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四皇子弘历奉旨外出办差遭到哥哥弘时追杀,为什么不揭发?
《雍正王朝》一部剧中涵盖上下五千年官场智慧,越看越有味,最让人过眼瘾的,是雍正儿子们又上演新一轮夺嫡的大戏。生在帝王之家,哪个没有觊觎皇位宝座之心,兄弟之间明里来暗里斗的,不斗个你死我活的,绝不善罢甘休,能活到最后的,会演戏是很重要的。
话说,雍正有三个成人儿子:弘昼、弘时、弘历。个个为争斗权利修炼城府的路上,不知道谁高谁低?不过,雍正心中的接班人是弘历,弘历在雍正的扶持下,多次外出办差,得于民心,逐渐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弘时不甘心,再经过胤禩的蛊惑,才让弘时玩了一出骨肉相残。可惜,他还太嫩,道行还不够高,杀弘历的计划没有得逞。正因为弘时玩这一出戏,自己没落个好,还激怒了雍正。那么,弘历为什么不向雍正揭发弘时呢?
弘时追杀弘历未果,还惺惺作态来接风弘时一直觊觎皇位,听八爷他们蛊惑,想趁弘历在外时,把握机会把弘历干掉。所以,勾结江湖人追杀弘历。
雍正得知道消息,赶紧派去图里琛火速去江南找李卫帮忙,雍正命令二人保护好弘历。当图里琛匆忙赶到李卫府上时,弘历都已经前往扬州路上,二人又急忙一路追赶过去。
当追上弘历时,得知弘历已经摆脱了刺客的追杀,可惜的是刘墨林为了保护弘历被凶手杀了。但是他们通过蛛丝马迹就知道这事与弘时一定脱不了关系。
弘历骑马怒火中天回到了潞河驿站,原来打算去向雍正告状来着,但是回到驿站时,弘时还惺惺作态出来接风,故作关心一番说:“四弟你是千金之体,不要亲自微服出巡了”。本来很生气的弘历,想到没有什么证据,就算告到雍正哪里对自己更不利,他清楚上一辈人因为“九王夺嫡”闹得天翻地覆,弘历是何等人也,城府很深的他,只好忍住了火气。他没有直接揭发状告雍正,是为了在雍正那里表现自己重感情,有骨肉之情。
弘历回了一句:“三哥喜欢喝茶,给你带来了好茶碧螺春,你平时肝火旺,这茶喝以后听说可以去肝火。”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也是在间接提醒弘时,叫他不要明目张胆去动肝火。
无情帝王家,都难免有骨肉相残。康熙众叛亲离,是为了大清国的山河社稷,而八爷众叛亲离,是为了他的一己私利。弘时的众叛亲离,是为了绝杀兄弟。
弘历不直接揭发弘时,是因为他玩一出好牌:不动声色,以退为进!弘历是何等精明之人,他的政治程度已经练到喜怒不形于色的地步了,他清楚现在不是跟弘时争皇位的时候,应该是多做一些让雍正好感的事,尽量多拉拢民气,在雍正心目中建好形象。
弘历回来见雍正对这次的追杀并没有过多的提惩罚弘时,反倒请求雍正不要追究此事,这也是弘历最阴险的一招。其实他这一招暗藏不动声色的玄机,看似自己对兄弟大度,情深,而是在雍正面前演这一出老好人的戏。让雍正看到他的仁慈,让雍正知道,他看重的亲兄弟或亲骨肉情义。所以使雍正更痛下决心要追究此事了。
而反观弘时,计策与城府都与弘历都相差的太大了。弘历嘴上虽然说叫雍正不要再查此事,但是话题一转,弘历说,只是可惜刘墨林了,为了保护儿臣被杀手杀害了。这也无形暗示雍正,刘墨林是好功臣,为了保护儿臣就这么挂了,雍正听了就更加恼火了。
刘墨林是雍正最喜欢的新科进士了,那时雍正为了他,还破例将他录取,在雍正微服出巡的时候,都是伴随他的身边,可以说十分重视。后来微服出巡交给弘历办,所以就让刘墨林跟随弘历左右。而且刘墨林还是为了救自己的儿子才遭到不幸的。以雍正的个性,怎能不记在心上。所以,弘历这招暗藏玄机,先不追究追杀,再委婉的告诉雍正,要不是刘墨林自己早就没命见到他了。
接着弘历又演一出戏,大张旗鼓地表彰护他遭杀害的刘墨林苏舜卿夫妇,这让雍正伤心。可见弘历心机之深沉,演技派的,弘历手段之阴辣,远超乃叔胤禩和弘时他们了。
弘历是何等人物啊,打小就在康熙皇帝身边长大的,弘时那些小把戏怎么玩得过他,城府之深又岂是弘时可比。
弘历这是以退为进,不动声色,就可以让雍正坚定要亲手除掉弘时,绝不留后患的决心。你看看,弘历不直接揭发,比直接要厉害得多。
雍正见状何等痛心,气的是弘时勾结八王党,只要有其中一个有夺嫡之心就不会停止,阴谋夺取政权。急的是弘历命在弦上,弘历的生命也会随时都会受到威胁,雍正他也会不得安宁。
雍正所担心的是自己的儿子会再一次的上演他自己“九王夺嫡”曾经的悲剧。这熟悉的一幕让他想想都后怕,毕竟他就是这么过来的,不过他当时多亏有多智多妖的邬思道出谋划策,要不他也不会轻而易举坐上此江山宝座。
雍正本来是要一手提拔刘墨林,是培养自己的心腹重臣,结果就这样被弘时杀掉了,雍正越想越气。可以说,弘历不用直接揭发,都可以靠演技来激起了雍正的愤怒,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哪,结果还真让雍正动了杀子之心。
不过弘时再有罪也是皇子,所做的罪孽不会比八爷胤禩多,赐死有点狠了!
结语雍正的儿子当中,只有弘昼是聪慧之人,看到父辈为了争夺皇位,兄弟反目成仇,互相残害,只有他一尘不染,阔别权利!
弘时城府不深,没那个实力还要跟别人玩起阴的,结果反被弘历阴了。不得不说阴险狡诈的弘历,心机和城府是最深的,雍正这急躁的性格,成了弘历砍向弘时一把锋利的刀!
皇帝的继承者个个十分聪明的人物,青出于蓝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样的人不当皇帝就大材小用了!
(图片来源网络)
《雍正王朝》四皇子弘历奉旨外出办差遭到哥哥弘时追杀,为什么不揭发?
因为弘历的政治水平已经到了喜怒不形于色的地步,他已经清楚这个皇位说什么都是自己的了。他现在要做的不是去和弘时争夺皇位,他要做的是尽可能多的收买人心,尽可能多的博取父皇的好感,继续稳固自己在雍正心目中的继位人形象。所以他一不检举,二不揭发,反而求雍正不要彻查。而反观弘时,计谋与城府都与弘历都相差的太大了。
在八爷党和隆科多被彻底整肃之后,弘时背后的势力已经基本上完全倒下。他现在只有最后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暗杀弘历,做困兽斗,这样自己才有机会继承大统。可是弘时为人太过阴险,他为了斩草除根,派人暗杀隆科多,却不想隆科多将这些计谋统统告诉了雍正。
雍正皇帝又急又气,气的是弘时勾结八王党,阴谋夺取政权。急的是弘历命在弦上,弘时随时都有可能暗杀掉弘历。雍正急忙派图里琛赴江南保护弘历,并嘱托找到弘历之后,让其与李卫一起护送弘历回京。而在弘历回到京城之后,弘时做贼心虚,主动到潞河驿迎接弘历,打探消息。
弘时一见弘历,立刻装成好老人模样,先问弘历可有大碍,又旁敲侧击问是否有活口留下。在得知没有活口留下时,弘时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又主动引导弘历,让他把这顶谋杀的帽子扣到山东官员的头上。
弘历是何许人也,那是打小在康熙圣主仁皇帝身边长大的,城府之深又岂是弘时可比。但是弘历却一点都没有点破,还看似傻乎乎的,像是信了弘时的话的样子。还表示要送弘时一些好茶,还说弘时平时肝火旺,这茶喝了以后听说能去肝火。
弘历这话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他的意思实际上是说弘时的肝火大,以至于对自己动了肝火,找人暗杀自己,自己不以为意,送他二斤碧螺春,给你去去肝火。这话滴水不漏,既警告了弘时,告诉他自己都清楚。又装作什么自己不会在意,在雍正皇帝哪里不会落下一个气量狭小的名声。
而在雍正陛见弘历时,雍正还没说什么,弘历却率先表示希望雍正不要追究这件事了。原因有二,一是不希望因自己兴起大狱,二是更不希望因自己使皇帝和皇后伤心。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弘时虽然残害自己,自己却不想因此广泛的追查弘时一党。二是若是彻查,那弘时必定是死罪,而皇帝和皇后自然是伤心的很。
但如果弘历真的想保全弘时,话说到这里就该停下,可是弘历偏偏又说起了那个因自己而死的刘墨林。刘墨林与苏舜钦,才子佳人,本是佳话。刘却因自己而死,怎么看都是一大遗憾。这个时候提刘墨林,弘历想的恐怕不是要救弘时,而是要假雍正之手除掉弘时。毕竟弘历要学的是康熙,而不是雍正。
而在雍正接见李卫时,问询李卫自己应该怎么办。李卫吓得直磕头,说这种事不是臣子所能明言。但是后来的李卫又用先帝的一番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主子,不是奴才斗胆敢说祖宗的不是,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知道他们八爷他们一个个心术不正,还一个个亲王贝勒的加封,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李卫早就活成了人精,他这番话的意思无非是劝雍正不要学康熙。要雍正不要把难题留给下一代,留给弘历。雍正听了以后,当即表示不管多难,自己都不会把难题留给下一代,留给弘历。
如果说弘历与弘时的城府与智谋有差距的话,那么差距在那个昏昏欲睡的下午就已经拉开了。一个昏昏欲睡的下午,帝师邬思道在给雍郡王的两位世子传授康熙的帝王术时,一个吵着要去厕所,另一个则听话把康熙的书背了好几遍。
而之后的围猎大会上,弘历凭借这堂课脱颖而出,拿下了头彩,也在皇爷爷心中留下了位置,之后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人生从来都不是百米赛,而是接力赛,弘时不懂这个道理。在那个下午,弘时其实就已经输掉了皇位的战争,只不过他自己还浑然不觉罢了。
以上。
《雍正王朝》四皇子弘历奉旨外出办差遭到哥哥弘时追杀,为什么不揭发?
雍正帝没想到,到了自己的儿子这一代,为了皇储,还是发生了兄弟相残的事情,看来权利是个好东西呀!
河南巡抚田文静有奏折来报,因为田文静推广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一事,得罪了读书人,发生了生员贡院罢考。
学政与巡抚都上奏折互相弹劾,婆说婆有理,没办法只有派宝亲王弘历领钦差命去河南顺便体察民情。
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是雍正帝登基以来确定的基本国策,不能动摇,还有就是李卫在浙江也开始搞起来摊丁入亩,难度也不小。
弘历的能力是不用质疑,这次去河南他带了刘墨林,刘墨林这个小子还算机灵,差事办的不错,据说他已经随宝亲王弘历准备回京。
朝廷有制度,出京办差官员回京,或者外省来京办事官员都要在北京南郊的驿站待命,等皇帝接见。
在皇帝没有接见前是不可以回家的,否则视为大不敬罪。
这就是“潞河驿站”,这不是,弘历回京定要在这里等皇帝旨意,在这之前是不可以与其他官员见面的。
弘历一干人马刚到京郊,还没有到潞河驿站就听说三哥弘时已经在潞河驿站等候了。
弘历这次外出办差,事情还好,比较顺利,只是在回京的路上遭到了据说是江湖上的人追杀。
刘墨林就是为了保护弘历被凶手杀了,好可惜,通过蛛丝马迹可以看出这事与自己的三哥弘时有关联。
弘历到了潞河驿站,见三哥像没事人一样笑着问;怎么,听说路上还有人要害你?
弘历那是何等精明,也装作没事一样:谢谢三哥惦记,在外面当差哪能没一点风险。
不愧为天潢贵胄,说起话来滴水不漏,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弘时毕竟心里有鬼,以关怀备至的口吻说,老四,不是为说你,你是千金之体,不要再微服私访了。
弘历话里有话的对弘时说;三哥,你喜欢喝茶,这次我在杭州给你带回来二斤西湖龙井,都是十三四岁的小姑娘用口衔下来的,不多呀!喝了也好去去肝火。
对于江湖追杀的事情,弘历只字未提,因为就目前看还不能确定也没有证据证明就是弘时干的。
因为前有父皇那一辈因为九王夺嫡闹得像翻了天一样,不想走到兄弟相残那一步,何况没有证据。
这二兄弟的一场戏演的眼花缭乱,让在旁边的李卫、图里深不得不佩服这个未来的小皇帝的城府之深。
李卫与图里深是奉了雍正帝的旨意前来护驾的,自然不必多言。
第二日,弘历在养心殿见了父皇雍正皇帝,除了汇报去河南如何办差、如何解决了公事以外,对于被追杀一事只字未提,倒是雍正问了起来。
弘历跪下说:请皇阿玛不要再提这件事了,也不要追究这件事了。雍正帝看了看弘历不置可否,因为雍正帝心理有数了。
作为一代帝王,他并且自己还经历过了为了皇储你死我活的争斗,估计雍正帝绝对不想这事发生在自己的儿子身上,那雍正帝会如何处理这件棘手的事,你怎么看?(以上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讨论、批评、留言必回复!
《雍正王朝》四皇子弘历奉旨外出办差遭到哥哥弘时追杀,为什么不揭发?
这个问题还得从老八胤禩被抄家时说起:
抄家的时候八爷府上管家说弘时太狠了,但是后来的老八胤禩却说弘历更狠毒!
他说的并没有错,弘历确实是一个狠人,我们也举了很多例子,但是为什么他面对追杀自己的三哥弘时时,却突然一改性情,而替他求情呢?
一、
弘历的“大灾难”:
图里琛半夜给雍正帝汇报,说自己的一个耳目反映被关押的隆科多那里有情况,于是雍正帝一同前往调查。
这一查可不要紧,发现这背后竟然是弘时在捣鬼,大惊之下,雍正帝连夜命图里琛紧急江南救援。
杨角风又得讲讲这个图里琛,他简直就是戏精的代表:
他在见李卫之前,是在门口不慌不忙地走进去的,可是见到了李卫以后,突然就慌了:
“去扬州了?遭了!”
然后喝茶也拿不住杯子了,自己这杯喝完,又把刚才李卫喝着的那杯茶抿了一口……
当然,他们这一行人及时赶到扬州,救了弘历,随后几人回京。
到近郊的时候,图里琛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突然就来了一句:
“宝亲王,待会儿到了潞河驿,你可千万要压住火!”
这一提醒可不要紧,狠人宝亲王弘历突然骑马加速,李卫害怕了,俩人追弘历,李卫担心的是他们两个要是打起来,会坏了雍正帝的章程,这句话是重点,我们待会儿会分析。
二、
弘历为什么不揭发弘时?(一)
这就印证了老八胤禩被抄家时对弘时分析的弘历了:
“第一,精明不及弘历,第二,狠毒不及弘历!”
前面一篇我们已经见识过弘历的狠毒了,那么这件事上他又精明在哪里呢?
前面图里琛和李卫都怕他见到弘时时会发飙,而实际上却正好相反,两个人还是好的不得了,还在一起分析刺客到底是谁呢。
见到俩人肩并肩走远,图里琛和李卫都摇了摇头。
其实弘历的手段很高明:
我们分析一下,是谁让图里琛连夜去江南保护弘历的?
是雍正帝,当初隆科多供出弘时的时候,图里琛也在现场,也就是图里琛是知道整个事情的详情的。
图里琛知道,那么自然弘历也就知道了,从他们快进京的时候李卫和图里琛的表现就可以看出,弘历是知道暗杀者就是弘时的。
可是弘历为什么没有找弘时打架?
就是因为他看到弘时还是自由身,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说,雍正帝本就知道弘时要暗杀弘历,可是雍正帝竟然无动于衷,并没有对弘时采取措施,那么对精明的弘历来讲,必然不敢轻举妄为,因为他要探雍正帝的底!
三、
弘历为什么不揭发弘时?(二)
他怎么探雍正帝的底呢?
他先跟弘时寒暄了一顿,其实弘时一直都是忐忑不安的,他也想探探弘历的口,看看自己派出的刺客是不是留了破绽?
当然,弘时派出的刺客还是可靠的,并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弘历也证实了这一点,说一个刺客也没抓到。
随后弘历进宫面见雍正帝,雍正帝还没说话,弘历就巴拉巴拉说了一通:
“托皇阿玛庇佑,儿臣平安回来了,请皇阿玛就不要追究这件事了……”
一看雍正帝没有说话,弘历接着说:
“皇阿玛圣明,儿臣实在不愿因为这件事兴起大狱,更不愿因为儿臣,使皇阿玛和皇额娘伤心……”
弘历这通话还是非常有水平的,先是点题,多谢皇阿玛庇佑,其实就是感谢皇阿玛派人来保护我,言外之意,皇阿玛早已知道是谁要暗杀我。
然后希望皇阿玛不要追究,毕竟追究起来会兴起大狱,会让你们伤心。
看着雍正帝还是没有开口,但是在不停地撵佛珠,弘历又加了一句:
“只是刘墨林可惜……”
多么高明的策略,先是表明自己心性善良,明明知道是谁要杀我,但是我不报仇,不记恨,而且懂孝道,不想让皇阿玛为难!随后话题一转,说了刘墨林可惜,目的就是激起雍正帝的怒火!
四、
弘历为什么不揭发弘时?(三)
在看雍正王朝时,很多人都认为皇位对弘历来说是十拿九稳的,其实不然,没到最后时刻,谁也不能确定皇位就是他的。
在康熙帝的儿子们身上就展现的淋漓尽致:
康熙帝在世的时候,最反感的也是争位,哪个皇子表现的越积极,哪个皇子就离皇位越远,用雍正帝自己对弘昼说的话就是:
“朕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是潜心佛法,与世无争,是你皇爷爷非要把这重担交给你阿玛。”
不管是谁,自己还在位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儿子开始对自己的位置虎视眈眈了,换谁谁心里都不舒服,更何况是皇帝!
所以,对于弘历来讲,他也不可以表现的太过,这也是剧中他一直积极的推动新政,除贪官,安抚臣民的方式来博取雍正帝的好感的原因。
如果弘历一见雍正帝就哭哭啼啼的说弘时要杀自己,反而会引起雍正帝的怀疑,会给弘历安上一个置自己亲兄弟于死地的罪名,这是得不偿失的。
从雍正帝派人来保护弘历的那一刻起,弘历就敏锐的捕捉到,本来是他跟弘时的夺嫡之战,现在已经转变成了弘时于雍正帝的战争了。
既然矛盾已经转移到皇帝与儿子身上了,作为四弟的自己,何必趟这浑水呢?
后来弘历为了确信自己的策略成功,而不顾雍正帝的感受,一再问自己的三哥去哪了?
直到图里琛暗暗地给他点了一下头,弘历就知道自己成功了,由此可见,他跟图里琛早已经对过暗语了!
相对来说,弘时就傻到家了,一切都搞得那么尽人皆知,当着老八胤禩的面自己做主把人家门人和家奴发配云南,还指望老八胤禩给他出好主意助他上位?
真是可笑至极,估计弘时中计后,老八胤禩会从心里嘿嘿一笑:
“比狠毒,弘时你还是太嫩了!”
难怪弘时临死前才醒过味来,大喊“八叔八叔,阿其那,阿其那!”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四皇子弘历奉旨外出办差遭到哥哥弘时追杀,为什么不揭发?
谢邀@邸晓居MBA侃历史
一
弘时在八爷胤禩的影响下,也对皇位产生了想法。而八爷处世,就是一个字:争!
在康熙第二次废太子之时,八爷就把整个争位的局势明面化,把暗流诵动变成了汹涌澎湃,明眼人都看得到。他与太子争,与四爷争,与十四爷也争!
这也是和八爷的出身有很大的关联,他母亲的身份比较低微,所以他从出生开始,就不被康熙所喜欢,所以他内心就对太子,四爷,十四爷有明显的羡慕嫉妒恨。接着,他在康熙面前拼命的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德行,能力,以及兄弟和睦!他拼命的学康熙,学他的宽容,学他的笼络人心,学他的杀伐决断,样样都学得像,却样样都做得都不像。康熙笼络人心,是为了大清国的江山社稷,而八爷笼络人心,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这一切康熙都看在眼里。
而康熙随后的一系列决断,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第一次废太子以后,把十三爷胤祥软禁十年,让人难以理解;
“死鹰事件”把四爷和一干重臣全部罢免,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这一切都是为四爷做准备,而八爷也彻底失去了作为继承人的资格。康熙心里想的是“我没给,你别抢”,而八爷一而再再而三的去争权夺利,导致的后果只能是他自己离继承人这个位置越来越远。
二
在雍正王朝中,有这样的一个场景。康熙晚年狩猎,带着弘历,而年幼的弘历说“皇爷爷是大清第一巴图鲁”让康熙大为高兴,甚至把本来属于太子的玉如意,赏赐给弘历!这个细节的处理非常具有深意,很简单的表达了康熙对弘历的喜爱,也为弘历以后成为大清皇帝埋下了伏笔。
有人说胤禛成为继承人是沾了弘历的光,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而雍正继位以后,他有三个儿子长大成人,分别是三子弘时,四子弘历,五子弘昼!
弘历不用说,就是以后的乾隆皇帝。
弘昼也是聪明绝顶,他看到父辈为了争夺皇位而兄弟相残,他自己选择明哲保身,远离权力。所以他一直装疯卖傻,甚至在生前多次为自己举办葬礼,这样也让他能够安然平安的度过一辈子。所以说,弘昼是具有大智慧的人。
而弘时刚开始也对皇位没有什么想法,毕竟天下人都知道,雍正是要把皇位继承给弘历的。而随着年长,他和八爷亲密的接触,进而受到八爷的影响,他对皇位产生了一丝的幻想。
前面说过,八爷的处事之道就是一个字:争。因为八爷没有办法,不争轮不到你,争还有一丝希望。而弘时的处境,又和八爷差不多,所以他就选择和八爷一样的道路,去争一把,殊死一搏。
于是他就选择先下手为强,在弘历奉旨外出办差时,派刺客追杀!最后刺杀失败。
三
其实十三爷在临终告诉雍正皇帝,必须要警惕弘时。雍正皇帝心中有数。
而弘历在外被刺事件,也让雍正皇帝大为着急,他心里比谁都清楚是谁干的,随后他要处置这件事。
而弘历也知道是谁干的,必然是弘时!
回来之后二人见面,还相当的亲密,谈笑自若。弘时表面上是接风洗尘,实际上心怀鬼胎,弘历表面上寒暄客气,实际上内心戒备。
弘历也是相当有城府的人,他镇定自若,丝毫不提被刺之事,而且还说给他带来江南好茶!
弘历为什么不揭发此事呢?
第一,为皇族的面子!
毕竟他二人都是亲兄弟,都是雍正皇帝的亲儿子,如果让天下人得知兄弟相残,他们皇族的面子往哪里搁?他不考虑自己,也要考虑考虑自己作为皇帝的父亲,这件事情公开,让谁都脸面无光。
第二,没有证据!
虽说弘历被刺,但没有实实在在的证据可以证明凶手是弘时,因为刺客都已自杀身亡。这样揭发也没人相信,弘时也不会承认,只会导致二人的撕破脸皮,争夺皇位更加激烈,于自己也不利。
第三,都心知肚明!
弘历心知肚明,弘时心知肚明,雍正皇帝更心知肚明。
随后,雍正皇帝不得不下狠手,为了让弘历顺利即位,不受威胁,他生生逼死自己的亲儿子弘时,让弘时自绝于列祖列宗!可能这也是他在民间被认为是暴君的一大理由。
所以,弘历被刺,他不用去揭发,而雍正皇帝这样处理,实在是有些狠心,但如果不这样处理,后患无穷,八爷是最典型的例子。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雍正王朝》四皇子弘历奉旨外出办差遭到哥哥弘时追杀,为什么不揭发?
《雍正王朝》后面的剧情里,在雍正的皇子中也发生了三皇子弘时与四皇子宝亲王弘历的储位之争,说是两人争夺储位,不如说是弘时在八王爷胤禩的教唆下,先是参与了八爷党对雍正的逼宫,逼宫失败后,又准备通过行刺弘历,以铲除这个竞争对手,但是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剧中,弘历与弘时在潞河驿相见,两人肩膀靠肩膀,家长理短聊了许多,丝毫看不出任何的敌意,也让跟随而来的李卫和图里琛大为疑惑。而弘历拜见雍正,除了汇报了江南一行的情况,对于弘时的事,更是只字未提,只是说了“请皇阿玛不要再提这件事了,也不要追究这件事了。”同时为刘墨林的妻子苏舜卿请旨封为诰命夫人,仅此而已。
那么,弘历遭到哥哥的暗杀,为什么不揭发哥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弘历一路回京,身边李卫和图里琛的护卫,这两个人必然是雍正派来保护自己的,并且这两个人都是雍正最为信任的人,由此可见,雍正已经完全的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的主谋和元凶,按照雍正的性格,自然会一查到底,追究到底,所以弘历相信自己的老爹雍正能够还自己一个公道,毕竟,虽然雍正还是坚持用遗诏继位的方式确立继位人,但是满朝皆知弘历就是未来的皇帝,雍正对于弘历的事情必然会上心去做。
其二,弘历知道此事是针对于他,但是此时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指向这就是弘时所为,而最后也是因为回来的杀手被灭口,派去灭口的人害怕再被弘时灭口,这才让雍正掌握了弘时主谋的证据,贸然的揭发弘时就是凶手,不仅不能为他人所信服,也必然引得弘时为了自保而采用更为过激的行为,这样对于双发乃至雍正都不是好事。
其三,弘历非常清楚雍正继位前“九子夺嫡”的惨烈,也非常清楚雍正并不想看到他们兄弟之间为了夺位也经历一场血雨腥风,康熙临终前曾告诫雍正要“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这么多年雍正也是这样做的,不到最后一刻,并没有对八爷党下手,雍正知道弘时为了皇位准备伤害自己的兄弟已经非常难过了,弘历则不想雍正因为兄弟之间的相互仇恨而更加伤心,他这么做也是为了让雍正能够宽心。
其四,弘历也是在雍正面前为自己加分,也是让雍正能对自己放心,毕竟,雍正还有五皇子弘昼,如果弘历一门心思的要至自己的哥哥弘时于死地的话,那么雍正对于弘昼未来的安危会非常的担心,这样对于弘历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情。
所以,既然雍正已经发现了事情端倪,已经有了处理这件事情的主意,弘历也就没有必要去再火上浇油,相反,此时的宽容不仅会让雍正宽心,更是会让雍正放心的把皇位交给自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