不满和反对声音。因为雍正的政治思路与康熙大不相同,自己继承皇位后打压政敌和反派,扫清改革政治的阻力,触动到很多官员的利益,可以说得罪了太多官僚体系,而遭来骂名,同时诬陷雍正通过不合理的手段夺取了皇位。
当年轰动一时的“九子夺嫡”虽然最终落下帷幕,但更多的兄弟走的,圈禁的,也让雍正留下了残害手足的骂名。在八爷胤禩不断挑唆弘时加害于弘历,再到“逼宫事件”弘时更是当了八爷内应,里应外合异想把雍正推下台取而代之,而事情败露之后,雍正不得已将自己儿子弘时赐死,从名声到作为父亲的感情,对雍正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而这一切,老八用几句话一针见血刺痛雍正的心脏。
而雍正一直按康熙的意愿走“孤臣”到“孤君”策略,当自己发现自从“逼宫事件”后,老十三胤祥带病夺回丰台兵权,替自己解围倒在朝堂之上后,不久就撒手人寰了,雍正最可靠的兄弟这股支持力量也失去了,朝堂上除了他的顾命大臣张廷玉,马齐等少数人是站他这边,其余的可以说都是沉默不表态,无疑是无声的对八爷胤禩的认可和支持,不得不说,让雍正感到很心寒。
随着八爷党土崩瓦解,八爷胤禩被圈禁,其家人也由此遭到流放,有关于雍正的负面言论为在全国各地蔓延,雍正推行的“新政”有利于国家和民生,结果却随之一片不满声音和“恶名”。
在八爷胤禩将手中最后的牌都打完时,随之也是他过上圈禁生活,最终他的结局是很凄惨。在临终前的那封信,无疑是给雍正狠狠还一击,戳中了雍正内心的痛处,此时的雍正是在内心挣扎的边缘。
雍正和八爷始终是不同一种人在历史上,八爷胤禩早在雍正四年,就已经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至死,不过有的说是被雍正毒死的,总之死因扑朔迷离。
而在《雍正王朝》剧中,八爷胤禩活到雍正朝末年,而且更精妙的是安排时间和雍正去世的时间很接近,这样更加诠释八爷临终的这封信件,能在最后还给雍正致命的一击,表现得淋淋尽致:
“四哥,你累了吧,歇歇吧,争了四十多年,到这一刻你还不愿撒手吗?我这一生不佩服任何人,但到今天我才发现,我的心底只佩服你。”
八爷的信中每一句话都触碰到了雍正内心的痛处,可以说的上是字字见血,雍正和八爷争夺了几十年,几十年中雍正在政治道路激发出他的潜能,作出了成绩,每一步都在进步,作为皇帝他是成功的,而作为一个人,他似乎什么都没有得到。就像八爷信中说的:
“四哥,我输了,可你呢,并没有赢,你咬着牙苦苦地熬着,得到了什么,得到的只是身前身后的骂名罢了,其实输也罢,赢也罢,到头来不过是过眼云烟,你太放不下了。”
雍正所做的一切,也是想让那些政敌兄弟看到他的成绩和能力,能发自内心的“心服”他,特别是他的最强对手八爷,结果他错了,他和八爷是不同的一种人,八爷是以“人心”为首,而雍正是“孤君”,不顾及“名声”。康熙也曾经给八爷评价:朕以宽仁治国,八阿哥却以宽仁收买人心。
而四爷是以江山社稷,不顾及“骂名”和“名声”,无疑雍正更适合当一个好皇帝,也只有雍正才做到放弃一切,一心为江山社稷付出。八爷真正服的是雍正的耐力和手段,而不是真正服他的能力和成绩。而八爷即使失败了他的声望在官僚体系和人们的心中地位依然存在,而雍正一直是“孤君”路线,最终掉失人心,滚滚骂名。
就是因为八爷的信句句戳痛他的内心,兄弟走了,儿子走了,年羹尧兄妹死了,邬思道离开了,即便他的儿子弘历上位也未必赞成他的政治主张,唯一对雍正还保留忠诚的,竟然是自己的家奴李卫,李卫能跟他一直维系着感情,因为李卫对雍正形成不了威胁。而田文镜脑子里更多是如何治理地方,而不是忠于雍正。
这些也是让雍正感到无奈,呕心沥血,勤勉执政几十年,可到自己的晚年放眼望去,自己的身边竟然找不到多少对自己还有感情的人,这就是雍正内心最大的失落和更多的失望。
雍正死因除了八爷亲信的触动外,跟丹药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此之前雍正身体也是出现了一些状况,他只靠着每天一颗药丹来续命,雍正在批奏折时幻觉八爷一直出现,第一次吃一颗红药丹,脑海中八爷总是挥不去,第二次又吃,最后抓一把直接放嘴里……
而关于这些药丹是贾道士,贾士芳炼制的,就是这个药丹之前也给过十三爷续命,让他把心里话跟雍正说完。而在剧情中,在雍正帝送乔引娣去东陵的时候,乔引娣临走前还再三嘱咐雍正:“你吃的药丹好是好,可是要慢慢地补才成。”
由此可知,雍正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堪忧了,所以才开始服用贾士芳送的“药丹”,而且已经成了一种依赖性的服用,雍正真的是把这药丹当成了续命的良药,要不乔引娣也不会嘱咐他。
而唯一能说话的乔引娣去东陵还没回来,雍正一个人守着空空的皇宫批奏折时,脑子不断回想八爷信中的简短几句话,由此产生了幻觉,先是吃了一颗“药丹,还是幻觉,幻觉,可想而知当时的情景了,后来干脆去抓了一大把吃下去,这下好了,食用大量药丹要了他的命,一口血吐在奏折上,自己也就此一命呜呼了。
结语也许老八最后时刻的留言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或许这是他临死前的还没放弃跟雍正争斗,即便死去了,也要给雍正最后一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老八对雍正说的都是实话,句句刺痛雍正的心脏,几十年的争斗,除了空空的皇位,似乎什么都没有,在雍正的最后时刻,也可能陷入到了另一个没有结果的思考当中,最终提着那仅有的一口气放下了一切,也就代表着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END—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死前留下一封信,雍正帝看了为何恐惧?
雍正帝何止恐惧啊,直接吐血身亡了……
一、雍正帝吐血
转眼到了雍正十三年,这一天深夜,寒风飕飕,雍正帝仍然点着蜡烛在办公,桌子上的奏折堆成了山。
他边批着奏折,边回忆着老八胤禩信的内容,同时也产生了幻觉,感觉老八胤禩就在自己的面前出现,可是再定睛一看,又不是……
终于,他颤抖着手总是无法写好最后一个字,挣扎再挣扎,奏折翻了一地,风一吹,翻滚着往里滚,随后一滴血,紧接着又一滴血,再然后一滩血喷到了地上一份奏折上,字幕出来:雍正帝驾崩了……
那么雍正帝临死前到底在想什么,又是为什么会吐血呢?
关于这个问题,还得从老八胤禩临终前的那封信说起:
也是这一天,雍正帝送乔引娣去了东陵,晚上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往养心殿走,路上遇到了李德全:
“皇上,八……不,阿其那他……他死了。”
本来雍正帝还急切地问他怎么了,估计又在想他是不是又在出馊点子,可是听到的消息却是他死了,整个人并没有高兴的样子,反而是惆怅地“哦”了一声,心中的滋味无人得知。
随后李德全就掏出一封信,告诉雍正帝:
“这是他临死前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雍正帝此刻的心情必然不好,两只眼睛使劲地闭了一下,星星烛光中好像有泪痕闪现。
二、老八胤禩的信(一)
看完信后,雍正帝烧掉了这封信,但是信封还留在桌子上,雍正帝就这样一边想着信的内容,一边批着奏折,老八胤禩写给雍正帝的信大体内容如下:
“四哥,你累了吧,歇歇吧,争了四十多年,到这一刻你还不愿撒手吗?我这一生不佩服任何人,但到今天我才发现,我的心底只佩服你,四哥,我输了,可你呢,却并没有赢,你咬着牙苦苦地熬着,得到了什么,得到的只是身前身后的骂名罢了,其实输也罢,赢也罢,到头来不过是过眼云烟,你太放不下了。”
这封信现在读来还是非常感动的,此时的雍正帝已经做了十三年皇帝了,皇位早已稳固了,为什么还会在争呢?
雍正帝确实心胸狭隘,对胤禩(允禩、阿其那)处处设防,不管他做什么,说什么,雍正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不是他的圈套,防了四十多年,斗了四十多年,到头来,确实赢了!
因为老八胤禩不仅被称为了“阿其那”,还被抄了家,发配了家人,丢掉了性命,可是雍正帝真的赢了吗?
他这四十多年却一直活在明争暗斗中,为了成就这个雍正皇帝,多少人为他丢了家人,丢了朋友,丢了爱情,丢了性命?
他一开始就是孤臣,到头来仍旧是一个孤君,郑春华的死、坎儿的死、年羹尧的死,还有太后乌雅氏、年秋月、老十三胤祥,以及弘时等等等等,一个个离他而去 ,即使最后剩下一个乔引娣,也被他送回到了老十四胤禵身边,临死前仍是孑然一身。
除了剩下的皇位和皇权以外,还有那身后的滚滚骂名,几乎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这样做值得吗?
三、老八胤禩的信(二)
老八胤禩狠毒吗?
狠毒,上面那段理解,正是每个看到那封信后不禁发出的感慨,是啊,老八胤禩太善于总结了,太工于心计了。
即使自己都要死了,仍然不放弃对雍正帝的最后一击,岂不知他利用弘时的一击,已经彻底击倒了这个为人父亲的雍正帝。
雍正帝尚存的一点感动,此刻也化成了愤怒,这也是他为什么看完后就烧掉了信的原因。
可是,等到了夜深人静,一个人批阅奏折的时候,他才真正感觉到了高处不胜寒,是啊,这几天发生的事太多了,多到他都控制不住的程度。
前有老十三胤祥的死,后有弘时的死,可以说,两个人都是因他而死,而他还没有从上面的悲痛中走出来,紧接着这封信就到了,也彻底击垮了他。
可是老八胤禩心中没恨吗?
显然也有,虽说老八胤禩为了皇位无所不用其极,可是哪个皇子不是这样的。等到了雍正帝真正即位,他也是尽力做事,可以说他对大清江山是忠心耿耿,对祖宗的规矩也是坚决拥护。
可是雍正帝却从来没有信任过他,一年不信任他,两年也不信任他,这种不信任竟然持续了十多年?
都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榨光了老八胤禩的东西后,再玩一场挤脓包的逼宫大战……
所以,两个人的狠都是各有春秋,不相上下!
可是雍正帝真的是被这封信气死的吗?
四、雍正帝死因
表面上看雍正帝是劳累过度死亡,可是剧中的人,哪一个人不劳累?
所以,我们必须找出雍正帝死亡的真正原因,果然在他死之前,不止一次的吃过一颗红红的药丸。
而关于这颗药丸是什么,在雍正帝送乔引娣去东陵的时候,乔引娣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皇上,您回宫吧,记着,别太累着自己,贾道士送来的仙丹好是好,可是要慢慢地补才成。”
这个贾道士就是贾士芳,曾经在老十三胤祥去世前几个小时出现过,也是他给老十三胤祥续的命,让他跟雍正帝说完了要除弘时的话。
同样,五阿哥弘昼早前也曾经跟雍正帝举荐过贾士芳,只不过当时被雍正帝拒绝了。
显然,后来的雍正帝还是信了贾士芳,开始服用他送的“仙丹”,而且有点走火入魔了。
从乔引娣嘱咐要慢慢地补,可以看出,雍正帝之前吃仙丹就是大把的吃,不然,乔引娣不会这么嘱咐他。
而这次乔引娣还在东陵没有回来,雍正帝批奏折时只剩下了自己在里面,由于眼花,先是吃了一颗红药丸。
后来感觉不够,又转回去抓了一大把吃下去,这才要了命!
用我们现在的话讲,那就是重金属中毒!
而正史中,乾隆帝即位后,连发布三道圣旨,其中就有不让太监和宫女乱说话: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间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间之具,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
也算印证了这条观点了……
所以,雍正帝真正恐惧的不是因为这封信,而是身体出现了中毒反应,所以才会发抖,给人感觉是恐惧,其实他是皇帝,什么事没见过,根本不会恐惧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死前留下一封信,雍正帝看了为何恐惧?
《雍正王朝》中的雍正和八阿哥胤禩可以说是一对争斗了一辈子的敌人和对手。
康熙朝末年的“九子夺嫡”,这对兄弟之间便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皇位争夺战,而在雍正登基之后,八阿哥胤禩又是通过使用各种阴谋和阳谋手段,利用所有一切可以打击雍正的机会,冲击着雍正皇权统治的根基,只不过每一次胜利的天平都倒向了雍正一边。
最终,伴随着“逼宫”行动的失败,彻底宣告了八阿哥胤禩的失败,而雍正则成为了这场持续了数十年的交锋与较量的最终赢家。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面对强大而又持久对抗的对手时,可以不断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与能力,并始终坚持着与之对抗到底,而真的等到分出了胜负的时候,此前一直提着的一口气也才会就此放下。
雍正与八阿哥胤禩就是这样的一对相爱相杀的一生之敌,当胤禩因为最终的挫败而离开人世的时候,雍正的生命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逼宫事件”看似雍正取胜,实则两败俱伤。虽然在“九子夺嫡”中输给了雍正从而没有能够得到皇位,但是八阿哥胤禩并没有打算就此放弃,自从雍正登基后,他便开始动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不断给雍正制造着麻烦。
先是在铸币问题上,胤禩表面上要为雍正粉饰太平,实则处心积虑的制造一场民间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动荡。随后,在张廷璐和诺敏犯下大错,让雍正颜面全无的时候,胤禩暗中串联官员上疏力保二人,无疑又狠狠扇了雍正一记耳光。而在处置年羹尧以及田文镜同清流和文官御史产生矛盾的时候,又是胤禩从中鼓动,让事态朝着不利于雍正的方向发展。
尽管最终,雍正都是依靠着强硬手段,每一次都能顺利渡过危机,但还是对于自己的皇权威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再加上新政的实施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朝中对于雍正的不满和质疑也在甚嚣尘上。
而八阿哥胤禩正是借助这样的一个时机准备向雍正发难,当然,作为胤禩老对手的雍正也察觉到了不一样的“味道”,也在进行着部署,就这样,双方的最后一次较量展开了。
这次的“逼宫”行动,八阿哥胤禩可以说是准备充分。
内有雍正之子弘时作为内应,外部又得到了四位关外“铁帽子王”的支持,同时也拉拢到了身为九门提督的隆科多,可以说,八阿哥胤禩是充分吸取了此前在“夺嫡之夜”时因为丢失丰台大营兵权,进而痛失好局的经验和教训,誓要一举将雍正赶下台来。
而雍正也没有丝毫的怠慢,除了也在进行着准备和布置外,他还专门将弘历派到了南方巡查,为的就是讲所有的骂名和罪责由自己来承担,从而不会弘历产生任何的负面影响。
起初由于弘昼掉入了弘时与胤禩早已布置好的“陷阱”之中,使得雍正在丢掉丰台大营控制权的情况,再加上隆科多突如其来的“反水”,让雍正顿时陷入到了极度危急的局面之下。
不过在朝堂上张廷玉挺身而出,为雍正呐喊疾呼,对雍正给予了重要的支持,而十三阿哥胤祥继在康熙去世当晚率兵勤王之后,再一次拖着病体,夺下丰台大营兵权,帮助雍正化解了危局。而胤禩的这次“逼宫”行动也就此宣告了彻底的失败。
然而,纵观这次“逼宫事件”前后,雍正与胤禩可谓是两败俱伤。
由于八阿哥胤禩等人的这次“逼宫”行动与造反篡位无异,这便给了雍正充分的理由和借口对其进行彻底的惩治。于是胤禩本人以及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被雍正削宗夺爵,抄家流放,“八爷党”势力就此土崩瓦解。
反观雍正,同样也在这次事件前后“损失”惨重。
首先,由于十三阿哥胤祥身体状况本就不好,为了保全雍正不惜躺在担架上夺回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再加上急火攻心,最终倒在朝堂之上,不久便撒手人寰,雍正从此失去了最为信赖的兄弟和最为可靠的支持力量。
其次,在这之后胤禩不断挑唆弘时加害于弘历,事情败露之后,雍正不得已将自己的儿子赐死,这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内心创伤。
再次,朝堂上的官员们除了张廷玉、马齐、王文昭等少数官员站在自己一边外,其余的官员尽皆选择了默不作声,而这也无疑是对胤禩等人一种帮助,此情此景可以说是让雍正感到非常心酸,更感到了一丝心寒。
除此之外,随着胤禩等人及其家人遭到流放,有关于雍正的负面言论也在全国各地蔓延,雍正心系百姓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生,特别是底层民众的事情,结果却招来了一阵阵的恶名和骂名。
由此可见,“逼宫事件”让八阿哥胤禩打光了手中所有的筹码,却依然要吞下失败的苦果,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极度的凄惨;而雍正这面不仅失去了至亲,同时其身心更是受到了极大创伤,而这也昭示着雍正距离走到生命的尽头,已经不远了。
胤禩临终前的那封信,无疑戳中了雍正内心深处的“痛点”。历史上的胤禩,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的时候就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至死,又说是被雍正折磨致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被雍正命人毒杀的。
只不过《雍正王朝》让胤禩一直活到了雍正朝末年,并且和雍正去世的时间离着非常的接近,如此安排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将这封胤禩的亲笔信交给雍正,从而给到雍正以最后的内心冲击。
“四哥,你累了吧,歇歇吧,争了四十多年,到这一刻你还不愿撒手吗?我这一生不佩服任何人,但到今天我才发现,我的心底只佩服你,四哥,我输了,可你呢,却并没有赢,你咬着牙苦苦地熬着,得到了什么,得到的只是身前身后的骂名罢了,其实输也罢,赢也罢,到头来不过是过眼云烟,你太放不下了。”
自登基伊始,雍正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达等一系列“新政”,在雍正的高压态势,以及李卫、田文镜等一众官员的全力贯彻执行下,得以全面铺开实施。当然,雍正的“新政”所取得效果是显著的,特别彻底扭转了康熙在世时期国库空虚的状况,国库的存银如今已然是十分的充盈。
然而,“新政”的实施,雍正也时刻要面对着极大的阻力与反对声音。
摊丁入亩,损害了地主富商阶层的利益;火耗归公,损害了地方官员的利益;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损害了读书人以及旗人的利益;与此同时,来自兄弟与宗室成员的反对声音从未停止。
可以说,雍正把所有阶层得罪了一个遍,而他也就此招来了诸多的骂名。
其实,雍正之所以如此,从其内心来说很大程度上既是做给康熙的在天之灵看的,同时也是做给他的这些政敌兄弟们看的。
雍正希望康熙看到的是自己所取得的施政成果,从而让康熙觉得选择雍正继位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并且雍正自己也没有让康熙失望。
而与此同时,雍正也希望自己的兄弟们看到自己的能力与成绩,从而让他们能够彻底的“心服”,尤其是对于雍正的能力上的认可,实际上这也是雍正想让自己的兄弟们,特别是八阿哥胤禩知道,只有他才能做得好这个皇帝,也只有他才敢于放下一切,一心为了国家与江山社稷。这样一来雍正不仅是要证明康熙传位给他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更是让要胤禩这些兄弟们从内心中真正的“认输”。
可最终,从胤禩这份对于雍正的留言来看,胤禩真的对于雍正“服气”了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胤禩佩服雍正,是佩服雍正的毅力、耐力与恒心,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始终在同胤禩自己争斗。然而,在他的评价标准里,“人心”永远排在第一位,雍正做了许多事情,最终却失掉了人心,这是他认为的失败。所以在他看来,虽然胤禩自己在斗争中失败,却依然保全了自己的名望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是他眼中的“胜利”。
“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是骂名滚滚来。”
雍正要的是“江山图志”,不顾及“骂名”,可他面对的是一位将名誉放在首位的对手,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感化不了胤禩,让胤禩佩服的也只能是他的手段,而不会从根本上对他进行认可,实际上还是对坐在皇位上的雍正存有巨大的不满与质疑。
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内心的失落与失望是可想而知的,同时也必然是极度的气愤与不满。
在此之前,雍正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堪忧,他靠着每天进食丹药来为自己续命,实际上雍正这就是提着一口气在等着胤禩,他要自己走在胤禩之后,更是想要看到胤禩对他给予发自内心的认可,想看到胤禩真正的心服口服的认输。
但是雍正最终还是失望了,因为自认为站在“人心”制高点的胤禩,不仅没有认输,反而用雍正内心最为痛楚的失去“人心”这件事情,对雍正进行的打击与刺激,再一次的戳中了雍正的“痛点”。于是乎,在看到胤禩的临终遗言后,雍正一口血吐在了奏章之上,自己也就此一命呜呼。
至此,雍正与胤禩两人持续了几十年的争斗也算是彻底画上了句号,究竟是谁赢谁输,也只得留给后世进行评判了。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死前留下一封信,雍正帝看了为何恐惧?
其实雍正当时说不上是恐惧,更多的是落寞和无奈。电视剧最后结尾就是以雍正阅读老八胤禩临死前给他写的信,最终雍正吐血而死。
老八胤禩临死这封信可谓是一招攻心,给予了雍正致命一击信中开头那一段阿其那谨上雍正皇帝四哥御览,就已经让雍正动容,紧接着那一句“我输了,但是你赢了吗?”这句话更是直接戳到了雍正的心坎里。
在电视剧中老八胤禩可谓是雍正斗了一辈子,临了老对手终于死了,但是雍正却开心不起来。
因为雍正为了在康熙面前表现,他始终表现的是孤臣作风,当老八一伙人在外面结交党羽,雍正不敢,他是以孤臣形象上位,所以雍正即位后无人可用,才会被年羹尧所挟权自大,才会被老八一伙人处处找机会使绊子。
雍正继位以后,无时无刻不在呕心沥血,一面要推行新政,一面还要和老八一伙人都心斗角,雍正到读这封信时,已经身心俱疲,但是雍正不敢歇着,他也不能休息,他必须得把康熙晚年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好,他要给他的继承人弘历一个朗朗盛世。
所以就会看到雍正晚上边读信边批阅奏折边吃药,这是贾道士给雍正炼制的丸药,其实这些药丸无非是在透支雍正的体能和生命,起不到能治好他病的作用。
老八在最后释放了大招,他策划了“八王议政”向雍正逼宫,还企图扶持雍正的三儿子弘时上位,虽然最后被雍正和老十三粉碎了老八的阴谋,老八也由此输的干干净净,他被雍正圈禁,赐名阿其那,还连累了家人都被雍正圈禁起来。
但是老八一党彻底被雍正击毁的同时,雍正的铁杆支持者老十三胤祥也劳累过度而死,而老八最后还离间了弘时和雍正的父子关系。
最终老十三胤祥劳累过度而死,弘时也被雍正下狠心给弄死了,“八王议政”之后雍正最信任的弟弟死了,儿子也死了,所以老八那一句“四哥,你赢了吗?”彻底给予了雍正心灵上的最后一击。
雍正看似最终战胜了八爷党,可是他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唯一能和他交心的兄弟老十三还英年早逝,雍正真正变成了孤家寡人。
多年来的心力交瘁,多年来推行新政的种种压力,都让雍正彻底的累了,所以当老八在信中劝雍正歇歇吧时,雍正是不甘,他匆忙的拿出了一颗药丸就吃了,就是为了告诉自己,我还能行。
老八死了,雍正赢了,可是雍正到头来却是无比的落寞和无奈“我八阿哥胤禩这一生不佩服任何人,我佩服你,你赢了,看你得到了什么,只不过是身前身后的骂名罢了!”就像老八信中写的这样,雍正得到了什么?
在老八最后被抄家的反戈一击就是,老八让门人四处散布雍正的谣言蜚语,给雍正身上扣锅,而雍正新政确实是触犯了很多豪门贵族的利益,对士绅及资本利益集团的打压,都使得雍正在生前和身后骂名颇多。
所以老八这句话彻底戳到了雍正内心的痛点,雍正不惧骂名大力改革,无非就是想改变康熙晚年的社会积弊问题,可惜雍正不被人理解,唯一能理解他的好兄弟老十三还英年早逝了,而他的继承人弘历其实也并不理解父亲的苦衷。
所以当弘历即位成乾隆皇帝以后,他就推翻了雍正时期很多政策,同时对雍正时期的旧臣如田文镜和张廷玉等人进行打压,已经去世多年的田文镜,在乾隆登基第一天就被乾隆严厉的斥责为酷吏,张廷玉更是晚年凄惨。
所以雍正当时不是恐惧,更多的是无奈与落寞,是那种无人理解的痛苦,外人不理解,自己亲兄弟也处处跟自己对着干,而自己的儿子弘时还吃里扒外,这都是让雍正无比伤心无比落寞。
老八胤禩处处和雍正对着干,他也是雍正的兄弟,他死了,雍正不是无动于衷,他更多的是爱惜老八的才能,老八不是没有才能,只是他专门和自己对着干,如果老八能理解自己,为雍正所用,雍正何必这么劳累、孤独和落寞。
可以说老八在最后死的时候,雍正是和他惺惺相惜,同时也带给了雍正前所未有的落寞和无奈。
所以在最后雍正也在深夜勤奋工作中吐血而亡,雍正最后终于休息了,他也真的像老八说的那样“四哥,你累了,你应该歇一歇了。”雍正最终还是没能胜过老天,他终于在十三年的勤政劳累中带着无限的落寞和无奈而死。
其实历史上老八胤禩死的比雍正早很多年,他们的俩的关系也更加微妙电视剧中老八和雍正是前后脚去世的,实际历史上老八胤禩比雍正早死了很多年。
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雍正开始对八爷党大开杀戒,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都被雍正找借口革除宗籍,圈禁在宗人府,老八胤禩被圈禁后不到四个月就因为圈禁的生活条件太差,染上风寒咳血而死,当然民间也传闻老八和老九都是被雍正毒杀的。
所以说老八在雍正四年就已经死了,比雍正整整早死了将近十年,电视剧中为了突出人物矛盾冲突,因此老八被改的伴随了雍正一生。
其实在早年雍正和老八以及老九关系是非常好,历史上的老八才华卓越,颇具贤能,而且名声威望在诸皇子中都很高,而老九更是类似于电视剧中老十三的性格,侠肝义胆,重情重义,有侠王的风采。
曾经雍正和老八以及老九的关系都非常好,在康熙还没有废太子时候,已成年的皇子都要搬出宫中,去外面居住。
而雍正和老八、老九、老十是比邻而居,他们选择的府邸都在铁狮子胡同内,他们的别墅位置是雍正两边比邻着老八和老九的贝子府,老九挨着老十的府邸。
择邻而居,以邻为友,古今亦然。比邻而居即便于交往,也表明了雍正曾经与老八和老九兄弟感情较为要好。
后来雍正将老八和老九击垮以后,把老八和老九以及老十的府院也并到了自己曾经的雍亲王府中,后来改为行宫,也就是现在的雍和宫。
其实雍正之所以想将老八置于死地,并不是因为老八真的像电视剧中那样在雍正即位后处处给他使绊子,耍手段。
相反,历史上的老八在雍正即位后,立即就被雍正架空,他根本没有耍手段使绊子的机会,他只能默默的认命,承受着四哥对他的逐步收拾。
那老八既然没有耍手段和使绊子,为什么雍正不顾兄弟之情,非要将他置于死地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忌惮,但是老八和老九在朝廷内外声望太高,尤其是老八能力还非常卓越,连雍正自己都曾经承认过,老八才能不在自己之下,能力卓越的弟弟还有那么高的人气和声望,这是对皇位最大的威胁和不安定因素,更何况老八还曾经争夺过皇储之位。
所以这些都是使得雍正必须对老八下死手的原因,就如易中天先生所说:胤禩对雍正的威胁,倒不一定是有暗杀或政变的因素,更主要的还是威望太高。
显然,在雍正与胤禩的斗争中,雍正是很孤立的。诸王大臣的心都向着胤禩,只不过敢怒不敢言。
平心而论,雍正和胤禩都够格当皇帝。他们都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雍正的能力,有他执政十三年的政绩可以为证。胤禩的能力,则可以在雍正那里得到证明。
雍正即位以后,曾多次说过:“胤禩较诸弟颇有办事之材,朕甚爱惜之”;“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
外加上老九的重情重义,深得人心,所以老八一党对雍正如芒刺在背,不能不除,否则雍正寝食难安,说白了还是雍正最后和老八胤禩兄弟之间交心越来越少。
因此雍正继位后,老八的势力就越来越让雍正觉得担心,所以他最后对老八和老九下了死手。
平心而论,以雍正和胤禩的能力,谁当皇帝都不会太差,可惜一山容不下二虎,所以同样非常优秀的两兄弟,他们二人之中不管谁当皇帝,都会极力剪除对方。
写在最后其实只能怪康熙的这些儿子都太优秀了,康熙的这些儿子都有当皇帝的能力和才华,可惜皇位只有一个。
康熙最大的问题就是他把所有儿子都照着文武全才、治国能手方面培育,康熙的初衷是希望他们兄弟齐心,把大清推向盛世,可惜最终整的人人都有野心,变成了手足相残。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死前留下一封信,雍正帝看了为何恐惧?
第166期总268期
为何老八胤禩临死前留下一封信,历史没有记载,有可能真的给雍正皇帝留下了什么信件说说兄弟之间的争斗。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段戏好像老八至死不服!
有清一代,或者纵观历朝历代没有哪个皇帝如同“雍正皇帝”这么累,登基伊始的国库银子存储量还不到八百万两百银,吏治腐败、诉讼不公、西北军事等待一系列弊病、弊政让刚刚登基的雍正皇帝焦头烂额不说,八爷党还是贼心不死,这让雍正帝废寝忘食。 【阿其那死前写一封信】
雍正帝出生于公元1678年。生母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由贵妃佟佳氏(即孝懿仁皇后)抚养。与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为同母兄弟。师从顾八代、张英、徐元梦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驾崩。胤禛登基,时年45岁。公元1735年10月08日,胤禛驾崩,享年58岁。这是对于雍正皇帝的历史记载,雍正皇帝“四十五岁”登基,可谓是人到中年,在这个年龄段上是具备了一定的成熟,经过一番大风大浪的洗礼,看似在位十三年比较短,实际的年龄已经接近六十岁。
对于“老八胤禩”是否在临死前给雍正皇帝留下一封信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模糊的表现了这一段,似乎是八阿哥胤禩临死前在终结二人为了皇位争夺的你死我活的画面。【雍正帝朦胧中看到的老八】
当太监总管李德全告知“阿其那”(八阿哥胤禩)临死前给雍正皇帝留下一封信的时候,雍正皇帝不得不想起兄弟之情,又想到了“九王夺嫡”的场面是那么残酷无情。
在康熙皇帝临终时对雍正帝说过:要善待你的兄弟、戒急用忍,可留下来的江山社稷需要治理,而且需要猛药,雍正皇帝是用力了,可兄弟们是如何对待我这位皇帝继承人的?处处下绊子。
此时的雍正皇帝虽然已经扭转了局面,推行了大刀阔斧的新政,但是雍正皇帝感觉到是在是累了,几个兄弟们已经不在了,特别是最为得力的十三弟胤祥也散手西去,这些让雍正帝心力憔悴。【孤独的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看着“阿其那”死前的信,仿佛看到了“阿其那”的身影在这养心殿晃动,此刻的雍正帝恐惧了! 仿佛听到了老八胤禩再说:我的皇帝四哥,你累了吧,歇歇吧,到了这一刻你还不撒手?
我八阿哥胤禩这一生不佩服任何人,我佩服你,你赢了,看你得到了什么,只不过是身前身后的骂名罢了! 虽然这是话外音,可也真正的诠释了雍正皇帝的一生,这是八阿哥胤禩临死前的预料还是对他与雍正皇帝一生争斗的终结?
雍正皇帝虽然不怕背骂名,可是雍正皇帝自登基以来对官场腐败的大力整治,对士绅及资本利益集团的打压,这个“黑锅”是背定了。可是对于兄弟们的处理也是他们自取其辱,这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舍小家顾大家,看来兄弟们的“阴魂还是不散”,难道雍正帝错了吗?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死前留下一封信,雍正帝看了为何恐惧?
看一个人和团队是否强大,需要观察他的对手,刘邦的强大是项羽造成的,曹操的强大是孙权和刘备成就的,李世民的强大是李建成和王世充等人成全的。
《雍正王朝》中,八爷是雍正一生最大的对手,他成全了雍正,让雍正在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得心应手,他也给雍正带来数不清的麻烦。胤禩去世时还留下一封信,雍正看后,内心惶恐不安。
胤禛担心八爷阴魂不散胤禛与胤禩争斗了一辈子,从黄河发大水斗到“八王议政”,最后胤禩虽然输了,可胤禩依旧不甘心,挑拨雍正的儿子内斗;被抄家之后,胤禩还鼓动自己的门人,到处散布不利于雍正的言论,抹黑雍正。
雍正被胤禩挖了这么多坑,实在是累了,胤禩的厉害之处他是深有体会的。雍正深知这个弟弟是反对自己、反对“新政”的,但他此时却不知道胤禩临终前是否有其他布局。
胤禩虽然去世了,可他的影响力和党羽还在,他成了胤禛无形的对手,给活着的胤禛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和未知风险。雍正心里会想,老八会不会对弘历不利?会不会还有升级版的“八王议政”?会不会找我来报仇?看着无形的胤禩,雍正如同雾里看花。
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更难对付,死诸葛吓退仲达就是这个的道理。
雍正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剧中,胤禩的存在也是为了衬托胤禛的高明,如今对手没了,胤禛有种孤独的感觉,他也明白自己快到尽头了。
为了“新政”,雍正夙兴夜寐,把自己整成工作狂。事业尚未成功,雍正害怕自己随八爷而去。
从八爷的信里,胤禛感觉力不从心雍正当皇帝后,一心想着为穷苦百姓办点实事,可“新政”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最大的反对派就是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还有掌握舆论权、代表读书人利益的清流党。
古往今来,推动变法的人没几个能有善终,雍正还在执着地坚持着。
八爷在信里劝说雍正,让他歇歇,言外之意就是停止新政;说会留下骂名,潜台词就是提醒雍正,你实行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得罪读书人了,历史会黑你的,字里行间都是在阻碍新政。
雍正很想反驳胤禩,用新政的实际效果证明自己,可终归无能为力。这就好比想出拳,却握不紧拳头,也不知打向哪里。
从一开始,胤禛与胤禩就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胤禛要当孤臣、干实事,注定孤家寡人还要背负骂名;胤禩沽名钓誉,选择当贤王,就要笼络人心,注定会成为顽固派。
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新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雍正战胜保守派的胤禩是大势所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