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酷吏严延年升官后接母亲到洛阳享福,其母刚返乡便为他准备墓地,为何?

严延年不算出名,但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女婿,即那位坐了27天龙椅,就被霍光废掉的海昏侯刘贺。

严延年是个官二代,其父履历不算出众,但培养出了五个牛叉的儿子,先后都成了西汉帝国的二千石高官。所以,严母被世人加了个响亮的名号——万石严妪(享受万石薪俸的严家老太太)。

可惜史书只留下了颜延年的弟弟严彭祖的事迹。

严彭祖的名气其实比严延年还要大,人家是学术泰斗,师从著名的大师眭弘,创立了《春秋》严氏学派,官至太傅。

严延年的第一次闪光就很吓人,那是元平元年,即汉宣帝刚刚即位的那一年,时任侍御史的严延年上了一道弹劾状:弹劾霍光擅自废立皇帝。

霍光废了谁呢?严延年的女婿刘贺啊。

霍光能把刘贺拉下马,肯定不是靠嘴皮子功夫,严延年这么做分明是往刀口上撞。可奇怪的是,霍光居然不敢对严延年下手,而是扣押了弹劾状,忍气吞声装傻叉。

以严延年的实力,他的腰还不如霍光的一根毫毛粗,既然霍大爷都低头认怂了,他就该及时收手。可严延年得寸进尺,又上了一道弹劾状。

这道弹劾状对准了霍光的亲密战友田延年。

在废黜刘贺这件事上,田延年是立下了大功的。霍光抛出议题时,田延年第一个站出来力挺霍光的官员,他当众拔剑:诸位二选一,要么赞同大将军,要么吃俺老田一剑。

搁你身上你怎么选?

严延年的弹劾田延年什么呢?手执兵器冲撞汉宣帝的侍从车驾。

接下来史书交代得含混不清,大意是田延年连连辩解:俺没有,俺没有,俺的剑是木头了,俺离车驾足足有N米远,俺冤枉……

结果很吊诡,严延年的顶头上司御史中丞反过来弹劾严延年:你办事程序不合法,叫“阑内罪人”,罪当杀头。

真是神操作,被告没事,原告却因程序问题成了死囚犯。霍大爷就是霍大爷,牛死了。

严延年差点哭了,光棍不吃眼前亏,他鞋底抹油跑了。

这是古代常玩的套路,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果然,没多久,汉宣帝大赦天下,严延年的犯罪记录一笔勾销,又悠哉悠哉地回朝当官了,居然还是在御史中丞手下干活。

后来的十几年时间,严延年下放当过县令,因为滥杀无辜被免过职,还扛枪上过战场,跟西羌人打过一仗。

神爵四年,从前线光荣“退伍”的严延年被汉宣帝任命为涿郡太守,拉开了他最耀眼的一幕。

他的光芒就来自于一个字——血。

刚到涿郡,严延年先用一个部下的血,给自己立了一个威。

这个倒霉催的部下叫赵绣,此人跟当地豪族勾结,为害百姓。严延年到任,赵绣胆寒,这伙计耍了个滑头,写了两份文书,一封避重就轻,将豪族的罪状大加掩盖,另一封则真实地揭露了豪族们的罪行。

赵绣的如意算盘是借机行事,如果严延年满脸春风就拿第一份,如果疾风骤雨就交第二份。

结果严延年不按常理出牌,一把按倒赵绣,两份一起掐在手上。然后,他将赵绣绑到大街上,宣布罪状后直接砍了。

再然后,他根据赵绣的文告,到几大豪强家里抓人,一口气杀了几十人。

涿郡上下一片骇然。原本不带弓箭防身都不敢出门的治安状况,瞬间变成了“路不拾遗”的人间天堂。

三年后,严延年被调任河南太守,依旧采取对豪强的高压政策。

人们发现一个怪现象,严延年杀人常常出人意料,按法律,该杀的不杀,不该杀的却被他杀了,但如果你想要找严延年的麻烦,还真找不到。

原来,严延年是法律系的高材生,所有的判决文案都是他亲手写的,他总能从法律程序上,为自己的随心所欲找到正当的理由。

人总是会有恃无恐,严延年也一样,靠这点技能,他越发肆无忌惮,手中的大刀片子如雪花般飞落,搞得满郡豪强对这个凶悍的小矮个噤若寒蝉。

很快,严延年的大名天下皆知。他有个好友叫张敞(就是那位天天坚持给老婆描眉毛的暖男),不忍心看到严延年遭遇不测,提醒他悠着点。

严延年却毫不在意:遍地荒草,怎么能不铲除,放心,俺博士学位……

严母探视严延年就发生在这个期间。

那年,严延年将老母从老家下邳接到洛阳过年。老太太刚进城,就看到衙役们压着人犯奔赴刑场的场景。老人家一惊,吓得留在都亭不肯进家门。

严延年也不知道出了啥事,亲自去接,结果被一顿臭骂:皇帝让你治理一方,你不施仁政,却滥施刑罚,过度杀戮,用这种方式立威,官是这么当的吗?

过完春节,老太太不顾挽留,坚持要回老家。临走前她给严延年留下一句话:

“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

小子,你违背天道申明,我可不想老了还眼睁睁地看着你被杀,还是早点离开你,给你备好墓地吧。

可惜,老太太重棒没能敲醒严延年,他继续沿着酷吏的诡计一路滑向深渊。

一年后,严延年因为“察举不实”之罪被贬官。

这本来是一件安全着陆的好事,不料他手下有一个叫“义”的好哥们坑了他。

这个“义”,估计掌握了太多严延年的犯罪记录,担心严延年早晚会牵连到自己,眼看着严延年要倒霉,做了一件非常“不义”的事。

他给朝廷写了一封举报信,列举严延年十大罪状。

汉宣帝接到举报,就将案件丢给御史中丞调查。结果一查案情属实,严延年平安落地后被“摔碎”了,以“怨望非谤政治不道”之罪被判处“弃市”,结束了令人唏嘘的一生。

老母亲哪里想诅咒儿子,她只不过是想重棒吓醒梦中人,谁知却一言成谶。

不过说实话,相对于那些自私自利,甚至贪得无厌的酷吏,严延年只打击豪强,对普通百姓想方设法保护和解脱的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西汉酷吏严延年升官后接母亲到洛阳享福,其母刚返乡便为他准备墓地,为何?

西汉盛产酷吏,就中期而论,最有名的酷吏非严延年莫属。严延年是东海郡人,起初担任郡吏,后被选拔为御史属官,不久又转任侍御史。权臣霍光废黜昌邑王刘贺、迎立宣帝刘病已后,严延年上书弹劾他“擅自废立皇帝,没有臣下的礼规,不仁道。”虽然宣帝没有受理严延年的奏章,但内心底却对他的勇气很是赞赏。

等到宣帝亲政后,便开始重用他,接连任命他为平陵县令、丞相掾、好畤县令等职务。神爵年间(前61-前58年),西羌反叛汉朝,严延年奉命以长史的身份,跟随强弩将军许延寿前往平叛,由于屡立战功,回朝后得以升任涿郡太守。

涿郡民风剽悍,大姓西高氏、东高氏尤其凶悍不法,一连数任太守都拿他们没办法。可严延年却不信邪,刚上任便追查他们的罪行,随即将两家最为凶悍的数十名成员定罪、处斩,端的是狠厉、迅速。经此一事,郡中民众震动恐惧,再没人敢于公然作恶(“更遣吏分考两高,穷竟其奸,诛杀各数十人。郡中震恐,道不拾遗。”见《汉书·卷九十》)。

三年后,严延年调任河南郡太守,并将“涿郡经验”搬到这里,在打击豪强、扶助贫弱方面可谓不遗余力。严延年在任期间对待豪强非常严厉,只要听闻他们有欺压百姓的举动,不管消息是否属实,都一概将他们打入死牢。每年冬季,严延年传令所属各县,将判决死刑的囚徒(很大一部分是豪强)押到郡府,然后全部处以斩首。

由于死刑犯数量极多,以至于人头滚滚、血流数里,场面极为恐怖。对于严延年杀人如麻的作风,河南郡及周边的百姓都极为恐惧,称呼他为“屠伯”(“冬月,传属县囚,会论府上,流血数里,河南号曰‘屠伯’。”引文同上)。不过在很多朝中大臣看来,严延年在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使得郡中令行禁止、政治清明,堪称治世能臣。由此,颂扬严延年的声音很多,而他也因此自鸣得意。

就在严延年志骄意满、春风得意之际,却遭到母亲的“当头棒喝”。原来,严延年出任河南太守后,便将老母从老家接到洛阳,准备让她在大都市颐养天年。结果等到严母千里迢迢赶到洛阳后,正碰上严延年处决犯人的一幕,见他杀戮极重,心中忧惧不已,便停留在都亭(政府招待所),说什么也不肯进入太守府。

严延年好不容易把老娘接到洛阳,但后者却死活不肯踏进家门,让他十分的尴尬。所以严延年暂时搁置政事,亲自到都亭拜见母亲,恳求她跟着自己回家。但严母看到儿子到来后,便紧闭房门,坚决不肯见他。严延年既伤心又恐惧,便摘掉官帽,在门外不断地叩头,哀求母亲开门,并问她为何不肯见自己。

过了很久,严母才打开房门,一边哭泣,一边数落儿子道:“皇帝任命你为河南太守,是希望你能施行恩惠于百姓,让他们能够安居。没想到你到任后,非但没有推行仁爱教化,反而以滥杀为能,想以此来树立威信,这难道是皇帝任用你的本意吗?”严延年听后,连连叩头认错,并亲自替母亲驾车,把她接回到府中。

等过完年后,严母不顾严延年的苦留,毅然踏上返乡之路。临行前,严母语重心长地跟他讲:“次卿啊,天道神明、惩恶褒善,如果一个人杀戮太重,必定会遭受天谴。为娘之所以要回家,是知道你早晚必败,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为娘走了,等到了老家,便给你准备墓地。”说完,严母悲泣不止,与严延年洒泪而别。

严母回到东海郡后,又跟其他儿子和族人们谈起此事,告诫他们不要攀附严延年,以防止惹祸上身。果不其然,就在严母返乡后一年后多时间,严延年便遭府丞义的弹劾举报,最终因为“心怀不满、诽谤朝政、不仁道”等罪名,被汉宣帝下令斩首示众。经此一事,东海郡的官员、百姓都称赞严母有先见之明。

(严)延年服罪,重顿首谢,因自为母御,归府舍。母毕正腊,谓延年:“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遂去,归郡,见昆弟宗人,复为言之。后岁余,果败。东海莫不贤知其母。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汉书》、《资治通鉴》

西汉酷吏严延年升官后接母亲到洛阳享福,其母刚返乡便为他准备墓地,为何?

简单来说,是严母有远见,预见了儿子的下场。

酷吏,本意为执法无情的官吏,后引申为用残酷的方法进行审讯、统治的官吏,在奉行严刑逼供的中国古代,酷吏很多,其中以汉朝和唐朝的酷吏最为出名,不过这两朝的酷吏有很大不同。

汉朝的酷吏除了用刑严酷以外,一般都很清廉,而且不惧权贵,因为汉朝皇帝要的就是打击权贵,如郅(zhì)都、宁成、张汤、 周纭(yún)等人,都是廉洁奉公的官员,但由于得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大多没有好下场,周纭能够善终是他幸运。

而唐朝的酷吏几乎无一不贪,贪污受贿还是赤裸裸的,收了被告、再收原告。凡被卷进案子中的人,最后几乎无一不是倾家荡产,性命还是不保。他们还大行诬陷之事,如来俊臣之流,想搞谁就搞谁,当民怨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这些酷吏也难逃一死。

从本质上说,酷吏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因为统治者有对酷吏的需求,所以才导致酷吏的产生,但他们其实都是统治者手中的砍刀,觉得钝了就换一把,砍刀本身的品德纯粹看个人,汉朝酷吏道德水准高估计跟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

严延年就是西汉的一名酷吏,他的父亲曾是丞相府的属官,工资待遇不错,他年纪虽小,却也跟着父亲学习了一些有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谁承想父亲英年早逝,从此家道中落,年少的严延年受尽冷眼,周围人们的冷漠和落井下石直接造就了他日后冷血的性格。

严延年有点底子,长大后进了官府,从最低等小吏做起,边做边学。他做事雷厉风行,而且对法律也越来越熟捻,办事很牢靠,因此受到上司赏识,步步升迁。

后来严延年做到了御史,这是个专门弹劾人的职位,严延年不讲情面只讲法理的性格获得了很大的施展空间,他就是在此任上做出了一件闻名天下的大事。

当时汉昭帝已经去世,霍光掌控朝廷大权,他先是迎立了刘贺,仅仅二十七天后又将其废黜,改立刘询,是为汉宣帝。汉宣帝登基不久,严延年就上书弹劾霍光,说他擅自废立皇帝违反了律法,要治罪。

当时的天下与其说是汉宣帝的,不如说是霍光的,为了保住帝位,汉宣帝将朝政全权委托给霍光,怎么可能给他治罪?汉宣帝也怕霍光再来一出废帝大戏啊。所以汉宣帝虽然欣赏严延年的刚烈,但还是把奏章丢到一边。

严延年没搞掉霍光,却因为弹劾霍光而声名大振,霍光为了面子考虑,也没搞他,一个小小的御史,不值得用他的名声来换。

严延年是穷过苦过的,即便当了官,也跟底层人民感同身受,因此他非常痛恨那些高官权贵和皇亲国戚,对治下的那些黑恶势力也极力打压,尽量为底层百姓创造一个清平的社会。

严延年打击权贵,维护了百姓们的利益,因而深受百姓爱戴,但要说他公正廉洁、执法不阿,却也不妥,严延年廉洁是廉洁,但并不公正,因为出身的缘故,他很偏坦穷人。

在严延年后来当地方官的时候,他提拔下属并不是以能力为准,而是优先考虑家境,家境不好的官吏先提拔。除此之外,严延年判案时也极具“仇富”特色,凡是穷人就是好人,凡是富人定是坏人,在他治下,如果穷人犯法,他会竭尽全力来给其开脱罪名,而如果是富豪,即便是被人诬陷,严阎年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给人定罪。

严延年有时候不是秉公办案,手下人都看得出来他的偏心,可是摄于严延年的积威,这些人并不敢站出来指出他的错误。加上严延年熟悉律法,律法几乎成了他手上的玩物,如果他要给人脱罪或者定罪,文书可以做的不留痕迹,除非亲身经历者,否则根本看不出办案过程有什么猫腻。

后来严延年被调到河南,成了河南郡的太守,当然,随之而来的是他一贯的酷吏风格。

河南郡是比较富庶的地区,当地富家豪强比较多,对百姓的压榨也比较严重。严延年还是之前的严延年,到任不久就开工了,案子是一场又一场地办,人是一批一批地杀,血腥味实在太重,搞得当地居民人心惶惶,特别是家里有点小钱的,即便没犯事,也非常害怕严延年找茬惩办他们。

严延年在河南郡大开杀戒,给自己赢得一个“严屠夫”的称号,但他对豪强的杀戮以及对百姓的扶持,也让河南郡路不拾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了当时经济异常繁荣的地区。

严延年的好友张敞此时正在首都当市长(京兆尹),张敞的治理也很严苛,对那些豪强贵族也不留情面,但他讲究公允,有时候查清楚了还会释放一些囚徒,不像严延年那样滥杀无辜。

张敞跟严延年相交甚密,写信劝严阎年减少杀戮、放松刑罚。严延年回信说:“河南郡是天下咽喉之地,是东周故地,这里杂草茂盛而禾苗荒芜,怎么能不铲除?”严延年把富豪比作杂草,甚至还在信中自夸了一番,依旧故我。

严延年能有今日,其实跟他母亲也很大关系,严母的教育方式的确高明,在她教下,五个儿子都当上了大官,俸禄全都在万石以上,街坊邻居都称赞她教子有方,称她为“万石严母”。

严延年是长子,却也是严母最放心不下的一个,严延年派人来接她前往河南郡时,她听说儿子杀伐过重,当即随人前往。严母赶到河南城外时,正好看到严延年处决囚犯,而严延年出手,人数不是问题,绝对管够。

老太太生平第一次见到这种血腥场面,十分震惊,她跑到城外一家驿站居住,不愿进城。严延年是个孝子,听到母亲来了,赶紧去找她,但严母却闭门不见。严延年急得在外面磕头磕了数个时辰,严母这才打开了门。

严母一见儿子,立即大声呵斥道:“你受圣上恩幸才能够担任郡守,独立治理千里之地,你不施行仁爱教化,使百姓平安,却依靠刑罚滥杀,想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难道这就是你做官的本意吗?"

严延年连忙认错,磕头道歉,并说自己一定悔改,不让母亲失望,严母这才随他回到府上。严母过完腊月后准备回乡,在临走前她对严延年说:"天道神明,杀人太多必遭报应,我在家乡等着你的丧期到来,先给你选好墓地。“

严母走后,严延年并没有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最后被手下一名小吏举发,小吏为了表明没有欺骗皇帝,还服毒自杀了,汉宣帝下令调查。严延年的档案里没有贪污这条,但是冤杀、诽谤这种事他经常干,一查就中,最终严延年被弃市处死。

西汉酷吏严延年升官后接母亲到洛阳享福,其母刚返乡便为他准备墓地,为何?

正在洛阳飞黄腾达的严延年,为何其母亲返乡后就为他准备好了墓地呢?其实题目已经为此回答埋下伏笔了,因为他是酷吏!

那什么又是“酷吏”?从字面上来看,“酷吏”就是指那些用残酷的方法来审讯、统治人们的官吏。他们被牢牢地贴上“冷酷无情”、“残忍恶毒”的标签。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专门为著名酷吏所作的《酷吏列传》。司马迁在此传末尾这样写到,“至若蜀守冯当暴挫,广汉李贞擅磔人,东郡弥仆锯项,天水骆璧推咸,河东褚广妄杀,京兆无忌、冯翊殷周蝮鸷,水衡阎奉朴击卖请,何足数哉!”这些酷吏虽然曾据法守正,为维护国家的稳定做出了不小的的贡献,但逐渐走入歧途,成为社会的一大祸患。而严延年,虽然严守法度,却为人过度严苛,最终引火上身。

严延年是西汉初年的官吏。他幼时因为父亲担任丞相属官,学习到了一些法律知识,后来回到家乡东海郡担任郡吏。之后严延年通过考核和推举,成为了侍御史。

元平元年(公元前74),严延年上奏弹劾霍光“擅自废立皇帝,没有臣下的礼规,不仁道。”当时霍光的地位可谓无可动摇,所以严延年这个奏折,除了能让霍光记上严延年一笔,让朝中大臣知道有严延年这么个敢说话的,也就没有更多的作用了。后来严延年又上书弹劾田延年,而田延年是霍光的得力助手。所以在朝中,严延年已经为自己树立了自己都无法对抗的敌人。

惹恼了霍光集团,严延年获罪并逃出都城。出逃途中,严延年幸运的遇到了天下大赦。汉宣帝念及严延年当初弹劾过专权的霍光,授予他平陵县令一职。但后来严延年又因为犯杀害无辜之罪被罢免,之后又被提拔为好畤县县令。

严延年在地方任职期间,他为了惩治当地作乱的豪族,想出了一个很另类的办法。办法不常见,但正好能够反映出严延年为官的“酷”。为了打击豪强,扶助贫苦百姓,严延年对待贫弱之人,即使他们违法,也判无罪;面对豪族,只要他们做出侵害百姓的事,就都要罗列罪状严肃处理。因为严延年的判刑标准极端个人化,人们只能在他的威压之下严守法律。

可是严延年对于公正的追求过于极端,杜撰罪名污蔑了不少人。正是他这种“六亲不认”的“公正不阿”,吓到了他真心对待的好朋友府丞义。此人年老后内心惑乱,分外担心严延年编织罪状诬陷他,于是“先发制人”,在长安上书,罗列了严延年的十大罪名。上书以后,此人就服毒自杀,以证明自己并未欺瞒圣上。最终,汉宣帝查清楚了严延年那些年的所作所为,最终将他判处弃市。

题目中所说的严延年母亲备坟墓一事,据传正是在严延年出事的前一年。当时严延年的“酷”,已经到了连自己母亲都看不下去的地步。正是考虑到儿子树敌太多,严母才会早早为严延年准备墓地吧。

与人为善,才能收获别人的善意。严守法律没错,恪尽职守也没错,但万事有度。过度以后自然就是不同的结果。严延年的死,可以说是他那么多年自己经营的结果。他自己选择了做一名酷吏,就得接受一个酷吏的结局。

西汉酷吏严延年升官后接母亲到洛阳享福,其母刚返乡便为他准备墓地,为何?

不懂两手都要硬的道理

一要抓教化

让民众遵善从道

依律而行

二要抓惩治

对恶行罪孽

决不姑息养奸

一查到底

严惩不待

而严氏只顾严惩

小过而大罚

乱捕擅杀

看似天下太平

实则暗流汹涌

百姓积怨甚多

一有时机就暴发

吃不了兜着走

朝庭必甩锅于严氏

严氏反而成为刀下鬼

严母判断正确

严氏一意孤行

严母只能返家

为严氏准备墓地

故,不识时务

大祸临头

凌远长著

西汉酷吏严延年升官后接母亲到洛阳享福,其母刚返乡便为他准备墓地,为何?

>>史书上严延年是一名“酷吏”形象,而从来“酷吏”是没有好下场的,因为他们大多都是心理阴暗、品格低下、心狠手辣、无底线的家伙,由于没有后台,所以剑走偏锋。

严延年算是穷苦出身的,跟底层百姓感同身受,故而非常痛恨权贵和皇亲国戚的胡作非为,其对治下那些权贵势力极力打压、尽量为底层百姓创造一个清平的社会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但是,严延年办差做事太过分,缺宽容心,没有耐心,更不懂得教化,这就为其后来的覆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严延年,字次卿,今江苏睢宁人 ,西汉时期著名的酷吏。

严延年的父亲是丞相府的属官,其小时候学过律法,人长得虽矮小精悍,但办事敏捷。严延年算是穷苦过的,跟底层百姓感同身受,故而非常痛恨权贵和皇亲国戚的胡作非为,其对治下那些权贵势力极力打压、尽量为底层百姓创造一个清平的社会有一定的思想基础。严延年还是地方小吏的时候,才华就得到充分施展,故不断得到上司的赏识,屡屡得到升迁,一直坐到了御史的位子上。

公元前74年,大将军霍光改立新帝,刘询即位,是为汉宣帝。严延年立马就弹劾霍光“目无君主,擅自废立”,刘询认为其是忠臣,故暗中对其加以保护。

没过多久,严延年又弹劾大司农冒犯汉宣帝侍从的车子,大司农为此辩驳。汉宣帝便将此事交给御史中丞去处理,御史中丞反而斥责严延年未及时阻止大司农,才使其为所欲为,称严延年擅自宽容,按照西汉的法律,严延年也应该被处死。面对御史中丞的反咬一口,严延年别无他法,只好选择逃亡。

不久,汉宣帝重新启用严延年,安排其去治理平陵县。当时的平陵县治安状况极差,民风不古。严延年到任后实行铁血政策,抓人不问是非,抓到就严刑拷问,逼供认罪后便立即处死,不留任何反驳的余地。不过当时抓的确实都是贪官或恶霸,所以严刑效果不错,当地的治安也因此改善。可是,严延年太过严厉,终究还是惹了众怒,最后被弹劾罢职。

公元前61年,西羌反叛汉朝,强弩将军许延寿请严延年担任长史,其跟随军队一举击败西羌,立有大功,返回后其调任涿郡郡守。当时涿郡几任郡守没有才能,涿郡公法废,而郡吏更是惧怕大姓高氏。严延年到任后,派遣蠡吾、赵绣拷问高氏,获得高氏死罪的口供。赵绣见严刚上任,不知其意图,于是备了两份罪行文状,打算先拿出罪行较轻的以观察严的意图,结果严延年在赵绣的怀中搜出了那份罪行较重的文状,于是将赵逮捕,第二天早晨当着高氏的面杀掉赵绣,所有官吏都两腿发颤。最后,高氏俩家被诛杀各几十人,郡中无不震动恐惧,且道不拾遗。

汉宣帝愈发欣赏严延年,还奖励了其30斤黄金,并任命为河南尹。可是在其他大臣眼里,严延年的这种行为其实就是自取灭亡。严延年行事并无改变,还是老一套,在打击豪强、扶助贫弱方面可谓是不遗余力,只要听闻有欺压老百姓的,不管消息是否属实,都一概先打入死牢。

严延年从来不贪财,一切都向清官看齐;其像骨肉兄弟一样地对待那些能保全节操的属吏,属吏们也都愿意亲近、投靠,并舍身不顾。严延年过分痛恨邪恶,手段多样且毒辣,特别是其对于所想杀的人而写的判案狱词缜密,几乎没有漏洞;对那些侵犯贫弱的豪强,其总要饰文逮捕并将其定罪,甚至重判;而对于贫弱之人犯法,则更改讼词以使他无罪或者轻罪。为防止万一,严延年甚至不让管文书的主簿和其他亲近的官吏知道内容,官吏和百姓没有人能够猜测到其意图的深浅。

到了秋后,严延年嫌杀人场面还不够壮观,就把下辖各县的在押囚犯都集中到郡府衙门口集中斩决,犯人们的血流了几里地,时人称其为“屠伯”。

与严延年交好的京兆尹张敞治理虽然也很严厉,但还是比较人性化,其听说严延年用刑苛刻,且操之过急,于是写信力劝严延年就算是抓兔子也要看人主之意,更不可滥杀。严延年回信说河南郡是杂草茂盛禾苗荒芜,怎能不铲除?

当时黄霸在颍川用宽恕厚爱的方法进行治理,郡中太平,连年丰收,汉宣帝认为其贤能并下诏赞扬。严延年平常就看不起黄霸,等到黄霸在与自己临近的郡国担任太守,汉宣帝对黄霸的赞扬奖赏反而都在自己的前面时,严延年内心很不以为然。

有一年,严延年的母亲从江苏来,正好看见其群杀囚犯,不由得大惊失色,于是就逗留在都亭,说什么都不肯进儿子的府邸。严延年出都亭去拜望母亲被拒之门外,严延年脱帽叩首,过了好久,其母亲才肯相见,并责备说:你有幸得到郡守的职位,一个人管治千里之地,我没听说你推行仁义教化,却用刑罚肆意杀戮,难道你不是百姓的父母官?天理昭然,我不愿到老了看见儿子被他人所杀,我走了,回去等着给你扫墓吧⋯⋯

严延年办差做事太过分,缺宽容心,没有耐心,更不懂得教化,这为其后来的覆灭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有一年,河南地界发生蝗灾,府丞严义巡视蝗虫情况后拜见严延年,严延年情绪低落,随口说:蝗虫难道不是凤凰的粮食吗?这句话是对皇帝的大不敬。

还有,左冯翊职位空缺时,汉宣帝一度选中了严延年,甚至连任命竹符都已发出,但是在最后关头却顾忌到严延年酷吏的名声而追回任命。严延年十分不满,对皇帝发表怨言,后来也成为一条罪状。

严延年举荐手下一个廉洁狱吏,却不料此人被查出收受赃物,其因察举不实受到降低俸禄的惩罚。

严延年与严义在丞相府共过事,对严义经常会馈赠一些礼物。严义十分害怕严延年,惟恐遭阴谋诬陷;加之严义算卦得知自己时日不多,想到与其折腾而死不如死得“伟大”些,所以,决定去长安告状,并在列举罪状后选择自行了断。官府顶层马上追查到了严延年,由于众大臣都不待见严延年,调查结论是其藐视君王,诽谤朝政,不久皇帝下诏将严延年诛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