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要劝皇帝杀了年羹尧?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是个重要人物,也是个狠人!前期是雍正府中的一位包衣奴才,这位奴才可不是一个认命的奴才,而是不甘于命运的奴才。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往上升。虽然年羹尧立下不可磨灭的战功,但官做大了,妄想左右逢源,嚣张跋扈,而且还是杀伐果断心狠手辣。有意留他一命的雍正,不愿因兔死狗烹而被天下人戳脊梁骨,而最后痛下杀手的导火线竟然是张廷玉。
张廷玉这人很稳,他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箴言。该办什么事,他从来不含糊,不该说的他从来不说。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就会惹出麻烦来,张廷玉这一点就做的很好,尽心做好自己职责的事,完成的很好,做事沉稳,基本没出现过差错,也从来不在雍正面前说别人的是非,他从不收任何人的礼,包括自己的门生故旧。 在“九子夺嫡”第一次废太子以大局为重力挺“废太子”,与康熙不谋而合。后来也是雍正继位的功臣,被雍正所器重。那张廷玉为何要劝雍正杀了年羹尧呢?
年羹尧妄想左右逢源,而且还是杀伐果断心狠手辣。江夏镇的事件,更能看出年羹尧的凶狠残暴。当时江夏镇的男女老少和官兵共计七百多名,一夜之间就这么被年羹尧血洗,这其中大多数是无辜者,杀伐心狠手辣的年羹尧,说杀就杀,真是不愧是无毒不丈夫。
更何况是雍正和十三爷派年羹尧去江夏镇抓刘八女的,借着有两个厉害人物撑腰,自己就假公济私,趁机血洗江夏镇,发了一笔横财。何乐而不为呢?
毕竟像他这样的想成大事者,需要钱财来笼络人心,为他卖命的将士,所以钱财难免就是他的主要目的了。而江夏镇就是有钱的地方,早在雍正当年下江南赈灾回京途径江夏镇之时,张五哥的父亲说过这钱呐,除了皇帝,说的上最富有的就属刘八女庄主和他姐夫任伯安了。试想当地百姓人人皆知的事情,年羹尧爱财之人随便都能打听到。
年羹尧的很多做法让大臣都对他不满,当将军任职的时候更是嚣张跋扈,而且经常杀戮。运粮官员在路上遇到发洪水,迟到一天,杀人不眨眼的年羹尧二话不说便将其斩首。
在与对手罗卜藏丹津对战时,年羹尧找不到对手的藏身之地,他的恼怒竟然杀士兵来为一已泄愤。虽然他的这些做法很残忍和疯狂,但朝廷正缺人带兵打仗的人,都不敢多言,连雍正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待他回朝时,面对百官跪迎,他傲慢无视,竟然不下马,就是在场的隆科多都非常气愤骂了句:“什么东西。”
所有官员对年羹尧的做法只怒不敢言,至少张廷玉很厌恶年羹尧。年羹尧还跟在场的士兵和官员说:“只知道军令而不知政令。”这给雍正甩了一个大耳光。又因居功自傲,要挟雍正封赏功臣,他的做法无非是目中无人,连你雍正我都不放眼里。而还推举“年选”,挤占朝廷的人事任免权。
年羹尧目中无人,杀了张廷玉救命恩人孙嘉诚在雍正煞费苦心,派遣孙嘉诚推行新政,是给年羹尧警示,收敛自己,做事不要太张扬。可是年羹尧才不吃你雍正这一套,直接杀了孙嘉诚。
说到孙嘉诚,他与张廷玉是生死之交,交情深厚。在科举舞弊案的时候,张廷玉拿不准主意,要不要大义灭亲,一直都无法做抉择,毕竟是他弟弟张廷璐。
这时,孙嘉诚来张廷玉家说服张廷玉上事弹劾张廷璐。因此这一来还救了张廷玉一命,因为当时张廷玉迟迟没有做出表态,雍正是多疑之人,如果张廷玉再不表态,雍正就会怀疑张廷玉对他不忠,跟老八结盟。所以孙嘉诚这一来说明白了对他不利的关系,并且还给张廷玉写好了奏折,就是因为孙嘉诚写的这份奏折才保住了张廷玉的命,也在雍正那里站稳了脚跟。
而张廷玉的这个救命恩人孙嘉诚被年羹尧这么杀死了,张廷玉能不记恨吗?他心里早已痛恨的咬牙切齿的了,肯定在等时机成熟报此仇。
年羹尧肆意妄为的做法惹起众多大臣们的激愤,康熙只好对他一贬再贬,贬去守城门了。谁知年羹尧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穿着黄马褂守城门,还招摇过市。这些张廷玉都看在眼里。
张廷玉觉得时机成熟了,再不劝雍正杀年羹尧,就怕他日还会东山再起年羹尧悲剧结局的导火索应该就是孙嘉诚。年羹尧杀死孙嘉诚,也是惹怒了平时一向做事谨慎的张廷玉,张廷玉一直等待时机为孙嘉诚报仇。张廷玉之所以一直选择按兵不动,张廷玉很清楚这个时候自己不能做对年羹尧不利的事。原因是胤禩八爷当时的做法就是想让雍正杀年羹尧,所以雍正此刻想杀年羹尧的心里还是矛盾的。年羹尧此时还是死不了,更何况他手里的兵权也尚未收回。
张廷玉觉得要报此仇,必须等待时机成熟,不能过早暴露自己,让自己身陷囹圄,所以张廷玉只能选择等。最终等到年羹尧在雍正那里彻底失势了,被贬到杭州守城门。所以各地方官员和众臣都站出来弹劾年羹尧的时候,张廷玉才发出了致命的一击。
当雍正询问:“年羹尧真的该死吗?”
张廷玉已觉察到雍正愤怒情绪,年羹尧的所做所为已损害到雍正威望了,再不杀年羹尧整个官场可能将失控。张廷玉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竟然不收敛自己“锋芒”,穿着黄马褂四处招摇,目的无非在炫耀西北平的战功,是想告诉世人鸟尽弓藏,败坏雍正的名声,因此年羹尧不死也难于服众。
朝廷正在整肃吏,各个地方粮用正吃紧,年羹尧仅仅贪污一项就高达460万两的巨额,何况他的做法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违法乱纪,即使年羹尧功过相抵,其余罪过加在一起,但他仍然死有余辜。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沾污。”雍正听后,手这一抖擞,可想而知有多大的杀伤力,这句话才是雍正心头的那根刺,刺入骨髓。年羹尧必死无疑了,雍正不得已才安排李卫去鸩杀年羹尧。
雍正下旨李卫去鸩杀年羹尧,面对死年羹尧还是淡定不了,失声嚎啕大哭李卫收到圣旨后很是悲伤,毕竟当年他和小翠之间的事,年羹尧为他们求情,才成全他们,要不然早就被四爷赶出府了。况且他们俩在一起之后,年羹尧对他们也有过帮助,这么说年羹尧还是他和小翠的恩人。
所以小翠问,能有什么事非得要他死,还叫李卫写个折子保年羹尧。
李卫骂了一句:“妇人之见。”
李卫悲伤归悲伤,可他不得不执行雍正的命令,皇帝是最大的,而且他也只忠于雍正。
小翠哭了,去给年羹尧做了一顿吃的,算是尽尽一份心意。
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军每天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是跟一个放牛娃玩游戏,落魄至此可悲可叹。李卫这一来,年羹尧就算明白,他的命也是过不了此关卡了,年羹尧是杀人不眨眼的人,面对死也是无法淡定,失声嚎啕大哭,才饮下鸩酒自杀。年羹尧没想到,他竟然死在一个文人手里。
这次打击对于雍正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就开始以强硬的手段坚决的推行新政。后来雍正变本加厉清理八爷党,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了作用。
结语年羹尧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之路,真是可悲可恨。雍正本无意置于他死地,贬低官职守城墙,是让他收敛自己好保他一条命,也不至于让雍正落个兔死狗烹,杀功臣的罪名,可年羹尧不但不收敛,还变本加厉,穿黄马褂招摇过市,最后年羹尧却在自己作死!
—完—
(图片来源网络)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要劝皇帝杀了年羹尧?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尧的死可谓是惊天动地,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雍正帝“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虽然剧中刻意描述雍正帝纠结的样子,但并无法改变这个现实。
在年羹尧之死的问题上,有好几个人起到了助攻的作用,比如孙嘉诚、比如李绂、比如李卫。但真正迫使雍正帝下达处死年羹尧命令的,却是张廷玉!
那么一向谨小慎微的张廷玉,为什么在面对年羹尧的去留问题上,明确表态处死他呢?
一、雍正帝对年羹尧起了杀心,这并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进言,而是一件事接一件事的发生,促使雍正帝不得不走到这一步。
雍正帝有一百个不杀年羹尧的理由,也有一百个得杀年羹尧的理由,只不过最后权衡利弊,痛下杀心。
不杀年羹尧的理由太多了,毕竟是府邸出去的奴才,有感情;其次,年羹尧立过大功,可以说是力挽狂澜,西北战事胜利,雍正帝才坐稳了皇位;再有,年羹尧并无反意,不过是骄奢淫逸了一点,对皇上仍然忠诚,而西北也仍然需要他坐镇。
但雍正帝还是杀了他……
你可以理解成雍正帝是卸磨杀驴,是过河拆桥,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可以理解成是年羹尧居功自傲、功高盖主、目中无人、违法乱纪等导致被杀;亦可以更胜一步理解,年羹尧跟雍正帝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偏差,雍正帝一心要推行新政,刷新吏治,而年羹尧显然成了拦路石……
而面对雍正帝的犹豫,张廷玉无疑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虽说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是无辜的,但是作为最后一朵雪花,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下,张廷玉为什么会这样说?
要知道张廷玉以往都是谨小慎微,除了康熙朝举荐新太子一事上,跟康熙帝提前串通好,明确表态举荐废太子。以及八王议政逼宫时,情况危急,他站出来跟老八胤禩有一番激烈争辩外,其余的事情上,大都表态模糊,甚至装聋作哑:
比如老八胤禩夜审肖国兴,连夜送到康熙帝手上的奏折,被他一把火烧了,回头还说自己没见过什么奏折;比如雍正朝铸造新币,他明知道提升铜铅比例的弊端,但是却没有提前提出;再比如张廷璐科场舞弊案,他明知道幕后凶手是谁,结果还是犹豫半天,最终上书弹劾张廷璐……
二、要解释清楚张廷玉为什么要当着雍正帝的面,说年羹尧坏话,那么就必须从两个人的不同谈起:
在剧中张廷玉其实跟年羹尧并没有什么交集,张廷玉当上书房大臣的时候,年羹尧应该是个参将,后来回京才被举荐为四川提督。
他们俩只有一次交集,那就是年羹尧升四川巡抚后,奉老十三胤祥的命令去江夏镇,顺便拜访了一下张廷玉。年羹尧深谙送礼之道,精挑细选了四件礼物送给张廷玉,分别是橘子、扇子、蜀锦和天麻。
四种礼物各象征着不同的寓意,橘子是四川土特产,下级给上级送特产,无可厚非。同时年羹尧也是在投石问路,橘,吉也,象征着平安,意思就是向张廷玉问候平安的同时,也问问自己是否平安。
扇子是文人雅士之物,只有好朋友之间才会这么送,其实就是套近乎,你我都是同一年进士,又是我老师,可否指点一下迷津?
蜀锦,这个也是特产,象征着前程似锦,意思就是问张廷玉,自己还有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最后一个是天麻,是一种药材,意思就是说自己如果有问题,还望张廷玉能指正一下,如果进一步提升的话,还望出个药方。
在这件事情上,张廷玉实际上是说了几句忠言的,且最终收下了天麻,意味着给年羹尧指出了问题:
“希望你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之所以张廷玉跟他说这些话,是因为年羹尧在四川的所作所为有点差强人意。他是利用了一年的时间,剿灭了全省的土匪,这个业绩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让人难以相信,也可以想象,四川是经历了怎么一场血风腥雨……
这是两个人在剧中唯一的交集,从此之后,分道扬镳,再无明显的交集。而年羹尧根本就没把张廷玉的良言放到心上,回头就血洗了江夏镇,又少了一点仁心,多了一点戾气。
三、在真实历史中,这俩人实际上一开始交往密切,都是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又同在翰林院工作。只不过两个人并没有好多久,因为后来的张廷玉刻意疏远了年羹尧,就因为张廷玉父亲的一句话:
“是儿音洪而厉,目炯而怒,纵使功名显达,亦难免祸,汝其远之!”
或许剧中的张廷玉就谨遵父亲的这句教导,对年羹尧一直是比较疏远的,直到年羹尧西北大捷回京。
年羹尧这次回京的所作所为,为日后自己的被杀,埋下了伏笔,这次回京他犯了好几项错误:
首先是对百官跪迎,熟视无睹,一方面确实是老八胤禩在使坏,另一方面这未尝不是雍正帝的授意;其次面对雍正帝时,毫无人臣之礼,尤其是在面见将士时,竟然说出“他们只知军令,不知皇上”的大逆不道的话来;再有就是“绑架”雍正帝,让他为“年选”人员买单,同时大结年党;最后,雍正帝请他吃饭,席间提出三个请求,结果被年羹尧一一拒绝。
百官跪迎时众人是有怒不敢言,除了孙嘉诚在那里跳着脚骂街以外,连年羹尧的亲家隆科多都骂了一句:
“什么东西?”
作为书房大臣之一的张廷玉,此时的心情跟大家是一样的,对年羹尧讨厌至极!
但是,张廷玉也很清楚,自己是外臣,人家是内臣,雍正帝的容忍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年羹尧就不用说了,举几个李卫的例子:
李卫在巡抚衙门门口摆戏台,违反现任官不能出入戏院的规定,被人举报,雍正帝反而表扬他学习精神,成了奉旨听戏了;不仅仅听戏,他还违反规定,跟歌姬小媚仙鬼混,雍正帝也不过是批评了几句;再后来李卫脱掉官服,跳到大牢里痛揍曾静,雍正帝表面上批评,实际内心爽得很……
四、更重要的是,李卫见到雍正帝喊的是“主子”,张廷玉能这么喊吗?
在科场舞弊案上,也是李卫带兵包围的贡院,牵扯出了张廷璐。而雍正帝明明知道这不是幕后主谋,但还是给张廷璐定了死罪,还要求张廷玉必须过来观刑。
张廷璐犯的罪可比年羹尧要小得多,顶多算个从犯,可还是被雍正帝毫不留情的杀掉了,还是当着张廷玉的面,所以不要觉得张廷玉不记仇,他记着呢!
所以,他最后说年羹尧该死,就是要雍正帝杀掉年羹尧,告诉他,你的内臣,也不过如此。
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张廷玉要为孙嘉诚报仇:
我们仔细看剧,会惊讶地发现,在整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只有一个好朋友,他就是孙嘉诚!
康熙朝,张廷玉没有党派,甚至因为举荐新太子一事,跟同是上书房大臣的佟国维和马齐闹掰,佟国维甚至大喊“张廷玉是奸臣”。在雍正朝,一开始张廷玉甚至实话都不敢说,因为他不确定雍正帝到底是怎样的人,所以才出现“天下第一巡抚”的闹剧,才出现铸钱风波……
正是由于孙嘉诚的出现,让张廷玉惊讶地发现,雍正帝原来真的是被蒙蔽了,这才挺了孙嘉诚,顺着他的话题给雍正帝交了底:
“皇上这里面原本是有些弊病,国家开矿铸制铜钱,可奸商们却把铜钱,收了去铸成铜器,制钱自然就少了……他们只需上缴国库一两,另一两多便落入了他们的腰包”
随后又依照雍正帝的指使,夜访孙嘉诚,封他为监察御史,这样一来,张廷玉就有了所谓的门人,他就是孙嘉诚。
五、在科场舞弊案上,张廷玉一直在纠结,因为那天他上早朝,无意中碰见了张廷璐跟三阿哥弘时并肩走路,蹊跷的举动必然引起张廷玉的怀疑,等到科场舞弊案一发,他就明白谁是幕后主使了。
之所以在弹劾张廷璐问题上迟迟不表态,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该怎么跟雍正帝表态,难道告诉他你儿子是主使?此时的张廷玉是异常的纠结,到底该怎么办,他并没有主意。
也是孙嘉诚上门救了他,这其实是清流派首任领袖跟张廷玉的一次交流,也让张廷玉看到了希望。牺牲了张廷璐,获得雍正帝的信任,同时也笼络到了清流派。
清流派真正施展实力就是在年羹尧回京的时候,以孙嘉诚为首的清流派联名弹劾年羹尧。这件事背后,其实也有张廷玉的默许在里面,以他跟孙嘉诚的关系,完全可以劝一劝的,但是他并没有。
在雍正帝跟孙嘉诚争辩的时候,张廷玉一直在旁边给孙嘉诚助攻。这个细节估计大家没注意到,那就是雍正帝扔掉笔,让孙嘉诚年羹尧的罪状,孙嘉诚拿起笔就要写,张廷玉一看孙要中计,马上阻止:
“孙嘉诚,这笔是你能用的吗?”
只是张廷玉没有想到,雍正帝被清流派吓到了,采取了瓦解他们的策略,把孙嘉诚派往了西北,并最终被年羹尧处死,而这个账,张廷玉记到了年羹尧头上。
张廷玉知道雍正帝要冲清流派下手了,所以他唯一的好朋友孙嘉诚的死,他没有第一时间去祭拜。雍正帝问他为什么不去拜时,他回答是本来想去,但人多,就没去。
他不能去,他一旦去了,就会被默认为清流派领袖,是要替孙嘉诚讨回公道的。后来清流领袖陆生楠和谢济世的下场就是警示,显然,张廷玉逃过了这一劫。
逃过是逃过了,但是报仇是要报的,如果当初他去了,那么讨伐年羹尧,替孙嘉诚报仇就是首要任务。而雍正帝的视角却不在年羹尧身上,而是结党上面,那时候不仅杀不了年羹尧,还惹得一身骚。
等这件事冷静了下来,时机也差不多了,张廷玉才跳出来替孙嘉诚报仇:“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李绂折子上说的一段话,至为透彻,年羹尧现在仍然穿着黄马褂,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是何居心,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
即使最后一击,张廷玉还是打着李绂的话为挡箭牌,成了就报仇了,失败了,好歹有人担罪……
每个人都精明到这个地步,你说说我们这样的到剧中,到底能活几分钟?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要劝皇帝杀了年羹尧?
张廷玉看问题还是很透彻。但是,作为一向谨小慎微,遵循“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张廷玉,在年羹尧的问题上如此“旗帜鲜明”还是很令人诧异的。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张廷玉是一个话不多但是每次都能起到关键作用的“老成谋国”的干臣。作为三朝元老,张廷玉在雍正朝得到了雍正的空前信任和重用,在雍正朝他的地位可以说是百官之首,所以他说话的分量很重,也是正因为如此,张廷玉表态非常慎重。
但是,在年羹尧的问题上,张廷玉却罕见的明确表态:年羹尧非杀不可!他给出的理由是:年羹尧一日不杀,皇上的圣明就一日受到玷污!张廷玉这句话非常重,意思是雍正要做圣明的皇帝,就非杀年羹尧不可!张廷玉为什么那么坚决?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张廷玉表态的背景,以及张廷玉和年羹尧的过往,大概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从雍正还是四阿哥胤禛的时候,关系就挺微妙的。年羹尧是四阿哥胤禛的包衣奴才,更是四阿哥胤禛的第一得力干将。对于这一点四阿哥胤禛知道,年羹尧也清楚。所以雍正对年羹尧的态度是重用,重赏加教训敲打。但是雍正的敲打还是非常有限的,他其实也很害怕“好不容易调教出来的的年羹尧”会弃他而去。所以,多数时候他对年羹尧其实是放纵的,袒护的,但实在是不放心,所以他派了既忠心耿耿有聪明机灵的李卫到年羹尧身边监视他。
年羹尧也很清楚,“四爷”大概是离不开他这个“奴才”。那些脏活累活并非是个人都能干,而他几乎是从来也没有失过手。所以他为他的主子卖命是需要回报的,至少要默许他自己找回报。直到年羹尧被贬去看城门,雍正给他的特权和特殊地位都没有被剥夺——照样穿着御赐的黄马褂,想让谁跪让谁跪。
而雍正登基之后对年羹尧的信任和倚重就更加厉害,年羹尧在控制十四阿哥胤禵的十几万大军方面卓有成效,让他顺利的坐稳了皇位,而雍正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的让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平定西北的叛乱,并且将西北五省的军政大权交给了年羹尧,这其实已经不是简单的信任而是“赌博”了。雍正押的赌注很大,他把自己的皇位都押上去了——假如年羹尧不能取得平叛的决定性的胜利,雍正的皇位大概率不保。
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当年羹尧取得“西北大捷”之后雍正亢奋的心情和过分的语言和举动。他赏了年羹尧所能赏的一切,若不是因为祖制,他会毫不犹豫的赏年羹尧一个“亲王”。当然,那些勾肩搭背肉麻的奉承和煽情,也是雍正在亢奋之下的“情不自禁”。
雍正的这种亢奋和情不自禁,带来的是年羹尧的忘乎所以,他更加坚信雍正离不开自己。于是年羹尧的峙功自傲是毫无顾忌的。放肆到了随意僭越目空一切的地步。
这个时候,雍正就比较尴尬了,年羹尧的肆无忌惮和目空一切已经包括了不把他这个皇上放在眼里的地步。
一句“只知军令不知皇上”让雍正感到了几乎不能忍受的羞辱,如果不是通过让年羹尧的妹妹年妃“卸甲”的发泄找回一些平衡的话,雍正几乎要爆发。
在年羹尧进京期间,雍正几乎是陪着笑脸外带陪着小心,然后压着怒火忍着屈辱。但是这一切真的是他自找的,也是他过度亢奋和情不自禁的代价。
尽管如此,雍正依然不想杀年羹尧,他还是想通过敲打和教训能让年羹尧老实一些,继续为他所用 。因为这个年羹尧实在是“太好用”。他寄希望于年羹尧遭受到处罚之后能想明白。所以就是把他一路贬了十八级但仍然没有动他的家产,没有“抄家罚没”,甚至连黄马褂都没有收回。
但是,年羹尧的飞扬跋扈却实实在在的惹恼了朝廷百官乃至王公贵族。以孙嘉诚为首的京官开启了“死磕年羹尧”的模式,而雍正的和稀泥却让那个“清流领袖”孙嘉诚死在了年羹尧的手里,年羹尧的跋扈和狂妄彻底激怒了百官,就连隆科多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什么东西!
这个时候,雍正就必须做出选择,究竟是为了年羹尧而失去众多的官员们的支持和拥戴,还是顺应百官的要求杀了年羹尧以平息百官的愤怒。
雍正在雪片般的弹劾年羹尧的折子和罗列的九十二条大罪面前感到了压力,他问张廷玉:年羹尧非死不可吗?张廷玉做出了坚决的回答:是的,他非死不可。年羹尧活着,皇上的圣明会遭到玷污!
张廷玉才是百官弹劾年羹尧的“幕后主使”。他告诉雍正的其实是:年羹尧不死,白鹳就会最终迁怒于皇上你本人,没有了百官的支持和拥戴,皇上您的圣明就无从谈起,没有人会认为皇上是“圣明”的。雍正总算清醒过来,舍年羹尧,维护皇上的圣明。
从张廷玉本人来看,他和年羹尧之间,从来都没有过相互的信任和赞赏,张廷玉对年羹尧几乎是没有一点好感,如果不是碍于雍正的面子,张廷玉是不齿于和年羹尧交往的。作为饱读诗书,遵从圣贤之道的张廷玉,对于年羹尧的凶残和狠毒是非常的反感,甚至是厌恶,对年羹尧的人品也是十分看不上。
张廷玉未必是一个“拒腐蚀永不沾”的廉政清洁的模范,但是他在年羹尧第一次正式拜见他的时候就坚决的拒收年羹尧的并不算丰厚的“见面礼”,他对年羹尧的判断是:这家伙早晚要出大事。早早的就躲得远远的。
说到底,他和年羹尧不是一路人。所以在年羹尧和朝廷百官(清流)之间,张廷玉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官员们一边。作为百官之首,他不可能有一丝一毫的维护年羹尧的意思。
同时,张廷玉此举也的确是为雍正着想,他提醒雍正:不能再让年羹尧拖累您了!必须迅速切割止损,保全自己的圣明。同时,他通过这个旗帜鲜明的表态,也保全了自己百官之首的地位和文人领袖声望。
张廷玉是有卓越的政治智慧的。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要劝皇帝杀了年羹尧?
在《雍正王朝》里,张廷玉与年羹尧的交集并不多,但是在年羹尧的最终结局上,压死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恰恰就是张廷玉的那几句话。
张廷玉是最早看出年羹尧秉性和结局的少数几个人之一。从年羹尧奉命赶到江南,向康熙述职的时候。康熙命张廷玉代为接见年羹尧。张廷玉当时说的话,直中肯綮,张廷玉让年羹尧多一点仁心,少一些戾气,这不但是百姓的福份,也是你自己的福分。
但是正在势头上升的年羹尧并没有读懂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在江夏镇为了几百万两银子,竟然将江夏镇600多口屠戮得干干净净。此刻的年羹尧可谓利欲熏心。为了中饱私囊,他可以滥杀无辜,可以向胤禛隐瞒实情,可以和胤禩眉来眼去。
雍正用年羹尧是看中他的办事能力;而年羹尧接着雍正的势去做事,是为了每件事情背后的利益。而看清这一点的,还有雍正、邬思道和胤祥。
而张廷玉在年羹尧尚未得势的时候,就看出来此人的品性。但是,他从未对年羹尧做任何评价,并与之有所交集。
但是张廷玉和与孙嘉诚关系默契,而且两人可谓”生死之交”。当初孙嘉诚因为新钱案,当着雍正的面让户部和廉亲王胤禩下不来台。雍正碍于形势,表面批评了孙嘉诚。但是晚上便让张廷玉去传雍正的口谕,去安抚孙嘉诚。
张廷玉对孙嘉诚有知遇之恩,孙家成对张廷玉有救”命”之恩(这里的命是政治生命)。
而且在”恩科舞弊案”中,张廷玉的弟弟张廷璐身陷囹圄。而张廷玉亲情国法左右为难,一直都无法抉择。而就在此刻,正是孙嘉诚主动上门说服张廷玉上书弹劾张廷璐,从而拯救了张廷玉。因为雍正在此刻正是在等待张廷玉的态度。
孙嘉诚的死是年羹尧悲剧结局的导火索。孙嘉诚是第一个弹劾年羹尧的,弹劾年羹尧的原因和时间节点恰恰当时,正好是年羹尧功成名就之时。但是这一次却让雍正为难了,年羹尧此时刚刚建立了大功,理论上胜利者是不接受批评的。
但是年羹尧竟然无动于衷。这就让雍正比较难处了,于是雍正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那就是将孙嘉诚和年羹尧放到一起去。让孙嘉诚去西北去推广“火耗归公”。
而恰恰正是这个”火耗归公”,动了年羹尧的奶酪。年羹尧请示都没有请示,就把孙嘉诚给杀了。孙嘉诚的死,让雍正彻底陷入了“亲者痛,仇者快”、无论如何都是损失的局面。
当胤禩鼓动满朝文武,去给孙嘉诚上香,去叫撞天屈的时候,张廷玉反而变得极其的冷静。他对孙嘉诚的死未着一词。反而是雍正问他,你为什么不去上香?张廷玉说”本来是打算去的,但是人太多了就不去了”。
按说张廷玉是应该最急切要为孙嘉诚报仇的。但是张廷玉选择了按兵不动。那是因为张廷玉知道此刻的年羹尧死不了。原因很简单,因为胤禩希望雍正杀年羹尧。所以雍正此刻想杀年羹尧的心理上又多了一层抗性。更何况年羹尧的兵权尚未被解除。
而如果此刻张廷玉自己跳出来,为孙嘉诚上香喊叫天屈。这样有三不利。
一来没有为雍正的处境考虑;
二来过早的暴露了自己,引起年羹尧的仇视;
三来会让雍正认为自己是不是和胤禩是一伙的。
所以这样一来,不单为孙嘉诚报不了仇,还会导致自己身陷囹圄。宦海浮沉多年的张廷玉,之所以能够堪称国器,这点是不会考虑不到的。
所以张廷玉在等,他在等时机成熟。张廷玉一直等到年羹尧彻底失势,到杭州去守城门。各地巡抚,封疆大吏,纷纷站出来弹劾年羹尧的时候,张廷玉才发出了致命的一击。
”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460万两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这些都不会要年羹尧的命。
"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沾污。”这句话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雍正不得已安排李卫去让年羹尧自尽。
大仇终于得报,孙嘉诚可以安息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要劝皇帝杀了年羹尧?
张廷玉是《雍正王朝》一个特殊的存在,日慕乡关之前曾撰文论证,张廷玉是《雍正王朝》中最为聪明的官员。
张廷玉的为官之道看似高深莫测,蜻蜓点水,但大道至简,归纳起来只有一点:无限忠于皇帝。
康熙皇帝在位,张廷玉不结党,不站队,无论是太子还是八爷,他都毕恭毕敬,不得罪也不亲近,纵然是老狐狸佟国维也对他这种做法不得其解,在被康熙抛弃后大呼张廷玉欺世盗名,是个奸臣。
但张廷玉这种聪明的做法却赢得了康熙的绝对信任,在立储这件事情上,只有张廷玉一直伴随在康熙身边。例如康熙启用隆科多做九门提督,留下的密诏就只有张廷玉一人知晓。
雍正继位后,张廷玉继续得到重用,一则是他能力高强,雍正需要他;二则是他做官做人有独到之处,纵然不是雍正的嫡系,依旧得到雍正信赖。
年羹尧是雍正嫡系,与李卫邬思道等人皆出自雍正潜邸,说是从龙大臣也不为过,加之早年立有大功,雍正对他十分宠爱,曾一度放话,两人要做君臣的典范。
但年羹尧却辜负了雍正的厚爱,在西北大捷后腐败退化,不再信守君臣之礼。此前雍正指望派去孙嘉诚制衡年羹尧,给他一个迷途知返的机会,但年羹尧不思悔改,杀了孙嘉诚。
孙嘉诚的死,可以看做是年羹尧与雍正摊牌的一种手段,让年羹尧和雍正的关系快速激化,年羹尧手握重兵,一旦有不臣之心,就是朝廷心腹大患,千钧一发时刻,雍正派遣张廷玉联系岳钟琪,缴了年羹尧的兵权,才把局势控制住。
搞笑的是,年羹尧在此过程中,全然不觉大难将近,依然醇酒美人,享受自己最后的荣光。
而在此过程中,张廷玉再次扮演了皇帝的救命稻草角色,与康熙密旨有异曲同工之妙。
年羹尧被贬官以后,各路官员纷纷上折子弹劾年羹尧。
面对海量的奏折,雍正初时选择隐忍不发,其实他自己也很矛盾,作为潜邸的奴才,年羹尧有拥立大功,杀年羹尧,情感上无法接受。再者,众多官员弹劾年羹尧也并非完全出于公心,公报私仇大有人在,明处是对付年羹尧,暗处是借年羹尧向雍正发难。
但年羹尧的所作所为,的确不容与天下,纵然为了安抚百官情绪,雍正也无力再保护年羹尧,更何况,年羹尧目无君父,自绝于雍正。
张廷玉也是看到这点,才主动推波助澜,助雍正下定决心,处死年羹尧。
张廷玉的表态,可以看做是大势已成后的随大流,纵然他不劝谏,年羹尧也非死不可,适时表明立场,还能与年羹尧切割,避免被拉下水。
可以说,张廷玉的政治智慧,比年羹尧强的太多。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为什么要劝皇帝杀了年羹尧?
《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在康熙年间就位居尚书房首辅,深谙为官之道。他平时只对皇帝负责,很少拉帮结派,与年羹尧的交集不多。在年羹尧被雍正赐死的过程中,张廷玉却起到了一剑封喉的效果。
年羹尧的行为让张廷玉有理由,也有职责公事公办在西北打仗期间,年羹尧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河南运粮官因大雨延误一日,他说杀就杀。甘肃巡抚范时捷因与年羹尧发生工作纠纷,年羹尧说罢就罢;军中探子被杀的不计其数……他的这些所作所为,全部超了他的职权,属于越俎代庖。
年羹尧在西北耗费甚大,掏空了国库,但是大多数银子都被他给贪了;每天运往中军行辕供其享用的蔬菜,都要一千多人的专用运输队.朝廷和全国勒紧裤带过日子,年羹尧却在西北铺张浪费。
得胜还朝后的年羹尧没任何收敛,反而贪得无厌。百官跪迎,他目中无人,连马都不下;朝堂之上,只有军令不知政令,打雍正的脸;推举一大批自己人搞“年选”,挤占朝廷的人事任免权。
年羹尧的行为罄竹难书,已经严重破坏官场的正常生态。张廷玉是百官之首,清理年羹尧,他责无旁贷。
张廷玉已经洞察到年羹尧的结局,他在顺水推舟早在康熙年间,年羹尧任四川提督,一年就清理了境内所有土匪。针对这个事,张廷玉已经侧面提醒过年羹尧,要他尽量少用雷霆手段。年羹尧当时点头,事后马上就忘了,转过身就灭了江夏镇。在西北,年羹尧的杀伐之心更重。最后,连孙嘉诚(雍正的监视器,张廷玉的门人)也被杀了。以张廷玉的眼光,不会想不到年羹尧的下场。
被贬后的年羹尧依旧不知悔改,到了杭州还大讲排场,生活奢侈,睡觉翻牌子。雍正对他一贬再贬,他死不悔改,穿着黄马褂招摇过市。清流党与八爷已经形成了默契,联手要求将年羹尧正法。这个时候,张廷玉要是不弹劾年羹尧,就是自绝于百官,所以他要顺势而为。
对于一个明显竞争对手,张廷玉肯定会提防年羹尧是进士出身,有地方任职的经历,又有从军的经验,平定西北叛乱的军功,可谓是文武双全。不管是履历、功劳、魄力还是与雍正的私人关系,张廷玉都不及年羹尧,首辅的位置都有被替代的可能。
即使年羹尧被贬到底,将来西北有事,雍正还是会夺情起复。只要年羹尧活着,就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只有年羹尧彻底消失,张廷玉才有高枕无忧。
朝廷内外,倒年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张廷玉不管是对公还是对私,已经到了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的境地。最后,张廷玉借李绂的奏折,送了年羹尧一道催命符。
作者:陈秋媚,转载请注明出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