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叔痤极力举荐,为何魏惠王还是不用商鞅?

谢谢邀请。说句老实话,如果我们任何人是魏惠王,遇到公叔座这样的推荐,都不会用商鞅。

我们来看公叔座对商鞅的态度。史书记载,商鞅原本也是姬姓的贵族分支,在公叔座手下做中庶子。中庶子是掌管公族事物,还有贵族教育的官员。这个官员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闲职。

公叔座作为魏国的相国,他任命商鞅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随意的。这个职务的官员,有很多的机会能够和贵族阶层接触,能够建立自己的人际网。也可以有很多和国君接触的机会。

而且,商鞅应该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一段时间,也有过不少的表现机会。可是,我们可以看到,他并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青睐。这是为什么呢?

在历史上有句话,“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这句话颇有含义。我认为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公叔座太忙,没有时间或者恰当的机会去向魏惠王推荐商鞅。

这个理由我们看,是不成立的。有句话叫做思贤如渴。当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见了贤才连饭都来不及吃完就去见。而公叔座知道商鞅是贤才,却让他长期担任中庶子这样重要的职务,而不向魏惠王推荐,这不会是时间和机会的问题。

那么,公叔座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的原因就剩下了第二个原因。那就是根本不想推荐他,甚至在一些场合还要压制他。这是为什么呢?这很简单,公叔座知道商鞅比自己强的多,如果推荐了商鞅,商鞅得到重用,那么自己又该如何自处?

因此,公叔座一方面为商鞅创造将来的从政条件,这个我们可以从后来商鞅诈取河西,骗俘公子卬就可以知道他和公族的关系良好。另一方面,公叔座又控制使用商鞅,让他在自己的手下做事,好将来做自己的接班人。

到了公叔座病重的时候,当魏惠王问到公叔座的后事的时候,公叔座才举荐了商鞅,而且举荐还是用着一种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方式举荐的。我们看《史记》中是如何记载的:

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原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公叔座先是举荐商鞅,让魏惠王举国听之。我们看这件事不要说魏惠王,任何人都不可能答应。

商鞅不是一个魏惠王不认识的人,而且又从来没有发现这个人有什么出众的才华。只是因为一个垂死的公叔座的一句话,就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他,可能吗?

如果交给商鞅,天下治理不好,谁能够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反正公叔座是已经死了。而如果天下治理好了,岂不是在说明自己有眼无珠?如此贤才就天天在自己的眼前,自己居然看不出贤才,还需要公叔座举荐,这不是自己打脸吗?

因此,魏惠王是根本不可能任用商鞅的。他相信自己的眼光,商鞅不是贤才。而公叔座的杀商鞅的话,更是坚定了魏惠王的判断,公叔座病糊涂了。

公叔座一看由于自己的私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为了弥补这一切,公叔座又劝商鞅逃走。而看透这一切的商鞅,轻蔑的拒绝了公叔座的建议。

商鞅在公叔座死后,又继续在魏国呆了一段时间。看魏惠王没有用自己的意思,就另谋高就,去了秦国。

在秦国,商鞅施行了变法。变法图强的秦国实力大增,立刻扭转了过去的颓势,打败魏国,走入战国的强国的行列。这个时候魏惠王想起公叔座的话,后悔已经晚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公叔痤极力举荐,为何魏惠王还是不用商鞅?

公叔痤——初闻此人,大家应该觉得有些陌生,他就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相国,名将吴起和改革家商鞅与这个人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再回到题目上,作为相国的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公孙氏,名鞅,接受秦王给的商地后才被称为“商鞅”,所以下面的篇幅我们称其为“公孙鞅”),为什么国君没接受他的建议呢?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举荐背景

我们先看看这件事发生的背景。

来自卫国公族的公孙鞅一直在公叔痤的府上担任中庶子(一个不大的官),渐渐地公叔痤知道公孙鞅是个大才,但是作为相国,他却没及早推荐,而是在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时才把公孙鞅正式推荐给魏王。

活得好好的时候没推荐公孙鞅,那他现在为什么“大发慈悲”地向国君荐才了呢?

因为他快要死了嘛,自己死了当然也要为魏国着想的,而且如果能举荐成功,自己也会落得一个好名声。

二、荐才用力过猛

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公叔痤向魏王举荐公孙鞅不是真心的,所以题目中的“极力”两字不妥,但我认为恰恰是这两个字才是导致公叔痤举荐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可以从他举荐的话中可以看出,《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中记载:

魏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曰:“共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竟。”

这句话的意思是,魏惠王前去探望病重的公叔痤,并问他去世后,有没有贤才来顶他的位子。公叔痤推荐了其中庶子公孙鞅,说他虽然年轻,但是才能很大,希望魏王能把江山社稷都托付给他。如果魏王不用公孙鞅,就杀了他,不要让其离开魏国。

咱们先不看对魏惠王的态度描述,而是想象下这个场景,一个快要死的老相国,身体健康的时候一点儿都没外透公孙鞅的才能,快死了才推荐这个人,而且这个人还年轻,甚至要国君把偌大的魏国国事都交给这个人去治理,末尾还加了一句,如果不用此人,就杀了他。

如果你是魏王,一开场就是这些无厘头的话,你会信吗?不会。

魏王当然也这么想,《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中是这么描述的:

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魏王的意思是,公叔痤刚才说的话很荒谬。

没有片刻寸功,也不曾声名显赫,仅凭老相国一家之言就能谋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之位?

如果公叔痤不这么说,而是建议魏王先重点观察公孙鞅再重用,那么魏王没准还真的能听进去。

由此可见,公叔痤的这次“力荐”,完全是没有任何依据的“空中楼阁”,他用的“劲儿”太大了。

三、魏王瞧不起公孙鞅

其实,更确切地说,是瞧不起公孙鞅的出身和当时的身份。

他出身于小国卫国的公族,还是一个庶子,而他当时的“中庶子”是什么职位呢?是负责公叔痤庶子教育的这么一个侍从臣子。

魏惠王喜欢用或者说结识、问政与什么样的人呢?比如鬼谷子的学生庞涓、来自稷下学宫的孟子和淳于髡等人。

而反观当时的公孙鞅,要出身没出身,要身份没身份,要名气没名气,这几乎是“三无产品”了,眼光一向甚高的魏王怎么可能重用他呢?

结语

以上便是公叔痤“极力”举荐,但魏惠王不用公孙鞅的原因。

毫不客气地说,公叔痤确实是有识才之能,但他也确有自私的一面,他把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贤臣能将设计逼走,造成本国重要人才的流失。

举个例子,虽然他知道吴起对魏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吴起也一直觊觎着相国之位,他也知道自己和吴起是没有可比性的,既然正面干不过吴起,他就使损招逼吴起离开了魏国。

公叔痤这个人哪,有知人之明,也私心很重,他做事围绕自身利益展开,但也会为魏国着想,所以说,他最多算是个守成之臣了。

公叔痤极力举荐,为何魏惠王还是不用商鞅?

首先要更正一下问题中的“公叔痤极力举荐”,如果公叔痤真的是极力举荐,魏惠王还是有很大可能会重用商鞅。

同时还要更正一下“商鞅”这个名字,在魏国的时候,只能叫他“卫鞅”或“公孙鞅”,只有到了秦国获得封地之后,才有了“商鞅”这个名字。

下面就对公叔痤、魏惠王进行分别分析,看看公孙鞅为什么没能在魏国发展,而是跑到了秦国。

先来看公叔痤的性格特点和为官经历。在他担任魏相期间,魏国人才已经出现了断代,远不如魏文侯时代的人才济济,这种人才状况,与公叔痤有直接关系。

公叔痤习惯于对人才进行压制,最明显的例子,是挤走了最有可能登上魏国相位的吴起。《史记》上记载公叔痤挤走吴起,用了“害”字,就直接说明了公叔痤的私心:

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公叔痤自知与前朝的翟璜、李悝相比,能力差得多,与上任田文也有差距,他靠什么来保住自己的相位呢?当然不能只靠自己娶了魏国公主的这个身份,通过他在挤走吴起这一事件中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所擅长的一点就是时刻向魏国国君表忠心,他是靠善于做表面文章来赢得魏武侯信任。

看他在向魏武侯说吴起靠不住时的说辞,是把魏国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 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史记》)

这就是公叔痤的说话办事手段,明明对吴起又恨又怕,但在魏武侯面前还称吴起为“贤人”;明明是想马上赶吴起离开魏国,但又表现得想尽办法为魏国留住人才。有了这样的铺垫,在外人看来,吴起后来的离魏,才看起来似乎与他没有半点关系。

在公叔痤的精心设计的圈套下,吴起拒绝了魏武侯递过来的橄榄枝,没有答应娶魏国公主,如此一来就惹来了魏武侯的猜忌;而公叔痤因为对魏武侯的提前预言,也在魏武侯心中赢得了忠君爱国的印象。公孙痤可谓一举两得。这样一来,吴起只能怪到魏武侯身上: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史记》)

以公叔痤为相数十年的眼光,自然对属下商鞅的才能心知肚明,不然的话,也不会让公孙鞅担任中庶子这一管理职务。但也仅限于中庶子的职位,公叔痤之所以到了临死前才向魏惠王极力推荐中庶子公孙鞅,不但是因为此时公孙鞅对一个将死之人已构成不了官位威胁,而且公叔痤此时的话语权在魏惠王那里已经大打折扣。公孙痤能够猜到魏惠王不接受他的举荐,所以只是做一个表面形式的顺水人情而已。

再来分析一下魏惠王的从政经历和性格特点,看看他是出于怎样的想法而不愿起用公孙鞅。

魏国到了魏惠王这里,已经开始从称霸的辉煌时代走向下坡路,这跟魏惠王的不能发现人才、起用人才有直接关系;而且,与魏文侯相比,魏惠王缺少变法的魄力。

魏惠王的爷爷魏文侯,在战国时期第一个实施了成效卓著的变法,当时的魏国,汇集了翟璜、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魏成等一大批文武贤良。这种人才聚集现象,与魏文侯的个人魅力有直接关系。

比如,翟璜明知吴起在人品方面有所欠缺,但还是向魏文侯建议起用吴起,提醒魏文侯要看重吴起的领兵作战能力,而魏文侯也能从善如流,给予吴起施展才能的空间,也让魏国成为战场上的常胜国

与魏文侯相比,魏惠王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缺少长远目光;在魏惠王看来,短期的战争胜利、争夺土地,要比耗时长久的变法更直接。这种思维方式,应该也与魏惠王通过争夺方式登上王位有关系,他的求稳意识,不可避免地对充满变数的变法有着抵触情绪。

可以从魏文侯和魏惠王分别做的两件事,可以看出在治国方略中的不同理念。

魏文侯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的爱才惜才之心,拜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师,这种拜师不是口头上的做做样子,而是出于言行一致的尊崇,甚至还由此而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在各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可以说,如果没有魏文侯在对待人才中的文化长远目光,魏国的变法余威,也不会持续百年之久。

到了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这里,为了尽快在各诸侯国中树立威信,也为了解决眼前的秦国威胁,想借着朝见天子的由头,召集周边小国会盟,想进攻秦国。

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战国策》)

公孙鞅已在秦国站稳脚跟,出于秦国的利益,来说服魏惠王。公孙鞅的大体意思就是说,跟这些卫、宋小国会盟有什么大出息,魏国要想成就大事,就要向北联合燕国,向西联合秦国,再和齐、楚一争天下,这才是干大事!魏惠王这时反而对公孙鞅的观点大为认同,举行了一次包括秦国在内的多国会盟,把自己的身份自行拔高到天子的位置:

身广公宫,制丹衣,建旌九斿,从七星之旟。(《战国策》)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战国策》)

魏惠王自己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秦国的危机解除了,而魏国成了齐、楚两个大国的进攻矛头,从此之后,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的魏国,时而加入合纵的行列,时而加入连橫的阵营,渐渐失去了往日的优势。

从这样的结果也可以分析出,当时魏惠王不重用公孙鞅,除了受公叔痤的影响,更多的,还是出于自己的执政方向考虑。

魏惠王一方面对公孙鞅刑名之学的偏于激烈变法不愿尝试,也就对公孙鞅的才能不予认可;另一方面,他还是偏于保守于前朝沿袭下来的一些政策,比如提高土地收入,以此来增强国家实力,出于国家的稳定考虑,他也不愿意重用公孙鞅这样的变法型人才。

公叔痤极力举荐,为何魏惠王还是不用商鞅?

应该反过来问,魏惠王为什么要听公叔痤的重用商鞅?不听,是正常的。听了才是不正常。

魏国不缺一个卫鞅

在历史教科书里,总是说秦国用商鞅变法,招揽山东士子入秦,剥夺旧贵族权力,从一个贵族制国家转变为官僚制国家。然后秦国就笑傲列国。

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要比官僚化这点,秦国真的比不过魏国。就算翻烂《史记》,《战国策》等史书,经历过吴起变法之后的魏国,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只出现了两个宗室权臣——公子昂和信陵君。而秦国呢,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魏国大量的官位都被优秀的士人占据着,想象一下,魏国是当时天下第一大战国,安邑是魏国首都,魏国又重用士人。当时的安邑该是何等的盛况,人才济济,争奇斗艳,天下英雄,尽皆于此。卫鞅不被重用,不能说魏国用的人才少,而是人才太多了,卫鞅在这些人里,并不显眼。

(公叔痤,图片来自《大秦帝国之裂变》)

正常国君都会采用魏惠王的做法

当时的卫鞅的职位太小了,仅仅是中庶子,丞相府里的一个小小幕僚而已。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史记·商君列传》

或许商鞅很优秀,但是他的资历和阅历差的太远了,魏惠王就算想用他也只能循序渐进的启用。

从一个中庶子直接提拔为天下第一大战国的丞相,这凭什么啊,就凭公叔痤的推荐?所以魏惠王觉得公叔痤老糊涂了,竟然想让一个中庶子直接掌控天下第一大战国。

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史记·商君列传》

有人会说,商鞅到秦国那不就直接从布衣一跃成为秦国大良造了吗?

首先,商鞅不是正大光明的用才华上位的,而是走宠臣景监的路子,这叫“幸进”。

其次,秦孝公当时刚刚继位,迫切的需要支持他的人才,这跟人才过剩的魏国是一个鲜明对比,而秦国本身就缺少人才,在魏国不出色的卫鞅,在秦国出类拔萃。

最后,卫鞅在秦国也不是一上来就掌控权力的,而是经历了两年的考察期。

所以,魏惠王不直接让商鞅掌控权力,真的是再正常也不过了。

(秦孝公,图片来自《大秦帝国之裂变》)

卫鞅那套不适合魏国

商鞅变法的核心无非就是两个字,“农”和“战”。在商鞅的设想里,最完美的国家的人民只有两种职业,士兵和农民,其它的一切职业都该被消灭。这种做法在现代又叫做军国主义。

(商鞅,图片来自《大秦帝国之裂变》)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劳民者,其国必无力。无力者,其国必削。——《商君书》

商鞅把秦国变成了一个军国主义的国家,这跟秦国本来就经济落后,人民愚昧,民风彪悍有很大的关系。而在魏国,商鞅这套无论如何都是行不通的,魏国没有供军国主义生长的土壤。

况且魏国当时是天下第一大战国,我们后世看它觉得它制度有落后的地方,但当时的魏国人可不这么想,他们对李悝、吴起变法后魏国的充满着制度自信,就跟现在美国一样,觉得他们的体制世界第一,根本就不需要有人再来进行什么所谓的变法。

以上三点,足以证明,魏惠王不听公叔痤的劝告,是正常人都会做的举动,他如果听了,才不正常。如果我是魏惠王,最可能的做法就是给公叔痤个面子,将卫鞅放在一个重要点的岗位上历练两年,如果真的是很有才,那么再继续提拔就是了。

公叔痤极力举荐,为何魏惠王还是不用商鞅?

其一 没有远见,其二 商鞅年轻。其三没有决断,没有听商鞅老师话及时杀了商鞅,才导致后来魏的大败。

公叔痤极力举荐,为何魏惠王还是不用商鞅?

公叔痤“极力举荐”?这个极力举荐不但要打引号,而且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为什么这么说哪,这还要从公孙痤平时的为人处事说起。

公叔痤是从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魏相国田文去世后,开始担任魏国相国的,并且还娶了魏国公主,在魏国可谓是红得发紫。

当时魏相国人选中,还有大名鼎鼎的吴起。但魏武侯考虑太子年幼,吴起这个人对魏国功劳太大。怕日后自己有个三长两短,造成主少臣强的不利局面,因而没有选择吴起,而选择了素有贤名,性情稳重的公孙痤为相。

公叔痤刚已上任,便对仍然替魏国镇守河西的吴起,这个自己最大的政治对手,十分妒忌。于是便千方百计的对吴起进行构陷,最终诡计得逞,吴起因惧怕魏武侯治罪,亡命与楚国。

公元前370年,武侯薨,魏国诸公子因争夺王位,魏国曾短时间陷入混乱当中。后来公子罃上位成功,即魏惠王,仍然用公叔痤为相。

公元前361年,公叔痤已侍奉二任君侯,在相位上坐了27年之久,年事已高。于是在油干灯枯,行将就木之时,面对来看望他的魏惠王,在惠王问他百年以后魏国的人事安排,方才向惠王推荐自己的手下,此时担任门下中庶子之职的商鞅为相。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公叔痤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

公叔痤见魏王走后,又连忙派人召入商鞅于榻前,满怀歉疚的对商鞅说:方才大王问老夫去世后谁可担任相国之职,我推荐你来担任。可从大王的神色中,我看出他不会任你为相。于是我从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商鞅,就该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擒。

商鞅听罢,不以为然的说:大王即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的话来杀我呢!

于是商鞅仍然留在魏国没走,事后也证明商鞅的判断是对的。

魏惠王在离开公叔痤府上,在回王宫的路上,便对随侍的人员说:公叔痤病的太厉害了,真叫人伤心啊,他居然想让我把全部国政都交给商鞅来掌管,难道不是老糊涂了吗?

从公叔痤的推荐,到商鞅对此事的判断,再到惠王对公叔痤推荐所做出的最后结论,都可以看出公叔痤这个多年的的不倒翁,政坛的常青树,真是老奸巨猾。

做为一国之相,平日里想国家的事情少,心中日刻装着自己的利益。这点连司马迁都看不下去,他在《史记.商鞅列传》隐晦的说道:

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

你早不向惠王推荐商鞅,让他在重要的岗位上历练几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打动惠王,反而在临死之际向惠王推荐商鞅,一推便要将商鞅推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让惠王将全部国政都交给商鞅来掌管。

莫怪惠王不识人,做为任何一个国君,都不会立即任用一个寸功未立,寸绩不显的人来一步登天,担任相国之职的。

老相国名以上是推荐人,实际上是要害死人。

幸亏惠王还是个明白人,否则真上了公孙痤的当了。

反过来再看商鞅,因公孙痤的画饼,一下子钓起了胃口。在公痤死后,又在魏国待了一段时间,看惠王仍然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又听到邻国秦孝公颁布招贤令,便按耐不住一颗骚动的心,投奔秦国去了。

商鞅在秦国得到了孝公的重用,接连实行二次变法,使秦国渐渐的强大起来。

但商鞅在秦国的某些做法,正如他本人的性格,有些急功近利。最后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第一个拿商鞅开刀。无奈之下,商鞅逃到魏国边境,当时魏惠王仍然在位,却下令拒绝商鞅入境,最终商鞅落得个五马分尸的悲惨下场,真是令人深思不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